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藏傳佛教:雪域中的珍寶

細說藏傳佛教:雪域中的珍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安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西藏文化
  • 佛教文化
  • 宗教信仰
  • 雪域
  • 密宗
  • 历史
  • 文化
  • 哲学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藏傳佛教始終給人一種神秘感。它究竟是怎樣的宗教?它有哪些獨特的教義、教規、教派?它在寺院建築、宗教藝術、活佛轉世等方面,有哪些建樹?作為佛教的一門分支,它何以有如此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眾多信徒在千餘年的漫長歲月中頂禮、虔誠信仰,而且對其民族的文化、經濟等方面,造成了長遠深刻的影響。本書有詳細而完整的敘述,讓你一窺藏傳佛教的全貌。
《秘境之光:探寻喜马拉雅山脉的古老智慧》 一、 引言:雪域之外的凝视 喜马拉雅山脉,这片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屋脊”,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震撼世人,更深藏着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神秘而古老的智慧宝库。本书《秘境之光:探寻喜马拉雅山脉的古老智慧》,将带领读者穿越文化与地理的藩篱,深入探究环绕着这片圣洁地域的多元信仰体系、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那些塑造了数个世纪以来当地居民精神世界的古老哲学。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某一个宗教内部的精微教义,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人类学视角的态度,去审视这片高海拔文化圈所展现出的精神共性与差异。 二、 跨越信仰的维度:喜马拉雅区域的多元宗教图景 喜马拉雅山脉并非单一信仰的领地。本书将首先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宗教地图。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共存”与“互动”。 2.1 苯教的溯源与生命力: 在藏传佛教的兴盛之前,青藏高原上存在着一种古老的本土信仰——苯教(Bön)。本书将详述苯教的起源,它与自然崇拜、萨满教传统的紧密联系,以及其核心世界观中对山神、地灵的敬畏。特别地,我们将探讨苯教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适应、抗争,并最终与佛教形成一种复杂的互补关系,而非简单的取代。内容将涵盖苯教的仪轨、神职人员的体系,以及其在当代偏远地区的传承现状。 2.2 印度教在边缘的投影: 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尤其是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山地邦,印度教(Hinduism)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比较山地印度教(Hill Hinduism)与平原印度教的差异,着重分析当地部族如何将本民族的神祇纳入毗湿奴或湿婆的宏大叙事中,形成独特的“地方化”的印度教实践。例如,尼泊尔的沙阿王朝如何通过神化自身来巩固统治,以及对女神崇拜(Shaktism)在山地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 2.3 耆那教与锡克教的渗透与适应: 尽管非主流,但耆那教(Jainism)和锡克教(Sikhism)的商贸团体和信徒也曾沿着贸易路线进入喜马拉雅山麓的城镇。本书将考察这些信仰群体如何在高度宗教化的环境中维护自身的教规,以及他们对当地商业、手工艺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喜马拉雅文化圈的开放性和吸收力。 三、 山脉的哲学:环境、生存与形而上学的交织 高海拔的生存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宇宙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哲学思考。 3.1 气候与时间观: 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文化对“短暂”与“永恒”有着独特的理解。我们将分析山地民族如何构建他们的时间概念——这不仅仅是线性的,更是循环的、基于季节更替和冰雪消融的宏大节奏。这种时间观如何反作用于他们的伦理观和生活节奏,例如,对“当下”的专注。 3.2 山川的拟人化与神圣空间: 在这本书中,山峰不再仅仅是地理实体,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和神祇的居所。我们将深入研究“圣山崇拜”的普遍性。从昆仑山、冈仁波齐到阿玛达布拉姆峰,不同文化如何赋予这些山脉不同的神话故事、禁忌和朝圣路线。这部分会细致分析“净土”概念在物质世界中的投射。 3.3 医药与生态伦理: 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医学(如阿育吠陀在山地的变体和本土草药学)与他们的宗教世界观密不可分。本书将展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如何被视为神灵的恩赐或惩罚的媒介,从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生态伦理规范,指导人们如何采集、耕作,以维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 艺术、口述史与物质文化的承载 精神信仰的表达往往通过物质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本书的第四部分将聚焦于非文本性的知识载体。 4.1 壁画与唐卡以外的视觉艺术: 抛开对宗教画作的常见探讨,我们将侧重于建筑结构、纺织品纹样以及金属工艺中的符号学意义。例如,不同地区使用的锁链、门楣雕刻、以及牧民帐篷上的几何图案如何承载了消灾避难、繁衍昌盛等古老愿景。 4.2 口述传统的生命力: 在文字普及率有限的偏远山区,英雄史诗、创世歌谣和民间传说构成了历史记忆的主体。本书将收录对口述历史讲述者的访谈,分析这些故事如何跨越代际传递社会规范、解释自然现象,以及在没有统一宗教经典的情况下,维护社区的文化认同。 4.3 仪式中的音乐与舞蹈: 探讨那些与特定神祇或季节庆典相关的祭祀音乐和舞蹈。这些表演艺术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我们将分析乐器(如特定的号角、鼓和弦乐器)的材质选择和音阶构造背后所蕴含的宇宙模型。 五、 当代挑战与文化适应 进入现代社会,喜马拉雅地区的古老智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5.1 全球化与传统知识的流失: 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体系的西化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信仰实践构成了挑战。我们将探讨年轻一代如何看待祖先的信仰,以及传统智者在知识传承上面临的困境。 5.2 气候变化与信仰的再诠释: 冰川融化、气候异常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书将考察古老的预兆体系和神谕如何被用来解释当代的环境危机,以及社区如何在新现实下重新诠释其与自然的神圣契约。 结语:永恒的回响 《秘境之光》并非一部宗教教义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适应能力和文化韧性的深刻致敬。它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们理解,在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中,人类如何通过信仰、哲学和艺术,为自己构建出意义非凡的精神家园。这些古老的智慧,如同喜马拉雅的雪莲,历经风霜,依然散发着独特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編序 藏傳佛教在臺灣-吳明興/0ll
序言 多識/0l5
 
1. 藏傳佛教在雪域/02l
2. 喜瑪拉雅山的晶峰折射出的宗教幻想/029
3. 藏民族與來自異國的釋迦牟尼佛/045
4. 藏傳佛教的教派/057
5. 宗喀巴和他的宗教改革/075
6. 活佛的轉世/087
7. 活佛的涅槃和神祕的肉身塔/lO5
8. 恢宏的寺院建築/ll5
9. 藏傳佛教所供奉的神靈/l29
10. 千姿百態的佛像造形藝術/l39
11. 秀美的唐卡、堆繡和佛教壁畫/l5l
12. 永世旋轉的嘛尼經輪/l63
13. 嚴謹的寺院禮儀/l73
14. 充滿象徵義的法器、法樂、法舞/l9l
15. 浩瀚的經卷、典籍/2l3
16. 學院、學制、學位/229
17. 龐大的寺院組織機構/247
18. 寺院經濟/26l
19. 僧尼生涯/275
20. 盛大熱烈的祈願法會及宗教節慶/299
21. 民間的宗教節日/3l7
22. 玄奧莫測的藏傳密宗/335
23. 聖城拉薩/37l
24. 藏傳佛教在海內外/385
 
參考書目/4O9
附表/4l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1842
  • 叢書系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420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序
 
  距離臺灣,西藏地處萬里之外,在我國西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然而大部分的臺灣人,但知有這樣一個地理名詞,在敎科書上讀過,至於它的眞實性如何,則不甚了然;或者在電視節目中、雜誌上.瞥到一些片片斷斷的光影,也是模模糊糊的不知所指。除非專家.否則很少有人有興趣的就其地理、歷史、語言、社會制度、信仰、風俗民情.乃至於生活方式等方面,對西藏進行全面性的了解與深入的探討特別是藏傳佛敎。
 
  藏傳佛敎雖然是佛敎的三大體系之一.就佛敎的信仰而言.其終極關懷與漢地和南傳佛敎.本無分別,祇是在信受和發展的取向上,受到藏族固有的歷史條件.和與傳統苯敎會通的相互制約,加上地理、人文環境的特殊,而逐漸開展出別具風格的形式。
 
  藏傳佛敎和漢地佛敎同為北傳佛敎的系統,就佛敎法裔在北傳的發展系統而言,一直就被定位爲八宗之一,或言眞言宗,或言密宗。在它的發展進程中,不但在信仰上對藏族產生了全盤性的影響,更普及於一切的生活方式、思想特質、行為態度等。即使在國史上,自唐乃至於元、清,尤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於元時盛極一代;至清朝更是受到宮廷的器視,而直接影響了內地對西藏的政策,這使國族的融合在一眞法界之下,特別顯得密切無間。
 
  自從臺灣光復後,藏傳佛敎在臺灣,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少數人有機緣親近密敎,也是在唐朝時東傳日本,再間接傳入的東密的殘餘。而在當時其他宗派的佛敎,如淨土宗、禪宗、天臺宗等,也因形勢的不得已,而被弱化成民間信仰,甚至與齋敎、偶像崇拜、天道、道敎信仰混淆不清。雖然後來有了諸如「金剛乘學會」之類的民間組織出現,也祇限於少數有心人在默默地努力,這不但沒有普及的條件,也缺乏弘敎的因緣,致使一般人對密宗的看法,就顯得更加神祕不解了。
 
  這種不解,甚至是誤解,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也直接造成了對藏傳佛敎正信的傷害。首先是電視連續劇往往把喇嘛的角色,幾乎都扮成依附於滿清皇朝,專幹傷天害理以媚主求榮的御用殺手,其次是在民間,則不斷地把它神通化,並與堪輿、占卜、氣功等術合流,用以談風水、求發財,且意圖假借他力以消解自作的災厄,而讓人感到密敎似乎具有極端神祕的異能,於是怎麼看它就怎麼邪;再次是港製國片電影,喇嘛更全是清一色的奇怪的角色,就像巫師、天師,善於與修羅道、地獄道相鬥,且身懷絕技從事一些詭祕的勾當,這不但使純為消費娛樂的看倌們覺得刺激無比,甚且以其不解而乘機揶揄密敎爲無知之徒的神怪信仰為能事。其實藏傳佛敎,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近十幾年來,隨著各宗佛敎在臺灣迅速的振興和傳佈,且信徒與日驟增,對社會正面的影響與貢獻日漸深遠之際,佛敎密宗亦因法緣當機,喇嘛來臺者日衆,而逐步在臺灣發展起來,經典、經論、雜誌的整理、詮釋、翻譯的編印與出版,也隨之勃興,並與各宗並顯於當前,因此受到了各階層人士的正。祇是我們實在雅不願意,密敎在臺灣,一如既往,僅止於做為一種充滿詭異氣氛的「祕密宗敎」而被認識到,於是在長期整編陳健民瑜伽士的《曲肱齊全集》三十七冊的同時,適時梓行本書,一方面用以正本清源,一方面用以做爲一系列密敎法本倡印的前導。 本書是由親身體驗、研究藏族生活和藏傳佛敎的著名學者姜安所撰述,並得到西北民族學院藏文系高級佛學研究員多識主任,以及藏胞閔有德先生就藏族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指導,且參照了張潔、朶藏才旦的實地採訪資料,和諸多時賢大量著作的啓發,可以說是我國當代第一部全方位地揭顯藏民族歷史文化和藏傳佛敎的著作。
 
  值此,藏傳佛敎日益受到臺灣信徒的關注和皈依者日衆之際,為使各階層人士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很樂意把本書推薦給您,願諸位大德知所以正依、如實受用,而得大法益、大圓滿。
 
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實,我對宗教書籍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的文字功力,如果太過於口語化,會顯得不夠嚴謹;但如果太過於學術化,又會讓人望而卻步。這本《細說藏傳佛教:雪域中的珍寶》,從書名上來看,似乎抓到了一個平衡點:「細說」是親切的,「珍寶」是珍貴的。我猜想,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一定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田野調查或是參考一手資料。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細膩的筆觸,能夠捕捉到雪域高原上,空氣的稀薄感、陽光的銳利感,以及信仰力量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淬鍊出來的過程。對我來說,理解藏傳佛教,不只是理解佛理,更是理解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與信仰共生共存,他們面對生老病死時,那套完整的精神解答是什麼。如果這本書能將「環境」、「文化」與「佛法」三者緊密結合,而不僅僅是將佛教教義抽離出來解釋,那它絕對會是今年書櫃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本著作。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第一直覺是「厚重」,無論是實質的重量還是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我比較偏好那種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記述,如果作者只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佛陀的生平或基礎教義,那這本書的市場定位就會顯得有些模糊不清。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深入挖掘藏地特有的文化現象,例如,辯經的場景、寺院的日常運作、乃至於普通牧民如何將佛法融入飲水食糧的細微之處。這種「生活化的宗教史」,對我來說,遠比抽象的教義解釋來得生動可感。而且,台灣的讀者對於「活佛」的概念,常常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帶點好奇的態度,如果書中能有條理清晰地介紹轉世制度的規範與意義,而非僅是傳奇故事的堆砌,那無疑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深度與可信度,讓讀者真正理解,那「珍寶」的傳承是如何在時間洪流中得以維繫。

评分

最近剛好在關注一些關於心靈成長的講座,發現越來越多人對東方的智慧產生濃厚興趣,而藏傳佛教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領域之一。這本書的出現,感覺就像是及時雨。我個人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平衡「雪域」的地理環境對佛教發展的影響。畢竟,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發展出來的信仰體系,其堅韌性與獨特性必然非比尋常。我希望書中能多談談那些修行者如何面對孤寂、如何將嚴酷的自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而且,台灣的佛教文化,雖然深受漢傳影響,但近年來,來自尼泊爾、西藏的法脈傳承也日益活躍,讀者普遍有種「尋根」或「尋找另一種可能性」的心態。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紮實的基礎,讓我們在接觸其他法門時,不會感到迷失方向,而是能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理解不同傳承之間的異同與連結。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了神秘感,『細說藏傳佛教:雪域中的珍寶』,光是想像那冰雪覆蓋下的聖地,就讓人心馳神往。雖然我對佛教的了解僅限於皮毛,但光是書皮的設計,那種深沉的藍與金色的對比,就已經傳達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別期待作者是如何「細說」這個宏大的主題,畢竟藏傳佛教的世界觀龐大且複雜,從密宗儀軌到活佛轉世的傳承,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根基。我猜測,作者應該會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角度,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教義,轉化為可以理解的故事或脈絡,畢竟對許多台灣讀者來說,藏傳佛教既熟悉又陌生,那種既想親近又怕太過深奧的矛盾心理,是我們共同的寫照。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更能成為一座橋樑,讓我們得以窺見那片神祕雪域的精神風景。

评分

這本《細說藏傳佛教》的書封設計,真的很有品味,那種低調奢華的質感,讓它在眾多宗教書籍中顯得格外突出。坦白說,我對這類書籍通常抱持著保留態度,因為很多時候,作者為了追求「深度」,結果寫出來的內容對一般讀者來說簡直是天書,充滿了各種梵文、藏文的專有名詞,讀起來非常吃力。然而,書名裡的「細說」二字,讓我燃起一絲希望,或許這次的作者真的有能力將那些深奧的哲學思想,用台灣人習慣的敘事方式呈現出來。我猜想,作者在處理「珍寶」這個詞時,可能不只聚焦於物質上的佛像或唐卡,更可能是指那些代代相傳的口訣、修持方法,甚至是雪域人民的生活哲學。如果能將這些精神層面的富饒描繪出來,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止於知識的傳遞,更能成為心靈的慰藉,引領讀者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找到一處可以沉靜思緒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