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大字版)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法
  • 修行
  • 智慧
  • 见解
  • 心灵
  • 禅修
  • 哲学
  • 宗教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聖嚴法師「佛法正知見」與「日常修行」的文章結集。
  ★且修且行!讀者可練習用佛法來幫助自己,過清淨無憂、平安幸福的生活。
 
  # 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
  # 如何解脫,修禪定智慧
  # 相信因果,所以心平氣和
  # 不需擔心,只要用心
  # 內心平安,人人都友善
 
  ● 知見與修行,是修學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
 
  【佛法的正知見篇——從信仰入手】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踏實的佛法觀點,不能離開戒、定、慧,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然而因為眾生根性的不同,有人重視戒律的受持,有人重視禪定的修持,有人重視慧學的熏聞。
 
  中國禪宗的祖師們不很講究呆板的戒條,也不很講究定的修持,而是特別著重於智慧的開發。可是凡得大悟的人,一定是非常清淨的人,身清淨、語清淨、心清淨,三業清淨,他才能夠真有智慧。如果說真智慧已開發,而三業不清淨,那種智慧仍是有問題的。
  
  至於佛教的「心法」,第一步,是檢點自己的心念,已想、將想、正想的每一個念頭都很清楚。
 
  【日常生活的修行篇——平安幸福 要靠自己】
 
  許多人認為我這個老和尚有修行,讓我祝福一下,好像比較靈驗一點,功德比較大一點,所以許多人身體不好,就希望請老和尚來為他們祝福一下,但是我有點懷疑:我的祝福,真的比你們的祝福有用嗎?
 
  有一對年輕夫婦請我祝福他們婚姻幸福,我對他們說:「祝福你們婚姻幸福!」可是他們一回去就吵了架,然後打電話給我:「師父,你的祝福沒有用,我們回來以後還是吵架。」我回答說:「我沒有說我的祝福一定有用,那是你們迷信;祝福以後,你們自己愛吵架,我有什麼辦法!」
  
  平安要靠自己。在宗教場合裡,無論是請宗教師,或是請神、佛、菩薩為我們祝福,這在心理上雖然有用,可是最可靠的,還是要從自己內心做起。除了希望別人祝福,我們也要祝福自己;當你要生氣、和別人吵架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這麼做。像上述的夫妻倆明明希望不要吵架,為什麼還要吵?將幸福交代給一個老和尚,自己卻沒有去經營自己的幸福,這是很顛倒、很奇怪的事,可是很多人就是這樣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禅风拂晓:古今禅宗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实践指南 书名:禅风拂晓:古今禅宗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实践指南 作者:[虚构] 慧明法师 出版社:法幢文集 ISBN:[虚构] 978-7-5456-XXXX-X --- 卷一:禅宗源流:从印度菩提达摩到东土六祖 第一章:心印相传的起点——初祖菩提达摩与不立文字 本书的第一部分,旨在为读者勾勒出禅宗自印度佛教核心思想演化,直至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完整脉络。我们首先追溯至禅宗的源头,深入探讨菩提达摩祖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四句偈语。 本章细致辨析了“教外别传”并非否定经典,而是强调体悟的直接性。我们查阅了早期禅宗祖师的语录与事迹,还原了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历史场景,分析其在少林寺所奠定的“定慧一体”基础。重点阐述了“心印”的含义,即佛法的核心精髓无需通过文字的逻辑建构,而是依赖于心性的直接印证。对于习惯于文字思辨的现代读者,理解这一点是进入禅门的第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 第二章:弘忍与五祖座下——神秀、惠能的南北抉择 随着禅宗在唐代的蓬勃发展,神秀与慧能两位大师的并立,标志着禅宗走向成熟前的关键分歧。本章详尽对比了神秀所代表的“渐修”法门与慧能所代表的“顿悟”法门。 对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探讨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修行者持续的警觉与净化的过程。紧接着,我们转向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入解析了“空性”在禅宗中的终极地位。通过对《坛经》中“无相偈”的细致解读,揭示了顿悟的内涵——并非瞬间的奇迹,而是对“自性本空”的彻底了悟。 第三章:六祖坛经:顿悟法门的奠基石 《六祖坛经》被誉为禅宗的“无字天书”,是理解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本章聚焦于坛经中关于“明心见性”的论述。我们不仅复述了“自性具足”的教义,还特别关注了坛经中关于“三身”、“四智”、“五蕴”的现代化阐释,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概念转化为现代人可以体察的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洞察。 同时,本章也分析了六祖之后禅宗内部流派纷呈的现象,如南宗内部的荷泽、石头、曹溪等分支,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卷二:禅机妙用:临济与曹洞的实践哲学 第四章:临济机锋:棒喝交加下的直截了当 进入唐末宋初,禅宗发展出以临济义玄为代表的“棒喝”禅风。本卷的第二部分,着重于禅宗在实用层面上的“变现”能力。 临济宗的特色在于其“机锋”——即师徒之间瞬间的问答、棒打或呵斥。本章深入剖析了“棒”与“喝”背后的深层用意,它们绝非野蛮的教育手段,而是打破知性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瞬间体悟“当下”的强效工具。我们通过对“一喝如雷震,一声法语,如甘露灌顶”的分析,探讨了语言在超越语言之前的极限作用。本章特别收录并评析了十则最具代表性的临济公案,揭示其背后对“无心”境界的指向。 第五章:曹洞静观:只管打坐的深沉内省 与临济的峻急相对,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创立)则以“只管打坐”(默照禅)著称。本章详细阐述了曹洞宗的核心思想——“法界唯心”与“山僧不解”、“平常心是道”。 重点阐释了“五位”的精妙结构:偏正、乃至乾坤,这些概念并非僵硬的等级划分,而是描述觉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自性与万有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状态。我们探讨了曹洞宗如何将“坐禅”提升到一种与宇宙律动相契合的生命状态,强调在寂静中洞察万物生灭的细微变化,体现了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生命智慧。 第六章:公案与勘验:考验知见的试金石 禅宗的传承,离不开对“话头”和“公案”的运用。本章专门探讨了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禅宗故事在修行中的实际功能。公案,如“狗子有佛性也无?”或“如何是你本色面目?”,其目的并非寻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修行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 本章将公案的运用分为“勘验”和“启发”两个层面,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反复参究,将知识性的理解转化为生命经验的体悟。对于现代人而言,公案是克服现代思维僵化、重获生命活力的重要工具。 --- 卷三:禅修的当下:融入生活的实践哲学 第七章:动中磨砺:生活即禅场的转化 禅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觉悟从寺院的静室中解放出来,融入到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本章探讨了“行、住、坐、卧”皆是道场的理念。 我们将分析禅宗如何处理世俗生活的矛盾与压力。例如,如何通过“挑柴担水”中的专注力来实践“正念”,如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运用“不执着”的智慧。本章特别强调了对“当下感”的培养——即完全沉浸于正在发生的活动中,不被过去或未来的思绪所挟持。这是禅宗对当代焦虑症的一剂良方。 第八章:烦恼即菩提:情绪管理与心理韧性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对现代心理健康问题的禅学回应。本章深入剖析了“烦恼即菩提”的深刻内涵。烦恼并非需要被“消灭”的敌人,而是转化潜能的原材料。 我们借鉴了当代心理学中对情绪反应的理解,对照禅宗对“贪、嗔、痴”的分析,构建了一套实用的情绪转化模型。探讨如何通过对烦恼生起的瞬间保持觉察,不予评判,从而将其能量导入更具建设性的方向。这种转化,体现了禅宗的圆融与不二智慧,使读者能够以更具韧性和开放性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总结:空性与慈悲的圆融 本书最终将指向禅宗哲学的终极目标——空性与慈悲的统一。真正的开悟并非自我孤立的提升,而是对万物一体的深刻认知,由此自然生发出广大的利他精神。通过对禅宗历史、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的系统梳理,我们旨在提供一幅清晰的地图,引导有志于探索内心深处智慧的读者,找到一条既古老又永恒的觉醒之路。本书并非提供最终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读者自身那扇通往本心之门的窗户。 --- 读者对象: 对佛教哲学、禅宗历史、冥想实践有深入兴趣的求道者;希望将传统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压力管理和自我成长的读者。 本书特色: 结构严谨,论述深入,语言平实,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具备极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重点在于“知行合一”,将抽象的禅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图书目录

佛法的正知見
學佛五示
皈依正信的佛、法、僧
外道不是佛教
以人為本的佛教
成佛的法門
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佛法在日常生活中
在家居士的修行
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
──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般若的修行方法
願消三障諸煩惱
智慧是諸佛之母
明日的佛教

日常生活的修行
念念是新念頭,念念是好念頭
幸福快樂的人生
盲目的「我」,還是超越的「我」?
大智慧過生活
心安就有平安
正視現實,懷抱信心
生命,哲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問題來了,心平氣和地處理
愈看愈是個美人
人人都有社會地位
慈悲的溫暖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從《心經》談如何安定人心
從〈普門品〉談如何自助助人
從〈大悲咒〉談如何祈福有福
發願與發誓
為什麼要發願?
佛教徒如何發願?
如何發大願?
不要發空願
如何還願?

附錄
神佛不分與民間信仰
在家居士能不能掛念珠?
如何福慧雙修?
信仰的價值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682
  • 叢書系列:家中寶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9 x 26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最近讀了不少佛教相關的書籍,但坦白講,很多書讀完之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像是隔靴搔癢。直到我接觸到這本,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才真正出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用過於艱澀的術語來嚇退讀者,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充滿生活智慧的方式來詮釋佛法的實踐面向。例如,在談到「慈悲心」的培養時,作者舉了不少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實行的小例子,讓人覺得修行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工程,而是從每一個微小的起心動念開始轉變。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平衡了「知」與「行」的關係,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有具體的實修指引,不會讓讀者陷入空談教條的窘境。對於像我這樣,渴望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塊心靈綠洲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及時雨。

评分

這套書的出版,無疑是對所有致力於佛法學習的華人社群的一大貢獻。從裝幀設計上就可以看出出版方對內容的重視,大字清晰易讀,即使是對於平時不常閱讀的長輩,也能輕鬆入門。內容方面,作者展現了深厚的學術功底與豐富的實修經驗,他成功地在「理性思辨」與「感性體悟」之間找到了絕妙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佛教哲學體系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論點,所做出的精妙調和,使人茅塞頓開,對於佛法的大圓滿義有了更宏觀的認識。這不是一本速讀的書,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邊讀邊思,甚至邊讀邊做筆記。如果真的能將書中所闡述的「知見」內化為自身的「修行」準則,那麼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其標示的價格。它是一份通往內在平靜與智慧的路線圖。

评分

這本《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大字版)在市面上眾多佛教讀物中,確實是鶴立雞群的一部作品。它的編排結構非常嚴謹,每一章節的銜接都像是精心設計過的鏈條,環環相扣,將佛法體系的龐大知識網絡,梳理得井井有條。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論述不同法門之間的異同與圓融之處時,所展現出來的包容性與宏觀視野。這讓讀者在建立自己知見的同時,也能對其他傳承保持開放與尊重,避免落入宗派的狹隘思維。大字版的設計更是體現了出版者對讀者的關懷,讓我在深夜閱讀時,眼睛也比較舒適,這點真的要大大加分。整體閱讀體驗,是紮實、深入且充滿啟發性的,非常推薦給那些不滿足於蜻蜓點水般了解佛法的朋友們。

评分

我身邊許多朋友都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他們「轉心」的書,而不是僅僅「增長知識」。這本《佛法的知見與修行》恰恰做到了這一點。作者似乎非常了解現代人修行時常遇到的困惑點——例如,為何學了這麼多道理,煩惱依舊存在?書中對於「觀照」與「覺察」的著墨甚多,教導我們如何將佛法的智慧,如同濾網一般,過濾掉日常生活中那些無謂的雜念與執著。它的語言風格雖然帶著古典的厚重感,但核心信息卻是極度現代化和實用化的。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彷彿跟著作者一起重新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探索旅程。對於追求生命品質、想從根本上解決煩惱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投資時間與心力的好夥伴。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與廣度,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光是閱讀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佛法核心精神的精準掌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複雜概念時,所展現出來的那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敘事功力。它不像坊間許多靈性書籍,只是停留在表面說教,而是真正帶領讀者深入經藏,去體會佛陀教法的精髓。尤其是對於「空性」與「緣起」這兩個核心概念的解析,清晰明瞭,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抓住脈絡,不會感到高深莫測。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相當貼心,大字版設計對我們這些長時間閱讀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讓閱讀的過程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整體來看,它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細細品味的修行指南,對於希望建立紮實佛法知見的同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