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專題史

漢傳佛教專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君方
图书标签:
  • 漢傳佛教
  • 佛教史
  • 中國佛教
  • 佛教研究
  • 宗教研究
  • 歷史學
  • 文化史
  • 專題研究
  • 佛教思想
  • 中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于君方教授40年教學願力之作,中文版上市!  
  2020年英文版出版,即獲歐美諸多學者讚許,並採用為教科書。
 
  ☆ 專題涵蓋:經論介紹、佛菩薩信仰、節日儀式、宗派(天台、華嚴、禪宗、淨土)、性別研究、現代漢傳佛教等主題,包含新近研究資料。
  ☆ 提供問題討論和延伸閱讀,輔助對章節主題的自我學習。
  ☆ 跨越古今,層層剖析,為探索漢傳佛教思想與文化精華的精彩之作。
 
  「《漢傳佛教專題史》是2020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著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 的中譯本。正如英文原序的說明,這是一本教科書,對象是美國的大學生和一般讀者。
 
  美國有四千多所大學,幾乎都設有宗教系,「佛教」和「中國宗教」都是經常開設的課程。我在美國授課四十多年,一直渴望有一本專門介紹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使人遺憾的是,雖然有不少關於佛教或中國宗教的教科書,但漢傳佛教通常只占一章,甚至只有全書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很早就發願,必須補上這個缺陷。值得欣慰的是,本書在出版之後,立刻得到許多同業學者的讚許,並且已經採用為教科書,嘉惠許多學子。
 
  根據我多年授課的經驗,我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很難掌握漢傳佛教的全面,因此我決定採取九個專題來介紹漢傳佛教。國內雖有不少佛學學者專家,市面上也有很多介紹漢傳佛教的通史類書籍,或如隋唐佛教史、宋代佛教史等相關的佛教斷代史。但是因為本書的介紹方法和切入主題不同,並輔以照片增加內容的可讀性,我希望中譯本的讀者,仍然會有所收穫。」——于君方
《東亞思想史的再探: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向》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對東亞(特別是中國、日本與朝鮮半島)的思想發展脈絡進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與再詮釋。它並非僅僅羅列各個時代的主要思想家及其學說,而是著重於探討在歷史長河中,知識、信仰、倫理與政治權力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回應時代的劇烈變遷。 全書結構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勾勒出一部動態的東亞思想演化史。 第一部分:古典基礎的奠定與形塑(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本部分首先回溯東亞思想的源頭,重點分析儒家「仁」、「禮」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確立,以及道家對自然、無為的深刻洞察。我們將仔細考察諸子百家爭鳴的知識圖景,探討法家思想如何奠定早期帝國治理的基礎。 隨後,目光轉向漢代的「獨尊儒術」及其思想的制度化過程。特別是經學的發展,如何將原本具備批判精神的先秦思想轉化為維繫龐大帝國穩定的意識形態工具。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思想的劇烈熔爐期。本書深入剖析玄學的興起,探討士人階層在政治崩潰背景下,如何從對外在秩序的關注轉向對個體生命、超越性的追尋。我們將辨析“竹林七賢”的精神危機與魏晉名士風度背後的深層文化心理,為後續思想轉向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帝國鼎盛期的思想再鑄與社會整合(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是東亞文明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思想界呈現出極為多元的面貌。本卷的核心在於審視來自域外的強力思想衝擊,特別是佛教義學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我們將詳細分析天台宗、華嚴宗等重要學派的理論建構,它們如何巧妙地吸收和轉化了原有的玄學與儒家概念,從而為知識精英提供了一套解釋宇宙、生命與因果的完備體系。 同時,本書亦關注盛唐時期詩歌、藝術與士人精神的關聯性。在政治相對開明的環境下,知識分子如何以新的文體和審美標準來標誌自身的獨立性與創造力。唐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結構的鬆動,對過度依賴彼岸世界的反思開始浮現,為宋代理學的興起積蓄了能量。 第三部分:內聖外王的追求與知識的再體系化(宋元明清) 宋代被視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關鍵轉折點。本書集中探討宋代理學的誕生,並將其視為對魏晉玄學的「回歸」與對唐代佛教的「超越」。我們將細緻比較朱熹的理氣論、程顥、程頤的「天理」概念,以及陸九淵的心學,闡釋宋代理學家如何試圖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重建一個內在確定性與外在秩序相統一的宇宙觀。 明代的王陽明心學,則代表了儒家思想向主體性發揮的極致。本書將剖析「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如何衝破傳統知識論的框架,將道德實踐的重心完全置於個體的良心之上。 進入清代,面對西方文明的初次衝擊,東亞思想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一部分學者(如顧炎武、黃宗羲)轉向對前代學術進行批判性考察,強調實學與經世致用,試圖通過重振政治倫理來應對王朝危機;另一部分學者則在考據學的精密方法中尋求知識的穩固性,以應對學術上日益增長的虛無感。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挑戰與思想的重構(近代至今)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近代以來,東亞社會如何被迫面對西方以科學、民主、民族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性浪潮。本書描繪了知識精英在傳統崩潰與外力入侵下的心靈掙扎。從洋務運動的技術引進,到康有為、梁啓超對儒家學說的「改制」嘗試,再到陳獨秀、胡適等推動的新文化運動,思想的風暴如何一步步瓦解了數千年來以儒家為核心的文化自覺。 我們將分析,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思想如何從「經世致用」轉向「救亡圖存」,並最終引發了對東方傳統價值觀的徹底反思與重構。本書結尾處,將探討當代東亞社會在吸收全球化思想的同時,如何重新審視自身的歷史遺產,尋求一條獨立而自洽的現代發展道路。 總體而言,《東亞思想史的再探》試圖提供一種超越傳統教科書式的斷代史記述,強調思想的連續性、斷裂性與時代精神的內在邏輯,以期揭示東亞文明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人何以為人”、“國何以為國”的深刻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于君方(Chün-fang Yü)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榮譽退休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多年從事漢傳佛教的研究,包括漢傳佛教思想、制度、儀軌,佛教與社會諸課題,對佛教的漢化、佛教與釋道之間的互動、佛教與性別特別有興趣。
 
  主要著作包括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合編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in China(《中國進香與朝聖之地》);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灣,2009;北京,2014);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傳光——香光尼僧團與當代臺灣比丘尼 》);“Guanyin and Dizang: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Pantheon”(〈觀音與地藏——漢傳佛教創立的造像〉,收錄於Asiatische Studien - Études Asiatiques,Vol. 70 Issue 3〔《亞洲研究》70卷3期〕);以及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漢傳佛教專題史》)。
 
譯者簡介
 
方怡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法鼓山僧伽大學兼任講師。譯有《橘子禪》、《經王法華經》、《佛陀之心》、《南瓜法師西遊記》、《放下禪》、《放輕鬆》、《中觀》、Knocking Gently on the Door of Chan、《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等書。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梵文專門用語與人名的轉寫說明
 
導論
第一章漢傳佛教主要經論
第二章諸佛菩薩信仰
第三章佛教節日與儀式
第四章僧團
第五章教門:天台與華嚴
第六章宗門:禪宗
第七章信願之門:淨土宗
第八章佛教與性別
第九章現代漢傳佛教
 
詞彙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668
  • 叢書系列:大視野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5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英文版序
 
  我在大學教授「佛教概論」與「中國宗教」等課程已超過四十年,但這麼多年來一直很難找到合適的教材來介紹漢傳佛教。關於佛教和中國宗教,當然有一些很好的教科書。然而,大多數的佛教概述中,漢傳佛教只占很小一部分。同樣地,有關中國宗教的教科書分配給漢傳佛教的討論篇幅也很有限。此外,這些教科書專門探討漢傳佛教的章節往往著重其哲學和教義方面,這種偏好自然導致闡述的內容僅限於一些漢傳佛教傳統,其中禪宗占了大部分。這有兩個原因,其一與大眾文化有關,自1950年代以來,許多美國人已經熟悉日本禪。第二個原因是二手文獻較為豐富,二十世紀禪學研究居學術界首要之位長達數十年,因此出版了許多禪學的相關書籍。
 
  要想全面了解漢傳佛教,必須了解這個宗教的其他方面。例如,有哪些佛經教導中國人認識這個宗教?人們信奉哪些佛教神祇?有哪些節日和儀式?在漢傳佛教大約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中外僧人都曾經在佛教的創造與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其中一些僧人的故事將會很有幫助。佛教原是外來宗教,和中國本土思想與宗教傳統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與皇權關係如何?對於家庭結構和性別角色有何影響?這些是最近學術研究處理的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的興趣。這些問題促使我動筆撰寫這本書。
 
  我說找不到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並不是指沒有這方面的著作。事實上,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兩本書一直是學者的標準參考資料:許理和(Eric Z?rcher)的《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和適應》(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1959),以及陳觀勝(Kenneth Chen)的《中國佛教通史》(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1964)。但是許理和的著作只關注佛教傳入中土最初五個世紀的發展,並未論及隋(581-618)、唐(618-907)時代這個新宗教的真正全盛期。陳觀勝雖然按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佛教歷史,上自佛教初傳,下至二十世紀,但是內容篇幅分配不均,對於宋代(960-1279)以後的佛教著墨較少。更嚴重的不足在於他和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一樣,認為唐代之後佛教衰微,但這種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由於這些原因,需要一本關於漢傳佛教的新教科書。此外,這兩本書皆已出版數十年,現在該是時候出一本適合大學生和一般讀者,而且包含更多新近研究資料的書了。
 
  本書無意按照朝代順序編寫漢傳佛教的歷史,而是著重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鮮明特色與要點。教科書反映出編寫者對內容的取捨,所以不可能無所不包。本書兼用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有幾章的論述採取歷時法,例如佛教傳入中國、現代漢傳佛教等章節,但是諸如主要經典、諸佛菩薩信仰、節日和儀式等其他章節,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因此使用共時論述法。這是一部專題史,每章處理一個主題及其相關問題。
 
  導論介紹佛教基本教義,以及漢代佛教初傳時,中國的本土宗教信仰,以利後續章節的論述。最初五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中國人如何試圖了解佛教,以及在這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但這些問題在隨後的朝代仍然繼續存在。由於中國人認識佛教是透過漢譯佛典與傳教僧的教導,因此有必要大致了解翻譯如何進行。本章也論述幾位知名的異國僧人、其翻譯方法與中國弟子,在佛教漢化的漫長過程中,這些中國弟子貢獻良多。
 
  第一章討論幾部最著名的大乘經典的主要思想,這些佛經成為漢傳佛教的經典依據。本章另一個討論主題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教義:佛性與本覺,這個思想對於六世紀及其後佛教諸宗的創立極為重要。由於印度沒有這些宗派,因此這是漢傳佛教成熟的表現。
 
  第二章探討諸佛菩薩信仰,闡述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藥師佛、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等信仰,以及觀音菩薩信仰-這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菩薩。本章論及佛像的鑄造和這些聖者的造像,也描述以壁畫和塑像裝飾的巨大佛教石窟的開鑿,以及安奉佛菩薩聖像的寺廟之建造。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兩者皆是漢傳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每年的節日和重要儀式是中國平民百姓認識佛教的主要途徑。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一年一度的節慶順應農耕週期而定,而佛教節日密切配合既有的四時節慶。佛教儀式讓已故的家親眷屬得到救度,因此鞏固佛教傳入之前的祖先崇拜信仰,同時也讓這種信仰產生轉變。這些是第三章論述的主題。
 
  第四章的主題是僧團,闡述寺院的建築布局與不同的類型。出家成為僧尼的條件,以及寺院和僧尼的社會經濟功能,也是這一章涵蓋的主題。
 
  第五章探討漢傳佛教兩大教宗:天台與華嚴,這是中國對佛教的獨特貢獻。以修行為主的禪宗與淨土宗向來有許多漢傳佛教信徒,也受到較多西方學術界的關注。我分兩章論述:第六章以禪宗為主題,第七章討論淨土宗。
 
  第八章的主題是佛教與性別,追溯中、印兩地佛教各種不同的女性觀。佛教是世界宗教,讓人人皆得解脫,不分性別。然而,如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也反映它所在之處的社會和歷史條件。正因為佛教並非大一統的宗教傳統,所以佛教的女性觀也是多元的。
 
  現代漢傳佛教的新發展是第九章的討論主題,重點在於佛教與科學和民族主義的交接。本章描述自1980年代佛教在中國復興以來的一些當前趨勢,並以臺灣尼眾的個案研究結束這章的論述。比丘尼僧團早在五世紀即已建立於中國,而當今在臺灣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復興。
 
  我在每章結尾列出一些討論問題與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這些問題聚焦於每一章提出的若干要點,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有助於更深入了解主題。
 
  我將這本書命名為《漢傳佛教專題史》,因為本書關注的是漢人信奉的佛教。藏傳佛教、密教或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各種佛教傳統,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這有兩個原因。雖然元、明、清等朝代有些統治者在位時,朝廷護持藏傳佛教,但是國人信仰的卻是漢傳佛教。同時雖然如第三章探討的一些最盛行的漢傳佛教儀式中,也有密教的要素,但是它們並不代表漢傳佛教所有的儀軌。不過,我會指出密教經典如何影響聖像的製作和超度儀式,也會提到藏傳佛教近來在中國和臺灣大受歡迎。
 
  我要感謝往昔受教的所有師長,以及撰述參考文獻的所有學者,尤其想感謝我教過的所有學生,因為正是他們經常提出的問題,迫使我擴大閱讀範圍,並且更深入的思考。這本書是我為了報答上述所有人而努力的結果。本書的寫作得到聖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我也要感謝原稿的兩位匿名審閱者提出極有幫助的評論和建議。希望這本書將漢傳佛教的一些根本層面介紹給讀者,這是我多年前開始執教時非常渴望而找不到的資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要在一本專書中涵蓋「專題史」這個廣泛的範疇而不流於表面,難度極高,但這本書做到了。最讓我讚嘆的是,作者對佛教戒律在中國社會的調適與落實情況的處理。戒律,在出家人的清規中或許嚴謹如故,但在面對世俗社會時,其規範的彈性與張力是如何被處理的,是個極為複雜的議題。書中探討了唐代律宗的興盛,以及其如何嘗試在儒家的倫理框架下建立一套適合漢地出家眾的行為準則。這部分內容的價值在於,它揭示了宗教規範在與既有社會秩序碰撞時所產生的張力與妥協。我特別留意到關於「非僧非俗」界線的論述,比如在土地所有權、稅賦減免,乃至於在法律糾紛中,佛教團體的地位是如何被界定與維護的。這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中國法律史和經濟史的一部分。透過對這些制度性層面的梳理,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理解,漢傳佛教之所以能延續千年不衰,並非僅憑教義的魅力,更依賴於它成功地在世俗結構中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生態位」。這種將宗教置於社會制度叢林中進行考察的視角,極具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评分

閱讀這部著作的體驗,就像是攀登一座資訊量龐大的知識高山,每爬升一個層級,眼前的視野就開闊一分。其中關於佛教哲學體系的「本土化」過程,特別是對於唯識學和天台宗圓融思想的比較性分析,讓我深感震撼。作者不僅僅是複述了這些思想的內容,而是精準地指出了它們在面對中國傳統「心物一元」或「天人合一」觀念時,是如何進行調整以求「入世」的。例如,天台宗將宇宙萬物視為法界,這種包容性極強的結構,恰好為漢人提供了一種既能接納外來思想,又能維護文化主體性的哲學基石。書中對「止觀雙運」與日常實踐的連結描述,讓我感受到了古德們在理論建構與實踐指導之間所付出的巨大心力。這種將最抽象的形上學概念,落實到具體修行方法論層面的論證,是極為高明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佛教哲學有興趣,但又常被繁複名相搞得暈頭轉向的讀者來說,本書的梳理如同撥雲見日,讓人清晰地掌握了這些思想體系演進的核心邏輯,明白瞭它們是如何在東亞思想史上佔據不可取代的地位。

评分

讀完這部專著,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冰冷的年代線和枯燥的教義對比,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長卷,特別是其中對經典翻譯學的探討,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過去總覺得翻譯佛經不過是文字的轉換,但書中揭示了從梵文、巴利文到漢語的過程中,譯者們如何運用當時最精深的哲學詞彙來對應那些原語中極為微妙的概念,這種跨文化溝通的艱辛與智慧,讀來令人嘆服。作者對於不同譯場的風格差異,比如鳩摩羅什的流暢曉暢與法顯的力求貼近原意之間的取捨,有著鞭辟入裡的分析。讓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當佛教義理進入漢文化體系後,它如何被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反覆「打磨」和「重塑」,最終形成具有漢地特色的名相體系。這種「在地化」的論述,避免了將佛教視為外來物的一般化處理,而是著重展現其內部張力與調適過程。書中對「格義」時期某些錯譯或「會通」的探討,也相當有啟發性,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今日所理解的許多佛教概念,其實是經過歷史層層過濾與詮釋的結晶。對於任何一個對漢語佛學名相感到困惑的人來說,本書的這部分內容無疑提供了關鍵的歷史背景。

评分

這本《漢傳佛教專題史》的撰寫風格非常獨特,它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過度嚴肅,反而帶有一種對歷史現場的深切關懷,讓人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充滿驚喜。我個人對書中關於佛教藝術與建築在傳播過程中的角色這一章節印象尤其深刻。作者並沒有將藝術僅僅視為教義的附庸,而是分析了石窟造像、寺院格局如何成為一種無聲的「教化工具」。例如,敦煌莫高窟的演變,如何反映了不同朝代對於莊嚴、慈悲和來世信仰的具體想像與追求。書中細緻描繪了壁畫風格從犍陀羅風格的影響,如何漸次過渡到具有盛唐氣象的圓潤飽滿,乃至於宋元以後的文人化筆觸,這種對視覺文化的深度挖掘,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佛教在民間社會滲透程度的理解。它說明瞭,光是看文字是不夠的,必須結合圖像和空間佈局,才能真正體會到信仰的力量。這種跨學科的整合視角,讓這本書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教派史範疇,成為一部綜合性的文化史讀物。那種對細節的執著,比如某個手印的變化、某種彩繪顏料的來源,都顯示了作者田野調查與文獻考據的紮實基礎。

评分

這本關於漢傳佛教的史書,光是書名《漢傳佛教專題史》就讓人肅然起敬,感覺這是一部從宏觀角度梳理佛教在華夏土地上演變的重量級著作。閱讀的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不同歷史時期佛教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角色的細膩剖析。例如,在魏晉南北朝那段思想碰撞激烈的時代,佛教如何巧妙地融合了玄學的清談風尚,成為士大夫階層精神寄託的依歸,書中不僅僅是羅列了幾位高僧大德的事蹟,而是深入探討了這種「漢化」過程背後的社會心理動因。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比較不同地域性佛教發展差異時所展現的深厚功力,那種將地方風土、政治局勢與教義傳播緊密結合的論述方式,讓人感覺佛教不再是高懸於空的教條,而是活生生地紮根於這片土地的生命體。書中對禪宗興起前後,佛教信仰從貴族階層向民間社會擴散的描繪,更是生動有力,彷彿能看見農民和工匠們在晨鐘暮鼓中尋求心靈慰藉的畫面。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紮實的框架,理解漢傳佛教的發展軌跡,對於想深入了解東亞文化脈絡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庫,它不只講述了「信了什麼」,更闡明了「如何變成我們的樣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