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三版)

提婆達多(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藍吉富
图书标签:
  • 佛教故事
  • 佛教人物
  • 提婆達多
  • 佛教经典故事
  • 佛教传记
  • 佛教历史
  • 早期佛教
  • 释迦牟尼佛
  • 弟子
  • 佛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教史上背負罵名的提婆達多,究竟是危害釋迦牟尼,還是解救眾生?
當釋迦牟尼黑粉從邪惡配角躍升本書主角──
【一本難得一見的提婆達多專書】
★以辯證視角探研佛教歷史、開闢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筆調通俗,適合所有人閱讀
★豐富的提婆達多故事,小說與劇本的良好取材
      
  提婆達多──一位專與釋迦牟尼對立、作惡多端而入地獄的人物,卻成為印度佛教史上人盡皆知的角色。

  本書是印度佛教史上「提婆達多事件」的綜合論述。全書透過不同視角,深入分析提婆達多其人其行。企圖以較客觀的態度彰顯提婆達多的歷史定位及其破僧行為的歷史意義,也擬提醒讀者:歷史詮釋往往受某些觀念、團體或文獻左右,更會因不同時代而有不同解讀,讓後人難以釐清歷史的原貌──印度佛教的發展也不例外。

  透過本書,讀者當可初步理解此一事件的原始傳說成分與客觀研究成果,而作者特以淺近的筆觸撰寫,以期本書亦適於一般大眾閱讀,並能成為以提婆達多為題材的創作之基石。
《觉悟之路:古代印度哲学思辨集粹》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人物或事件的传记,而是对古代印度思想史中几个关键流派的深刻剖析与汇集。它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初年,那片孕育了无数精神革新的土地上,哲人们是如何面对宇宙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痛苦的根源、解脱的途径,以及存在的本质。 《觉悟之路》以编年体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婆罗门教(后期的奥义书传统)、耆那教(Jainism)、以及早期佛教之外的其他思潮。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数论派(Sankhya)的二元论宇宙观,即“晄[Purusha]”(精神/意识)与“本性[Prakriti]”(物质/自然)的相互作用;毗湿奴派(Vaishnavism)早期对至高神毗湿奴的虔诚崇拜及其发展轨迹;以及对吠陀本义进行批判性解读的各种“外道”学说。 本书尤其关注那些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例如,对“顺世派”(Charvaka/Lokayata)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建性考察,他们对神灵、灵魂不朽和来世的彻底否定,以及他们基于感官经验的伦理主张。通过对这些看似对立的学说的并置呈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是如何处于一场激烈且多元的“智识革命”之中。 第一章:吠陀遗产与奥义书的转型 本章首先回顾了早期的吠陀献祭仪式及其对宇宙秩序(Ṛta)的强调。随后,笔锋转向奥义书时代,探讨了“梵”(Brahman)作为宇宙终极实在的概念如何从外部祭祀转向内在的自我探寻。我们细致分析了“我”(Atman)与“梵”同一性的论断,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对来世、业报(Karma)的焦虑背景下进行考察。本章通过对《歌者奥义书》等文本的精读,揭示了从群体仪式到个人解脱哲学的深刻转变。 第二章:耆那教的禁欲主义与多重真理观 耆那教的教义是印度精神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章详细阐述了耆那教关于“命我”(Jiva)与“非命我”(Ajiva)的严格二分法。重点探讨了其核心戒律——“不杀生”(Ahimsa)是如何在哲学层面得到辩护的,它不仅是伦理要求,更是对所有生命体皆具灵魂这一信念的必然推导。此外,本书对耆那教的“七谛”(Saptabhangi)——相对性知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强调了“或然性”(Syadvada)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展示了古代印度思想对真理多面性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数论与瑜伽的形而上学基础 数论派(Sankhya)被誉为印度哲学体系的基石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其“二性论”:永恒不变的精神实体“晄”(Purusha)与活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本性”(Prakriti)。我们分析了“本性”如何通过“三德”(Gunas:悦性、变性、惰性)的失衡而产生宇宙万象,以及这种宇宙生成论如何为瑜伽派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本书不仅描述了理论,更探讨了数论派如何通过辨识精神与物质的界限来实现最终的解脱——“正见”(Viveka-Khyati)。 第四章:唯物主义的挑战:顺世派的理性之声 在众多强调精神超越和来世的学说中,顺世派(Charvaka)如同一声惊雷,以其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唯物论挑战了整个宗教哲学体系。本章致力于复原和分析顺世派的核心观点: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直接的感官感知;祭祀和来世的观念纯属虚妄;“我”即肉体,死亡即彻底消亡。我们探讨了顺世派如何在婆罗门教盛行的时代,为追求现世幸福和功利主义思想提供了哲学支撑,揭示了古代印度思想光谱的广阔性。 第五章:毗湿奴派的早期虔信与神性显现 在吠陀多神教向专一性神灵崇拜过渡的过程中,对毗湿奴神的敬仰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本章考察了早期虔信(Bhakti)运动的萌芽阶段。我们通过对某些早期赞美诗和地方传统的分析,展示了信徒如何从对宇宙力量的敬畏,转向对一位仁慈、可亲近的神祇的深厚情感联结。这种“爱神”的模式,为后世宏大的毗湿奴信仰体系奠定了情感与伦理基础,强调了奉爱(Bhakti)在解脱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六章:思想的交锋与共存 本章总结了上述各派思想的互动与张力。古代印度并非思想的真空,而是一个充满辩论和互相吸收的熔炉。书中分析了耆那教如何吸纳了部分数论的宇宙观,以及奥义书思想如何影响了早期对“梵”的理解。最后,我们探讨了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哲学流派,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印度文明对“真理”(Satya)和“解脱”(Moksha)的多元化理解,并为后来的正统六派(Astika Darshanas)和非正统六派(Nastika Darshanas)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旨在为严肃的哲学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不偏不倚的古代印度智慧地图。阅读本书,即是重走觉悟之路,领略那段思想自由奔放的黄金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藍吉富


  臺灣南投縣人。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曾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短期研究。歷任東海、玄奘、佛光、法鼓等大學教席,及第一屆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數十年來,致力於佛教文獻的匯集與工具書的編纂。所編有《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大藏經補編》、《禪宗全書》等多種。

  在佛教史方面,他率先在臺灣開授「佛教史料學」、「佛教文化型態學」及「日本佛教專題研究」等課程。

  此外,對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理論、宗教情操等,他也頗為嚮往。近年來較用力於大乘佛法之弘揚。曾在臺北、臺南等多處弘講《金剛》、《法華》、《維摩詰》、《寶積》等經。

图书目录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再版序
自序
提婆達多略傳
一、身世
二、出家修行
三、結合阿闍世
四、破僧
五、五法
六、破僧事件之結局
七、其他惡行
八、逝世
九、釋尊對提婆達多的評斷
十、另一種聲音
十一、結語
提婆達多的支持者
一、四伴黨
二、阿闍世
三、五百比丘與六群比丘
四、其他支持者
五法
一、五法的內容及其特質
二、五法與佛教苦行法門的異同
三、佛弟子與苦行
四、五法及其他
五、結語
神通
一、提婆達多與神通
二、佛法中的神通
三、善用神通的佛弟子
四、神通的應用原則
五、結語
提婆達多為什麼會叛佛破僧
一、佛典中所載的宗教性詮釋
二、釋迦族王子的優越意識
三、對釋尊的不服
四、對舍利弗、目犍連的敵視
五、阿闍世的護持
六、對釋尊某些看法的不滿
七、權力欲、領袖才能與群眾魅力
八、結語
提婆達多派
一、佛典對提婆達多的另一種詮釋或辯解
二、後世文獻所描述的提婆達多派
三、結語
破僧事件與後世佛教的分宗立派
一、佛教徒闢斥提婆達多破僧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根本分裂
三、其他分裂史事舉例
四、結語
提婆達多本生故事選
一、本生故事選
二、提婆達多本生文學的形式與特質
現代學術界的提婆達多研究
一、中文著述
二、日文著述
三、歐文著述
四、結語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33245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本叢書因東大圖書公司董事長劉振強先生授意,由偉勳與惠南共同主編,負責策劃、邀稿與審訂。我們的籌劃旨趣,是在現代化佛教啟蒙教育的推進、佛教知識的普及化,以及現代化佛學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本叢書所收各書,可供一般讀者、佛教信徒、大小寺院、佛教研究所,以及各地學術機構與圖書館兼具可讀性與啟蒙性的基本佛學閱讀材料。

  本叢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包括佛經入門、佛教常識、現代佛教、古今重要佛教人物等項,乃係專為一般讀者與佛教信徒設計的普及性啟蒙用書,內容力求平易而有風趣,並以淺顯通順的現代白話文體表達。第二類較具學術性分量,除一般讀者之外亦可提供各地學術機構或佛教研究所適宜有益的現代式佛學教材。計畫中的第二類用書,包括(1)經論研究或現代譯注,(2)專題、專論、專科研究,(3)佛教語文研究,(4)歷史研究,(5)外國佛學名著譯介,(6)外國佛學研究論著評介,(7)學術會議論文彙編等項,需有長時間逐步進行,配合普及性啟蒙教育的推廣工作。我們衷心盼望,關注現代化佛學研究與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讀者與學者共同支持並協助本叢書的完成。

傅偉勳  楊惠南

再版序

  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大體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修證成就的聖者,如:阿羅漢、法身菩薩與佛陀。其二是在人間弘法及著述方面卓然有成的弘法師與論師,如龍樹、無著、世親等人。後世佛教徒所常論及的,當以這二類人物為主。

  奇特的是,提婆達多並不屬於這二類。他不是聖者,因為他並未證得修行的果位。他也不是佛教徒所欽仰的弘法師,因為他專門與釋迦牟尼唱反調。佛教徒之所以注意他,是因為他太壞,是佛教圈內,惡人的代表性人物。依佛教文獻記載,因為他作惡多端,所以活活下地獄。可以這麼說,他是由於其惡形惡狀的眾多行為,才使他成為印度佛教史上,眾所周知的歷史角色。

  不過,對提婆達多惡行的眾多描述,是小乘佛教圈(尤其是「說一切有部」)所形塑出來的。其中內容,固然並非全係無的放矢,但是,過度誇大、渲染的地方還是不難發現。因為當時教團內部還是有提婆達多的一群支持者。如果他真的是壞到像「說一切有部」文獻所說的程度,則其支持者當不至於如是之多。

  當時的佛教教團有不少人以提婆達多為偶像。一位比丘尼(偷蘭難陀)甚至於公開讚美他是最值得供養、禮敬的「龍中之龍」。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也稱讚他「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甚至於有一大批人還願意跟隨他另組僧團。可見他的攝受力、領袖魅力還是有的。

  大約在西元後,印度的大乘佛教逐漸流行。大乘經典中,開始有替提婆達多平反的論述。像《大方等無想經》與《法華經》,對他都有正面的、肯定的評語。這一現象,凸顯的是隨著印度佛教的轉型,對提婆達多的行事也出現了不同的評斷。

  到二十世紀,國際學術界也有多人對提婆達多所引起的歷史現象有興趣,因此出現了不少相關研究。我在書中列出十二篇有關提婆達多的專論,作者包含中國、日本、印度、比利時、法國等國的學者。發表的時間大約是一九六四年以後的三十幾年間。這些文章至少有下列幾個特點:

  (一)所採用的方法是歷史學的、批判性的。對傳統史料有較嚴格的分析,與傳統佛教界全然相信佛經記載的態度,完全異趣。

  (二)學術界的主要看法是:提婆達多所採行的是順應印度傳統的苦行路線;而釋迦牟尼所教導的方法(不強調苦行的中道方式)則是革新派路線,二者之修行特質有異,這是衍生提婆達多事件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看法,可以說是學術界為這一歷史事件所作的結論。本書初版迄今,歷時已二十餘年。在這段期間,筆者主要的研究興趣轉向默照禪、日本佛教與大乘佛法等方面。對於提婆達多問題,幾乎已告忘懷。這次能夠再版,猶如久別舊友之再度相逢,內心當然歡喜。故略贅數語如此,以就教於讀者。

自序

  在印度佛教史上,提婆達多是一個集合多種角色於一身的爭議性人物。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弟子,同時也是叛徒與敵人。在他生前及死後,都有多種奇特的評價或傳說,陸續出現在各種不同的佛典之中。這些評價或傳說的內容,雖然大多是對他的破斥或貶抑,但是偶而也有一些零星的經典在為他辯解,甚至於對他作崇高的讚歎。

  在部派佛教的律部文獻裡,提婆達多是一位害佛、「破僧」(分裂教團)的惡人,由於作惡多端,最後還活生生地墮入地獄。但是,大乘佛典《大方等無想經》卻說他的境界甚高,「實非聲聞、緣覺所知」,而且常為釋尊所稱歎。至於墮入地獄一事,是「為化眾生故在地獄。當知實亦不處地獄。」

  在很多本生故事裡,提婆達多是個宿世為非作歹、傷害釋尊的「惡人」典型,然而,大乘佛典《法華經》所描述的提婆達多,卻是個教導釋尊法華大義的仙人,是使釋尊能夠成佛的善知識。而且他在將來也會成佛,佛號「天王如來」。

  從歷代佛典對提婆達多的「混亂而不統一」的評價與傳說,可以發現在佛教的信仰與研究裡,其實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現存的佛典到底保存多少真實可信的史事?當不同佛典的記載相互矛盾時,我們到底該如何作正確的選擇?當大乘佛典在作不同於原始佛典的新評斷時,我們是該採信大乘所說?抑或維持原來的傳統說法?如果對上述這類問題都未曾省察,而只是摭拾大小乘文獻的片斷作為信仰的依據,這種常見的信仰方式不是很不可靠嗎?

  這些問題是筆者在深入研索提婆達多其人其事之時,所逐漸在腦海中湧現的。筆者以為,全面地展示提婆達多事件的歷史框架,凸顯出「不同時代的佛典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與傳說」的事實,對於現代人的佛教信仰或研究,當可以開闢更廣闊的思考空間。這應該也是拙著的撰述意義吧!

  出版這部小書,首先必須感謝近數十年來對臺灣佛學界有甚大貢獻的印順法師。如果沒有法師所撰〈論提婆達多之破僧〉一文的啟發,筆者不可能動筆研索這個問題。此外,在撰寫過程中,季羨林、王邦維、中村元、及穆克紀(B. Mukherjee)諸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曾給我不少導引。沒有他們的辛勤開拓,筆者勢必會事倍功半、甚或多所誤解。

  雖然本書的撰寫方式採行的是不加附註的通俗性寫法,但是為使讀者瞭解資料源流,在各章之中還是附上不少書名。依筆者的最初構想,這部書原想寫成故事體的歷史傳記小說。沒想到走筆下來,卻寫成夾敘夾議的「半論文」式作品,殊非始料所及。

  其實,提婆達多的故事是小說家的絕妙題材。其中包含人性的黑暗面與光明面的映照、利生症候群與害生症候群的對決、宗教價值與世俗價值的選擇等問題,具備有相當豐富的文學內涵。善於為文者,如能將它寫成小說或劇本,可讀性必定不低。希望拙著的出版,會是一部小說體《提婆達多》作品的基石。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於臺北‧聽雨僧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翻閱了一本關於當代藝術理論的入門書,書名叫《後現代的解構與重構:圖像時代的美學辯證》。坦白說,剛開始看到書名,我有點卻步,心想這類型的書通常都是艱澀難懂的術語堆砌,但我錯了。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他成功地將德里達、李歐塔等人的複雜概念,用非常貼近生活的光影和建築案例來解釋,讓「元敘事崩塌」這種高深莫測的詞彙變得可以被感知。書中對於「真實」和「複製品」界線模糊的探討,尤其令我深思。例如,作者分析了網紅經濟與濾鏡文化,說明了我們如何自願地參與到一個由不斷複製和替換的圖像所組成的世界中。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很巧妙,每一章節的結尾都會留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而不是被單向地灌輸。對於想了解當代視覺文化,卻又不想直接啃哲學原典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完美的橋樑。它拓展了我看待周遭事物的維度,讓我對那些看似隨意的廣告和展覽,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能力。

评分

這本《台灣在地生態調查圖鑑:從高山到海邊的隱藏物種》簡直是台灣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但內容更加紮實、更具實用性!身為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隨手翻閱、快速辨識的工具書,這本圖鑑完全滿足了我的期待。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其詳盡的物種分類和清晰的繪圖,許多難以區分的小型昆蟲或植物,在書中都有特寫鏡頭和詳細的形態描述,連經驗豐富的導遊都曾向我請教書中的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在介紹物種時,除了科學數據,還加入了許多關於這些物種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角色或傳說,讓生態知識變得有溫度。例如,對於某些特有種的保育現況描述,語氣中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愛惜與憂慮,讀起來讓人感同身受,激發了保護環境的責任感。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貼心,防水耐磨,方便攜帶到野外使用,絕對是每個熱愛台灣山林的讀者書櫃裡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我最近迷上一種結合了社會學觀察與心理學分析的書籍,而這本《現代人的疏離感:數位時代下的連結與斷裂》正好擊中我的靶心。作者的觀察力實在是銳利得讓人有點心驚,他剖析了社群媒體如何讓我們看似連結得更緊密,實際上卻加劇了個體內心的孤獨感,這個論點我深有同感。書中引用的許多社會現象和流行趨勢,都讓我忍不住頻頻點頭,像是「表演性真實」(Performative Authenticity)這個概念,精準地描述了我們在網路上經營人設的疲憊。不過,這本書的厲害之處不只在於診斷問題,它更進一步探討了「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的文化意涵,並提出了重建真實人際連結的具體方向。雖然我個人覺得書中有幾個關於網路規範的論述稍微偏向學術腔調,但總體而言,它提供了一套強而有力的工具,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螢幕的關係。對於像我這樣幾乎生活在網路世界裡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必要的健康檢查報告,讓人意識到「按讚數」背後真正的代價是什麼,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手機不離身的朋友們。

评分

說真的,要找到一本能把歷史事件寫得像武俠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的書,實在不容易,但這本《大航海時代:香料的戰爭與帝國的興衰》做到了!我通常對純粹的歷史敘事比較不耐煩,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印象。作者彷彿化身為時空旅人,帶著讀者親臨那些腥風血雨的港口、陰謀密布的宮廷,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遠洋航行。最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於香料貿易的描寫,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簡單的一行字,而是揭示了肉豆蔻、丁香這些微小植物如何驅動了全球政治版圖的重組,甚至引發了無數的衝突和遷徙。書中的人物刻畫也非常立體,那些航海家、商人、殖民者,他們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有著複雜的動機,讓讀者能從多個角度去理解那段歷史的複雜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地圖標示有點太過密集,偶爾需要停下來對照,但瑕不掩瑕,如果你想知道人類的貪婪與勇氣是如何共同塑造了現代世界的面貌,這本書絕對是首選,讀起來酣暢淋漓,知識量爆棚。

评分

這本《佛教與心靈療癒》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壓力時,它提供了一種非常實用且深入的視角。書中對於「苦」的解析,不像傳統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案例去闡述,讓人讀起來沒有距離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緣起性空」時,不只是停留在哲學思辨,而是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如何觀照自心的方法。舉例來說,書中提到如何看待那些讓我們耿耿於懷的人事物,強調「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無常的流動性,一旦我們理解了這個本質,那些執著的重量自然就會減輕。這對於我這位經常在工作和家庭間拉扯的中年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叫你逃避問題,而是教你如何更輕盈地面對問題,將負面情緒視為一種自然的發生,而非對自己的懲罰。裡面的禪修指引也寫得很細膩,對於初學者非常友善,步驟清晰,語氣溫和,讓人願意跟著嘗試,而不是感到壓力。整體來說,這本書在形塑我的生活哲學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讓我覺得心靈的韌性可以透過學習而強化,這份體悟是無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