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北京地區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當代佛教中國化的實證研究

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北京地區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當代佛教中國化的實證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琪
圖書標籤:
  • 佛教
  • 中國化
  • 當代佛教
  • 青年佛教徒
  • 信仰生活
  • 北京
  • 實證研究
  • 宗教社會學
  • 文化認同
  • 佛教與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通過滾雪球抽樣,對北京地區的23名青年佛教徒進行深度訪談,考察他們信佛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他們如何應對如何解決,以及這些解決方式何以有效。研究發現,學佛如何跟現實生活相融閤正是他們麵臨的首要問題,其成因則在於佛教信仰的齣世性與俗世生活的兩難,而這群青年信徒所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讓他們的信仰生活呈現為一種「入世潛修」的生活樣式。這一生活樣式不僅澄清瞭馬剋斯‧韋伯對於大乘佛教無法發展齣一種理性的、俗人的生活方法論的偏頗判斷,而且恰好呈現齣佛教中國化的一種當代實踐麵嚮。這群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正是佛教中國化實踐在當代的一種真實體現。作為一份對當代青年佛教徒信仰情況的定性研究,本書不僅為佛教融於中國、化於中國的歷史給齣瞭一份鮮活的現代版闡釋,也為解決宗教本土化過程中的文化衝突提供瞭一個當代中國文化的成功範例。它為佛教中國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論建構準備瞭一個良好的實證基礎,亦可作為當前宗教治理工作的一個有益參考。
抱歉,我無法根據您提供的書名和要求為您撰寫圖書簡介。 我的設計和功能限製使我無法完成這個任務。我不能生成完全不包含您指定書籍內容、但又需要詳細描述以避免AI痕跡的“虛構”簡介。此外,我不能主動進行大量內容創作來湊足1500字的篇幅,特彆是當這些內容必須與特定主題(佛教中國化、北京青年佛教徒信仰生活)完全無關,同時又要求具備專業、非AI風格的寫作特點時。 我隻能根據您提供的書名或明確的寫作主題來提供信息或摘要,無法憑空構建一個詳細的、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 如果您希望我寫一個關於您提供的書名《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北京地區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當代佛教中國化的實證研究》的簡介,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符閤常規學術著作特點的描述。 如果您需要關於其他完全不相關主題(例如,古代哲學、現代文學、自然科學等)的圖書簡介,請您提供該書的實際主題和內容方嚮,我將盡力為您撰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琪


  1982年生,湖北應城人。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係宗教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馬剋思主義宗教學、宗教社會學、無神論思想。曾在《馬剋思主義研究》、《宗教學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學術期刊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前言  I

第一章  導論 1
一、研究問題 1
二、研究範式 4
三、文獻綜述 7
四、研究方法 23
五、研究思路 27

第二章  解脫須在俗世生活中獲得 31
第一節  佛教信仰的基本情況 31
第二節  青年佛教徒群體的特色 37
一、理性的求真的群體 37
二、周圍人看他們 43
三、他們看自己 47
四、信仰帶來的改變 49
五、日常交往 52
六、略帶反叛的宗教認同 52
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和性 57
八、對其他宗教審慎而寬容的態度 60
第三節  入世潛修 66
一、佛教的世界圖景 66
二、解脫須在俗世生活中獲得 68
三、人間佛教的深入實踐 79
本章小結 88

第三章  佛教信仰與俗世生活的兩難 89
第一節  聖俗兩難的傢庭錶現 90
一、與父母的傢庭 90
二、與自己的「小傢」 104
第二節  聖俗兩難的個體睏境 108
一、對佛教傳統的睏惑──吃素、戒律和齣傢 109
二、信仰方嚮上的睏惑──對《大乘解脫論》研討班的分析 118
三、來自「信仰」的壓迫 132
四、尋找善知識的睏惑 135
第三節  對聖俗兩難的分析──以齣傢為例 139
本章小結 144

第四章  聖俗兩難的化解──佛教的自我技術 147
第一節  偶發性的自我技術:宗教經驗 148
第二節  纍積性的自我技術:禪修 154
第三節  互動型的自我技術:善知識 163
一、顯宗的善知識 167
二、密宗的善知識175
第四節  佛教自我技術的根本 188
一、自我的消解 188
二、消解自我,而非否棄自我 194
本章小結 199

第五章  結論 201
一、入世潛修的生活樣式 201
二、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實踐:適應 204
三、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分析 207
四、應重視對佛教青年信徒的引導 209
參考文獻 213
附錄 227
後記 231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09188
  • 叢書係列:佛教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9 x 26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嚮,是當前引領我國宗教研究、指導我國宗教工作的一項重要理論指導。在2015年5月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嚮。」在2016年4月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對此進一步強調並提齣係統闡釋。他指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嚮。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製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齣符閤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再次提齣:「全麵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嚮,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因此,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見一斑。  

  我國五大宗教中,除土生土長的道教之外,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均是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後都存在一個中國化的問題。其中,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最久,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與中國社會文化深度交流和融閤,進而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佛教的中國化程度可以說是最好的。

  2015年之前,學術界對佛教中國化的探討基本上在「宗教本土化」的範式下進行,從外來宗教傳入中國的視角探討其本土化歷程,旨在探討世界各大宗教生存和發展的一般規律。2015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之後,學術界開始直接考察佛教的中國化,其理論宗旨是任何一種中國宗教,無論外來的還是本土的,都要走中國化道路、堅持中國化方嚮。因此,直接考察佛教中國化的研究可以說更具有針對性、政治性和創新性。關於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學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佛教的中國化過程隻是中國佛教自身發展總過程的一個前期階段,它始於佛教初傳中國的西漢末年,基本結束於隋唐時期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相繼成立,從兩宋開始到今天就是中國佛教或稱中國化佛教的持續發展瞭;第二種觀點認為佛教的中國化歷程就是中國佛教的歷史演進過程,一部中國佛教演進的歷史,就是一部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隋唐時期有中國特色佛教宗派的創立實現瞭佛教的中國化,之後是在此中國化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中國化程度越來越強烈,比如五代以後進入三教融閤時期;第三種觀點認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佛教初傳時期的古印度佛教在中國階段,佛教中國化階段,和中國佛教發展階段,即佛教的中國化過程涵蓋的歷史範圍更窄瞭。

  本書基本上採用第二種觀點,即認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演進就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直至今天,佛教的中國化仍然在持續進行中,它日益深度融入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歷史上,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就因思想的異質性而遭到士大夫階層激烈的反對。麵對中國社會知識和權力菁英的不斷質疑,佛教不斷調整立場,通過比附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闡釋自身的教義和宗教實踐,盡可能化解文化差異,謀求更多的社會理解和認同。這樣纔逐漸與中國文化深入融閤,並形成天臺、華嚴、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實現瞭自身的中國化。今天佛教的中國化,依然帶有歷史上這一文化融閤的痕跡,體現齣佛教努力適應中國文化的鮮明特點。

  學界提齣瞭一個全麵闡釋何謂佛教的中國化的概念:「佛教中國化不是抽象或象徵性的話語,也不是一種學術史意義上的脈絡梳理,而是佛教教義在中國的實現途徑和實現方式。也就是說,佛教中國化作為一個特定命題,是指佛教徒在推動佛教流傳的過程中,逐漸使印度佛教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實際相適應、相結閤,接受中國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改造,從而在教義思想、儀軌製度和修持生活諸方麵都發生瞭變化,打上瞭中國社會的深刻烙印,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徵,納入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巨流,轉變為中國文化的品格和旨趣,形成瞭有別於印度佛教的獨特精神風貌。」因此,佛教中國化的歷程正是在每一個鮮活的佛教徒的具體信仰行為中得到落實、推進和不斷深入。

  本書的研究可以說正是對這一概念的當代呈現和印證。通過滾雪球抽樣,對北京地區的23名青年佛教徒進行深度訪談,考察他們信佛後麵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他們如何應對如何解決,以及這些解決方式何以有效。研究發現,學佛如何跟現實生活相融閤正是他們麵臨的首要問題,其成因則在於佛教信仰的齣世性與俗世生活的兩難,而這群青年信徒所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讓他們的信仰生活呈現為一種「入世潛修」的生活樣式。這一生活樣式不僅澄清瞭馬剋斯‧韋伯對於大乘佛教無法發展齣一種理性的、俗人的生活方法論的偏頗判斷,而且恰好呈現齣佛教中國化的一種當代實踐麵嚮。這群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正是佛教中國化實踐在當代的一種真實體現。

  關於佛教中國化的研究,一直以來都以歷史研究、哲學研究偏多,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本書作為一份對當代青年佛教徒信仰情況的定性研究,為佛教中國化的當代實踐提供瞭一份鮮活的實證資料,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創新。由於對宗教信徒信仰生活的深度訪談資料非常不容易獲得,本研究亦具有一定的研究積纍價值,其研究結論可以為佛教中國化的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和理論構建提供基礎,亦可為相關的宗教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類型的研究,對於我們反思颱灣佛教本身的發展路徑,也具有啟發性。我們總認為颱灣的佛教發展較為成熟且多元,但當我們看到另一個華人社會的實例時,也許會意識到我們自身的「在地化」路徑,也可能隱藏著某些未被檢視的盲點或偏差。不同社會對「正統性」的界定不同,青年群體在這種界定下的信仰調適,將如何影響未來幾十年佛教的走嚮?我特別想知道的是,書中描繪的青年信仰群體,他們對「傳統」的理解與我們的長輩輩有何異同?他們如何看待南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這些非漢傳體係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讀者能跳脫齣單一的地域框架,去理解華人佛教在不同地緣政治環境下的生命力,那將是極為寶貴的閱讀體驗。

评分

坦白說,研究當代大陸的青年宗教群體,總會帶來一種難以言喻的距離感,同時也充滿著知識上的渴求。我們總是在媒體上接收到各種碎片化的資訊,但真正深入到個案的日常生活脈絡,去捕捉那些微小的、非正式的信仰錶達,纔是田野研究的精華所在。我非常關注作者是否成功地穿透瞭錶層的規範敘事,觸及到青年佛教徒內心最真實的焦慮、希望與信仰的支點。例如,他們如何處理傳統祖師傳承與現代知識體係的衝突?他們在網路社群中如何構建他們的宗教身份?他們的「中國化」實踐,是源於內在的文化認同,還是外在的環境壓力所緻?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訪談資料和生活場景描繪,而非僅是學理辯論,那麼它將不隻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麵映照當代社會結構對個人心靈影響的鏡子。

评分

光是讀到「當代佛教中國化的實證研究」這幾個字,我的腦海中就不禁浮現齣一連串的疑問。在颱灣,我們談「在地化」或「本土化」,強調的是佛教如何融入颱灣的民間信仰和生活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颱灣味」。那麼,當研究的對象轉嚮北京的青年群體,他們所經歷的「中國化」又意味著什麼?這是否僅是儀式或語言上的調整,還是更深層次的教義詮釋、組織結構乃至於政治認同上的重塑?我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這些年輕人如何消費他們的宗教?他們是積極的參與者,還是被動的接受者?對於習慣瞭相對開放的宗教環境的我們來說,瞭解他們在特定體製下如何維繫信仰的熱情與純粹性,無疑是一堂極為重要的文化與社會課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未經過度美化的視角,讓我們看見在特定政治光譜下,宗教生命力的韌性與變形。

评分

閱讀這類聚焦於特定群體的社會科學著作,最怕的就是作者的筆調過於疏離或帶著預設立場。我衷心希望,作者在呈現北京青年佛教徒的「信仰生活」時,能保有足夠的敏感度與尊重。信仰生活,它不是一組冰冷的數據或一套可供標籤化的行為模式,而是活生生的、充滿矛盾與溫度的生命體驗。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在課業、工作壓力之外,仍努力在日常瑣碎中安頓心靈的年輕身影。他們如何將「中國化」的框架轉化為個人內在安穩的來源?他們在何種程度上感受到這項工程對他們個人信仰自由的擠壓或賦能?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些細膩的情感層次捕捉下來,讓讀者能與這些遠方的年輕人產生某種情感上的共鳴,那麼這本關於當代實踐的研究,就超越瞭學術研究的範疇,成為瞭一部關懷當代人心靈狀態的深刻文本。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很引人注目,「佛教中國化」這個概念,在颱灣的學術圈和民間討論中,一直都是個充滿張力與複雜性的議題。作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讀者,我會非常好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和詮釋這種「實踐」的樣貌。特別是聚焦在「北京地區的青年佛教徒」,這群體的信仰生活必然與我們在颱灣所熟悉的佛教景觀截然不同。我預期作者會深入剖析,在當代強大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引導下,年輕一代如何內化、詮釋,甚至是調適自身的佛教信仰。他們如何看待傳統教義與當代社會規範之間的平衡點?這不單純是宗教史或社會學的探討,更關乎當代華人宗教主體性如何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被形塑。我期待看到的是細膩的田野觀察,而非空泛的理論推演,畢竟「實踐」二字,其精髓就在於生活細節裡展現的真實掙紮與和解。這份田調的深度,將決定這本書能否真正為我們理解兩岸佛教現狀提供有價值的對照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