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縣大佛寺:唐代佛教石窟的考古學報告與研究(二冊)

彬縣大佛寺:唐代佛教石窟的考古學報告與研究(二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青
图书标签:
  • 彬县大佛寺
  • 唐代佛教
  • 石窟考古
  • 考古报告
  • 佛教艺术
  • 石窟艺术
  • 历史
  • 文物
  • 陕西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元618年割據甘肅東部一帶的軍閥薛舉率領大軍進逼首都長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討元帥的名義帶領八總管兵力前往抗擊。最終以李世民的軍隊取得了勝利。當年作戰的主要地區,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彬縣一帶。李世民為了悼念死難的將士,特地在豳州修建了一所應福寺,也就是今天的彬縣大佛寺石窟。1988年1月13日,中國國務院將此地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中國陝西省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現存窟龕約116所,造像約1500軀,大佛洞、千佛洞、羅漢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內容相當精采。本書分為「本文篇」與「圖版篇」一套二冊。「本文篇」共計24萬8千字,圖片包含彩色地圖與黑白的洞龕平面圖與插圖共計191張。「圖版篇」則全部是彬縣大佛寺的精美彩色圖版共計283張。分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方便讀者同時閱讀文字與反覆對照圖版。

  本書旨在向讀者提供全面而完整的這處石窟地點的客觀資料,並就一些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有關大佛寺石窟造像的分期、大佛寺與唐代長安佛教藝術樣式、唐代長安與洛陽龍門石窟的關係、唐代長安佛教藝術模式及其對外界的影響力等。對於文物考古工作者、愛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通史》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位或多位知名敦煌学或艺术史学家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的名称] 装帧与册数: 精装,共三卷 定价: [此处可插入一个合理的定价] --- 内容概要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通史》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学术专著,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自十六国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元代(约14世纪)近千年间,敦煌莫高窟石窟群内壁画艺术的演变脉络、风格特征、题材内容、技术工艺及其背后的宗教、社会文化意涵。本书严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艺术史学的严谨标准,立足于对洞窟内数以万计壁画的田野调查和摹本研究,辅以文献考证,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立体且富有洞察力的敦煌壁画艺术研究体系。全书分为三卷,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卷:肇始与奠基(十六国至北魏时期) 本卷聚焦于敦煌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即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约公元4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敦煌艺术的“开创期”和“奠基期”,吸收了中原汉地文化与来自西域的犍陀罗、笈多艺术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早期的独特面貌。 艺术源流与早期风格: 详细考察了最早一批洞窟(如第266、276窟等)壁画的特征,分析了印度佛教艺术元素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并与本土绘画技艺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早期壁画中人物造型的“瘦骨清像”特点,色彩的厚重感,以及对早期佛教故事(如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的叙事性处理。 壁画技术与颜料研究: 深入探讨了早期壁画的基底制作、底层处理、分层设色、勾线与晕染等核心技术。附录收录了对早期颜料矿物成分的科学分析报告,揭示了当时材料获取与应用的前沿技术。 题材演变: 阐述了“禅僧说法图”、“佛本生故事”等核心题材的早期表现形式,以及“飞天”形象的初步定型过程。 第二卷:辉煌与成熟(隋唐时期) 第二卷是全书的重心,涵盖了敦煌艺术最为鼎盛的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敦煌壁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其风格之博大、技艺之精湛,代表了中国中世纪绘画的最高水准。 盛唐气象与“曹氏”传承: 详细分析了唐代壁画所展现出的饱满、自信、华丽的盛唐气象。重点梳理了莫高窟画史中记录的曹氏家族画师群体的传承谱系及其艺术贡献,如曹仲达、曹知白等人的风格特点与创新。 题材的世俗化与繁复化: 探讨了佛教题材如何吸收世俗生活场景,使之更具人情味。重点剖析了“净土变”(如著名的第148窟、366窟)、“经变画”的成熟与定型,以及大量“供养人像”的服饰、仪态研究,视其为唐代社会风貌的珍贵侧面史料。 空间处理与线条革命: 深入比较了隋代壁画的略显拘谨与唐代壁画(尤其是盛唐)的宏大叙事空间布局。分析了唐代画家在用线上的突破,如何从早期的“铁线描”发展出更为流畅、富有生命力的“吴带当风”之妙,以及晕染技法如何使人物立体感和质感大幅提升。 第三卷:转型与融合(五代、宋、元时期) 第三卷关注敦煌艺术在唐末衰落后直至元代最终消亡前夕的转型与地域化过程,探讨了敦煌艺术如何适应中原政权更迭和地方势力的影响。 晚唐五代的地方风格: 考察了藩镇割据时期(五代)壁画的地域性特征,如西夏、归义军统治下艺术风格的变化,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内卷化现象,以及部分壁画在叙事手法和人物造型上出现的程式化倾向。 宋、元时期的整合与终结: 分析了宋代壁画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受宋代院体画风及文人画趣味的影响所产生的细微变化。特别关注了元代壁画,着重研究了藏传佛教艺术(密宗题材)对敦煌末期艺术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揭示了敦煌艺术在服务于新兴统治阶层过程中所经历的风格嬗变,直至壁画创作的最终停歇。 结语与研究方法论: 总结了近千年敦煌壁画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梳理了历代学者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并提出了未来敦煌壁画艺术研究的新方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突出贡献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是艺术史著作,更融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宗教史学、民族学等多重视角。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原址照片、精细的线描图、关键细节的放大图以及大量的对比图表,确保了论证的视觉性和可检验性。作者避免了空泛的赞美,专注于技法、时代语境与图像语义的深度剖析,为敦煌艺术研究领域提供了一部结构严谨、论证扎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史性参考巨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常青


  1962年12月26日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學考古系學士與碩士,主修中國石窟寺考古。曾在龍門石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與樂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佛教文化數據庫工作。

  1999 年來到美國研究、學習與定居。曾在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美国國家美術館作高級訪問學者,研究美國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佛教藝術品。2005年在堪薩斯大學獲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後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作博士後研究,在北卡大學亞克 蘭藝術博物館、佛羅里達州瑞格林藝術博物館擔任亞洲藝術策展人。

  2010 年以後,曾於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任博士後講師、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講授亞洲與中國藝術史,並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亞州藝術博物館擔任研究策展人。自 2018年起在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任特聘教授。出版10種專著、70餘篇中英文研究論文,主要研究中國佛教藝術。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78015
  • 叢書系列:新文豐-宗教(佛教)類
  • 規格:平裝 / 508頁 / 19 x 26 x 4.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彬縣大佛寺的石窟研究,光是看到「唐代佛教石窟」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心頭一震,彷彿穿越了千年時空,親眼見證了那個盛極一時的佛教藝術高峰期。畢竟在台灣,雖然我們有豐富的佛教文化,但像這樣紮根於西北地區,帶著濃郁盛唐氣象的石窟群,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純粹性,是另一種層次的震撼。我猜測,這份考古報告必定深入挖掘了造像的風格演變,從初唐的樸拙到盛唐的豐腴,再到中晚唐的轉折,每一個鑿痕背後都隱藏著當時社會的信仰變遷與審美取向。想必作者在田野調查時,對於壁畫殘片的色彩復原、雕塑的材質分析,一定下了極大的工夫。我特別期待看到關於寺院佈局與周邊環境的論述,因為石窟群往往是特定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力量交匯的結果。能夠將「考古學報告」與「研究」並陳,說明這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更是一種高度整合的學術詮釋,對於想深入了解唐代西北佛教藝術脈絡的我們來說,無疑是本珍貴的寶典,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細讀,去感受那份屬於大唐的莊嚴與恢弘。

评分

坦白講,台灣出版的學術專著,有時在裝幀和印刷品質上會讓我有所保留,但如果是引進或參考了大陸頂尖學術機構的標準,那必然會是極高的水準。我猜想這套書的兩冊結構必然有其深意:或許一冊是總論、發掘報告與基礎資料的彙編,另一冊則是專題研究,比如專門探討供養人題記、造像的時代風格辨析,或是與絲綢之路貿易的關係。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方便了不同層次的讀者——需要快速掌握概況的讀者可以翻閱總論,而專注於特定議題的研究者則能直達專業分析。我個人對「研究」層面的闡述更感興趣,畢竟考古材料本身是沉默的,需要研究者的智慧去賦予其歷史的聲音。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彬縣大佛寺的興衰與當時的朝代更迭、宗教政策聯繫起來,那這就從單純的文物研究提升到了宏觀的社會史層面,其學術價值便不可同日而語了。

评分

說實話,研究唐代石窟這種嚴謹的學術著作,對我這個非專業的愛書人來說,通常意味著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專業術語的適應能力。但我對「彬縣大佛寺」這個名字感到非常好奇,它不像敦煌或雲岡那樣聲名遠播,或許正因為它的相對「低調」,才保存了更為獨特的地域性文化密碼。我預想這套書的文字敘述可能相當精煉,用詞會非常精確,畢竟要為出土文物和現場遺址做最客觀的記錄。這種田野調查的細緻程度,大概會讓許多熱愛歷史的讀者感到既興奮又頭痛——興奮於能接觸到第一手的資料,頭痛於那些密密麻麻的尺寸測量、層位分析和器物分類。不過,正是這種紮實的學術基底,才能讓我們真正建立起對這處文化遺產的科學認知,而非僅止於表面的讚嘆。我期待看到那種將圖像學分析與歷史文獻考據完美結合的章節,透過嚴謹的考證,重建一座在歷史長河中幾近湮沒的佛教聖地,那種成就感,想必遠超出了單純的閱讀樂趣。

评分

要評價一套這麼專業的書,我必須從它對「學術共同體」的貢獻度來衡量。一本好的考古報告,絕不僅僅是提供了一批精美圖片和數據,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個可供後人持續探討和驗證的學術平台。我深信,這套《彬縣大佛寺》的研究成果,必定會成為未來所有研究唐代西北石窟藝術的必引文獻。我期待看到其中對於過去學界已有觀點的質疑與修正,以及提出全新的解釋框架。畢竟,隨著時間推移和新理論的出現,舊的定論總需要被檢視。對於在台灣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來說,這套書的引進無疑是打通了一個重要的學術關節,提供了我們了解本土以外、更廣闊的唐代文化遺產的直接窗口。這種深度與廣度兼備的學術結晶,是任何愛好歷史與藝術的人都無法輕易錯過的精神饗宴,它代表著一代學者對文化遺產最真摯的敬意與最嚴謹的探究。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人來說,一本「考古學報告」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它能否提供足夠清晰的視覺材料。我推測這兩冊書的圖版部分絕對是重頭戲,畢竟石窟藝術的精髓,往往在於光影下的微妙變化和造像的神韻。我希望編排上能盡量呈現出原貌,例如那些殘損的壁畫區域,是否使用了精細的描摹圖輔助說明?如果連石窟的剖面圖、建築結構的復原圖都能詳盡呈現,那就太棒了。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難以辨認的造像時,是如何運用其專業知識進行判斷和歸類。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在學術著作中極為重要,它需要用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引導讀者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歷史邏輯,而不是單純的陳列文物。如果能對比周邊同期石窟的風格異同,分析出彬縣大佛寺在唐代石窟藝術版圖中的獨特定位,那這套書的學術貢獻就非常巨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