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當我們提到人類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菊與刀》,這本書出版後行銷一百多個國家,保守估計共售出三千萬冊。在美國,《菊與刀》被當作研究日本的《聖經》;一九五一年,又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被稱作現代日本學鼻祖,暢銷至今。
很難想像,這樣一部暢銷的人類學著作,最初其實是作為一分研究報告呈現的。
一九四四年,作者露絲‧潘乃德受美國戰時情報局的委託,對日本進行研究。作者的研究主要是為了幫助美國解決兩個問題:一、要不要進攻日本本土,日本會不會投降;二、要不要保留日本天皇制。作者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透過對日本影視、日本人訪談等材料的分析,用「菊」與「刀」對複雜而又矛盾的日本人文化及心理進行了解讀——清新優美的「菊」是皇室家徽,鋒利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於是,我們瞭解了日本的國民文化雙重性,瞭解了日本的「恥感文化」,瞭解了日本的等級制以及一般日本人眼中的恩仇情義……
從圖書的出版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再閱讀《菊與刀》呢?因為它是我們瞭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通俗讀物,借用日本人的話來說,就是這本書「比日本人更懂日本」。比如,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就指出:「儘管潘乃德本人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卻搜集到那麼多的重要事實,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驚訝。潘乃德依據這些事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行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導出日本文化具有決定意義的諸特徵。」因此,透過對本書的閱讀,我們將會理解日本某些獨特的國民性,也能夠解答我們對日本民族的一些疑惑。
為什麼日本人在職場中特別在意上下級、前後輩的等級之分?
作者指出: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就是「各安其分」,他們喜歡和尊重等級制。等級制帶來的束縛和相對自由,讓他們更有安全感。這種既定的關係,讓他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心境也因此更加平和。
為什麼日本影視劇中,主角總要經歷各種磨難和「兩難全」的痛苦?
日本文化的矛盾性也展現在人們對義理、名譽和人情的看法中。義理、名譽和人情,各自有一個圈子。很多時候,日本人會在這些品德中不斷糾結:是選擇忠、選擇報恩,還是選擇維護名譽……這一痛苦的選擇過程就是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在日本人看來,為了抱負、為了情義犧牲自己或感情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影視劇中,這也正是日本觀眾最喜歡的情節設計。而這種感情,其他民族的人往往很難理解,比如作者就在書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日本的戰爭片總是在表現日本兵痛苦的一面——思念家人、露宿荒野、飲食不繼等,而在美國人看來,這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反戰宣傳片,絲毫沒有鼓舞士氣的效果。
為什麼日本天皇兩千年屹立不倒,而中國總是經歷朝代更迭?
書中認為:日本人對於天皇的感情是超越一切批判之外的,在他們眼中天皇就等同於日本。換句話來說,日本的天皇是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存在的,代表著國民宗教的中心,是一種超越宗教的信仰對象。即使是在天皇存在感最弱的幕府時代,也從沒有人會想廢除天皇和真正統治者並存的雙重統治局面。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勇於認罪,日本人卻做不到這一點?
作者在書中已經有預見性地指出了這一點:日本人廣泛存在著一種恥感文化,在他們看來,自己的羞恥行為只要沒有被眾人知道,那麼自己就無須為此感到羞恥,因此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隱藏、維護自己的「名譽」,以免公開受辱。作者還舉了幾個有趣的小例子。比如,一位日本教師被學生問了自己不懂的生物學問題,那麼表面上一定要裝作很懂的樣子,不能坦白地對學生說我不知道;一個男子向喜愛的女子求婚,通常會在夜間去找女孩,而且要在頭上包一塊布,以免被拒後第二天無顏相見。儘管女孩照樣知道求婚的人是誰,但是只要不是當「面」拒絕,就還可以維持相安無事的樣子。
當然,由於作者從未親自到過日本,也由於西方人對於東方文化的一些誤解,本書還是存在一些謬誤的。比如,作者忽視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誇大了太平洋原住民帶來的影響;再比如,作者過分強調種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必然性,卻忽略了民族性格在特定歷史情況下不穩定的一面,等等。此外,一些細節性的錯誤,譯者注中也做了說明,以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