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佛學概論(三版)

簡明佛學概論(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淩波
圖書標籤:
  • 佛學
  • 佛教
  • 哲學
  • 宗教
  • 文化
  • 入門
  • 概論
  • 簡明
  • 三版
  • 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初入佛門,莫說「三昧」是什麼,根本一問「三不知」?
那你應該讀這本寫給初學者的簡明佛學史!

   ▍從印度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佛教傳播史
  -不是印度也不是巴基斯坦,你知道佛陀其實是尼泊爾人嗎?
  -還記得課本上的阿育王嗎?佛教第一次大分裂原來也跟他有關!
  -淨土、天臺、華嚴......這些耳熟能詳的佛教宗派有何不同?
 
  ▍▍由大入小、由淺入深,佛教理論不再玄之又玄
  -本是同根生的佛教與婆羅門教,教義是如何漸行漸遠?
  -「三法印」、「四聖諦」、「十二緣起」......基本佛理一次讀懂!
  -從小乘的獨善其身,到大乘的由己度人,欲信奉誰,唯看你心
 
  ▍▍▍修持佛法前,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佛教是神教嗎?為什麼說佛教「齣世又入世」?
  -齣傢會比在傢學佛更好嗎?學佛方法大解惑
  -從「發菩提心」到「坐禪」,實踐佛法也有分解步驟

本書特色

  本書概述佛教之史傳、佛學之理論,及佛法之修持三大單元。在史傳篇中,簡介釋迦牟尼的生平傳略,及印度、中國的佛教發展,本篇囊括佛經翻譯及《大藏經》編修等介紹。在理論篇中,以緣起論、五蘊百法、十二緣生觀、三法印、四聖諦、空性哲學六章,概述大小乘、空有二係之基本哲理。在修持篇中,由對佛教之認識、五乘佛法之組織、實踐修持,以及修密念佛四章,概述在傢齣傢、大乘小乘修持之方法與步驟。
 
佛法要義:透視佛教核心思想的導讀 一、緣起與宗旨:探尋心靈解脫的古老智慧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佛教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對人類苦難的徹底關懷,屹立韆年而不衰。本書旨在為對佛法抱持好奇心,或已初步涉獵,卻渴望建立係統性、結構化理解的讀者,提供一把進入佛教核心哲學殿堂的鑰匙。我們深知,佛法博大精深,若無清晰的脈絡引導,容易在繁複的術語與龐雜的經典中迷失方嚮。因此,本書的核心宗旨不在於對任何單一宗派或經典進行學術性的考據或過度闡釋,而是著重於梳理、提煉貫穿所有佛教主要傳承的共同核心義理,使讀者能夠從源頭上把握佛法的精神實質。 佛教的創立,源於對世間諸相無常、生命本質痛苦的深刻洞察。本書將從「四聖諦」這一佛教的基石齣發,深入剖析「苦」的本質如何源於「集」(煩惱的聚集),「滅」的可能如何基於「道」(實踐的次第)。這不僅僅是理論的建構,更是對人類生存睏境的精準診斷與對終極解脫的有效承諾。我們將盡力以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闡釋這些古老智慧的當代價值。 二、緣起性空:解析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 理解佛法,必須從「緣起性空」的智慧入手。這是區分佛教與其他哲學體係最關鍵的標誌。本書將以詳盡的篇幅,層層剝開「緣起」的精妙結構。它揭示瞭世間萬物並非孤立、永恆的實體,而是由種種條件(因緣和閤)暫時聚閤的產物。從最微小的原子組閤到複雜的社會結構,無一不遵循此法則。 隨後,我們將銜接至「性空」的義理。性空並非虛無主義,而是對實體性(自性)的否定。本書將清晰區分「空」的真正意涵——非「沒有」,而是「沒有不依賴他者而存在的獨立實體」。透過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細緻分析,讀者將會理解到「我」的概念是如何在因緣的流轉中被建構起來的,從而對「自我中心主義」產生根本性的動搖。 為瞭使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我們將探討十二因緣(或稱十二緣起支)的次第,這是理解生命如何在無明中流轉的關鍵鏈條。從「無明」到「老死」,這條鎖鏈的每一環節都標示著轉變的可能性,指引著修行的切入點。 三、戒定慧:實踐解脫的完整路徑 理論的完備必須與實踐相結閤,方能產生真實的生命轉化。佛法提供瞭從迷妄到覺悟的完整實踐藍圖,即「三學」:戒、定、慧。 (一)戒:道德的基石與和諧的基礎 「戒」是修行的首要條件,它不僅是外在行為的規範,更是內心狀態的淨化。本書將探討基礎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現代社會中的深層意義,闡釋它們如何幫助我們減少對自身和世界的傷害,為禪定創造安穩的內在環境。戒律的持守,是培養恭敬心與自律性的第一步。 (二)定:心念的專注與能量的積聚 「定」是訓練心靈的專注力。本書將介紹靜坐(禪定)的基本方法,側重於如何透過對呼吸、身體感受或特定對象的專注,來馴服散亂攀緣的「野馬心」。我們將探討「奢摩他」(止)的修習,如何在不壓抑情緒的前提下,培養心靈的穩定性與清晰度,為深入的洞察力(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慧:穿透錶象的洞察力 「慧」是佛法的最終目的,它是對緣起性空真理的直接瞭悟。本書將區分「聞思慧」(從教理理解)與「修慧」(透過禪定體證)。重點將放在如何運用正念,觀察身心的生滅變化,從而親見「無常、苦、無我」的三法印。這部分的闡述會力求避免玄學色彩,強調這是一種基於清晰覺察的認知革命。 四、業力與輪迴:探索生命延續的法則 業力是理解個人命運與宇宙道德秩序的關鍵概念。本書將嚴謹地解析「業」的定義——「造作」。它強調的不是宿命論,而是主動的選擇與後續的效應。我們將探討業的「思」的決定性作用,即動機在業力形成中的核心地位。 輪迴的概念,將被置於緣起性的框架下理解,它描述的是「識」與「煩惱」的流轉,而非一個固定的實體在轉世。通過對善業、惡業及無記業的分析,讀者將認識到,每個人都是自己未來處境的創造者,從而激發起積極嚮善、力求覺醒的動力。 五、佛教倫理與慈悲的實踐 佛教不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一種入世的倫理實踐。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慈悲」的廣大精神。我們將解析「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層層遞進。慈悲的實踐,是建立在對「無我」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因為沒有獨立的自我,對他者的苦難纔能產生真正的感同身受。 本書試圖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連貫且實用性強的佛法知識框架,引導讀者從宏觀的宇宙觀到微觀的內心實踐,都能找到依循的軌跡,從而逐步啟動轉化生命的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淩波(1927~2005)


  河南洛陽人。國防醫學院畢業。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傢清信士。1963年與李炳南、硃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閤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並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有《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詮》等三十餘種著作。

圖書目錄

陳序
佛教、佛學、佛法(自序)

【上篇佛教史傳篇】
第一章釋迦牟尼傳略

一古印度的文化與宗教背景
二悉達多太子的誕生
三太子齣傢
四六年苦行成等正覺
五初轉法輪與四方弘化
六晚期教化與進入涅槃

第二章印度佛教流傳史
一佛住世時的原始佛教
二三藏結集與部派分裂
三小乘佛教的演變
四大乘佛教的興起
五大乘的經典與空有二係的論典
六印度晚期佛教與佛教滅亡

第三章中國佛教弘傳概要
一佛教由西域傳入中國
二漢魏時代佛經的傳譯
三兩晉南北朝佛教的發展
四佛教的黃金時代
五佛教的保守時期
六明清兩代的佛教

第四章佛教宗派概述
一佛教宗派的發展與演變
二我空法有的俱捨宗
三我法皆空的成實宗
四源自印度中觀學派的三論宗
五源自印度瑜伽學派的法相宗
六源自印度曇無德部的律宗

第五章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天颱華嚴與禪宗
一三諦圓融的天颱宗
二法界緣起的華嚴宗
三禪學的起源與發展
四菩提達摩一係的禪宗
五南頓北漸慧能與神秀
六一花五葉唐宋兩代的禪宗

第六章佛經翻譯與藏經編修史
一漢魏時代的私傢譯述
二兩晉譯經與譯場組織
三西行求法對譯經事業的影響
四隋唐譯經與譯事檢討
五晚期譯經與經典目錄
六大藏經編修史

【中篇佛學理論篇】
第一章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緣起論

一佛教創立的時空背景
二佛教與外道的不共教法緣起
三五蘊聚閤說
四原始經典中的緣起
五緣起的規範
六「法」的探討

第二章緣起的基本架構三法印
一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的標誌
二諸行無常印
三諸法無我
四諸受皆苦印
五涅槃寂靜印
六一實相印

第三章四聖諦
一三轉法輪
二苦聖諦
三苦集聖諦
四苦滅聖諦
五苦滅之道聖諦
六三十七助道品

第四章十二緣起
一生命流轉的內緣起
二五支、九支、十二支緣起
三十二有支的意義與業用
四十二有支今釋
五四有循環、業果相續
六流轉還滅緣起、三世兩重因果

第五章部派佛教空有二派的理論
一由佛經結集到佛教分裂
二代錶小乘空宗的成實論
三成實論的學說
四小乘有宗的傳承
五我空法有、法體恆有
六四緣、六因、五果

第六章大乘空宗哲學
一大乘空宗的傳承
二破邪顯正
三真俗二諦
四八不正觀
五緣起性空
六中道實相

第七章大乘有宗哲學
一大乘有宗的學統
二五位百法
三萬法唯識
四種子與熏習
五識變因能變與果能變
六唯識中道

第八章如來藏思想
一如來藏與佛性
二如來藏經典的發展
三究竟一乘寶性論
四大乘起信論
五如來藏緣起
六真常唯心天地宇宙之心

【下篇佛法修持篇】
第一章正確的認識佛教

一佛教不同於神教
二佛教是以理智起信的宗教
三佛教是齣世而又入世的宗教
四佛教與社會的關係
五佛教的人生觀
六佛法與科學

第二章五乘佛法與學佛層次
一學佛的目的與歷程
二在傢學佛與齣傢學佛
三入道之門三皈與五戒
四五乘佛法的組織
五世間法與齣世間法
六大乘與小乘

第三章佛法的實踐與修持
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二六度與四攝
三戒定慧三學
四禪觀

第四章修密與念佛
一密宗的弘傳與修持
二念佛法門與西方淨土
三淨土宗弘傳史
四起信發願與持名念佛

本書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3283
  • 規格:平裝 / 616頁 / 15 x 21 x 3.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陳序

  於淩波醫師以二年時間完成七百頁之《簡明佛學概論》,是佛學界四十年來之重要成果。

  這本書,必將成為「佛學入門」的翹楚之作。

  由於近代中國之佛學研究始終停滯在「草莽初創」時期,對於初窺佛學門徑的知識分子,麵覿浩瀚無涯之佛典,實在無從推介一本眾所認同的好書,因此使他們望洋興歎;而「概論書」,除大陸時代蔣維喬之《佛學綱要》與黃懺華之《佛教各宗大綱》,可說別無他作。一九五○年後,雖然臺灣的佛學領域有很大的擴展,但迄無可供藏之名山、像唐君毅先生《哲學概論》那樣「大」的「佛學概論」。今天欣見淩波兄以豐贍的熱力與鍥而不捨的精神,完成這部從「佛史、佛義、佛道」三方麵深入淺齣、簡明扼要、涉獵廣泛、使大傢都能瞭然於懷的《簡明佛學概論》,我相信徘徊在佛學十字路口的人們,一定可以找到一個「直入佛法堂奧」的門徑。

  這本書所以沒有從俗稱之為「佛學概論」,而名之曰《簡明佛學概論》,旨在它有別於坊間「不是失之於菲薄、便是失之於晦澀」、時代稍嫌陳舊的前人著述,或是廣度稍嫌不足的今人翰墨。本書之份量、周延,遠過時賢,而簡明、透徹、易於接受,則為昔所未有。

  數十年來私衷深感佛學界沒有一種完善、足資接引有心入佛而無門的朋友所需要的「佛學書」為憾,今有淩波兄的大著問世,可謂此願已瞭。

  復次,因為這本書涉及麵廣泛而不繁瑣,義深而錶達麵清晰可讀,這將成為佛學界一本好書,則毋庸置疑!

  曹丕有言,「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何況,為眾生度脫生死海洋之佛學大著。

  淩波兄一生從事良醫工作,在為人群解除疾苦之際,仍能埋首佛典,皈從佛義,尤其對佛經會通之慧敏與從事佛學著述之專注與暢達,均非學淺如我者望塵可及。

  今以欣逢本書麵世前夕,爰草浮章,用申隨喜,並緻敬佩之忱!

陳慧劍敬序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臺北市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幾年,身邊不少朋友都開始接觸靜心、冥想這類活動,我也多少有點耳濡目染。不過,要真正瞭解這些方法背後的理論基礎,還是需要一本好的參考書。《簡明佛學概論》如果能把佛教的「緣起性空」或「四聖諦」這些基本概念,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一遍,那肯定會非常受用。我特別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建議,而不是空談理論。例如,在麵對生活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摩擦時,佛法究竟能提供哪些具體的心法來應對?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中學」,那我絕對會大力推薦給身邊的同事和親戚。畢竟,書本的價值,最終還是要體現在對生活的改善上。

评分

以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來說,我們很習慣接觸到傳統的民間信仰和佛教的交融現象。因此,一本好的佛學概論,如果能稍微觸及到颱灣在地化的佛教發展脈絡,例如,某些儀軌或節慶背後的佛法意涵,那閱讀起來會更有親切感和共鳴。《簡明佛學概論》如果能做到理論與本土實踐的對話,而不是隻談古印度或中國大陸的歷史,我相信它會更貼近我們當下的生活處境。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們,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如何將佛陀的智慧融入到這個充滿變動的社會結構裡,讓我們在追求世俗成就的同時,也能安頓好自己的心靈。這本書如果能達成這種跨越古今、古今的連接,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參考書瞭。

评分

說實話,坊間講佛學的書琳瑯滿目,有些為瞭追求市場性,內容反而寫得有點譁眾取寵,或者過度強調神秘色彩,讓我這個務實派的讀者感到有點抗拒。《簡明佛學概論》的「概論」二字,讓我對它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我希望它的內容是經過嚴謹的考據和梳理,能夠忠於佛教的本意,而不是隨意拼湊、自我發揮。特別是對於歷史沿革、不同宗派之間的差異,如果能有清晰的脈絡梳理,那對建立一個正確、完整的佛學知識體係會非常有幫助。這類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往往決定瞭一個人後續學習的廣度與深度,所以,對入門者來說,這本概論的「準確性」非常關鍵。

评分

這本關於佛學的書,光看名字《簡明佛學概論》,就覺得很吸引人。坦白說,我對佛法一直抱持著一種好奇又敬畏的態度,總覺得它博大精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領會的。特別是現在社會步調這麼快,大傢都很焦慮,需要一些心靈上的依靠。《簡明佛學概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好像是給我們這些「半吊子」入門者開瞭一扇方便之門,希望能把那些深奧的經文和哲理,用比較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方式講述齣來。我期望它能像一位和藹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們認識佛教的核心思想,而不是一開始就丟一堆術語把人嚇跑。畢竟,佛法講求的是實踐與體悟,如果內容太過學術化,對一般讀者來說,讀起來會變成一種負擔,很難真正消化吸收。

评分

我發現,很多介紹佛學的書籍,常常在講述禪宗或淨土宗時,會齣現某種程度的偏好,使得讀者容易產生宗派門戶之見。《簡明佛學概論》若能保持中立和客觀的態度來介紹佛教的核心教義,不偏袒任何一傢,這對建立一個全麵的佛學觀至關重要。我希望能看到它在闡述戒、定、慧的關係時,能夠展現齣宏觀的視野,讓讀者明白,無論哪個法門,最終都是指嚮同一個解脫的目標。如果內容能像一張精緻的地圖,標示齣各個宗派的起點與可能達成的終點,讓讀者能依循自己的根器去選擇,那就太棒瞭。這纔是真正「簡明」且「概論」該有的風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