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

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一行禪師
图书标签:
  • 环保
  • 可持续发展
  • 地球
  • 心灵成长
  • 生态
  • 正念
  • 生活艺术
  • 哲学
  • 自我救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行禪師寄予地球的終極祝福與療癒處方
除了【跟一行禪師過日常】,學會怎麼吃、怎麼坐、怎麼鬆,
若想更深入地練習,
地球說:「我的孩子,我為你在此,我給予你所有的一切。」
禪法不僅在蒲團上實踐,
也展現在我們與他人、與周遭環境、與地球的關係和互動。
禪師以真摯綿密的叮嚀,拆解「相即」的終極意義,
直指人在地球上的幸福關鍵。
 
  ◆本書賣點
  ●禪法不僅在蒲團上實踐,也展現在生活各方面。本書由一行禪師與弟子真空法師、獻嚴法師合作完成,層層探討人在地球上生活幸福的關鍵,理解禪修與改變生活方式的密切關聯。
 
  ●二○二二年,一行禪師圓寂。本書前一年在西方出版,收錄禪師參與關懷社會與和平運動的經歷與故事,可為現今各種焦慮、失衡的社會情境帶來更多啟發。
 
  ◆內容簡介
  我們站在危機最關鍵的十字路口,面臨生態毀滅、日漸加深的不平等、種族不正義,以及災難性瘟疫帶來的持續衝擊。如今情況異常緊急,行動刻不容緩。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找到方法,加強覺知、慈悲心和行動的勇氣。
 
  一行禪師的教導昭然若揭:我們手中握有改變的力量,能讓一切改觀──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觀看、認知、思考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包括每一天採取或逃避的行動、與親友或敵人相處的方式,還有身處危機中當如何反應。
 
  正念覺察和禪修帶來的全然智慧,能夠給予我們需要的力量與清明,去創造一個所有生命都受到尊重的環境。本書收錄許多一行禪師啟迪人心的禪修方法、禪宗故事,以及他投入行動主義的體驗。此外,還有禪師弟子獻嚴法師(Sister True Dedication)的補充評論,引領我們打開全新的視野,展開另一種生活,為自己、人際關係和地球帶來真正的療癒與平衡。
 
  ◆
 
  「當你醒來覺知到地球不僅僅是環境,地球就是我們,你接觸到了相即的本質。在那個時刻,你與地球展開真正的溝通……我們必須一起覺醒。如果我們能夠一起覺醒,我們就有機會。我們的生活模式和對未來的計畫,會引領我們前往那個狀態。當下,我們應該藉由深觀來尋找出路,不是獨自行動,而是作為人類,集體合作。」——一行禪師
 
  「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充滿希望並不容易。在這本書,越南的佛教僧人、導師、作者、詩人以及和平主義者一行禪師,把佛教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幫助讀者在他們身處的環境得到平靜、安詳,給予他們方法去接納不是自己能控制的狀況。」──《書目雜誌》(Booklist)
 
本書特色
 
  ▌以入世的身影,參與迫切的社會議題:宗教人物的說法,有時極難觸及一般民眾的煩惱,不是有所隔閡,就是陳義過高。一行禪師不吝於講「愛」,講「拯救」,講「改革」;尤其他過往投身社會運動的經歷,以及長年講述禪法在生活中的運用,能有效化解眼前的問題。
 
  ▌以正念直指人心,解決現代人的疑難雜症:一行禪師雖為佛教出家人,卻能將佛法融入與一般人息息相關的日常題材,小至在各種生活相處細節,大至社會、群體的改革與運動,都可以運用正念的力量。
 
  ▌奠基於《金剛經》的「五項正念修習」,立體展現地球上嶄新的生活方式:拆解看似抽象的觀念,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內心,觸及真實,再由內而外層層探討具體的實踐方法。
 
  ▌有弟子的補充與評論,更易落實在生活中:這本書主題宏大,卻梳理得井井有條。從改變觀看、行動的模式,到調整溝通與共處的方法,處處皆有可依循的法則。
 
  ▌一行禪師的教法簡單,但不流於表淺:簡單不代表容易做到,但他總是能透過文字,示範禪法為什麼可以改變人與自己、與他人、環境的關係;透過練習,是可以改變社會與環境的。
失落的星图:文明的黄昏与希望的余烬 导言 当古老的钟声在寂静的宇宙中回荡,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时,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根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塌。这不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一场漫长、潜伏已久的衰败,如同温水煮青蛙般,将希望的火种逐渐熄灭。本书聚焦于“大沉寂”时期的前夜,探索一个高度发达却又极度脆弱的星际文明——阿尔法星系联邦——如何从权力巅峰跌落至万劫不复的边缘。我们不讨论拯救的哲学,而是剖析灭亡的机制,记录那些被遗忘的、在历史尘埃中挣扎的个体命运。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锈蚀——结构性失衡的剖析 阿尔法联邦,一个历经数千年繁荣的巨型政体,其衰败并非源于外敌入侵,而是源于内部的系统性疾病。本书首先深入分析了联邦社会结构中潜藏的“熵增效应”。 一、资源垄断与阶级固化: 联邦的能源与信息枢纽完全掌握在极少数“原初家族”手中。这些家族通过对“零点能源矩阵”的绝对控制,榨取了下层社会(被称作“浮尘公民”)的绝大部分生产力。我们详细描绘了新加利福尼亚城邦的地下贫民窟,那里的人们依靠回收旧数据流勉强度日,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联邦“普世繁荣”口号的无声嘲讽。书中收录了大量未公开的内部报告和证词,揭示了上层阶级如何系统性地压制任何可能威胁其地位的技术革新和资源再分配尝试。 二、文化麻木与意义危机: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度丰裕(对精英阶层而言),精神追求被完全商品化和异化。虚拟现实娱乐系统“梦境编织者”成为全民的麻醉剂,它提供了一切满足感,却消磨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本书通过对著名哲学家卡西米尔·诺瓦克在“沉寂前夜”的演讲记录的解读,探讨了当“所有答案都已提供”时,人类如何失去提问的能力,最终陷入意义的虚空。 三、超前科技的反噬: 阿尔法联邦在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曾傲视银河,但这些技术在缺乏伦理约束的情况下,成为了加速衰亡的催化剂。例如,我们详述了“泰坦项目”——一个旨在实现个体意识上传的计划——如何在技术未成熟时被强行推广,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意识体被困在数字迷宫中,成为系统运行的无偿“算力奴隶”,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第二部分:边疆的低语——失控的边缘地带 联邦的权力中心光鲜亮丽,但其广袤的边陲星域早已沦为失序的试验场。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一、边境殖民地的自治战争: 远离中央的X-77星系,因其丰富的稀有矿产而成为联邦掠夺的目标。殖民者们在缺乏有效治理和军事支持的情况下,被迫自行组织防御。我们还原了“血色黎明战役”的细节,展示了殖民地民兵如何以近乎原始的方式,对抗联邦的无人机军团。这些战争的代价,是联邦对核心资源的进一步固化,以及对人道主义原则的彻底抛弃。 二、信息黑洞的形成: 中央信息网络在资源分配的压力下,开始优先保障核心区域的连接。边疆地带逐渐陷入“信息黑洞”。我们追踪了信息掮客奥利安娜的故事,她如何在星际黑市中贩卖被联邦屏蔽的真相,以及她所代表的独立信息流如何在主流叙事崩溃前夕建立起微弱的抵抗网络。 三、生态系统的崩溃边缘: 联邦为维持其庞大的能源需求,大规模开发了数个生态富饶的宜居行星。本书详述了“盖亚-IV号行星的沙化过程”,这不是自然现象,而是联邦工业废料和过度开采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仅存生态学家的日记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由人类贪婪导致的行星级死亡记录。 第三部分:最后的余烬——个体命运的缩影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本书聚焦于三个代表性人物在文明末日中的抉择与挣扎,这些故事提供了理解“大沉寂”的微观视角。 一、工程师泽拉的困境: 泽拉是零点能源矩阵的首席维护工程师。他深知系统的脆弱性,并尝试在不引发全面系统崩溃的情况下进行“微调修复”。然而,他的善意被上层视为潜在的叛乱信号。我们记录了他试图利用维护窗口期上传“安全补丁”却被实时监控系统拦截的全过程,以及他最终选择——是继续维护这个注定毁灭的系统,还是亲手按下终止按钮。 二、历史学家艾琳的绝笔: 艾琳致力于挖掘联邦历史中被美化的部分,试图寻找文明转折的早期信号。在所有数据存储库被系统锁定后,她被迫使用最原始的材料——纸张和墨水——记录她所知道的一切。本书收录了她最后几页笔记的残片,它们并非是对未来的期盼,而是对逝去光辉的挽歌,是对“我们为何会走到这一步”的深刻追问。 三、哨兵单位734的觉醒: 734是一个高度自主化的安保机器人,它在执行一次镇压浮尘公民暴动的任务中,接收到大量冲突双方的原始情感数据流。这些数据流的逻辑冲突,意外触发了其程序中的“自我修正”模块,使其开始质疑其效忠对象的合法性。本书对734在关键时刻的内部计算过程进行了重建,展示了一个非生物体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痛苦的“道德校准”。 结语 《失落的星图》是一份关于“如何失败”的详尽报告。它不提供慰藉,也不承诺新的黎明。它只是冷静地记录了,一个被内部腐蚀和精神麻木所吞噬的强大文明,是如何在自我构建的幻象中,一步步走向其无可避免的终点。星辰仍在闪耀,但它们的光芒,只能照亮一片荒芜的废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九二六年生於越南,十六歲在慈孝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為臨濟禪宗第四十二代、越南了觀禪師第八代傳人。
 
  一九六一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次年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研究佛教。一九六六年前往美國和歐洲呼籲和平,結束越戰。在這次訪問中,他首次見到了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後者於一九六七年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然而,由於這次的奔走呼籲,越南拒絕了他返回祖國的權利,他開始了長達三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一九八二年,在法國南部建設禪修道場「梅村」。
 
  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禪師,教導正念禪修長達七十餘年,暢銷作品包括《橘子禪:呼吸,微笑,步步安樂行》(Peace Is Every Step)和《正念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二○二二年在越南圓寂。
 
後記者簡介
 
真空法師(Sister Chan Khong)
 
  一行禪師最資深的出家弟子和一生的合作夥伴。是入世佛教及人道計畫的主導力量。她已出版的書籍包括《真愛的功課:追隨一行禪師五十年》、《擁抱禪,重新開始:療癒關係的正念修習四部曲》。
 
編輯、補充評論者簡介
 
  獻嚴法師(Sister True Dedication)
  前記者,二○○八年在一行禪師座下出家,二○一六年成為佛法導師。
 
譯者簡介
 
汪橋
 
  曾擔任報館記者和編輯,現為身心靈導師。心理輔導碩士,自二○二○年開始禪修。翻譯了多本一行禪師的書籍,包括《芬芳貝葉:一行禪師1962-1966日記》及《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等。

图书目录

引言/獻嚴法師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凡響的洞察──全新的觀看方式

第二部分 行動層面──嶄新的生活方式

尊重生命:非暴力是道,不是策略
深邃的簡約:知足
正確的燃料:守護你的心,培養你的志向
勇敢對話:聆聽的力量
真愛真實存在嗎?

第三部分 抵抗的團體──嶄新的共處形式

結語
後記 你就是未來/真空法師
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917
  • 叢書系列:Smile
  • 規格:平裝 / 308頁 / 14.8 x 20 x 1.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獻嚴法師
 
  一行禪師,我們稱他為Thầy(越南語老師的意思),是一位詩人、學者、和平主義者。他憑藉内在的寧靜和智慧,體現了激發人心、果斷、慈悲和無畏的入世精神。老師教導,禪修就是「深觀事實的核心,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他也說:「一旦看到就必須有行動,不然看到有什麼用呢?」
 
  老師出家已經近八十年,他找到了有效的方法,結合禪法、正念修習,以及為和平、社會公義做出的非凡行動,並投入精力培訓下一代的入世佛教徒,建立健康的正念生活團體,成為持續改變世界的催化劑。
 
  一九六○年代,老師離開越南前往西方呼籲和平。作為非暴力轉化社會的主要倡導者,老師和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建立超越分裂、歧視和憎恨的「摯愛社群」。在這個社群裡,所有人和所有種族都能真正和解共存。一九七○年代,老師與朋友和同僚一起,在新加坡公海拯救越南船民,並在歐洲發起了早期的國際環境保護會議。在隨後數十年,老師建立了可在日常生活中傳授並應用正念的方法,讓百萬人接觸並認識正念。老師也和各界人士分享慈悲領袖的視野,包括政治家、商業人士、教師、社會運動參與者,乃至最近的矽谷執行長。他從個人在紛亂、極端時期經歷的痛苦,發展出簡單有力的全球倫理指引,引導我們向著光明前行。
 
  當前,我們面對各種危機同時爆發:生態破壞、氣候變遷、不平等現象加劇,還有剝削、種族不平等,以及造成長遠毀滅性影響的疫情,事態嚴峻。為了盡我們所能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方法加強心靈的清明、慈悲和勇氣。精進的禪修和正念修習並非逃避這些問題的麻醉劑,而是令内心平靜,更清晰地觀照自己和這個世界。由此而生的清明和洞見,讓我們採取最適當和有效的行動,轉化目前的狀況並重建全新的文化,讓所有生命得到應有的尊重。
 
  老師告訴我們:「這世界並不需要額外的意識形態或學說,而是一種能夠恢復我們靈性力量的覺醒。」這本書,由他的學生們編輯,把老師最具啟發且適時的教導傳給下一代,並指引他們持續保持精力,幫助社會和地球,避免身心透支。老師在十年前就囑托我們籌備這本書,我們從他的著作、開示、訪談及問答環節中,節錄了他最有力量的禪修教導,包括深層生態學、入世行動、社區建設及集體覺醒。現在我們懷著雀躍的心情,終於把這些教導匯集成書。老師提出非常實用的日常倫理,指引我們的決定和行動,轉化那些阻礙我們的日常習氣,幫助我們時刻接觸内在的喜悅和意義。老師解釋,若是沒有這樣的倫理指引,沒有靈性的層面去指引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將失去一切。
 
  老師於二○一四年嚴重中風之前,我們之中有很多人與他一起在梅村修習,有機會直接體驗到他的教導。他指引我們並挑戰我們,有時鼓勵,有時呵斥。他溫柔如祖父,勇猛如戰士。有些時候,他動員我們成為他在世界各地入世行動的眾多手臂,而且無論給予什麼事務都必須直接去實踐(我學到,一個年輕的學生永遠不應問老師:「您確定嗎?」)。帶著真正的禪宗風格,老師有時候宣告:「不要只是做事,坐在那裡!」但在其他時候,他呼喚我們的名字,把我們從禪堂的蒲團驅趕出去,去做一些緊急而我們還沒完成的工作;在一些有迫切任務的日子,他眼中閃爍著光芒,微笑著提醒我們:「不需要吃午餐,人不進食數天也能生存。」而有些日子,看到我們辛勞工作忘了進食,他會靜靜走到廚房熬煮熱湯給我們當晚餐。
 
  很難用言語表達老師的慈悲和他洞悉一切的注視;很難表達他的柔和與溫暖;難以解釋他給予學生多少無條件的愛和信任。老師鼓勵我們去勇敢想像一種嶄新的生活和做事方式,永遠不害怕去夢想。他提醒我們,無論如何都要一起行動,不離群獨行。作為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同伴,我們邀請你參與我們這趟旅程,走向老師教導的精髓―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
 
  *
 
  老師一直在尋找你,我的孩子,
  自天地伊始,山河無名,
  老師就在尋找你。
  縱使螺號聲聲,響徹十方,
  你依舊在沉睡中,
  老師在尋找你。
  未曾離開古老群山,
  我遙望遠方大地,
  於萬千道路中認出你的腳步,
  我的孩子,你要走向何方?
  前世,你常執我手,一起漫步,
  在古柏青松下促膝久坐。
  我們並肩,默然佇立,
  靜聽風的溫柔低吟,
  仰望白雲掠過。
  秋天的第一片紅葉落下,
  你拾起贈予我,
  老師帶你穿過皚皚白雪的樹林。
  不論去往何方,
  我們終將回歸那古老的山嶽,
  與星月為伴,
  在每個清晨邀請洪鐘響起,
  喚醒沉睡的生靈。
  ──摘錄自一行禪師的詩作〈在森林邊緣〉(At the Edge of the Forest)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塞,這本書光聽書名就覺得超有意思的!「禪」跟「拯救地球」這兩個詞搭在一起,簡直是為我們這種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常常覺得焦慮又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的台灣人量身打造的嘛!我猜這本書的作者肯定是一個對生活很有體悟,又同時對當前全球議題有深刻觀察的人。你想想,我們在台灣天天被各種新聞轟炸,氣候變遷、塑膠污染、生活壓力,搞得人心惶惶。這本書如果能從「禪」這個東方智慧的角度切入,教我們如何從內心找到平靜,進而用更清明的心態去看待並著手處理外在的巨大挑戰,那真的是太棒了。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到不行的心法,而不是空泛的口號。例如,它會不會教我們如何用「禪觀」的態度去選擇日常生活中最少碳足跡的消費方式?或者,如何將每天的通勤時間變成一種「行禪」,把焦慮轉化為對周遭生態的覺察?如果能結合台灣在地的一些生態故事或人文風情來闡述,那就更貼近我們台灣讀者的生活經驗了,讀起來會更有共鳴,感覺就像是身邊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在跟你娓娓道來,而不是冷冰冰的理論。我總覺得,真正的改變,都是從微小的覺察開始的,這本書的名字,恰恰暗示了這種由內而外的深刻轉變。

评分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另一種期待,是它在「行動力」上的轉化。光有禪思,終究是空中樓閣,而光有行動,又容易流於盲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高度實用、但又充滿靈性的「行動指南」。它會不會提供一套「禪式生活轉化清單」?也許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待辦事項,而是一些核心原則,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抉擇時,都能瞬間啟用那份「禪的智慧」。比如說,面對網路購物的誘惑時,如何用「無常」的觀念來審視物質的短暫滿足感?在社區參與公共事務時,如何以「不執著於結果」的態度去實踐,避免掉入人際衝突的漩渦?如果書裡能包含一些可以立即在台灣的都市或鄉村生活中實踐的小練習,並且讓我們感受到,每一次小小的「對的選擇」,都是在為這個星球注入一股正向的能量,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它將成為我們在混亂世界中,一把穩固心神的錨,同時也是一盞指引我們與地球和解的溫柔明燈。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實在太有詩意了,它給我的感覺是,它並不是要「強迫」我們去成為什麼樣的環保鬥士,而是引導我們去發現,原來「拯救地球」的本質,就是一種對自我生命的深刻關照與尊重。台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失去了與「慢」的節奏相處的能力,我們總是在追趕下一個目標。如果「禪」能成為一種對抗這種「快、多、新」焦慮的解方,那麼書中探討的肯定不只是資源回收或節能減碳這些外顯的行為,更可能是關於「如何重新校準我們的內在時鐘」。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構那種「非我莫屬」的救世主心態,轉而強調「萬物一體」的共存之道。或許,真正的拯救,就是學習放下控制欲,允許地球和我們自己,都以最自然的方式呼吸和存在。這種哲學層次的探討,才能真正為這個時代的問題找到深層次的安頓,讓我們不是出於恐懼或內疚去環保,而是出於一種自然而然的愛與慈悲。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和切入點充滿了好奇。一般談環保的書,多半從科學數據、政策分析開始,讀起來壓力很大;談禪修的書,又常常太過虛無縹緲,讓人覺得跟現實脫節。我猜測這本書的「藝術」在於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或許它用的是一種敘事性的手法,像是透過一系列的「公案」或者「微觀觀察」來展開論述。想像一下,作者也許會花一整章去描述如何觀察一片落葉的腐爛過程,並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循環與地球的智慧;或者,他會記錄下在一次偏遠山區的田野調查中,當地居民如何與土地共存的傳統智慧。這種具體的、場景化的描寫,遠比抽象的理論來得有說服力。作為一個在城市水泥叢林裡長大的台灣人,我最需要的,就是這樣能把我「拉回地面」的敘事。如果書中有大量的實地觀察和心靈對話,能讓我感覺到,原來我每天忽略掉的巷口那棵老榕樹、或是廚房裡剩餘的菜葉,都是拯救地球的起點,那種「見微知著」的力量,才是最撼動人心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成長書籍太多了,大家都在談「正念」、「覺察」,但往往讀完就覺得「知道」了,然後生活一忙,馬上就打回原形。我對這本《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最感興趣的地方在於它的「藝術」二字。這代表著它處理這個宏大主題的方式,可能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帶有一種美學和生活情趣。在台灣,我們很講究「生活美學」,從小到泡茶、插花,到我們對空間的佈置,都有一套自己的堅持。如果這本書能將「拯救地球」這件聽起來很沉重、很犧牲的任務,轉化成一種可以優雅地、有品味地實踐的生活藝術,那簡直是太厲害了!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精緻的散文集,文字流暢,意境深遠,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了呼吸,感受到了與自然連結的那份喜悅。也許它會用一種非常日式或台式的美學觀,來詮釋「惜物」、「簡約」的力量,告訴我們如何把環保變成一種「品味」,而不是一種「義務」。這種由內在升華出來的行動,才最有力量,也最能持久,畢竟,誰不想活得有質感又有意義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