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佛教史

簡明中國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運喜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中国佛教
  • 佛教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中国历史
  • 简明
  • 学术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看就懂的《簡明中國佛教史》

  本書乃初機學習者最佳入門讀本,作者在撰寫前訂定課程目標,以最簡明方式敘述,令讀者快速吸收。

  作者的課程目標如下:
  (一)從佛教與政治、社會、文化等互動關係,以及佛教內部組織的變化,探討中國佛教興衰之跡。
  (二)建立佛教史研究方法,奠定日後從事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基礎。
  (三)學習發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臺灣「中國佛教史」課程較常見參考的教材,有的是參考大陸學者的作品,有的為日人的著作。這些著作或囿於唯物史觀,或內容「見樹不見林」,也有些著作內容豐富,但敘述繁瑣,或各朝代內容繁簡不一,比例分配失當。

  本書建議讀者在印順導師(1906─2005)「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基礎上,利用「三法印」的法則,把握中國佛教的發展軌跡:

  一、在事理上:運用「諸法無我」的法則,從史事的因緣和合中探究事情發生的真相,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中國佛教的發展,同時拋棄各種意識形態。

  二、在事相上:運用「諸行無常」的法則,分析、瞭解事情在時空背景下發展的來龍去脈、流轉變遷。

  三、在事用上:運用「涅槃寂靜」的法則,歷史具有借鑑的作用,以過去歷史當作前車之鑑,後車不忘前車之跡。

  嚴格說起來,對臺灣學生而言大都不是理想的教材。缺乏適當教材的結果,就是任課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備課,必須綜觀各種佛教史論著,經抽絲剝繭的理出頭緒,再去蕪存菁的製作講義,然後教導學生,這種歷程數十年一直沒有改變。

  作者不敏,福報卻大,長期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任教,先後在研究所開過三次「中國佛教史專題研討」,及大學部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因研究所的性質為延續大學部的基礎,深化課程內容,所以上課時以史料閱讀、問題意識的啟發與討論為主,無法如大學部一樣,有系統且從基礎的內容教起。為彌補經驗不足,作者在近二十多年間,先後於「福嚴佛學院」、「壹同寺女眾佛學院」、「佛教弘誓學院」、「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養諄佛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等,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另在2001年時受開印法師之邀,前往馬來西亞沙巴州寂靜禪林,以三天的時間講授「中國佛教史」,以上單位的邀請,讓作者得較學相長、學以致用。本書即是以講授「中國佛教史」時自行編撰的講義改寫而成。

 
佛法东渐的千年史诗:一部关于中国佛教思想流变与文化融合的恢弘巨著 导言:历史的必然与精神的觉醒 本书旨在追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主题——佛教如何在印度诞生,并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最终演化出具有中国本土特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它不是对已存研究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中,重新审视佛教在中国的“中国化”进程,即“汉化”或“本土化”的艰辛与辉煌。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佛教的传入并非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一场深刻的对话、冲突与融合。从魏晋玄学对佛理的初步消解,到隋唐鼎盛时期宗派体系的最终确立,再到宋明理学的冲击与最终的世俗化,佛教始终是中国思想版图上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天竺——信仰的种子(两汉至南北朝) 佛教东传之初,恰逢汉末魏晋的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的盛行。这一时期,佛教如同初生的幼苗,在异质的土壤中艰难扎根。 1. 译经的筚路蓝缕与早期形态: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译师群体的背景与贡献。例如,安世高与支谶的“本业道”翻译路径,主要服务于对修行实践的启蒙;而鸠摩罗什的“格义”翻译策略,则巧妙地借用了道家和玄学的概念框架,使得般若学(“空”)得以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迅速流传。这种“以有待无”的策略,是佛教初期成功传播的关键,但也埋下了后世“格义佛学”需要反思的种子。 2. 政治的庇护与民间的需求: 南北朝的分裂,为佛教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北方,佛教常被视为政权的稳定剂,受到胡族统治者的青睐(如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与后来的复兴),这使得佛教在国家机器中获得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南方,则在士大夫阶层的推动下,发展出更具思辨性的玄学色彩的佛学。 3. 图像的先导与石窟艺术的兴起: 在文字传播尚未普及的时代,艺术成为最直接的布道方式。本书不遗余力地分析了云冈、龙门等石窟的造像特征,它们如何从犍陀罗风格逐渐过渡到中国化的面相与衣饰。这不仅是艺术史的演变,更是外来宗教在本土化过程中视觉符号重构的过程。我们探讨了“五胡乱华”背景下,胡汉冲突中佛教如何扮演了文化缓冲和精神慰藉的角色。 第二部分:鼎盛与定型——宗派的构建与融合(隋唐)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其核心标志在于宗派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完整化。这一时期,佛教完成了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学说体系。 1. 天台宗:圆融的哲学构建: 智顗大师的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本书重点剖析“一念三千”、“性具”与“圆融”的思想。天台宗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思辨性和对佛教义理的系统性整合,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印度部派理论浓缩于中国化的圆融概念之中,为后世佛学定下了基调。 2. 禅宗的革命:离经叛道的实践: 禅宗,特别是慧能的南宗禅,是佛教中国化的最极端体现。它对文字、仪轨的疏离,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强调,实际上是对魏晋以来士大夫阶层“贵清谈、贱实学”的一种强力反拨。我们深入研究了神秀的渐修与慧能的顿悟之争,并分析了《坛经》如何通过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佛教真正进入了民间和士人的日常生活。禅宗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佛教开始从“理论输入”转向“实践输出”。 3. 唯识与华严:宇宙论的重建: 玄奘的译经与法相宗的建立,是对印度后期般若学和唯识学体系的完整引进。我们考察了“万法唯识”如何挑战了早期中国朴素的“有”与“无”之辩。同时,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则将佛教的宇宙观推向了极致的整体性与相互依存性,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哲学对“关系”的理解。 第三部分:转型与危机——内化与世俗的拉锯(中晚唐至宋明) 盛唐之后,佛教面临着新的挑战:来自儒家复兴的压力,以及自身过度发展带来的制度性危机。 1. 会昌法难的冲击与反思: 唐武宗灭佛并非偶然,而是国家财政压力、儒家士大夫对僧侣经济特权的围堵以及佛教本土化引发的“非我族类”疑虑的集中爆发。法难之后,佛教不得不进行深刻的自我调整,从“外来输入”彻底转向“本土内化”。 2. 净土宗的普及与信仰的民主化: 善导的净土思想,在法难之后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避难所。通过“他力”的信仰模式,净土宗突破了知识分子与修行高僧之间的壁垒,使得平民百姓也能依靠“念佛”获得解脱。这种对实践的简化,是佛教应对社会动荡,保持生命力的关键策略。本书探讨了净土法门如何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祖先崇拜进行融合。 3. 宋明理学与佛学的相互消解: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思想资源上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存在高度的重叠。然而,理学最终将佛教的精髓吸纳并重新包装,使其服务于儒家伦理体系。我们分析了“心学”(王阳明)与禅宗在“致良知”和“悟道”上的相似性,以及这种相似性最终如何导致佛教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边缘化。 结语:不朽的遗产 本书认为,中国佛教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信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和生命体验。它丰富了汉语的哲学词汇,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并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医学、甚至日常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 通过对译经、教义、艺术、政治干预和民间传播的立体考察,我们试图描绘出这一千年史诗的完整图景:一个外来的学说,如何被裁剪、重塑、融合,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证明了人类精神世界在不同文化交汇时所能迸发出的巨大创造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運喜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客座教授兼主任,漢學研究中心、安貝卡思想與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印尼金剛山佛教大學教授兼檳城研修院院長

  ◆大千佛教文化社會企業(股)公司創辦人

  ◆佛教弘誓學院、福嚴佛學院、圓通佛學院、東和宗教學院、華梵蓮華佛研究所、圓光佛學院、養諄暨台中假日佛學院、壹同女眾佛學院兼任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遠古至西漢時期的歷史概況
第二節 佛教傳入中國前的信仰狀況
第二章    佛教初傳中國
第一節    佛教東傳的路線與時間
第二節    東漢時期的佛教
第三章    魏晉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二節    東晉與十六國的佛教
第三節    道安、慧遠之僧團及佛教結社
第四節    譯場與佛經的翻譯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魏晉清談
第二節    六家七宗
第三節    三教論諍
第四節    政教衝突下的法難
第五章    中古時期佛教諸面向
第一節    從俗講到變文
第二節    佛教與社會福利
第三節    西行求法
第六章    隋代的佛教
第一節    文帝、煬帝的宗教政策
第二節    義學發展與宗派成立
第三節    譯經與佛典目錄
第七章    唐代的佛教
第一節    唐代的帝王與佛教
第二節    僧政管理
第三節    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
第四節    叢林制度的建立
第八章    會昌法難
第一節    法難的原因
第二節    法難始末
第三節    法難下僧侶的志節行操
第四節    法難的影響
第九章    五代十國的佛教
第一節    五代時期北方佛教記事
第二節    限制佛教發展的禁令與後周世宗法難
第三節    十國的佛教發展
第四節    禪門五家
第十章    宋代的佛教
第一節    宋代佛教發展
第二節    佛教著述概況
第三節    宋儒與佛教
第四節    佛教的宗派
第十一章 遼代的佛教
第一節    遼代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佛教組織與義學發展
第三節    遼代的刻經
第十二章 金代的佛教
第一節 金代佛教的發展金刻大藏經
第二節 金代佛教制度與
第三節 佛教的宗派
第十三章 元代的佛教
第一節    蒙古人入主中原前的佛教
第二節    元朝建立後的的佛教發展
第三節    佛教的宗派
第十四章 明代的佛教
第一節    明代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藏傳佛教在明代
第三節    佛教的宗派
第四節    明代的秘密宗教
第五節    明末四大師
第十五章 清代的佛教(上)
第一節    清初的佛教
第二節    白蓮教之亂對佛教的影響
第三節    太平天國之亂對佛教的影響
第十六章 清代的佛教(下)
第一節    唯識學說的復興
第二節    廟產興學與中國佛教近代化
第三節    佛教的宗派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73793
  • 叢書系列:佛教歷史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目前在臺灣各大學宗教系、佛學系、歷史系所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的學校不多,其原因大致有三點:一為人才難覓,不易找到適合任教的師資;二為佛教史研究常被歷史研究者視作邊緣研究,中國佛教史屬非主流課程,容易被忽略;三為缺乏適當的教材,影響教師開課意願。在這三個原因中,缺乏適當的教材是最重要的關鍵。也因大學及研究所未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影響所及為學生對此課程不感興趣,能以中國佛教史撰寫學位論文者更少,佛教史研究在宗教系、佛學系、歷史系所中,一直都屬與冷門的課程。

  現代臺灣「中國佛教史」課程較常見參考的教材,有的是參考大陸學者的作品,有的為日人的著作。這些著作或囿於唯物史觀,或內容「見樹不見林」,也有些著作內容豐富,但敘述繁瑣,或各朝代內容繁簡不一,比例分配失當。嚴格說起來,對臺灣學生而言大都不是理想的教材。缺乏適當教材的結果,就是任課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備課,必須綜觀各種佛教史論著,經抽絲剝繭的理出頭緒,再去蕪存菁的製作講義,然後教導學生,這種歷程數十年一直沒有改變。

  作者在1977年就讀大一時,就對中國佛教史有濃厚的興趣,當時台灣學界對於佛學領域的研究並不熱衷,願意從事佛教史研究者更少,所以在就讀大學時代到服預官役時期,對於佛學、佛教史都是靠自修,缺乏良師益友可以問津切磋。在這六、七年的歲月中,每閱讀史書,如《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等時,就隨手抄錄在卡片(後抄錄在筆記)上,初期興趣為隋唐佛教。大學畢業後服預官役時期,開始大量閱讀中國近現代佛教史料或著作,二年間抄錄二十餘萬字的卡片及筆記,目前所累積的卡片及筆記約有一百萬字,範圍已包含整個中國佛教史,憑著這些資料先後順利完成碩士論文《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博士論文《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以及教授升等論文《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1898─1937)》。

  作者在1984年就讀碩士班二年級時,曾受明復老法師(1914─2005)的啟發與期盼,利用那年暑期的兩、三個月,在台北市吳興街松山寺道安法師(1907─1977)的方丈寮中,與同學賴建成朝夕隨侍在老法師之側,因此機緣而得聆聽老法師開示,從佛教史、佛教藝術、禪學、佛門人物到法師自述生平與治學,無所不談,當時也不忘儘量挖寶,找一些問題向法師請益,在前後三個月的朝夕追隨,與日後數年的親近,培養出治佛教史的格局與氣勢,這是從別的地方學不到的。當時明復法師在中國文化大學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華嚴專宗學院教授中國佛教史,作者趁隨侍之便,曾順理成章的前往華嚴專宗學院旁聽,同時抄寫上課筆記,回到松山寺後再向老法師請益,偶而老法師為照顧後輩,會刻意請假,讓作者前往代課,在代課之前,老法師對於上課內容與進度會諄諄教誨,課後還殷殷垂詢上課情形,然後給予指導,這些往事今仍歷歷在目,師恩難忘。

  明復法師的學養,除來自家學淵源外,得力於一生的閱歷及精進的修行、閱讀、研究,無論在世學(如史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理論與方法等)、佛學(如佛教史、佛教藝術、禪學等)方面的成就,均讓人歎為觀止。其佛教史教學,有許多「發人之所未發」,特別強調中國佛教精神的發揚,講中古佛教會提到僧侶的社會福祉事業,如無盡藏院、悲田坊、養病坊、普通院等,是大乘菩薩道精神的發揚;對於佛教在中國影響力的式微,除政治因素外,也會從佛教內部做考慮,如禪宗叢林制度原為脫離政治上的羈絆,但未料在馬祖立叢林後不久,其繼任者竟接受官府賜予山林,使得好不容易擺脫官方控制的僧團又返回官府重重的網羅中;另隋唐至兩宋間受宗法制度影響的「子孫廟」,與叢林制度結合,對於中國佛教發展的傷害甚深,少為研究者所注意;僧官制度是佛教的「附骨之疽」,非研究名相變化學者所能知之;民國時期所制定的管理佛教法規,追本溯源,除延續歷代帝王破害佛教政策外,是脫胎於日本在韓國所施行的「寺剎令」等,至今許多觀點仍是空谷跫音。

  作者不敏,福報卻大,長期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任教,先後在研究所開過三次「中國佛教史專題研討」,及大學部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因研究所的性質為延續大學部的基礎,深化課程內容,所以上課時以史料閱讀、問題意識的啟發與討論為主,無法如大學部一樣,有系統且從基礎的內容教起。為彌補經驗不足,作者在近二十多年間,先後於「福嚴佛學院」、「壹同寺女眾佛學院」、「佛教弘誓學院」、「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養諄佛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等,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另在2001年時受開印法師之邀,前往馬來西亞沙巴州寂靜禪林,以三天的時間講授「中國佛教史」,以上單位的邀請,讓作者得較學相長、學以致用。本書即是以講授「中國佛教史」時自行編撰的講義改寫而成。

  本書主要提供初機學習者入門閱讀之用,所以在撰寫前訂定課程目標與寫作原則,作為寫作時之規範,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課程目標如下:
  (一)從佛教與政治、社會、文化等互動關係,以及佛教內部組織的變化,探討中國佛教興衰之跡。

  (二)建立佛教史研究方法,奠定日後從事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基礎。

  (三)學習發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寫作原則方面,初步構想如下:

  (一)將古籍原典等史料消化,以簡潔的白話文撰寫,儘量減少艱澀的專有名詞,如對重要名詞有加以說明的必要,將以註釋方式處理,以利閱讀。

  (二)以建立學子對中國佛教史的整體觀念為考量,敘事不宜太過瑣碎,引文盡量精簡。

  (三)在敘述各時代佛教發展之前,先說明時代特色,以及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四)為減輕學生負擔,避免複印盛行,將以自費出版,除少部分致贈讀者,其餘以成本價流通。

  在傳統時代,中國佛教史的撰寫具有弘法的目地,往往讚揚本宗,貶抑他宗。現代的中國佛教史撰寫,必須受學術規範,言必有據,必須揚棄許多神話式的傳說。在作者在撰寫前,可以根據主體選擇要表達或強調的內容,撰寫蓮花時,不一定要和汙泥一起撰寫。

  本書建議讀者在印順導師(1906─2005)「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基礎上,利用「三法印」的法則,把握中國佛教的發展軌跡:

  一、在事理上:運用「諸法無我」的法則,從史事的因緣和合中探究事情發生的真相,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中國佛教的發展,同時拋棄各種意識形態。

  二、在事相上:運用「諸行無常」的法則,分析、瞭解事情在時空背景下發展的來龍去脈、流轉變遷。

  三、在事用上:運用「涅槃寂靜」的法則,歷史具有借鑑的作用,以過去歷史當作前車之鑑,後車不忘前車之跡。

  本書由上課講義改寫而成,所參考之論著或引用他人之論點並未全數隨文註出,有些是因年代久遠,已無記憶,另一原因為本書屬於教科書性質,而非有意抄襲。在內容方面,受限於上課時數,教學主題無法面面俱到。始料未及之事為在改寫過程中遭遇到此生最大的厄運,先是無預警的急性心肌梗塞,又在進行心導管手術前夕發現罹患大腸癌四期,癌細胞已擴散開來,住院治療與複診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身心的疲憊使得進度嚴重落後,無奈之下,只能決定減少改寫的幅度,一切以如期出版為優先目標,若世緣已盡,則本書將是紀念版;世緣未盡,日後將再出增訂版以充實內容。

  長年受惠於佛法的薰習,深知世間因緣法則,從乍聽罹患癌症至今,心情仍十分平靜,若世緣已盡期盼往生兜率天彌勒內院,追隨慈氏菩薩學習;若世緣未盡則將更珍惜時間,多從事利益眾生之事業,將此深心奉塵剎以報佛恩。

2022年8月2日(住院前一天)
於玄奘大學漢學研究中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你期待讀到一堆深奧的梵文翻譯和繁瑣的佛教哲學辯證,那麼這本書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對「佛教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政治結構和文學藝術」更有興趣,那麼請務必拿起它。我特別喜歡它在談論民間信仰與佛教融合的部分,作者並沒有將此視為佛教的「墮落」,而是用一種更為中性的眼光去看待這種生命力旺盛的信仰實踐。例如,在描述到地方性的菩薩信仰如何扎根於農耕社會時,那種田野調查般的細膩描述,讓人彷彿聞到了古寺香火繚繞的氣味。在文字風格上,它偶爾會出現一些非常精準的、帶有批判性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制度化後佛教可能面臨的困境,這讓整本書的論述顯得非常平衡,沒有一味地歌頌,而是有著深刻的反思。這種既肯定其歷史貢獻,又警惕其潛在問題的寫法,非常符合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對歷史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個人認為是它最值得稱讚的地方之一。它沒有採用傳統的「朝代+宗派」的線性敘事,而是經常會穿插一些「專題」式的討論,讓你讀起來不會有那種被時間推著跑的壓迫感。比如,在講完南北朝的玄學與佛教交鋒後,它會獨立出一章節來討論「譯經事業」的歷史地位,將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譯者群像串聯起來,讓讀者理解「法」是如何從彼岸傳到此岸的艱辛過程。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反而更容易讓人消化那些龐大的資訊量。而且,作者在引述文獻時,非常注重引文的「代表性」,選取的材料不一定是篇幅最長的,但絕對是最能體現當時思潮的關鍵段落。總體來說,它給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部經過精心編輯、結構緊湊的知識體系,讀完之後,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專家,但你絕對能對中國佛教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影響,有一個堅不可摧的知識骨架。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就像是請了一位非常健談、知識淵博的耆老,在你的書房裡娓娓道來。它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而是帶著一種特有的「台灣味」——那種既尊重傳統又勇於質疑的態度。閱讀過程中,我特別留意了它對禪宗的描述,那種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氣氛,被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給帶出來了。他沒有過度美化那些公案,反而把公案背後的時代背景、文人雅士的交遊網絡描寫得活靈活現,讓人覺得那些古代的僧侶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當時的社會脈動緊密相連的知識分子。有時候,我會覺得作者在敘述某些轉折點時,語氣中帶著一絲惋惜,例如對某些外來思想與本土文化的碰撞,他處理得非常細膩,沒有簡單地貼上「融合」或「衝突」的標籤,而是呈現出一種複雜、拉扯的動態過程。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的「有人味」,能讓人真正在閱讀中感受到歷史的呼吸,而不是冷冰冰的年代對比和教義條文的堆砌。

评分

這本《簡明中國佛教史》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過去並不特別抓人,那種傳統的排版風格,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硬的書。不過,翻開內頁,感受到的是那種樸實無華的文字功力。作者在處理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的佛教發展脈絡時,那種清晰的梳理能力,真的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對於不同宗派的興衰、地域性的差異,他都能用一種近乎地圖繪製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然有些段落的敘述方式稍顯學究氣,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況,那種歷史的層次感就非常紮實。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不像某些著作只專注於某個鼎盛時期,而是試圖描繪出佛教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完整過程,那種滄桑感和歷史厚重感,在當代出版的佛教史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它給我的感覺是,這不是一本為了趕時髦而寫的書,而是一個真正鑽研了許多年,對這門學問懷抱敬意的學者,用心整理出來的精華,值得細細品味,尤其適合想建立紮實佛教史框架的讀者。

评分

這本《簡明中國佛教史》,我認為它在資料的取捨上展現了高超的功力。很多佛教史著作都會陷入「鉅細靡遺」的陷阱,把所有重要的經論、所有知名的僧侶都塞進去,結果反而讓讀者眼花撩亂,抓不到重點。但這本書顯然採取了「留白」的策略,它專注於那些真正對中國社會結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的事件和思想轉向。舉例來說,在論述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中,它對「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分析,就不是單純地記錄時間和原因,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些事件對後世佛教發展路徑的長期制約與重塑。這種宏觀的視角,讓讀者在看完之後,腦中建立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一條清晰的「因果鏈」。當然,對於某些在台灣學術界相對不那麼熱門的佛教分支,這本書的著墨可能就比較少,這或許是它「簡明」這個名稱的由來,但對想要快速建立整體歷史框架的讀者來說,這反而是它的最大優勢,省去了大量的篩選時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