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剛曉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国化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哲学
  • 历史
  • 中国思想史
  • 佛教思想
  • 宗教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
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本書作者是從中國佛教史談論佛教中國化思維,釐清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之異同,對實修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列舉如下以供讀者思維:
  1.    佛是人不是神,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曾以神靈觀待,這與大乘自性化身佛有何不同?
  2.    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對「孝」的觀念有何異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出家是否違反中國孝道?
  3.    中國佛教以老莊思想解讀般若思想是否正確?老莊思想是否等同佛教思想?
  4.    中國佛教獨有的禮儀、儀軌、制度,與印度佛教實修有何關係?
  5.    中國禍延子孫的因果觀,與印度佛教因果觀有何差異?
  6.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與不適應?
  7.    中國魏晉玄學與佛教般若學有何異同?
  8.    中國禪宗「祖師禪」為何有高於印度「如來禪」之說?

  本書是作者跟學院學生上課的講話內容,談「佛教中國化思維」不外乎是為了更進一步理解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對研究佛教與修行之實踐,有很大的裨益。因此,並不是為了研究佛教中國化,反而分化了佛教與中國文化。應該朝正向思維,以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釐清其中的主客關係,令正法久住。

  儒家最開始覺得引進佛教沒有什麼,而且漢明帝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好皇帝。但《牟子理惑論》裡頭說佛是大道,惹怒了儒家。在我們中國這裡,儒家才是大道啊!你們佛教要來爭道統啊!儒家就槓上佛家,以儒家質疑佛教。從此中國就開始排斥佛教。當時皇帝請佛教過來,是很尊重的。就因為道統之爭,佛教招到一連串的打壓與質疑。中國第一本佛書《牟子理惑論》書中提三十七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可說是拋出三十七個震撼彈,這是佛教初傳中國時,必經的磨合過程。這包含儒家提出和尚不懂禮貌的禮教之辯,孝道觀之差異,布施和勤儉的衝突。當道家槓上佛家,就以道家的觀點質疑佛教,以道家解釋佛教。其中有神魂滅不滅,以及事人、事鬼神之辯?有沒有鬼魂?還有道家辟穀不食的長生術,以辟穀長生挑戰佛教的食榖涅槃!……等等。

  有關般若進入中國文化精英階層的問題,當《道行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等等,傳進來的時候,從竺法雅開始提出來格義問題……。也就是說儒家是怎麼解釋般若,道家又是怎麼說的。有人說道家的解釋比較貼近,其實不是道家說的對。佛家的「空」用道家的「無」來解釋,人們搞不清楚般若經典裡頭的空到底是啥!那個「無」跟「空」,到底該怎麼個區別呢?尤其是法師講到般若與空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宣說,實際上「空」根本就不是「無」。因此以老莊語詞解釋佛教,應必要加以釐清。

  關於佛性的問題,竺道生第一個提出,人人都能成佛,壞人也可以成佛,這個觀點當時是無法被接受,結果竺道生被趕出了僧團。等到《大般涅槃經》傳入中國被翻譯出來後,大家才相信他的觀點。

  為何壞人(一闡提)也能成佛?《大般涅槃經》的核心即是「人人本具佛性」,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在本經的觀念中,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沒有不具善心的人,這正是儒家常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行事殘暴惡劣的人,仍舊有慈悲的本質。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是清淨心性。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透過本經,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讓您在成佛的路上,照見自心、頓悟佛性、成就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
佛光普照:中国佛教思想的演变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佛教自传入之日起,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演变、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核心议题、宗派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中国化”这一命题在佛教语境下的具体内涵。 第一部分:缘起与初传:梵音入华的文化碰撞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程。我们将详细考察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成为佛教东传的主要通道,以及早期译经活动(如安世高、竺法护)在奠定汉地佛教基础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地,我们将分析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如玄学(老庄思想)的初次碰撞与交融。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复杂的“以无解有”、“以空释有”的对话过程,为佛教的本土化埋下了伏笔。书中将重点梳理庐山慧远及其“净土法门”的兴起,探讨其如何通过迎合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对现世安乐与往生净土的向往,实现了佛教思想的初步大众化。 第二部分:宗派林立:本土化思维的成熟与定型 中晚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本土化思潮达到高潮。本部分将详细剖析天台宗、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主要宗派的形成及其中国化特征。 天台宗的圆融观: 探讨智顗大师如何将《法华经》提升至最高地位,并构建起“一念三千”、“性具”等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圆融思想体系,试图调和印度佛教的二谛说与中国传统的有无之辨。 禅宗的直指人心: 重点分析禅宗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爆发的内在动力。禅宗如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何吸收了道家简朴、自然、超越的审美趣味,将“明心见性”这一艰深概念转化为普通信众可理解的实践路径。我们将审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高僧,如何将丛林生活规范化,使佛教实践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相契合。 华严的法界缘起: 分析杜顺、智俨、法藏等人如何将“事事无碍”的法界观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性”、“关联性”世界观相结合,形成恢弘的宇宙论。 第三部分:义理的深化与世俗的接引:宋明理学的冲击与回应 进入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和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佛教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挑战。本部分将重点考察佛教思想家如何回应“心性论”的争辩。 禅宗与心学: 深入分析明代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禅宗“明心见性”的世俗化和儒家化表述。本书将梳理如蘗山圆悟、中峰明本等高僧的教化方式,他们如何通过“教禅一致”、“性相融合”来巩固佛教在知识分子阶层的影响力。 净土宗的普及: 探讨明清时期净土宗如何超越知识分子精英,成为普罗大众最主要的信仰依托。庐善的“本愿称名”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孝道、伦理观紧密结合,使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佛法的虔诚。 第四部分:制度、艺术与日常生活:佛教的社会渗透 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体现在义理层面,更深刻地渗透于社会结构与文化艺术之中。本部分将从跨学科角度进行考察: 寺院经济与社会功能: 分析中国寺院在历史上扮演的不仅仅是宗教场所的角色,还是教育、医疗、赈灾、金融借贷的社会服务中心。探讨僧侣在地方社区治理中的实际作用。 佛教艺术的本土表达: 考察石窟造像、壁画、佛教文学(如变文、话本)如何逐渐摆脱印度风格的束缚,吸收中国绘画、雕塑、文学的笔法与叙事技巧,形成具有鲜明唐宋气象的艺术风格。以敦煌莫高窟的演变过程为例,展现文化的在地化历程。 第五部分:现代转型与未来展望:在世界语境下重塑中国佛教 最后一部分关注近代以来佛教在面临西方文化冲击、民族危亡和现代化浪潮时的自我调适与重塑。 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 重点分析太虚大师提出的“整理僧伽制度”和“建设人间佛教”的宏大构想。探讨其如何试图将佛教的核心关怀从彼岸转向现世,将宗教哲学转化为社会改良的动力,以回应现代社会对宗教的质疑。 当代传承与挑战: 简要审视当代中国佛教在保护传统、弘扬教义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中所做的努力。探讨如何平衡“历史的继承性”与“时代的适应性”,确保中国佛教思想体系在未来继续保持其生命力与阐释力。 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梳理了教义的发展,更强调历史语境、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对佛教转型的塑造作用。通过对关键文本、重要人物和宗派实践的细致分析,读者将能清晰把握中国佛教“如何成为中国佛教”这一深刻的历史命题。全书注重史料的扎实运用与观点的审慎平衡,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活力的中国佛教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剛曉法師


  1990年2月於宜陽縣靈山寺依上紹下梵法師剃度出家,1992年于河南洛陽白馬寺受戒。1992年至2001年在九華山佛學院讀書、任教;2010年畢業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本科);2012年獲得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

  曾任杭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甘露》主編。現為浙江佛學院(總部)教授,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因明》副主編、《靈山海會》主編。

  出版有《漢傳因明二論》《佛教因明論》《正理經解說》《釋量論講記》《集量論講記》《量理寶藏論解說》《正理滴點論解》《定量論釋義》《攝大乘論解說》《唯識二十頌》《解惑錄》《剛曉隨筆》《話說佛教》等著作,發表論文十餘篇。
 

图书目录

佛教中國化思維(一講)
只有部分事實,不等於是事實
開篇:迎請佛教

佛教中國化思維(二講)
從中國第一本佛書起——《牟子理惑論》

佛教中國化思維(三講)
中國佛教歷代祖師難脫中國傳統思維

佛教中國化思維(四講)
中國格義佛教與反格義佛教的適應問題

佛教中國化思維(五講)
中國有了佛教,第一步就是「中國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六講)
佛教翻譯大師,摻入大量中國人的思想

佛教中國化思維(七講)
西來僧以神通獲得皇權支持佛教弘化

佛教中國化思維(八講)
中國佛教的主流與非主流: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
《沙門不敬王者論》將佛教法文化轉為符合中國的思維方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473809
  • 叢書系列:大眾佛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鄙人與剛曉法師結緣已十四年,明白他一路從《甘露》主編、杭州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到現在的浙江佛學院(總部)教授,其精神不斷地精進成長。他是一個不屈服權威、剛正不阿的人,但這種性格吃力不討好,容易顯得唐突。雖然站在世俗的立場,會產生經常與上司不對味的問題,也容易被誤解,以及被扭曲事實;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就事論事,做事切實。奈何世道衰微,多數人聽騙不聽勸,但俗話說得好:「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可從他字字珠璣,句句真心的作品中明白這個道理。

  剛曉法師寫作的特色,即一語中的,從不矯情。就如同他的德號:「剛」正不阿、「曉」以大義。今年其作品:《佛教中國化思維九講》,同樣有些話是探口而出,這就是作者的特色。這本中國佛教正義之書,不經雕章琢句,直指真相,內容篤實而精彩。值得大家一探究竟,一讀再讀。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社長
二〇二二年八月於新北市中和不退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本土文化脈絡的人,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真正連結我們在地經驗與宏觀思想的橋樑性著作。這本書在引述和闡釋的過程中,雖然是探討宏大的思想體系,但它選材的角度卻非常聰明,總能找到與我們這塊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共鳴之處。讀著讀著,你會驚訝地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哲學思辨,竟然能夠精準地投射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困惑或社會現象上。它給我的啟發,並不是一套全新的行動指南,而是一種重新看待世界、重新定位自身文化位置的「視角」。這種「由內而外」的轉化力量,遠比單純的知識輸入來得更有價值。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宏觀、更具歷史縱深的方式,去審視我們當前的文化處境與發展方向,感覺視野一下子開闊了不少。

评分

坦白說,在現今這個快速消費知識的時代,要找到一本能讓人願意花時間反覆咀嚼、值得在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書籍並不容易。這本書的份量感和厚度,讓我確信它屬於後者。它不是那種「一次性」的讀物,它更像是工具書或參考書,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特別是那些深入探討思維模式變遷的章節,初讀時或許會覺得有些吃力,但隨著個人生命經驗的累積,再次翻閱時,那些文字的重量感就會完全不同。這說明了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具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生命力。我甚至已經開始推薦給幾位正在尋找深度閱讀材料的朋友,因為我相信,這是一本能夠陪伴讀者走過一段重要學習旅程的夥伴,它的價值,絕非曇花一現的熱門書可以比擬。

评分

這本書的論證結構,給我的感覺是相當嚴謹且富有層次的。每一講的邏輯鋪陳都像是精密的建築藍圖,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我特別留意了它在處理不同觀點之間的對話時所採用的方式,它不是採取簡單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辯證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看似矛盾的兩極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並且清晰地指出兩者發展的脈絡與限制。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在吸收新知之餘,也能夠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不輕易被單一的說法所制約。我認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只是告訴你「是什麼」,更著重引導你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在哪裡」。這種縝密的推演過程,讀完之後,會讓人感覺思路被梳理得非常乾淨俐落,建立起一套更穩固的知識框架。

评分

其實,閱讀這類型的專題書籍,最怕的就是內容太過學術化,術語多到讓人望之卻步,讀個幾頁就想闔上。然而,這本書在行文的流暢度上,處理得非常細膩。作者的筆觸雖然帶著深厚的學術底蘊,但他的敘述方式卻很注重與讀者的「對話感」。你會感覺到,他不是在單方面地灌輸知識,而是在引導你一起思考、一起探索。特別是在處理一些比較複雜的概念時,他總能找到非常生活化、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例子來做比喻,這讓原本可能高懸在空中的理論,瞬間變得具體可感。這種「化繁為簡而不失其真」的寫作功力,是很多學者望塵莫及的。對於我這個想深入了解議題,但又沒有太多時間去啃艱澀文獻的讀者來說,這種節奏感掌握得恰到好處的文字,簡直是福音。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會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然後再回頭細細品味那些精闢的見解。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說實在話,蠻樸實的,沒有太多花俏的裝飾,給人一種沉穩、耐人尋味的感覺。初次拿起的時候,我就被那種「老派」的書卷氣吸引住了。我個人比較偏愛這種不張揚的風格,畢竟內容才是王道嘛。書裡排版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這一點對我這種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而且,紙質摸起來蠻有質感的,不是那種很快就會泛黃的廉價紙張,感覺作者和出版社在製作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從外在來看,它散發出的那種學術氣息,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內容的深度。封面設計雖然簡單,但那種留白的美學,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反而顯得格外珍貴。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的外觀,就像是它內容的序曲,這本書的序曲,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內頁一探究竟。這類型的書籍,能夠在設計上做到這樣平衡,真的很不容易,既不失莊重,也不會過於古板,相當值得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