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

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汝鈞
图书标签:
  • 唯識學
  • 現象學
  • 佛教哲學
  • 世親
  • 護法
  • 印度佛教
  • 中國佛教
  • 意識
  • 認識論
  • 心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作者所倡導的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並進的方法研究世親與護法的唯識學。直接透過《唯識三十頌》及《三性論》的梵文原偈,詮釋世親的唯識思想。在解讀護法思想方面,則擇取玄奘譯《成唯識論》的重要部份進行。尤堪注意的是,對於世親與護法的唯識思想,作者處處相應地以胡塞爾的現象學加以比較論析,並為世親與護法的學說,建立唯識現象學。全書應用中、英、德、日、梵五種語文的著作,綜合東西方唯識學與現象學兩大哲學理論。在學術性方面,作者以批評的態度,盡量理解、消化、吸收現代特別是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並提出自己的確定見解。此種研究方式,在國際佛學研究界來說,實屬首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与您提到的《唯識現象學(一)世親與護法》形成内容上的区隔,同时保持详细和信息丰富。 --- 图书简介:《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汇与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 页数: 约 600 页 内容概述 《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汇与变迁》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它聚焦于连接东西方古代世界的庞大贸易网络——丝绸之路,深入剖析了这条路线在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间,如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文化、经济和思想交流的动脉。本书不仅仅关注贸易货物的流动,更致力于揭示贸易背后的人类互动、技术传播、宗教渗透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演变。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起源与奠基”、“黄金时代与文化渗透”、“冲突与转型”以及“遗产与现代意义”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碑刻记载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幅多维度、立体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张骞凿空与早期连接 (约 150 页) 本部分详述了丝绸之路从地理概念走向实际运作的艰难历程。我们将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早期认知与战略需求。重点分析了初期贸易的驱动力:汉朝对汗血马的需求与西域诸国的经济结构。 书中详细描绘了早期商道的开辟,包括陆上通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和海上通道的初步形成。我们考察了早期的主要贸易品类,如丝绸、香料、玉石的交换模式。此外,还辨析了早期地理文献中对沿线部族、绿洲城邦的记载,为理解后续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地域基础。对早期丝绸之路的“非商品”交换,如技术(冶铁、造纸术的早期传播)的初步渗透,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文化渗透——信仰、艺术与技术的大融合 (约 200 页) 这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繁荣和文化活力最旺盛的时期,本书将此阶段视为文明的“熔炉”。 宗教的传播: 佛教沿着商道由印度向东传播,其在犍陀罗艺术中的融合、在克孜尔、敦煌的石窟中的展现,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仅描述了信仰的传入过程,更深入分析了佛教教义如何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同时,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早期传播路径和在不同城邦的接受程度也被系统性地梳理。 技术与艺术的交流: 这一部分详细记录了西域的玻璃制造技术如何影响东方审美,以及东方的漆器、制瓷技术如何向西扩散。书中利用多处考古实例,对比分析了希腊化风格、印度笈多王朝艺术与中国汉唐艺术元素在壁画、雕塑中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胡旋舞”、“龟兹乐舞”等艺术形式的复原与文化解读,展现了交流的生动性。 城市生态: 对粟特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他们作为中间商、语言中介和文化载体的独特地位,以及碎叶、撒马尔罕等重要绿洲城市的商业和多民族社会结构。 第三部分:冲突、衰落与转型——帝国兴衰下的贸易重塑 (约 150 页)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坦途,本部分关注地缘政治的波动对贸易网络的影响。从唐宋之变到蒙古帝国的崛起,贸易通道经历了剧烈的重塑。 书中探讨了突厥汗国、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对中亚贸易格局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路线调整(如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成熟)。蒙古帝国时期,欧亚大陆空前统一,虽然带来了一时的高效流通(如马可·波罗的游记),但也伴随着疾病(黑死病)的传播。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大一统”背景下交流的复杂性。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本书分析了欧洲“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动机之一,即绕过传统的中介环节,直达东方,这标志着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独立贸易网络的相对衰落,但其文化遗产却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第四部分:遗产与现代意义——跨文化对话的永恒价值 (约 100 页) 最后一部分,本书超越了古代史的范畴,探讨丝绸之路留给现代世界的深远影响。 我们审视了丝绸之路在现代语境下的“复兴”尝试,对比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这条历史记忆的构建与利用。书中特别强调,丝绸之路的真正遗产不在于具体的货物,而在于其所代表的开放性、适应性和对异质文化的接纳能力。通过对沿线留存下来的语言学、风俗习惯的考察,揭示了这种古代的“全球化”如何塑造了现代中亚、西亚乃至东亚文明的底色。 本书对读者的启发在于: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张力、相互塑造的复杂过程。 --- 本书特点: 多学科整合: 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史料扎实: 广泛引用了《汉书》、《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等一手资料,并结合了近年的中亚考古报告。 叙事生动: 尽管学术性强,但通过对具体人物、城邦兴衰的描绘,使得长跨度的历史叙事引人入胜。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由专家绘制的路线图、考古复原图及珍贵文物照片。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国际关系研究者、文化人类学专业学生,以及对古代商业与文明交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汝鈞
 
  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哲學組特聘研究員、國家傑出人才講座、國立中央大學客座教授。曾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日本語、梵文、西藏文與方法論。獲加拿大馬克馬斯德(McMaster)大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由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出版。長時期研究佛學,提出文獻學與哲學解析的雙軌研究法。主要著作有《佛教思想大辭典》、《佛教的當代判釋》、《唯識現象學》、《純粹力動現象學》等。
 

图书目录

二刷序------------------------------------------------------------------------ I
總 序---------------------------------------------------------------------------II
別 序------------------------------------------------------------------------ VII
緒 論------------------------------------------------------------------------1
一、第一頌---------------------------------------------------------------------17
二、第二頌---------------------------------------------------------------------31
三、第三頌---------------------------------------------------------------------43
四、第四頌---------------------------------------------------------------------51
五、第五頌---------------------------------------------------------------------73
六、第六頌---------------------------------------------------------------------81
七、第七頌---------------------------------------------------------------------85
八、第八頌---------------------------------------------------------------------93
九、第九頌---------------------------------------------------------------------99
十、第十頌------------------------------------------------------------------- 105
十一、第十一頌------------------------------------------------------------ 109
十二、第十二頌------------------------------------------------------------ 115
十三、第十三頌-------------------------------------------------------------123
十四、第十四頌-------------------------------------------------------------129
十五、第十五頌-------------------------------------------------------------137
十六、第十六頌-------------------------------------------------------------141
十七、第十七頌-------------------------------------------------------------153
十八、第十八頌-------------------------------------------------------------159
十九、第十九頌-------------------------------------------------------------169
二十、第二十頌-------------------------------------------------------------181
二十一、第二十一頌-------------------------------------------------------185
二十二、第二十二頌-------------------------------------------------------191
二十三、第二十三頌-------------------------------------------------------201
二十四、第二十四頌-------------------------------------------------------205
二十五、第二十五頌-------------------------------------------------------211
二十六、第二十六頌-------------------------------------------------------223
二十七、第二十七頌-------------------------------------------------------229
二十八、第二十八頌-------------------------------------------------------235
二十九、第二十九頌-------------------------------------------------------239
三十、第三十頌-------------------------------------------------------------265
附錄:世親《三性論》思想的哲學剖析------------------------------275
參考書目---------------------------------------------------------------------295
索引----------------------------------------------------------------------------30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511511
  • 規格:平裝 / 334頁 / 16k菊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刷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當前台灣佛學界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它標誌著對唯識學基礎理論的重新紮根與系統梳理的迫切需求。比起那些強調「實修」或「禪修」指導的書籍,這部著作顯然更側重於「知見的確立」。我對其中關於世親與護法之間,尤其是在「唯識三十頌」的註釋傳承上的差異點特別感興趣。這兩位大師雖然同屬一家,但其詮釋的細節,往往反映了不同時代學術氛圍的轉向。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勾勒出這種思想發展的「路徑圖」,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何後來的唯識學會走向辯證的頂峰,以及它最終如何影響了東亞,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的佛教發展。總體而言,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沉穩、紮實,它不急於給出浮誇的結論,而是耐心引導讀者走完這段漫長而精妙的哲學旅程,我非常期待能夠在書中找到那種「撥雲見日」的清晰感。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学术重量。我身為一個常年混跡在佛學圈子裡的讀者,坦白說,對於「唯識」這個主題,總有一種既敬畏又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畢竟,光是《成唯識論》那種文字的精煉和概念的龐雜,就足以讓人望之卻步三舍了。然而,讀完這本書的序言和目錄,我立刻有種不一樣的感受——這不像是一本單純的教科書,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深度導覽。作者顯然非常了解我們這些渴望深入卻又苦於門徑的台灣讀者,他沒有一開始就拋出艱澀的梵文術語或過於繁瑣的辯證邏輯,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具歷史縱深感的切入點,從世親菩薩的奠基工作,一路梳理到護法論師的系統化建構。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了初學者的心理門檻,讓人覺得,原來那些遙不可及的古印度哲學,是可以被這樣細膩地攤開來,讓我們逐層探究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接觸初期容易混淆「心識」與「法」的區別的人來說,這種分層次的介紹,無疑是及時雨,它引導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對整個思想體系的結構性理解。我非常期待接下來內文如何處理兩位大師思想的細微差異,以及他們如何共同鑄就了後續整個大乘佛教哲學的基石。

评分

從書籍的編排來看,這本著作明顯對「文本的權威性」有極高的要求。我注意到書中似乎對梵文原典的引述和註釋相當謹慎與豐富,這對於追求學術嚴謹性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的佛學研究圈中,能夠紮實地回溯到源頭、處理好文本異文的著作,是極為珍貴的。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說明了它試圖處理的議題的複雜性。我猜測,在關於「三界唯識」的論證部分,作者必然會深入探討「所緣相」與「能緣相」的辯證關係。這部分往往是唯識學中最容易被簡化的地方,但恰恰是理解「緣起性空」如何透過心識結構來闡釋的樞紐。如果作者能夠在維持其學術高度的同時,避免過度陷入文本註釋的泥淖,而是將文本的引用作為論證的支撐,那麼這本書將會是我們研習唯識哲學時,不可或缺的案頭書,它提供的深度,足以支持多年的反覆閱讀與參照。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心靈成長的讀者,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唯識的「轉識成智」,前提必須是對「染污心」的運作機制有透徹的認識。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正朝著這個方向推進。我特別關注它如何處理「阿賴耶識」的功能性劃分,以及在護法的體系中,如何精確界定「異熟識」與「轉識」的界線。這種精微的區分,是理解「業力如何在識田中流轉」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對於識的層次描述常常流於概念的羅列,缺乏了那種「動態的心理學」描述。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更貼近內在經驗的詮釋,讓讀者不僅知道「有八識」,更能體會到「識的流變」是如何構成我們一天的全部經驗。如果作者能夠援引一些貼合現代心理學觀點的類比(當然要處理得當,避免混淆),或許能讓更多台灣的年輕讀者,找到與自身經驗的對話點,從而真正將理論轉化為自我覺察的工具,而非僅是書架上的裝飾品。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談論唯識的書籍,多半著重於哲學思辨或心靈實踐層面,往往會將歷史脈絡處理得相對簡單化,彷彿這些理論是憑空出現的。但這本書的企圖心顯得高遠許多,它顯然將「歷史的重量」和「概念的精準」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從書中關於「境教」的討論中,捕捉到了一種強烈的學術關懷,那種試圖還原歷史場景、重現論辯氛圍的努力,非常令人激賞。閱讀過程中有好幾次,我彷彿能聽到長安古寺中,論師們辯論的聲音。這種敘事上的立體感,讓我深刻體會到,唯識學不是一堆靜態的教條,而是在與部派佛教、乃至於印度其他哲學流派的激盪中,一步步淬煉出來的動態智慧。特別是對於護法思想的梳理,如果能清晰地呈現出他如何回應早期唯識學(例如瑜伽行派早期學者)的觀點,並建立起堅實的「三自性」、「七識」的體系,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一般的入門或介紹性質的讀物,它具備了深入研究的參照價值。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決定論點走向的細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