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自隆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佛教
  • 社会科学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宗教研究
  • 中国哲学
  • 文本解读
  • 思想史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倒立看<金刚经>:社会科学的解析》,但此简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主题或内容。 --- 书名: 《百年光影的秘密:中国电影的叙事变迁与社会肌理》 作者: 陈思远 出版社: 蓝海文化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5560-XXXX-X --- 内容简介: 《百年光影的秘密:中国电影的叙事变迁与社会肌理》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发展历程,并将其置于宏大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作品的精细梳理和理论建构,揭示影像艺术如何成为折射和塑造特定时代精神、社会结构与大众心理的重要媒介。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叙事节点”和“美学转向”,以期更清晰地展现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复杂文化使命。 第一部分:默片时代的“启蒙”与“祛魅” 本部分着重探讨二十世纪初至三零年代,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与文化形式的诞生过程。作者首先考察了早期电影对西方媒介的模仿与本土化实践,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默片”如何通过字幕、场景构建以及演员表演,承担起启蒙民众、革新习俗的早期社会功能。章节特别深入剖析了早期电影制片厂的商业模式与政治诉求之间的微妙张力。例如,如何通过对传统戏曲元素的挪用和改造,实现了新旧文化观念的初步碰撞。本部分认为,这一时期的叙事往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是对传统伦理观的一次现代化“修正”。 第二部分:战争与革命语境下的“集体记忆”构建 跨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本书将焦点转向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强化阶段。作者摒弃了对战争场面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研究了“英雄叙事”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建构起来的。通过对同一主题下不同版本电影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集体记忆在不同政治力量主导下的差异性建构过程。其中,对于“非专业演员”和“工农形象”的审美化处理,以及声音技术(尤其是配乐和同期声)在煽动情绪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细读。这一部分的结论指出,在特定的历史压力下,电影叙事为了实现政治动员,往往牺牲了人物的复杂性,转而追求符号化的、高度统一的“集体人格”。 第三部分:十七年(1949-1966)的“意识形态风景”与日常生活的重塑 建国后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生产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电影如何从旧的制片体系过渡到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的创作模式。作者详细分析了“十七年电影”中对“新人”形象的塑造,以及“工、农、兵”这三大主题如何被分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叙事框架中。一个核心的论点是,即便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电影对具体生活细节的捕捉依然透露出社会转型期的真实焦虑与微妙的审美偏好。比如,对“城市景观”和“乡村发展”的影像描绘,构成了对新中国社会图景的一种“官方想象”。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个人主义的“浮现”与通俗文化的“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电影叙事迎来了第一次显著的松动。本书将这一时期的电影视为社会解冻期的“微观心理报告”。重点研究了“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他们如何利用更自由的镜头语言和更具个人色彩的表达,挑战既有的宏大叙事。与此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通俗电影和“贺岁片”的萌芽,它们标志着电影市场化进程的开始。作者认为,这一阶段的叙事核心在于“个体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再平衡,是对过去几十年集体主义叙事的某种“反动性”回归,个体对物质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追寻开始占据中心位置。 第五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类型电影”与“文化身份”的再定位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与国际接轨,类型片的成熟成为显著特征。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考察了商业大片、武侠片等类型片如何在全球化资本的注入下,重新定位“中国性”。作者探讨了视觉奇观、跨国合拍等现象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影响。核心议题在于: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语境下,电影如何处理“文化输出”与“本土认同”之间的矛盾?是坚持深刻的社会批判,还是顺应主流的娱乐消费需求?本书通过对近年来高票房电影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在美学追求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复杂博弈。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本书融合了电影研究、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力求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2. 档案性梳理: 细致挖掘了大量第一手电影资料、剧本修改意见和行业内部报告,增强了论证的扎实性。 3. 叙事结构创新: 通过“节点式”而非线性的叙事,突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电影叙事逻辑的根本性断裂与连续。 《百年光影的秘密》不仅是一部电影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社会学”研究。它引导读者超越银幕上的光影,去理解影像背后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经验和个人情感的深层社会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自隆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兼任教授
 
  專書著作
  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 遠流。
  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
  1997《企業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8《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6《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 揚智。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
  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
  2009《廣告代理50年:東方廣告公司與台灣廣告產業》,台北:遠流。
  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
  2013《文創行銷》,台北:五南。
  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
  2014《廣告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案例交鋒對話》,台北:華泰。
  2015《廣告、媒體與社會》,台北:華泰。
  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2017《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2021《數位整合行銷傳播》,台中:滄海。

图书目录

A卷   辨   
 
1.楔子: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opening告訴讀者,此經是作者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的記載,讀者要以開闊心胸讀它,不必視為聖經。
 
2.降伏其心
人經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學習,就會形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3.滅度
學佛是滅度的過程,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4.. 法應無所住
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
 
5.無住相布施
學習佛法宣揚佛法,應「無住象」,不必拘泥固定形式。
 
6.諸象非相
所有「表象」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7.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習佛法,不應只斟酌字義的表象,也不必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宣教方式。
 
8.法皆不可取
正覺佛性無法「言教」,必須自己體會。
 
9.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要身體力行,不是只用講的。
 
10.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自稱得道,即非得道。
 
1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不須有一元思想。
 
12.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不執著自己的大,才是大。
 
13.如來無所說
《金剛經》博大精深,只能體會,無法言說。
 
14.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人的外顯面貌(象)都是後天社會化的型塑,無法呈現本性(相)。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外在的羈絆都不是本性,拋棄外在的羈絆方能找到佛性。
 
16.心有住,則為非住
心中若有執念,就無法找到本性。
 
17.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眼見未必為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象。
 
18.樂小法者,著我見
不應「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要以大乘取代小乘。
 
19.果報不可思議
學佛的果報是可得到報償reward或避免懲罰punishment。
 
20.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一切適性,靠自己體悟,而非外在引導。
 
21.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間處處是佛法,行止都與佛性有關。
 
22.五眼
修法從肉眼、天眼至慧眼、法眼、佛眼,呈現階層式的發展,由低至高,由內而外,從具體視覺反應,到抽象認知思考與移情的投射empathy。
 
23.勿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法必須意會,而非執著字義的斟酌。
 
24.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法之道,無他,去除社會化的罣礙,就能修成。
 
25.莫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成佛不必在佛,眾生可以經由自覺自修體悟佛性。
 
26.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學佛就是要找回本性。
 
27.不應貪著
教佛、學佛若心求果報,即為「貪著」。
 
28.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法自在心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法必須內化成行為。
 
29.合相
佛法是集合體,不能拆開看,經過整合方成為「相」完整知識。
 
30.不生法相
佛法不是用來炫耀,更不是用來賺錢,經由自己的洞見體會佛法,不必仰賴他人的二手、三手詮釋。
 
31.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人為的論述,都是夢幻泡影,和露水閃電一樣,過眼即逝。  
 
B卷   辯   
 
1. 宗教傳播
2. 金剛結:白馬非馬
3. 如是我聞
4. 降伏其心
5. 滅度
6. 眾生
7. 色聲香味觸法
8. 偈
9. 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
10. 大乘與小法
11.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2. 合相:合象為相
13.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14. 有為法
15. 《金剛經》是意識形態?
16. 《金剛經》的套套邏輯
17.佛陀的選擇:漸或頓
18.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變   結論
悟:見象非相、是相亦象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987
  • 叢書系列:POINT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為什麼讀不懂《金剛經》?
 
  你看懂《金剛經》的白話譯本嗎?
 
  《金剛經》是古印度素樸的智慧,凡5000餘字,入中土,自姚秦鳩摩羅什譯經,迄今已有1600餘年,明代之前,《金剛經》並不被僧界重視,挑剔的高僧視之「不了義」,明代以後,因融入民間信仰而被儒道肯定,逐漸為民間接受而演化為主流;但儘管為僧俗接受,不過還是看不懂,千年以降,僧俗演繹詮釋不下數百萬言,僧眾以法典視之,論之不踰規矩,俗家學者以玄學或養性析述,望之儼然不可親近,後學者循此讀經,枉矣。
 
  看不懂《金剛經》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個原因是1600年前字彙貧乏,同字異義,因此相、象不分,「相」指本性、本質,「象」指表象、方法,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很難解讀,但若解釋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則豁然開朗矣。
 
  相、象不分,糾葛不清,越解釋越難懂;此外「法」也是,《金剛經》的法,有時指佛法,即是「相」,但有時亦指學習佛法的途徑、方法,即是「象」。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個「所謂佛法者」,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象」),第二個「即非佛法」,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若不對,則無法學習正確佛法(「相」);又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二詞的「法」均指方法,也就是「象」而不是「相」(佛法本身)。
 
  其次是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口述其義,漢官筆記,難免有認知差距,產生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甚至有些無法以文字完整表達意涵,只能音譯或含混帶過,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不但抝口,而且似乎是不合邏輯論述,但以現在邏輯學詮釋就會一目瞭然。
 
  第三,詮釋者故意把它講得玄之又玄,原因是詮釋者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自己囫圇吞棗,無法消化,當然也就不能講清楚;另一個原因,知識必須有貴族性方能賣錢,講的清楚明瞭人人能懂,失掉知識的貴族性與市場價值,自己哪能成為「宗師」而得到供養?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命名「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稱為「倒立看」是迥異以往的宗教詮釋,改以社會科學理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金剛經》,也是科普的概念,一般談科普,只會想到理工農醫,但社會科學仍是可以「科普化」,尤其以艱澀難懂的《金剛經》作為分析示範的對象,更為有趣。
 
  「倒立看」的構想是受到《文創》雜誌的啟發,2014年9月《文創》雜誌第1期的封面就是倒立看城市,《文創》是三立電視公司發行的,只發行了11期,2015年8月號是最後一期;可惜了,這也看到文字媒體的困境,不管是報紙、雜誌,還是書籍。
 
  「倒立看《金剛經》」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金剛經》的白話譯文坊間汗牛充棟,上網隨便一查就有百本,但都以佛經來翻譯佛經,用三道、三慧、四相、四攝來詮釋,陷入文字障,甚至用一些連自己也解釋不清含混其詞的話來詮釋,治絲益棼,讀者又如何搞清楚,更是減損讀經的樂趣。
 
  本書嘗試用現代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廣告學的理論詮釋2500年前的東方智慧,不是挑戰,而是肯定,也顯示《金剛經》雖歷久,但彌新;所以不必管何謂三十二相的宗教想像,也不必特別鑽研音譯名詞的意涵,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漢官都抓不到精準意涵,給予適當漢名,後人又有何能耐說東說西,說他說了算。
 
  B卷是A卷的精進版,稱〈金剛經.辯〉,「辯」指討論,挑選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予以解析,如《金剛經》有很多這樣的論述「○○,非○○,是名○○」,「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傳統譯經者常陷入迷障,越講越心虛;但若用邏輯學的「白馬非馬」拆解,則一目瞭然。
 
  又如《金剛經》的opening「如是我聞」,一般譯經者常一語帶過,但事實上它有深刻意涵,就是傳播理論的選擇性理解,也是作者阿難王子「文責自負」的宣示,接觸外在訊息,每人因學養、經驗不同,都會產生選擇性理解,《金剛經》口述者的佛陀,與筆記者的阿難,當然會有認知差距。
 
  再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金剛經》並沒有詮釋其意義,但以日本哲學家大西克禮討論日式悲劇美學「物哀」的理論來參照比對,就很有趣,對物的感受,從接觸瞬間的直覺反應,到易位移情empathy的投射,與「五眼」何其類似。
 
  結論稱〈金剛經.變〉,「變」是觀念的轉換,跳脫傳統宗教思維,理出《金剛經》論述脈絡,《金剛經》的主軸是「悟」,要達到「悟」必須「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方法是「滅度」與「自修」,如何檢驗是否達成「悟」的目標,就是是否領悟「非相」,換言之,若見諸象非相,即見如來(佛性),了然世界;「頓悟」之後,不能自滿,要「自抑」修身,非身是名大身,也不能獨善其身,要「入世」,無住相布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讀經就是讀書,讀書的樂趣是思想海闊天空,讀後豁然開朗,北京清華大學有一面陳寅恪寫的王國維紀念碑,開題就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但以經讀經,是掉入另一個由他人編織之「俗諦桎梏」,何必。
 
  獨立思考是必要的,讀經亦是如此。
 
  p.s.
  如將本書視為佛書亦無妨,但要「去中心化」,跳脫以往僧俗的解釋,以自己角度思考體會,宗教是感性,科學(包含社會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已經讓人覺得它帶著一種先天的「叛逆性」。台灣社會的閱讀光譜很廣,但對於這種「嚴肅學術工具」與「東方經典」的硬碰硬結合,評價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嘛是奉為圭臬,稱讚其開創性;要嘛是嗤之以鼻,認為其牽強附會。我個人是傾向於抱著開放的心態去迎接挑戰的。社會科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普適性」,它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社會的某些基本互動模式是具有共通性的。如果《金剛經》能夠被證明,它所揭示的關於心性與現象的法則,能夠跨越兩千年的時空,被現代的社會結構模型所捕捉和解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一本佛學註解集,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性底層代碼」的社會學報告。這種宏大的敘事野心,讓我十分期待它能拿出真材實料,證明這種跨域解讀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评分

老實講,現在市面上的書,很多都是把舊東西用新的包裝紙重新包裝一下,但內容骨架還是那個老樣子,看了半頁就知道結局。但這本的切入點,讓我感覺到一股蠻強烈的「顛覆」氣息。倒立看,這姿態本身就帶著一種挑戰權威的趣味。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經典的理解,是被傳統的詮釋框架給「定型」了,變成一種只能遵守、不能質疑的教條。如果能用社會科學的冷靜、客觀甚至帶點批判性的眼光,去檢視經文裡頭關於「眾生相」、「世界觀」的描述,那會不會激盪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也許,經文中的某些對話,在社會學的語境下,可以被視為某種早期的群體動力學研究;而那些關於「幻象」與「實相」的辯證,會不會被重新解讀為後現代主義對真實性的解構?我非常期待它能撕開一層層的文飾,直指核心,讓我們看到《金剛經》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究竟佔據了怎樣一個「社會結構性」的位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雖然我沒看實物,但光是書名給我的想像,就已經充滿了某種「解構」的張力。我們習慣了「正坐」聽法,現在要「倒立」來看,這不只是物理姿勢的轉換,更像是心態上的徹底翻轉。社會科學的視角,往往是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制度運作,或是微觀的個體互動關係裡去尋找規律和因果。如果作者真的能成功地將《金剛經》置入這個分析框架,那就不再是單純的宗教文本,而變成了一份極為古老、卻又極度深刻的「社會行為觀察報告」。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空性」這個核心概念?在社會學裡,空性會不會被轉譯為「結構的流動性」?在政治學裡,會不會變成對權力基礎不斷消解的描述?這種強行的「術語嫁接」,如果處理得當,會產生極大的知識擴散效應;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變成一場鬧劇。但光是這種「敢於嘗試」的企圖心,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值得我去翻閱看看。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吧?「倒立看《金剛經》」這幾個字,一下子就把你拉進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場域。一般人提到《金剛經》,多半會聯想到佛學的禪思、空性的探討,或是修行人念念不忘的智慧結晶。但這本書的視角顯然不是走傳統的路線,它像是拿著一面反光的鏡子,想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這部經典。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是想在佛學的義理上鑽牛角尖,而是想用更世俗、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脈絡的方式,來解構佛經裡的語言和概念。社會科學的解析,這塊招牌掛得很大,讓我不禁好奇,作者到底會拿出什麼樣的工具箱來對付這塊「硬骨頭」。是會用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還是人類學的文化符號分析?或者,會不會是用心理學的動力模型來解釋經文中的「應無所住」?這種跨界的嘗試,總是有點「食人所不食」的感覺,但往往也藏著讓人拍案叫絕的洞見。期待它能像一把瑞士刀,把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佛法概念,拆解成我們可以拿來分析現代社會亂象的螺絲起子。

评分

讀書常常有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無感,特別是面對那些耳熟能詳的古籍。我們讀懂了字面上的意思,卻可能完全失去了對其原始衝擊力的感受。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是一股強烈的「提神劑」。社會科學的工具,本質上就是幫助我們看清隱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運作邏輯。如果《金剛經》能夠被還原成一份可以被分析、被討論、甚至被挑戰的「社會文件」,那它對當代讀者的意義就會被極大地拓寬。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現代的批判理論,去解剖佛經中那些看似無懈可擊的論證鏈條。譬如說,經中對於「分別心」的批判,在現代社會,會不會就是對資訊碎片化和標籤化社會的預言?這種對經典的「再語境化」,如果能成功,能讓我們重新找回對這部經典的陌生感和敬畏心,而不是把它當成茶餘飯後的閒談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