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

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懷瑾
图书标签:
  • 瑜伽行派
  • 聲聞地
  • 瑜伽師地論
  • 佛教哲學
  • 印度佛教
  • 顯宗
  • 論釋
  • 唯識學
  • 佛教思想
  • 經典講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修行人為什麼會入岐途?
  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
  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

  在本書中,南懷瑾先生挑選《瑜伽師地論》中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說明,以人我的實際經驗配合義理講解,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並避免修持路上誤入岐途。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和历史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瑜伽师地论(下):声闻地讲录》的内容,并力求文笔自然、详尽。 --- 《汉唐变局:士人阶层与思想转向的千年回响》 导言:历史的重量与思想的脉动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性转折点——汉代至魏晋的过渡,以及唐代中叶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塑。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中以王朝更迭为核心的叙事,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微妙、更具深远影响的层面:士人阶层的心态变迁、思想资源的选择与重构,以及知识体系在剧烈社会动荡中的韧性与蜕变。 “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是阶层的标签,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担当和道德理想。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汉代功利主义,到魏晋玄学兴起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再到唐代中晚期儒学复兴与佛教、道教交融的复杂图景,士人群体始终处于时代变迁的剧震之中。他们的阅读谱系、学术旨趣和人生选择,如同历史的晴雨表,精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深度矛盾。 本书将重点考察以下三个核心议题:经典的流变与解读权力的转移、士人的隐逸与入世的辩证、以及区域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思想生态。 第一部:汉末魏晋:危局中的经典重估 一、两汉经学的黄昏:规制与僵化 东汉的经学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其繁复的章句训蠲,逐渐使其失去了对时代困境的解释力。儒家经典被高度制度化,成为维护政治秩序的工具,而非激发思想活力的源泉。本书首先梳理了光武以来,谶纬之学如何渗入主流,以及太学教育体系的固化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独尊儒术”背后的思想同质化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催生了对其他学说(如黄老之学和阴阳五行)的压制,但这种压制本身也孕育着反弹的能量。 二、竹林中的低语:玄学的勃兴与“名教自然” 汉末的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彻底击碎了士人对既有秩序的信心。在曹魏政权试图重塑士人政治参与的努力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家,转向了对《老子》《周易》的重新阐释。这一部分将详细分析“贵无论”的思潮是如何从对儒家名教(社会规范)的维护,转向对“自然”本体的追求。玄学的核心不在于彻底否定儒家,而在于寻求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形而上的本体论基础来支撑个体精神的独立。我们将考察竹林七贤在艺术审美、清谈风尚中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微妙反叛,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性的体验提升到哲学高度。 三、个体生命的觉醒:山涛、嵇康与生死之辩 嵇康的悲剧,是魏晋思想冲突的缩影。本书将细致考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深层意涵,它并非简单的友谊破裂,而是两种世界观——一种基于传统社会责任(山涛所代表),另一种基于个体性与精神自由(嵇康所代表)——的不可调和。通过对这类私人书信、轶事和诗歌的文本细读,我们将展现士人在面对权力绞杀时,如何通过对“自然之真”的坚守,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第二部:唐代中晚期:儒学复兴与地方智慧的勃发 一、开元盛世下的文化张力:道教的世俗化与佛教的中国化 唐代初期,道教因皇室推崇而显赫一时,佛教也因其圆融的教义在社会各阶层拥有广泛基础。本书将分析盛唐时期,这两种外来/本土化宗教如何与儒家思想形成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我们关注的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尚未完全统一的背景下,不同信仰体系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范式和修身路径。特别是唐代科举对策中对佛道思想的辨析,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来构建对“治世”的理解。 二、韩愈与孟子传统的重塑:对中古佛教的集体反思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儒者发起了著名的“排佛运动”。这一运动绝非简单的文化排斥,而是士人群体在经历长达数百年的宗教并行发展后,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再确认。本章将深入解读韩愈《原道》等文的结构逻辑,揭示其如何重新激活了孟子“性善论”中的主体能动性,并将“道统”的概念从神性或佛性中剥离出来,重新锚定于历史性的、人间的伦理实践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在不彻底否定佛教思想成果的前提下,重构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哲学基础。 三、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地理学:岭南与江南的知识光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断层线”。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迁徙,知识精英的地理分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的特色之一,是考察区域性文化差异对思想史的影响。例如,长期受岭南偏远地位影响的士人,其思想往往更具地方色彩和朴素的实践精神;而江南地区,在经济繁荣和文化积累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一种更注重细节、更具精致审美的文化倾向。我们将比对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文集、地方志,来勾勒出“中央正统”之外的思想星群。 四、晚唐的沉思:对历史循环的悲观与对文学的寄托 晚唐文人,如杜牧、李商隐,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对王朝兴衰的深刻洞察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本书将探讨,当“治世”的理想在现实中一再破灭时,士人如何将对政治的关怀转化为对历史哲学的沉思,以及如何通过对典故的精妙运用和对意象的独特选择,在文学形式本身中寻求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价值。这种“以文学承载历史重负”的模式,为宋代理学的最终成熟埋下了伏笔。 结语:回响的意义 《汉唐变局》试图证明,中国思想史并非一条单向度、直线型的进步之河。它是由断裂、回溯、融合与抗争构成的复杂网络。汉唐士人的每一次选择——是入世建功,还是悬车避世;是恪守旧制,还是大胆创新——都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爬梳和对历史语境的还原,我们得以触摸到那千年流转中,知识分子群体不息的探寻与坚韧的文化自觉。本书献给所有愿意在历史的褶皱中,探寻思想原初力量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


  樂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抗日戰爭中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籌邊屯墾。返蜀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旋即潛心佛典,遁跡峨嵋大坪寺,閱藏三年。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赴台灣後,曾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等校任教。1984年後旅居美國、香港;2004年起寓居中國,至2012年於江蘇吳江太湖大學堂辭世。

  在港、台及居美時期,曾創辦東西方文化精華協會總會、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方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並關心家鄉建設,1990年泰順、文成水災,捐資救患,並在溫州成立南氏醫藥科技基金會、農業科技基金會等。又將樂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為老幼文康中心,且為廈門南普陀寺修建禪堂,倡建金溫鐵路。

  南懷瑾先生生平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素有禪學大師、國學大師種種稱譽,至晚年仍講學著作不輟,可謂為文化事、為生民事,摩頂放踵,鞠躬盡瘁矣。

图书目录

出版說明

第十一講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
住定出定的行狀相
為什麼出定
修行地方五條件
修定要有威儀
身心都捨 才能修行
念念純善流注

第十二講
九種心住
拴住你的心 令心內住等住
真正的無記業 可怕的無記果
安住近住 更要調順
寂靜再寂靜
什麼是失念
專注 等持 任運
六種力達到心住
四個方法修九住心的定
四種方法修觀
什麼是正思擇

第十三講
修觀的三綱要
三綱中的六件事
義、事、相、品、時、理
善知識說法 聽者語義覺
再說白骨觀 不淨觀
如何修慈悲喜捨
什麼是緣起 什麼是性空

第十四講
異熟果與果報相同嗎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你為什麼那樣愚癡
界 合相 界差別
如何修數息觀
掌握呼吸之間的息

第十五講
修定 修慧 修加行
個性不同 修法不同
修行為何不可拖延
止相止時 觀相觀時
如何舉 何時捨
頭腦清醒的老年
清除障礙的加行
貪心重應修不淨觀

第十六講
不淨觀的竅門 白骨燒化吹散
四大的轉化
先修風大觀
修氣 修神通
修風修呼吸 躲過了死亡
修定引發的身體反應
氣充滿 心喜樂 作意成功
得色界定後的身心變化
需要入世修的四種人
修行人為何生入異類中

第十七講
四大分散的過程
死亡時的特殊現象
中陰身的時光
再投胎為人
人為什麼要修道
要離開欲 先了解欲
欲的各種現象
修初禪的有尋有伺境界

第十八講
世間定的重要
靜慮與定的不同之處
七日七夜為什麼
無尋無伺入二禪
三禪以上的捨和樂
禪定與三災八難
什麼是真正的虛空
有心定與無心定 無想定與滅盡定
得神通了

第十九講
修神通的開頭兩步
空界想 身心符順
得了神足通
宿命通的境界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
什麼人會生天界
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講
三界六道的苦與樂
修禪定的苦與樂
轉苦為樂
聖人境界之樂
段食 思食 識食
三界男女之欲與生育
神通的變化 修道的變化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59650
  • 叢書系列:南懷瑾講述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說明

  唐代的玄奘大師,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盡人皆知。在他西行留學取經的過程中,最令世人震驚的,是他以超越的、不可思議的意志力,克服了種種的艱難困苦。

  尤為奇特者,在玄奘大師攜回的諸多經典中,這本《瑜伽師地論》最為殊勝,因為那是印度一百多歲的戒賢大師,專為東土大唐的玄奘大師傳授的佛法精髓。

  《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內容是從五趣雜居地,到天人之際,到聲聞地、緣覺地,直到十位菩薩地的五乘道。包括了從開始學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過程和方法。這也是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不了解的話,則修法如瞎子摸象,難獲佛法的全貌。

  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瑜伽師地論》翻譯完成。那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古文時代,玄奘大師的翻譯,又是由古印度文直譯的方式,文氣與中華文化的傳統習俗,頗有距離,故而令人有艱澀難懂之嘆。

  一千多年來,講解這本論著的亦不乏人,但多以解釋文字為主,因為能夠真正講解《瑜伽師地論》的,必須具備下列的幾個條件:一、通曉佛法的真實義理;二、修法有證量,有果位;三、具備古文的學養基礎;四、具備上師教化的能力。

  從玄奘大師時代到現在,學佛證果者有之,精通佛法義理者有之,古文練達者有之,具備上師教化能力者亦有之;但是集全部條件於一身者,據一般所知,迄未出現,也未聽說。

  一九八○年,台灣有一群學佛的幸運兒,有機緣聆聽南師懷瑾先生講解《瑜伽師地論》的課程。由於南師曾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的印證,並受貢噶呼圖克圖印證為密教各宗派的上師,所以肩負了傳法的重任。多年來,期待高明行者出台講授未果,後於十方書院的機緣,才開設這門課程。

  此次的課程重點,是挑選聲聞地修定的部分,希望對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幫助。所注重的,是聲聞乘出家眾的修證方面。為此之故,南師常以人我的實際經歷來加以說明,並配合義理講解。

  在講課中最啟發學人之處,是警惕出家眾自我認識,以避免修持路上誤入歧途。修行人為什麼會入歧途?

  曾有人說,認岔道為正道,就是入魔境,原因是不自知之故。但是為什麼不自知呢?原因是理不明之故。所以先要明理,才能認清歧路,捨歧路才可進入正途。《瑜伽師地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列舉各種歧途岔路,指引行者,甚為可貴。

  本書古印度文原來的敘述方式,是先說明內容,再逐項解釋,讀者不免會誤以為是重複;有時兩句中,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被忽略,所以特別提醒讀者注意。又此次講課用書,係採用真善美出版社的版本。

  這本書的原始講課錄音,先是張振熔為學習故,於每晚工餘後,辛勞努力,轉記成文字。宏忍師及編者等,逕相傳閱,深感其重要性,不出版太可惜,故而隨即開始整理工作,時在二○一一年三月。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南師審定這本書稿時,有增添,有刪減,也有修正。

  因為講話常有口誤,又多重複且不太嚴謹。再者,耳識與眼識接受資訊的效果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把講演轉變為文字時,必須加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必須經過原講人核訂認可,才不致有誤。

  放眼網路,多年來,太多未經許可而將南師所講整理成文者,而且又廣為流通。其用心雖善,但對原講人毫無尊重,對文字內容亦不負責,實可悲可嘆之至。

  編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幸得宏忍師協助,查對經典、參考資料等,且細心校對。另多次修改的草稿皆由彭敬打字,最後再經南師逐字逐句審定修正才得出版。又書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書名則為南師所定。
 
劉雨虹 記
二○一二年二月廟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講錄的編排方式,對我這個比較注重邏輯脈絡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只是單純的逐句解釋,更像是為我們這些學子繪製了一張詳盡的修行地圖。特別是針對聲聞地中那些關於「無我」和「空性」的辯證討論,作者並沒有採取一言蔽之的簡單結論,而是將不同的論點擺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比對、去思辨,最終在複雜的思辨中找到那個最清明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法執」的分析,指出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如何將佛法教義本身也變成另一種執著的對象。這種高度的自我反思能力,正是這本講錄高明之處。它不僅教你「學什麼」,更引導你思考「如何正確地學」。

评分

這本《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的出現,對我這個常年浸淫在佛學圈子的老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先前已經拜讀過幾本關於《瑜伽師地論》的註解,但說實話,很多版本都顯得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是啃教科書,對於我們這些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人來說,門檻有點高。這本講錄很不一樣,它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充滿禪思的方式來闡釋聲聞地的義理。特別是它對「聞思修」的層層剖析,讓我覺得以前自己理解的有些概念都變得更紮實了。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不像有些翻譯或註解那樣冷冰冰的字句堆砌,而是彷彿能感受到背後那位法師的用心良苦,希望我們這些學子能夠真正「入地」修行,而不是停留在文字遊戲。尤其是在解釋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區別時,那種由淺入深的引導,讓我對「空性」的體悟又上了一個層次。這種深入淺出的功力,絕對不是隨便寫寫就能達到的,我已經推薦給好幾個精進的師兄了。

评分

最近台灣的佛學界對於傳統教理的詮釋,有種過度追求「新穎性」的傾向,反而讓一些核心的基礎學問被邊緣化了。我買這本講錄,其實是想找回那種紮實、可靠的依據感。《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在這方面做得極好,它沒有過多的現代哲學思辨的干擾,而是專注於契合祖師們最初的教誨精神。我特別欣賞它在解釋「心識」運作模式時所展現的精確性,那種對心所法的條分縷析,簡直是將眾生的起心動念都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完之後,我對自己每天的念頭起伏都有了更強的覺察力,不再只是被情緒牽著走。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快速得到「開悟秘訣」的書,它要求的是耐性和恆心,但回報給你的,是真正堅不可摧的法義基礎。

评分

我個人認為,市面上很多關於佛教的書籍,無論是翻譯的還是本土創作的,常常在「實用性」和「學術嚴謹性」之間找不到平衡點。但這本《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卻巧妙地融合了兩者。它的文字雖然是講錄體,但其背後所依託的論證深度,絕對是經得起考驗的。我尤其欣賞它在闡釋「止觀」法門時所展現的實修指導性,那種循序漸進的步驟設計,讓我能夠更好地將理論應用到每日的課誦和靜坐中。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佛法不是空談,而是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去承載深廣的慈悲與智慧。對於想在台灣紮實學好瑜伽行派基礎的人來說,這本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提供的觀點既傳統又充滿洞見。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種比較深入的論著是抱持著懷疑態度的,畢竟市面上太多標榜「深度」的書,結果讀完還是一頭霧水。但這本《瑜伽師地論(下):聲聞地講錄》,完全超乎我的預期。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嚴謹,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我特別喜歡它在處理複雜的法數對勘時,能夠穿插一些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故事作為輔證,這樣不僅讓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提供了一個實修的參照點。我發現,當我把書中的某些段落對照著自己近期的禪修體驗去反覆咀嚼時,過去那些卡住我的修行瓶頸,似乎都找到了突破口。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個長期的修行夥伴,你需要時常翻開它,讓它的智慧來校準你跑偏的知見。對於那些想從基礎的四諦、十二因緣進階到更細微的唯識體系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座重要的橋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