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鎧銘
图书标签:
  • 文殊菩薩
  • 漢唐佛教
  • 佛教信仰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唐代史
  • 佛教文化
  • 菩薩信仰
  • 中國佛教
  • 漢唐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殊菩薩被視作智慧的化身,常為諸佛座下之上首菩薩、法王子,以多樣性身分,或為當機者,或為說法者,出現諸大乘經典中,直闡第一義諦。又有「三世佛母」、「諸佛之師」的稱呼,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有專屬道場者,然研究者卻相對不多。  
 
  此書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先論文殊法門,又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盛唐气象中的妙相:唐代观世音菩萨信仰的世俗化与皇家护持研究 本书导言:从“法相庄严”到“慈悲济世”的嬗变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盛唐时期(约公元7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中国社会内部的流变轨迹、信仰形态的世俗化倾向,以及这一过程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权力结构。不同于以往侧重于佛教哲学本体论的探讨,本研究将聚焦于观音信仰如何从早期的密教胎藏界和金刚界体系中逐渐抽离,演化为具有鲜明本土化特征、深入民间生活并获得皇室高度认可的“人间观音”。 本书的基础在于对敦煌、炳灵寺、龙兴寺等遗址出土的大量造像碑、壁画残片,以及《法华经》、《楞严经》在唐代的流传注疏本、唐代诗歌(如白居易、李商隐)、以及官方史料中关于寺院营建与皇家祭祀的记载进行交叉比对和细致梳理。我们试图描绘一幅立体的图景:观音形象如何从西域传来的“莲华部主”转变为手持净瓶、柳枝,兼具“送子”、“除灾”、“解厄”等多重功能的“慈母”形象,以及这种转变对唐代社会伦理和审美趣味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北传观音的图像学与早期世俗化脉络 第一章:隋唐之际观音的初期图像学定型 本章首先回顾观世音菩萨自印度传入北魏、北周时期的图像特征。重点分析隋代(特别是关中地区)仿照北魏的“思惟观音”向唐代“说法观音”过渡的关键图像学节点。我们辨析了早唐时期,以长安大慈恩寺、小雁塔等寺院为中心的造像风格,如何开始强调菩萨的“世俗化”面容——即去除早期金刚界造像中的冷峻威严,增添一份“人性的温和”。 第二章:从《华严》到《法华》:文本权威的转移与信仰中心的重塑 观音信仰的普及,与文本权威的更迭密切相关。本章对比了《华严经》中观音作为“普贤行愿品”中显现的“南方补处菩萨”形象,与《法华经·普门品》中“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观音”的叙事力量。我们认为,唐代中后期,《法华经》的普及,尤其是在民间阶层,极大地推动了观音信仰的“多功能化”和“即时感应化”。我们将论证,对《法华》的注疏(如玄奘译本的流传和注释),为观音信仰在世俗层面提供了解释框架。 第三章:敦煌的“清凉世界”:观音形象的地域性变异 敦煌石窟群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文化枢纽,是研究观音信仰世俗化前沿的绝佳样本。本章聚焦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形象,特别是那些带有浓郁供养人色彩的供养人像布局。分析“水月观音”的兴起及其与中原传统山水画的结合,揭示了观音形象如何从西域的“水域菩萨”演变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中的“清幽雅致”的象征。此处的观音已不仅是救难者,更是修行者内心澄明的投射。 第二部:皇家意识形态中的观音护持 第四章:武周时期:观音与女性权力合法性的建构 武则天时期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本章将详细考察武周王朝如何利用佛教,特别是观音信仰,来构建其女性统治的合法性叙事。通过分析武周时期官方敕建寺院中观音造像的尺寸、位置,以及与弥勒信仰的并置关系,我们论证了观音如何被赋予“母仪天下”、“救世佛母”的政治隐喻。同时,探讨了社会对女性最高统治者礼拜观音的舆论引导。 第五章:大唐盛世的“法界”:皇家祭祀与观音的“国界”象征 盛唐,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力量的强盛与佛教的兴盛相伴而生。本章关注宫廷内部,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对于观音菩萨的重大祭祀活动。分析皇家对观音寺庙的“敕额”授予、对高僧的恩宠,以及将观音信仰与“护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实践。观音此时已成为维护大唐帝国“法界”安宁的隐形守护神。 第六章:从宫廷到民间:精英阶层对观音信仰的审美化挪用 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观音信仰的接受,体现了一种高雅的“精神消费”。本章考察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歌中对观音的描绘,他们如何将观音的慈悲与个人的“隐逸情怀”、“济世抱负”相结合。这种审美化挪用,使得观音形象更加贴近中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速了其从宗教神性向人文情性的转变。 第三部:观音信仰的世俗深度与功能转型 第七章:送子与求嗣:唐代社会对“子嗣繁衍”的焦虑与观音的角色 本章是本书世俗化研究的核心部分。通过对“送子观音”形象的专门考察,分析唐代社会,尤其是女性群体中,对于子嗣繁衍的巨大需求如何塑造了观音的“子母”功能。我们分析了宋代以后“送子观音”的定型,其根源在于唐代对观音“应身救助”的实际需求。对敦煌出土相关祈愿文、碑刻的解读,展现了信仰的直接性、实用性和交易性。 第八章:灾异与感应:民间宗教生活中观音的“解厄”职能 唐代频繁的自然灾害(如吐蕃战争、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为观音的“解厄除难”功能提供了现实舞台。本章分析了观音在民间如何被视为抵御瘟疫、战乱和水火的即时救星。研究重点放在唐人笔记小说(如《酉阳杂俎》、《朝野佥载》)中记载的灵验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却真实反映了底层民众对“有求必应”的信仰期待。 第九章:仪式与媒介:塑像、咒语与观音信仰的传播机制 本章探讨观音信仰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仪式和媒介得以固化和传播的。包括唐代寺院中的“观音忏法”的普及、对观音圣号的持诵方式(例如对“南无观世音菩萨”的简化和变体),以及泥塑、木雕、画像等大众媒介在构建统一的信仰形象中所起的作用。重点讨论了观音信仰的“可操作性”如何使其超越了复杂的教义,成为最易被大众接受的佛教形态。 结论:盛唐的“人间菩萨”及其历史遗产 本书总结认为,盛唐时期的观音信仰,是一场自上而下(皇权推崇)与自下而上(民间需求)合力驱动的世俗化运动。观音菩萨成功地完成了从一位高高在上的“法界主”到一位可以随时感应的“人间慈母”的形象重塑。这种转型不仅巩固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基础地位,也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佛教的审美取向和伦理价值,为后世宋元以降的民间信仰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附录: 汉唐时期观音相关寺院考、主要出土造像碑铭文辑录。 参考文献:(详尽列出相关佛经版本、史书、敦煌文献、石窟考古报告及现代研究专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鎧銘


  喜雜讀百家,頗認同「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之語。曾任出版社編輯,編有《王國維年譜(增訂版)》、《明清科考墨卷集》等書;並擔任談話性電視節目主持人多年及與談學者。

  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中國歷史學會祕書長,專於中國中古史、中國史學名著、中國思想史、佛教史、佛教思想史及佛教藝術等。

图书目录

序  文殊師利菩薩為中土創出精湛哲思與燦爛圖像
──序鎧銘博論漢唐文殊信仰/陳清香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歷史方面
二、經典方面
三、圖像方面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佛教概述

第二章 文殊菩薩與文殊法門
第一節 文殊菩薩源流略論
一、文殊菩薩名德及源流
二、文殊菩薩本願
三、文殊菩薩淨土
第二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傳譯與流布
一、竺法護
二、鳩摩羅什
第三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思想特色
一、直說第一義
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三、重視女性的平等精神
(一)須摩提女
(二)離意女
(三)離垢施女
第四節 小 結

第三章 大乘佛教經典中的文殊菩薩形象
第一節 作為過去佛、法王子、三世佛母的文殊
一、過去佛
(一)龍種上如來
(二)大身如來
(三)升仙尊如來
(四)大智如來
二、現在佛
三、上首菩薩法王子
四、童子菩薩
五、三世佛母
第二節《法華經》、《華嚴經》與《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一、《法華經》中的文殊菩薩
二、《華嚴經》中的文殊菩薩
三、《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第四章 騎獅文殊與「新樣文殊」
第一節 騎獅文殊
第二節 「新樣文殊」
第三節 持物表法意義的探討

第五章 五臺山與文殊信仰
第一節 以《華嚴經》為主的五臺山文殊信仰
第二節 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建立
第三節 五臺山國家道場的建立
第四節 《五臺山圖》與文殊信仰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文殊經典翻譯弘傳表
附錄二 中古僧人翻譯、注疏、修持文殊法門經典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576432
  • 叢書系列:文選叢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文殊師利菩薩為中土創出精湛哲思與燦爛圖像──序鎧銘博論漢唐文殊信仰


  佛教於紀元前五世紀,誕生於印度,約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土,其後佛教信仰在南北各地大力盛行,與中國本土所產生的儒教、道教,共為三大主流思想。而佛教教義中,除了推崇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之外,諸菩薩所著重的各式法門與思想特色,也分別在各地相繼流布開來。其中文殊師利菩薩在山西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四川峨嵋山﹑地藏菩薩在安徽九華山﹑觀音菩薩的浙江普陀山等,各形成名山道場,合稱四大聖地。其中位居最北、最接近中原者,便是五臺山,是流傳文殊師利菩薩法脈系統之地。

  文殊師利菩薩是佛教教主釋迦世尊說法會上的上首大菩薩,是東亞佛教史上,流傳千古且備受推崇的菩薩尊。在佛經傳譯史上,文殊菩薩的題材,具若干特色,以下簡述之:

  一者,文殊菩薩在諸經中出現之頻繁,實冠於其他菩薩摩訶薩。

  載有文殊菩薩相關事蹟的經典出現得很早,其中以文殊為主角的經典,最早如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文殊悔過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文殊師利淨律經》;聶道真所譯《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支法度所譯《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文殊師利發願經》等,以及南北朝以下至唐代譯本,總計不下十餘種。

  其次,文殊菩薩的事蹟,在具代表性的重要佛典譯經,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維摩詰所說經》等所載,雖非經中唯一說法主角,卻是主軸人物者。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兩度請教文殊菩薩,因文殊被認定為智慧第一,與普賢菩薩之代表行願,共為釋迦世尊的左右脇侍菩薩。就整體佛法總綱而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主軸,而諸菩薩中,最能彰顯智慧之學者,便是文殊菩薩。

  在《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所載,居於毗耶離城的維摩詰居士示疾,佛陀欲派遣弟子探問,一群弟子眾等,一一均說出與維摩居士的前緣過程,而相繼退卻,最後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受命前往問疾。此反映文殊的智慧是冠於釋迦世尊的所有諸大弟子。

  以上二部以文殊說法為主軸的經典,其內容均博大精湛,對後世影響深遠,對立體與平面的圖像創作,亦掀起高潮。

  再者,文殊參與釋迦世尊的說法會者,因是位居上首菩薩,幾乎是每會必到的,且曾在會中對特定的信眾說法。例如《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便提到文殊師利自娑竭羅龍宮踊出而詣靈鷲山,對智積菩薩,談及龍女獻寶珠變男子而赴南方無垢世界之事。

  就圖像藝術而言,歷代石窟伽藍等壁畫雕塑遺跡或金銅佛造像中,所表現的文殊菩薩,雖亦有部分現以童子形象,但大多數以成人菩薩形像出現。在佛教所稱四聖六凡十法界中,除了佛尊至上外,次於佛尊者,便是菩薩尊。佛尊與菩薩尊的五官面容在圖像的顯示,均以端正莊嚴為主,無誇張笑怒的表情,佛與菩薩面容差別不大。但在尊像頭頂身上的冠服裝飾,佛與菩薩便有明顯的差異。佛尊為顯示成等正覺的最高境界,也反映悉達多太子六年苦行後,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態,身上無穿戴或披掛任何象徵貴族王室的寶冠飾品。至於菩薩尊,則因沿用釋迦世尊未出家以前的貴族身分,尊稱未成佛前的世尊為菩薩。因此首度創意畫造菩薩形像者,將次於佛陀階位的菩薩,畫造成比佛陀尊像更華麗,更多裝飾,表現出貴族王室的扮相。在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界的圖像表現中,以菩薩的裝飾最為華麗尊貴,而文殊既為菩薩上首,自是華貴之最。
   
  總之,以佛教哲理而言,文殊菩薩在釋迦世尊之外,智慧第一、說法第一。以尊像藝術而言,文殊菩薩由脇侍菩薩演變至主尊菩薩的新樣文殊或千缽文殊像等,均是華麗燦爛至極。
    
  郭鎧銘仁棣就讀於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時,選修本人所開授的佛教藝術課程,用心投入,選擇「漢唐時期文殊信仰」為研究方向,從而蒐集相關資料,開筆撰述論文,歷經四年,完成博士論文。在通過校內學科考試後,並在五位校內外口考委員教授齊聚下,於民國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進行博士學位論文審查口試,透過嚴格的審查規章、內容的答問,正式通過口試,完成博士學位。
    
  鎧銘完成的《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一書,共分六章,除了前緒論與後結論二章外,第二章進入書中主題,討論文殊譯名、信仰的源流、文殊的本願、經典的傳譯、思想的特色等,¬而第三小節,討論了女性問題,在一片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印度社會中,舉出三位勝過文殊的女子,是比較特殊的內容。
    
  第三章討論大乘經典中的文殊形像,前段先舉經中所載的作為過去佛、法王子、三世佛母的文殊,後段再陳述《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維摩詰所說經》諸經中所載的文殊菩薩。而後段作者十分用心,仔細的將三部經的前後諸譯本譯經的時代背景、譯者生平、文殊說法情節、祖師先賢的評述、歷朝所遺相關圖像等等,均予以細加敘述。此章應是彰顯本論文的軸心思維。

  第四章陳述騎獅文殊與新樣文殊二圖式樣的源起與流傳,內容融和學界多家論著,豐富多樣。第三節另述文殊圖像中手印及持物的演變,是較少見的論題。

  第五章題曰:「五臺山與文殊信仰」。內文從中土史上最初造立佛像談起,而追溯兩晉至隋唐五代之際,結集各朝帝王、高僧大德在五臺山各地建立起數量龐大的文殊道場,此弘傳了文殊的法門與信仰,是建立五臺山文化的過程表現。書中所描述的貴為中國四大菩薩名山之一的五臺山事蹟,情節豐富精采,有別於其他名山勝境,具特殊文化色彩。

  本書題目雖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但內容卻遍及歷朝漢譯的各家佛經、各代史書、名僧傳記、名家圖像畫錄,以及諸多相關著錄。近現代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殊菩薩的剖析,雖論著不少,但如書中先以佛教的角度,論文殊法門,再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世,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再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如此多方面的闡述文殊菩薩信仰者,當代學界並不多見。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涉及範圍寬闊,是建構中國及東亞佛教史、哲學史、藝術史、社會史、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文立題清晰,章節突顯,段落分明,行筆流暢,內容豐富,附圖精采。有興趣涉獵此議題範疇的學子,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茲值鎧銘論著即將付梓,本人忝為擔任博士論文之指導教授,十分嘉勉撰述過程的用力艱辛,並肯定論著完成所建構的學術地位,謹綴數語,以示祝賀。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系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教授   陳清香謹誌
中華民國111年8月4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睛一亮,封面那種帶點復古感的印刷,用色沉穩而不失莊重,很能抓住讀者的目光。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對學術的敬意。書頁的紙質選得很好,拿起來厚實,內文排版也相當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看也不容易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選用字體上的用心,那種細膩的筆畫處理,讓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享受,特別是涉及到一些古籍引文時,那種考究的感覺就更明顯了。雖然內容是嚴肅的學術探討,但整體設計卻讓人感覺親切,不會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的距離感。這樣的用心,絕對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讓讀者在還沒深入文字內容前,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品質有了很高的期待。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於「地方性」的強調。我們常常在宏觀的佛教史中討論菩薩的普遍性,但這本書卻細膩地展示了在漢唐特定時空背景下,文殊信仰是如何與在地文化、政治結構產生微妙的化學作用。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冰冷的文獻碎片,重新賦予生命與脈動,讓人彷彿能聽到當時信徒的祈願聲。這種深入地方、貼近群眾的史學方法,遠比單純的文本解讀來得有力得多。這對於理解文化在不同場域中的調適與創新,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案例,我認為這本書在方法論上的貢獻是相當顯著的。

评分

坦白說,這類專門性的研究,往往讓人望而卻步,總覺得會充斥著艱澀難懂的術語和過於學術化的表達。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卻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橋樑,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夠有效地進入其論證體系。雖然篇幅不薄,但整體閱讀體驗卻是高度的「可讀性」。每一次翻閱,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先前忽略的精妙註解或對比分析,這說明作者在細節處理上極為講究。總之,這是一本紮實、細膩,且極具啟發性的研究力作,非常值得收藏和反覆咀嚼。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走進了一個時間隧道,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將複雜的歷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尤其讚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所展現的平衡性,他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學派的觀點一一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思考。這種開放式的引導,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快速資訊吸收的現代人來說,能夠靜下心來,跟隨著作者的節奏,慢慢品味歷史的厚重感,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樂事。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極佳,張弛有度,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

评分

從內容的廣度來看,這本書展現了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積累,讓我非常佩服。它不像一般僅止於概念探討的學術著作,而是將理論與實際的圖像、碑刻、地方誌等資料緊密結合,勾勒出一個立體而豐富的信仰圖像。特別是對於不同地域間信仰傳播路徑的梳理,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過程,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描述現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信仰轉化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層次非常飽滿,提供了許多過去忽略的細節。我會建議對佛教史或藝術史感興趣的朋友,務必納入書單,因為它提供的視角非常獨到,提供了許多重新思考的切入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