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下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湯用彤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汉魏南北朝
  • 中国佛教
  • 历史
  • 宗教
  • 两晋
  • 南朝
  • 北朝
  • 魏晋南北朝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湯用彤佛學研究代表作

  本書根據大量史料,有系統的敘述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的佛教歷史;一一梳理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以及在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中國文化發展的承續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造性轉化,與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衝突、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和,以致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成為中國文化的思想演變。

  下冊:講述佛教之南統、北統到北朝之佛學。
 
中国宗教史上的宏伟画卷:中古佛教的兴衰与流变 本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自汉代佛教初传,经魏晋南北朝的蓬勃发展、冲突、融合,直至隋唐鼎盛前夜的佛教历史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年代记述,更是一部探讨思想变迁、社会互动、文化转型的宏大史诗。本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据,结合考古发现与图像学成果,力求重建那个时代佛教如何在异质文化环境中扎根、演化并最终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复杂过程。 第一部分:曙光初现——汉代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尝试 本书的开端聚焦于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的初期阶段,即东汉至魏晋之交。这一时期,佛教被视为一种异域的方术与哲学思潮。我们将详细考察丝绸之路上的僧侣活动,如安世高、竺娄迦谶等人的译经事业,以及他们如何努力将深奥的佛教教义(如“缘起”、“空性”)转化为当时士人能够理解的“格义”——即套用老庄玄学概念来阐释佛理。 重点分析了佛教在宫廷、贵族阶层中的初步传播,以及它如何与谶纬之学、黄老思想产生微妙的互动。我们探讨了早期佛教在民间信仰层面的渗透,如庐山精舍的建立,以及对佛教义理的早期误解与排斥现象。这一阶段的佛教,其形态是高度本土化与碎片化的,尚未形成成熟的宗派体系,但已播下了日后中国佛教勃兴的种子。 第二部分:士林辩论与政权依托——魏晋玄学的碰撞与融合 进入魏晋时期,佛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遭遇了本土思想的激烈挑战。本部分核心在于解析“三教(儒、释、道)之争”的复杂图景。我们将细致剖析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士族如何接纳佛教,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精神慰藉的工具。 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重点分析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如何为佛教的“名无”思想提供了文化土壤。探讨了早期般若学(如“本无”)的流行及其对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巨大吸引力。 政治与信仰的联姻: 详细梳理了后赵、前秦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佛教的推崇与利用,尤其是石虎、苻坚等君主对高僧的支持,这极大地推动了寺院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译场的建立。 批判与反思: 书中不会回避同期儒家知识分子如何晏、王弼对佛教的批评,以及道家(如《老子注》)在回应佛教挑战时所展现的内在张力与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分裂中的整合——南北朝的多元化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它展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和空前的宗派分化。 北方篇:军政与大乘 北朝政权(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由于统治基础的特殊性,对佛教采取了更为强硬和集中的扶持策略。本书重点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下的佛教政策变化,从早期的尊崇到后期的毁灭性打击(如太武帝灭佛),再到后来的复兴。 石窟艺术的见证: 深入考察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不仅将其视为艺术成就,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塑造和政权合法性论证的工具。分析了不同时期造像风格的演变,反映了印度犍陀罗、中亚、以及本土风格的融合过程。 禅师的崛起: 探讨以昙曜、道安为代表的高僧在组织、规范僧团方面的贡献,以及北地译场对重要大乘经典的系统性翻译。 南方篇:清谈与义理 南朝(宋、齐、梁、陈)则在江南文人士大夫的阶层中延续了玄学清谈的传统,佛教的特点更倾向于义理的阐发与学术体系的构建。 梁武帝的实践: 详细论述了梁武帝萧衍作为“大乘皇帝”的形象,他不仅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更是推动佛教制度化和理论化的关键人物。分析了他组织大规模译会、举办“无遮大会”的深远影响。 宗派的酝酿: 重点梳理了早期三论宗、涅槃宗在南方的学术争鸣。尤其关注《大涅槃经》的南北异译及其引发的“四谛”之辩,这场辩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对佛性论和空性理论的理解深化。 第四部分:法脉的交织与创新——中古佛教的理论突破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理论层面,解析了印度传入的学说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产生创新,为隋唐的宗派成熟奠定基础。 地论学与摄论学: 考察了南北朝时期对于“唯识”思想的初步探索。分析了以慧光、昙迁为代表的高僧,如何消化吸收《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论典,开始构建系统的唯识学雏形。 禅学与净土的萌芽: 探讨了早期的禅修实践(如“坐禅”的普及)以及净土信仰的初步兴起。分析了庐山远公的净土思想如何超越精英阶层,开始向下层民众渗透,预示着未来广为流传的法门。 律学的复兴: 随着佛教制度的复杂化,对戒律的重视程度上升。书中将详述法显、慧毅等高僧对律藏的重视和对僧团规范的重建工作,这是佛教得以在乱世中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结论:从“格义”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本书总结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发展的总体规律:一个从被动接受、小心翼翼的“格义”阶段,逐步走向主动吸收、理论创新的“中国化”阶段。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佛教不仅成功地在儒道的主导下找到了自身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思想的改造、艺术的介入以及制度的建立,为后世佛教的成熟与辉煌,构建了坚实的物质与精神基础。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复杂时代的全景式描绘,揭示中古佛教史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奠基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湯用彤(1893—1964)


  字錫予。中國現代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著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講義》《湯用彤學術論文集》《餖飣劄記》等。

图书目录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統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統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釋教撰述
第十六章 竺道生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諸說
第十八章 南朝《成實論》之流行與般若三論之復興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禪法、淨土與戒律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2581
  • 叢書系列:大家講堂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材料,发现汉魏到南北朝这段时期简直就是思想大爆炸的年代,儒家式微,玄学兴起,道教也在发展,当然,佛教更是在这个背景下扎根并发扬光大。所以,一本专门探讨这段佛教史的著作,在我看来,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台湾的佛学研究圈子其实很活跃,很多研究者都会引经据典,追溯到这个关键的时期。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议题,比如早期佛教如何与道家思想产生碰撞和融合?或者说,早期译经活动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汉语佛教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史料解读或者独到的视角,那就太棒了。毕竟,我们都希望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知识,而是能从中看到前人为了生存和思想传承所付出的努力。期待它能为我们理解台湾汉传佛教的根源提供更扎实的论据。

评分

**评价四:** 拿起一本历史书,我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史料扎实度和论述的逻辑性。对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样聚焦于特定时段的专著,我相信作者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在文献整理上。在我看来,台湾学界对这段时期的研究也颇有建树,所以这本大陆出版的著作,我很好奇它会呈现出怎样的研究风格。是偏向政治史的视角,还是更侧重于教义思想的演变?抑或是对石窟艺术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无论如何,这段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点,从印度传入的教义,到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全都在这里发酵。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这个脉络,对我们理解中国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将会非常有帮助。希望它在考证上能做到严谨,避免掉入过度政治化的叙事陷阱。

评分

### 台湾读者视角下的图书推荐(五段独立评价) **评价一:** 哎哟,最近在书店晃荡,看到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名字听起来就很「学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嗯,这书名就让人觉得是一部硬核的著作。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台湾对于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度一直都很高,从早期闽南语系的汉传佛教到后来日治时期引进的日式佛教,再到我们自己发展的特色,可以说佛教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我猜这本书里面应该会大量探讨那个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如何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或者佛教本身如何在那个混乱中发展出新的宗派和思想体系。尤其像是鸠摩罗什、昙鸾这些大师在北方的译经活动,对后世的影响绝对是深远的。台湾的佛教界一直很重视这些源头,所以对于研究佛教思想的根基,这本书应该是个很好的参考。光看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觉读完之后对我们现在台湾的佛学理解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诵经拜佛,而是能掌握到历史脉络的。

评分

**评价五:** 对于一个对文化交流史很有兴趣的人来说,汉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简直就是个宝库。佛教正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外来文化符号之一,它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也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艺术、文学和社会结构。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点出了这段历史的核心矛盾与融合。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展示出佛教在不同地域、不同政权下的差异化发展。比如,南朝文人对佛教的接受方式,和北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方式,肯定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能看到这些细节的对比,那阅读体验就会非常丰富。毕竟,我们台湾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两岸的文化互动,研究这段历史,其实也是在寻找我们文化身份的源头之一。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让人在阅读后,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共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

评分

**评价二:** 说真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充满寺庙和佛香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台湾人来说,历史书常常会让人觉得有点枯燥,因为它好像总是在讲朝代更迭和政治斗争。但如果这本书的主题是「佛教史」,那我就愿意给它一个机会。毕竟,佛教思想在台湾的影响力是无所不在的,从建筑风格到生活哲学,我们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我比较期待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提到佛教在那个时代如何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比如从三国鼎立到五胡乱华,佛教的传播是不是遇到了哪些阻碍,或者又找到了哪些新的契机。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文化和胡人的文化交融,佛教绝对是扮演了重要的媒介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比较生动的笔触去描绘这段历史,而不是干巴巴地罗列人名和年代,这样对我们一般读者来说会比较友善。如果能结合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描写,那就更好了,毕竟历史不只是发生在宫廷里,也是发生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