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專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漢傳佛教專題史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於君方
出版者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翻譯者 方怡蓉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2/09/15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0-06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於君方教授40年教學願力之作,中文版上市!  
  2020年英文版齣版,即獲歐美諸多學者讚許,並採用為教科書。
 
  ☆ 專題涵蓋:經論介紹、佛菩薩信仰、節日儀式、宗派(天颱、華嚴、禪宗、淨土)、性別研究、現代漢傳佛教等主題,包含新近研究資料。
  ☆ 提供問題討論和延伸閱讀,輔助對章節主題的自我學習。
  ☆ 跨越古今,層層剖析,為探索漢傳佛教思想與文化精華的精彩之作。
 
  「《漢傳佛教專題史》是2020年由夏威夷大學齣版社齣版的英文原著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 的中譯本。正如英文原序的說明,這是一本教科書,對象是美國的大學生和一般讀者。
 
  美國有四韆多所大學,幾乎都設有宗教係,「佛教」和「中國宗教」都是經常開設的課程。我在美國授課四十多年,一直渴望有一本專門介紹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使人遺憾的是,雖然有不少關於佛教或中國宗教的教科書,但漢傳佛教通常隻占一章,甚至隻有全書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很早就發願,必須補上這個缺陷。值得欣慰的是,本書在齣版之後,立刻得到許多同業學者的讚許,並且已經採用為教科書,嘉惠許多學子。
 
  根據我多年授課的經驗,我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很難掌握漢傳佛教的全麵,因此我決定採取九個專題來介紹漢傳佛教。國內雖有不少佛學學者專傢,市麵上也有很多介紹漢傳佛教的通史類書籍,或如隋唐佛教史、宋代佛教史等相關的佛教斷代史。但是因為本書的介紹方法和切入主題不同,並輔以照片增加內容的可讀性,我希望中譯本的讀者,仍然會有所收穫。」——於君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君方(Chün-fang Yü)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宗教係榮譽退休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多年從事漢傳佛教的研究,包括漢傳佛教思想、製度、儀軌,佛教與社會諸課題,對佛教的漢化、佛教與釋道之間的互動、佛教與性別特別有興趣。
 
  主要著作包括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閤》);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下捲)》第十四章〈明代佛教〉);閤編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in China(《中國進香與朝聖之地》);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灣,2009;北京,2014);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傳光——香光尼僧團與當代臺灣比丘尼 》);“Guanyin and Dizang: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Pantheon”(〈觀音與地藏——漢傳佛教創立的造像〉,收錄於Asiatische Studien - Études Asiatiques,Vol. 70 Issue 3〔《亞洲研究》70捲3期〕);以及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漢傳佛教專題史》)。
 
譯者簡介
 
方怡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法鼓山僧伽大學兼任講師。譯有《橘子禪》、《經王法華經》、《佛陀之心》、《南瓜法師西遊記》、《放下禪》、《放輕鬆》、《中觀》、Knocking Gently on the Door of Chan、《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閤》等書。
漢傳佛教專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梵文專門用語與人名的轉寫說明
 
導論
第一章漢傳佛教主要經論
第二章諸佛菩薩信仰
第三章佛教節日與儀式
第四章僧團
第五章教門:天颱與華嚴
第六章宗門:禪宗
第七章信願之門:淨土宗
第八章佛教與性別
第九章現代漢傳佛教
 
詞彙錶
索引

圖書序言

英文版序
 
  我在大學教授「佛教概論」與「中國宗教」等課程已超過四十年,但這麼多年來一直很難找到閤適的教材來介紹漢傳佛教。關於佛教和中國宗教,當然有一些很好的教科書。然而,大多數的佛教概述中,漢傳佛教隻占很小一部分。同樣地,有關中國宗教的教科書分配給漢傳佛教的討論篇幅也很有限。此外,這些教科書專門探討漢傳佛教的章節往往著重其哲學和教義方麵,這種偏好自然導緻闡述的內容僅限於一些漢傳佛教傳統,其中禪宗占瞭大部分。這有兩個原因,其一與大眾文化有關,自1950年代以來,許多美國人已經熟悉日本禪。第二個原因是二手文獻較為豐富,二十世紀禪學研究居學術界首要之位長達數十年,因此齣版瞭許多禪學的相關書籍。
 
  要想全麵瞭解漢傳佛教,必須瞭解這個宗教的其他方麵。例如,有哪些佛經教導中國人認識這個宗教?人們信奉哪些佛教神祇?有哪些節日和儀式?在漢傳佛教大約兩韆年的悠久歷史中,中外僧人都曾經在佛教的創造與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瞭解其中一些僧人的故事將會很有幫助。佛教原是外來宗教,和中國本土思想與宗教傳統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與皇權關係如何?對於傢庭結構和性別角色有何影響?這些是最近學術研究處理的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的興趣。這些問題促使我動筆撰寫這本書。
 
  我說找不到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並不是指沒有這方麵的著作。事實上,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兩本書一直是學者的標準參考資料:許理和(Eric Z?rcher)的《佛教徵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和適應》(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1959),以及陳觀勝(Kenneth Chen)的《中國佛教通史》(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1964)。但是許理和的著作隻關注佛教傳入中土最初五個世紀的發展,並未論及隋(581-618)、唐(618-907)時代這個新宗教的真正全盛期。陳觀勝雖然按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佛教歷史,上自佛教初傳,下至二十世紀,但是內容篇幅分配不均,對於宋代(960-1279)以後的佛教著墨較少。更嚴重的不足在於他和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一樣,認為唐代之後佛教衰微,但這種觀點已經站不住腳瞭。由於這些原因,需要一本關於漢傳佛教的新教科書。此外,這兩本書皆已齣版數十年,現在該是時候齣一本適閤大學生和一般讀者,而且包含更多新近研究資料的書瞭。
 
  本書無意按照朝代順序編寫漢傳佛教的歷史,而是著重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鮮明特色與要點。教科書反映齣編寫者對內容的取捨,所以不可能無所不包。本書兼用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有幾章的論述採取歷時法,例如佛教傳入中國、現代漢傳佛教等章節,但是諸如主要經典、諸佛菩薩信仰、節日和儀式等其他章節,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因此使用共時論述法。這是一部專題史,每章處理一個主題及其相關問題。
 
  導論介紹佛教基本教義,以及漢代佛教初傳時,中國的本土宗教信仰,以利後續章節的論述。最初五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中國人如何試圖瞭解佛教,以及在這過程中麵臨的挑戰,但這些問題在隨後的朝代仍然繼續存在。由於中國人認識佛教是透過漢譯佛典與傳教僧的教導,因此有必要大緻瞭解翻譯如何進行。本章也論述幾位知名的異國僧人、其翻譯方法與中國弟子,在佛教漢化的漫長過程中,這些中國弟子貢獻良多。
 
  第一章討論幾部最著名的大乘經典的主要思想,這些佛經成為漢傳佛教的經典依據。本章另一個討論主題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教義:佛性與本覺,這個思想對於六世紀及其後佛教諸宗的創立極為重要。由於印度沒有這些宗派,因此這是漢傳佛教成熟的錶現。
 
  第二章探討諸佛菩薩信仰,闡述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藥師佛、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等信仰,以及觀音菩薩信仰-這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菩薩。本章論及佛像的鑄造和這些聖者的造像,也描述以壁畫和塑像裝飾的巨大佛教石窟的開鑿,以及安奉佛菩薩聖像的寺廟之建造。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兩者皆是漢傳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每年的節日和重要儀式是中國平民百姓認識佛教的主要途徑。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一年一度的節慶順應農耕週期而定,而佛教節日密切配閤既有的四時節慶。佛教儀式讓已故的傢親眷屬得到救度,因此鞏固佛教傳入之前的祖先崇拜信仰,同時也讓這種信仰產生轉變。這些是第三章論述的主題。
 
  第四章的主題是僧團,闡述寺院的建築布局與不同的類型。齣傢成為僧尼的條件,以及寺院和僧尼的社會經濟功能,也是這一章涵蓋的主題。
 
  第五章探討漢傳佛教兩大教宗:天颱與華嚴,這是中國對佛教的獨特貢獻。以修行為主的禪宗與淨土宗嚮來有許多漢傳佛教信徒,也受到較多西方學術界的關注。我分兩章論述:第六章以禪宗為主題,第七章討論淨土宗。
 
  第八章的主題是佛教與性別,追溯中、印兩地佛教各種不同的女性觀。佛教是世界宗教,讓人人皆得解脫,不分性別。然而,如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也反映它所在之處的社會和歷史條件。正因為佛教並非大一統的宗教傳統,所以佛教的女性觀也是多元的。
 
  現代漢傳佛教的新發展是第九章的討論主題,重點在於佛教與科學和民族主義的交接。本章描述自1980年代佛教在中國復興以來的一些當前趨勢,並以臺灣尼眾的個案研究結束這章的論述。比丘尼僧團早在五世紀即已建立於中國,而當今在臺灣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復興。
 
  我在每章結尾列齣一些討論問題與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這些問題聚焦於每一章提齣的若乾要點,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有助於更深入瞭解主題。
 
  我將這本書命名為《漢傳佛教專題史》,因為本書關注的是漢人信奉的佛教。藏傳佛教、密教或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各種佛教傳統,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這有兩個原因。雖然元、明、清等朝代有些統治者在位時,朝廷護持藏傳佛教,但是國人信仰的卻是漢傳佛教。同時雖然如第三章探討的一些最盛行的漢傳佛教儀式中,也有密教的要素,但是它們並不代錶漢傳佛教所有的儀軌。不過,我會指齣密教經典如何影響聖像的製作和超度儀式,也會提到藏傳佛教近來在中國和臺灣大受歡迎。
 
  我要感謝往昔受教的所有師長,以及撰述參考文獻的所有學者,尤其想感謝我教過的所有學生,因為正是他們經常提齣的問題,迫使我擴大閱讀範圍,並且更深入的思考。這本書是我為瞭報答上述所有人而努力的結果。本書的寫作得到聖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我也要感謝原稿的兩位匿名審閱者提齣極有幫助的評論和建議。希望這本書將漢傳佛教的一些根本層麵介紹給讀者,這是我多年前開始執教時非常渴望而找不到的資源。

圖書試讀

書摘1     佛教傳入中國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有幾個傳說,最著名的一則與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的夢有關。據說他在夢中看到一個身形極高的金人飛入王宮,當他問群臣此夢如何解釋時,有人上奏說印度有一位聖人稱為佛陀,能飛行空中,而且身現金色。明帝隨後於60年(或有61、64、68年的不同說法)派遣使團至印度,三年後迎迴兩名僧人攝摩騰(Kasyapa Mataga)和竺法蘭(Dharmaratna),連同二僧以白馬馱運的《四十二章經》。明帝將兩位傳教僧安置在首都洛陽一座以白馬為名的寺院,即白馬寺。
 
這個故事的敘述引人入勝,因為它將佛教傳入中土的起源和王室拉上關係。但這個傳說沒有歷史依據,最早提到做為翻譯中心的白馬寺是在三世紀。學界一緻認為《四十二章經》是佛教教義的彙編,成書於印度、中亞或中國,而不是任何經典的譯本。隨時間推移,這個傳說中增添瞭更多細節,到瞭五世紀已成定說。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世紀時佛教已經存在於中國,不過此後經過三百年纔成為我們所說的漢傳佛教,也就是漢傳佛教徒理解和修持的宗教。最早提及佛陀的史料是65年的一道詔令,內容是判處死刑之人隻要支付一定數量的絲綢做為贖金,可獲得明帝赦免。楚王英是明帝同父異母的弟弟,居彭城(今江蘇徐州),他奉上縑帛三十匹,以贖罪愆。但皇帝拒不收受,反而稱讚他信奉黃老與佛陀。楚王隨後用贖金備辦素齋,宴請城中佛僧和居士。
 
佛陀也連同黃帝、老子,奉祀於宮中,因為在166年一則大臣上書中,桓帝因道德敗壞,不遵黃老、佛陀之教,遭到嚴詞譴責。歷史資料提及三個佛教中心:位於長江下遊地區的彭城、華中的洛陽,以及今越南北部的交州。彭城是商業中心,連接絲綢之路與山東、廣州。最早的佛教護教論著《牟子理惑論》,其作者來自交州。佛教主要是外來宗教,這些早期佛教中心由新移民和歸化的外國人組成。
 
起初,人們對佛教認識不足。佛陀被視為可以傳授長生不老之術的神明。藝術提供另一實例,說明佛教最初如何移植到本土信仰。道教神仙信仰最重要的女神西王母,是第一位以藝術形式呈現的中國神祇。到瞭一世紀時,中國人將西王母像刻在石頭或磚上,做為富人的墓飾。此圖像沿著墓頂下的牆壁上端安置,代錶天界。中國人開始創造佛像時,以西王母為模仿對象。

漢傳佛教專題史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漢傳佛教專題史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漢傳佛教專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漢傳佛教專題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