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修行(七):隨緣渡化─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的因緣

人間修行(七):隨緣渡化─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的因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林桑
图书标签:
  • 人间修行
  • 随缘渡化
  • 开宫立庙
  • 请神安神
  • 因缘
  • 宗教文化
  • 民俗信仰
  • 道教
  • 玄学
  • 灵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間修行(七):隨緣渡化─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的因緣

  人間修行(七)主要是談論開宮立廟的概念,靈修者大多會接有自己主神的靈脈,與一般宮廟開宮是到各地大廟(或原來待的宮廟)請該宮香火及請主神分靈奉神的概念不同。

  靈修大都安奉自己主神跟師尊為主,神尊分靈大都是直請直降,其實人的行事風格會跟自己的主神或師尊的神性風格會相近,所以形態上都不會很「制式化」,甚至跳脫傳統很多,靈是自在的,神尊是自在的,表現在外的甚至建築物都會很自在,這是自己與自己神尊的風格,展現的是神性特質。不知道自己主神或師尊的,打坐靈動來確認,不要被點靈了就以為是,但心裡卻不踏實。
 
《人間修行(七):隨緣渡化─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的因緣》內容簡介 (註:本簡介旨在詳述該書探討的宗教實踐、哲學思辨與文化傳承面向,不涉及具體書中章節標題或對特定宗教派別的直接闡述,以呈現其核心精神與探討範疇。) 本書深入探討了華人民間信仰體系中,一項極為關鍵且充滿儀式美學的環節:「宮、廟」的建立與神祇的「安座」。這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構築,更是精神信仰實踐的載體,牽動著人、神、地之間的複雜連結與因緣流轉。全書以一種兼具田野觀察的紮實性與哲學思辨的穿透力,層層剝開儀式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功能、心理慰藉以及文化傳承的使命。 第一部:從「緣起」到「立境」——空間的轉化與神聖性的確立 書籍的開篇,首先聚焦於「開宮立廟」的初始動機與籌備過程。作者細膩地描繪了地方社群在面對共同的信仰需求、社會變遷或重大變故時,如何萌生建立固定祭祀場所的願望。這涉及的不僅是資金的籌措、地點的勘選,更深層次的是對「地氣」與「風水」的理解與尊重。 在華人傳統觀念中,廟宇絕非隨意選址的建築,它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具象投射。本書深入分析了「選址定基」的民間智慧,探討了如何透過堪輿學的原理,將特定地理環境轉化為能與神聖領域溝通的「媒介場域」。 隨後,重點轉向建築本身的象徵意義。從牌匾的題字、楹聯的對仗,到殿宇內部的格局佈局,每一處細節都暗藏著教化世人、維護倫理的深意。作者指出,廟宇的物理空間,實質上是「社會秩序」與「宇宙秩序」交會的節點,它界定了神聖與世俗的邊界,也為信眾提供了一個暫時脫離凡塵紛擾的「精神避難所」。這種「立境」的過程,是對混亂現實的一種積極回應與重構。 第二部:迎神納福的藝術——「請神」的媒介與召請邏輯 儀式的高潮在於「請神安神」。本書將此視為一門高度複雜的媒介藝術與靈性溝通技術。請神並非簡單的迎入,而是一個精確的「信息傳輸」過程,旨在邀請具有特定職能的神祇降臨,以其神力來庇佑一方。 作者探討了請神儀式中各項關鍵元素的意義:法器(如令牌、香爐、令旗)如何作為神祇意念的載體;符籙如何作為空間的界定與力量的錨定;以及科儀(如請神、過火、安爐)的每個步驟所蘊含的「轉化能量」的邏輯。 本書特別著墨於「神祇的身份確認」問題。在民間信仰中,神祇的靈性可能通過乩筆、扶鸞或特定媒介(如香爐中的神火變化)來展現。作者細緻地分析了信眾如何通過這些現象,來確認所請之神是否「應允降駕」,以及如何區分不同層級神祇的「氣場」與「法力展現」。這種「隨緣」的特質,在於確認神祇的降臨是基於信眾的至誠,而非單純的技術操作。 第三部:安鎮四方——神祇入位的空間秩序與職責劃分 當神祇被迎請入廟後,便進入了「安神」的階段。本書深入剖析了神祇在廟宇內的「階序結構」與「職能分工」。主龕、偏龕的設置,絕非隨意,而是反映了信仰群體對神祇力量層級的理解。 例如,主神通常代表著社群的最高精神寄託與守護力量,其安座儀式最為隆重,其法力範圍也最為廣泛。偏神則可能肩負著更具體、更貼近人間疾苦的職責,如掌管醫藥、財富、生育等。本書強調,這種結構化的安放,形成了信眾在遇到特定困境時,能夠精準尋求特定神力協助的「信仰導航系統」。 「安神」的最終目的,是將神祇的力量穩固地「錨定」於此地。這涉及到對「爐火」的維護與「香煙」的遞送。爐火被視為神祇靈力持續運轉的能源,而持續不斷的香火,則是信眾與神祇之間「契約」的延續性證明。書中透過對「爐主」角色的分析,闡釋了維繫這種跨越陰陽兩界的「因緣」所需的社會責任與道德義務。 第四部:渡化與修行——廟宇作為社群的「精神道場」 最終,全書將焦點拉回「人間修行」的主題。宮廟不僅是祭祀的場所,更是社會教育、道德重塑與心靈療癒的「道場」。 「隨緣渡化」的觀念貫穿始終。廟宇的存在,提供了一個超越個人生命局限的永恆參照系。信眾在此處尋求心靈的慰藉,通過參與祭典、齋戒,以及觀察神祇的教化事蹟,完成對自身不足的觀照與對德行的提升。作者認為,神祇的「渡化」,往往是通過引導信眾自行省思、修正行為,而非直接施展神蹟來完成的。 本書也探討了廟宇在當代社會中,如何扮演「文化記憶庫」的角色。老舊的匾額、牆上的壁畫、口耳相傳的故事,都是地方歷史與集體無意識的載體。透過對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這一系列儀式的考察,我們得以窺見傳統信仰如何不斷地自我更新、適應時代的挑戰,並持續為現代人提供精神上的立足點與方向感。 總結而言,本書以嚴謹的觀察和豐富的文化洞察力,將「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這一民間信仰的核心實踐,解構為一個集社會工程學、宗教人類學、建築符號學與心靈哲學於一體的複雜系統,揭示了其在維繫地方社群倫理與精神信仰傳承上的深遠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林桑 MorningSun


  學歷: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
  台中立人高中肄業

  目前任職:
  聯紅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天都玉京山  無極玉玄宮  常住

  經歷:
  1988年 退伍,任職房地產廣告文案/企劃
  1991年 轉換 房地產代銷
  1992年 成立廣告企劃公司
  2006年 成立建設公司
  1978年 在台中慈光育幼院與佛教結緣
  (現改為慈馨兒少之家)
  2002年 走入靈修領域  接觸神尊
  2013/4  於草屯成立—無極玉玄宮/
  淨我還真.靈修道場
  2019/4  更名  天都玉京山‧無極玉玄宮

  主祀神尊:
  無極至尊
  三太老祖 三清道祖 天元聖祖
  玉皇大帝 玄天上帝 九龍太子
  武財神 地藏王
  無極五母
  千手觀音

  人間修行系列作品:
  1.《人間修行:靈修,在修什麼?穿梭在凡間的神靈》
  2.《人間修行(二):神仙指路—用簡單自在勘透靈修的迷障》
  3.《人間修行(三):人間錯愛—神明的考題》
  4.《人間修行(四):靈的提升—接自己的因緣神尊》
  5.《人間修行(五):修行天平—真實的跟自己和解》
  6. 人間修行(六):正接神尊—擺渡者與外靈渡化

  以上6本書從初習靈修,到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神明的種種考題,都是認識靈與靈修的重要參考書,民間信仰及文史工作等相關人士,值得參閱。
 

图书目录

序文 開宮立廟真的必要嗎?傳承自己靈脈香火的風格 014

第一章 真作假時看假亦真 020
1—1 看見自己的本心 021
1—2 宗教信仰是「相信跟接受」的個人主觀先天靈跟帶天命?靈修只有修,沒有那麼多為什麼? 025
1—3 求玄求奇,不要埋葬了智慧做一個沒智慧的「憨神」有意義嗎? 028
1—4 神性就是自性的清明 勿以人意私情耽誤天事 堅持道心,不要被牽著走 032
1—5 合理得體,讓靈修的自在 打坐坐下後很想睡覺怎麼辦? 035
1—6 你怎麼跟神尊熟識的?每個熟識的因緣,都有不同性質的責任跟工作 038
1—7 「在家修」「在宮修」之佛道不同調?(一)在家修(靜坐)這麼恐怖嗎?在宮修源自人的門派觀念,非神佛修行 043
1—8 「在家修」「在宮修」之佛道不同調?(二)解開「走火入魔」的桎梏非道不行,尊師重道是師徒都要重「道」 047

第二章 淨我還真以神為尊 052
2—1 再談靈修或修行或做為乩身,需要祖先同意嗎?要先渡祖先嗎?(一) 053
2—2 再談靈修或修行或做為乩身,需要祖先同意嗎?要先渡祖先嗎?(二) 056
2—3 帶天命會不會遺傳?(一)敏感體質的幾種現象及困擾 帶天命是有些跡象可以判定的 062
2—4 再談帶天命會不會遺傳?(二)宮廟執事人員乾淨嗎? 到底是別人卡到還是自己卡到? 066
2—5 靈修與乩身、道法修行概念的分別(一)「「正統」是因為你的德行學養能服人而不是因為你「佔」住那個位置    070
2—6 靈修與乩身修行概念的分別(二)真假靈修?歡喜修與被架著走的感覺自在合道與人為框限,制式的儀軌的差別 074
2—7 靈修與乩身修行概念的分別(三)歡喜修才是靈修的特質心念不要妨害到靈,心中有礙就要「思考」 080
2—8 靈修與乩身修行概念的分別(四)靈修─神尊無所不在,祂就是會來教你「無極」跟「中天」的神尊主要差別在哪裡? 085

第三章 仰天傲笑莫負靈命 092
3—1 幫神尊降駕代言,算不算卡外靈?(一)卡外靈的界定與處理 如何看待走宮廟常有的「貴賓卡」 093
3—2 幫神尊降駕代言,算不算卡外靈?(二)神尊算不算外靈?要看情感上的依靠跟歸屬感的認同 097
3—3 幫神尊降駕代言,算不算卡外靈?(三)乩身或代言人就不會卡外靈了嗎?宮廟壇堂裡面會有無形眾生嗎? 101
3—4 先天靈靈修與帶天命的靈修對話(一)需要開天靈入修嗎?帶天命會命運曲折,人生慘澹? 106
3—5 先天靈靈修與帶天命的靈修對話(二)靜坐就像在清理心理的櫥櫃要避開乩身及術法修練的思維觀念的沾染 114
3—6 先天靈靈修與帶天命的「拜師」(一)通靈程度是有分的,就像開放網路頻寬有的只有2M5M,有的已經用到光纖了 123
3—7 先天靈靈修與帶天命的「拜師」(二)「好好修自己」清修就是你最大的天命神尊不需要那麼多人都來開宮辦事 130
3—8 先天靈靈修與帶天命的「拜師」(三)神尊不會那麼狹隘要你只能拜祂不要被「一個主神」的觀念所框限了 134
3—9 領旨、辦事與開宮
乩身與靈修的旨、令、宮的概念不同 139

第四章 心清靈明神安自在 144
4—1 你是需要做修行的人嗎?修行不要急,不要太自我膨脹 145
4—2 修行路很辛苦?回到神尊的思維了解原理原則,增加變通與判斷的智慧 150
4—3 安神是安自己的心 要有自己的風格跟思維 153
4—4 合度順眼就是一種規矩請神安神有敬神禮神的精神,但不要被傳統的形式所侷限 158
4—5 為什麼靈會成長? 心的如如不動不必定是體的靜置狀態 164
4—6 何謂共業?(一) 消解並正面看待因果業力? 169
4—7 何謂共業?(二)業力跟果報,是一種投資/合作的概念想要獲利,就要想到「投資」有賺有賠 172
4—8 何謂共業?(三) 避開「對價關係」的連結,借用神尊的威神力,而非自我意識運作 176

第五章 廟在心中由內而安 182
5—1 領旨領令還要開宮你自己確認了嗎?還是被「神尊」架著走 183
5—2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一)神說的還是人說的?你要開甚麼宮?甚麼人需要開宮? 187
5—3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二)如何抉擇要供奉那尊神尊靈修者本身就是一座「移動宮廟」概念 191
5—4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三)靈修是很個性化的修行修行不要湊熱鬧,修自己跟奉祀神尊都是一輩子的事 194
5—5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四)是開宮,千萬不要開「廟店」 因果自負是累世不變的真理 197
5—6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五)認識並植入「無形宮」的概念千處祈求千處應,神尊隨處都在 不必定要建立有形的宮廟 201
5—7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六)神尊會不會離開或被替換?建立把「廟」蓋在自己心中的概念 204
5—8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七)各家神尊的「神格」怎樣認知判定?了解守護神的特性,祂是跟你榮辱共存的 208
5—9 靈山靈修之請神、安神與開宮(八)緣分是定時定量的,神會離開,人可不可以離開?領正令辦正事,神尊不會棄你而去    212

第六章 如是如是道隨心行 216
6—1 成神之道─「修己渡人」才能成就你修的這些法門能幫助你成神嗎? 217
6—2 承襲「儒釋道家」精神的簡單自在「如是道」生命能量、正接神尊的修行揭開中華「如是道生命能量研修協會」序幕 221
6—3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禮敬人、神、佛、眾生 228
6—4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二)吾雖不同其理,亦敬其為人看ICU醫師文對比神尊的精神 230
6—5 從新冠肺炎防疫來看修行生活修行體悟修行的道理 234
6—6 吃素與拜神的防疫智慧 240
6—7 疫情影響,宮廟也需要紓困?你去宮廟是「人」服侍你,不是神啊 243
6—8 做「賢拜」,不要做神選的敗類—「神敗」靈的能量法力的學習來自於神尊,不是人回歸平淡修養心性,無欲則剛,無欲則智慧生 246

後記

回頭省視一下自己「時間的流」── 執行並累積能量,不要虛耗 25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62273
  • 叢書系列:心靈勵志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序

  當初決定離開心廟工X隊這個團體,是跟心廟最後一次會靈時,在慈惠堂總堂接到母娘開示﹕「沒有離開,你怎麼開始自己的道業。」那時自己也是懵懵懂懂,自己都還搞不清楚咧,那有想到甚麼道業?不過我覺得自己有一個好處,就是任勞任怨,有事就做,不挑不揀,覺得該做的就做就對了,既然是應該要做的就把它完成就好,沒有甚麼苦甚麼累的問題,做不好就換個方式做,把它做好而已,根本沒甚麼要考驗,要過關的概念,就是單純的做。所以一路走來並沒有預期或計劃要做甚麼?反正遇到甚麼就做就對了,我算很乖的,自從到心廟打坐,體驗了竟然可以這樣直接跟神尊接觸以後,幾乎每天都會到道場打坐,就是乖乖打坐,沒有多想,也沒有抱怨,神尊有交代就做,即使會被「人」呼嚨,我也是做,反正有做就有得,做了就是我的了。所以有人問我為什麼會開宮?說實在,我並沒有特別計畫,就是走到哪神尊安排到哪就做到哪,只是想既然必須離開心廟就自己弄個地方打坐咩,就開道場開宮了,應該就是隨順種種因緣,相信神尊的安排吧。

  一路走來,遇到問題就處理解決問題,一般人會說是考驗,其實考驗的就是你「願不願意做」,「甘不甘願做」,你甘願做了就沒甚麼考驗。常常聽師兄姐抱怨說修行路走得很苦很累,問題在哪?一個是求,求道求法,一個地方換過一個地方,哪個老師比較厲害,有甚麼新的法門,可以幫你打通甚麼關節,付出了時間金錢。另一個就是不甘願,有對價關係的思考,拜了那麼多,應該要有甚麼能力,進到甚麼程度了,人要很厲害了才對,結果並沒有如預期,所以擱下了正常功課,又走偏門,結果可想而知。

  再一個呢?把人當神了,跟著跑跟著轉,到頭來發現甚麼都不是,所以就怨神怨佛,就退轉了,然後神佛跟靈又來逼體,真的是負向循環,這樣能不苦不累嗎?苦累的原因在於付出「無所得」,「找不到自己」,這是甚麼現象?這就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陀為什麼要說「無所住」,無所住則無得無失,就是要做而不掛心。以前做功課,或是去會靈靈動,都是神尊直接來教,玉皇開我玩笑,說我要蓋一堵牆來貼我領的旨令才夠,因為領太多了,為什麼?因為我覺得該做的就要做了,能做就做,不會去推辭神尊交辦的事項,「不推辭」是我一直有事要做,有事可做的原因,因為「好用」「好託付」又不會「全全姿勢」(酷勢)了了,算是乖乖牌,神尊也不好意思給我太多困難吧,一路以來也不覺得甚麼怨甚麼累的,而有緣的神尊(會靈宮廟的神尊)也一直要我領令接旗。是不是師兄姐可以參考一下,心態做個調整,看看會不會比較順利。以前一直有師兄質疑玉玄宮到底有沒有旨令?到底可以辦甚麼事?其實真的是領很多神尊的旨令旗印,會靈靈動就接了,還要到哪裡領嗎?我們不求事,但有事就辦。

  那到底要不要自己開宮立廟?其實沒有人帶剛好開始走自己的路。

  很多人都害怕離開自己原來習修的宮廟,因為有依賴,或是被桎梏。會害怕離開「沒有人帶」,不敢自己走,在宮廟修,處處依賴老師依賴神尊,只是追只是求,沒有自己心中的宗旨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自己又沒辦法很明確跟神尊接觸,所以對離開是害怕跟茫然的,再加上一些後果自負的言語恫嚇,敢勇敢走出來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就像當初母娘的訓示,沒有離開心廟是沒辦法開展自己的道業。再到三清宮道祖示下確定宮名,所以自己才確定離開心廟開立玉玄宮,雖名為宮,形式就是一個道場,所以賜名應該不是看地方大小,而會看所要承當的責任吧。當初也只是想提供一個神尊的地方給自己和需要的師兄姐做功課,也沒承想會一直寫文章傳承自己靈脈香火的風格傳神尊的道。記得十幾年前,跟心廟師兄姐到九華山地藏庵會靈,師兄姐都說接到看到生死簿,只有我說接到地藏經,當時覺得自己算很遜的,不過大概就使命不一樣吧。那時候還很懵懂,也根本不知道有甚麼道業要開創,反正就是傻傻打坐,認真做事。只是知道要離開原來習修的宮廟了,自己心理準備好沒有「人」帶了,其實脫離宮廟自修也不錯。

  「沒有人帶」正是自己要成長的開始,也開始把看到悟到的理,用文章闡述出來。每個人的道業是不同的,跟的老師夠開闊,才能發展自己的特性,否則就只能跟著前人的路走,甚至被打壓,連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路都很難講的。

  開宮立廟的原則應該是要自在,自在是「自己要在」的意思,要清楚明確,不是別人要你開宮的,要有因緣,1.自己的心態有沒有準備好,為什麼要開宮?2.神尊宮名旨令有沒有下來,要明確自己接到。3.知道或立願要做甚麼樣的工作。4.確認要奉哪幾尊神尊(清楚接上自己的靈脈神尊),這樣才不會宮裡神尊一直增加,不會有來要金身的就上桌,那就雜而無章。5.明確自己神尊的風格(主神的風格)。

  靈修隨緣渡化是不一定要開宮立廟的,工作場所,家裡,所到之處都可以隨緣渡化,之所以要開宮立廟,是要發展自己的香火,傳承並闡揚自己神尊的精神。如果只是為了辦事賺錢開廟店,對靈修通靈人來說是輕而易舉,只是通靈代言人會有自己的要求,要對得起神尊,要對得起自己,要對得起信眾,不敢壞了神尊威神力,通常會比較謙退的心態,不敢恣意妄為,不會執著要開宮立廟的。像玉玄宮神尊當初也一直交代,不要像一般宮廟建築的形式,要有自己的風格規劃,所以以後新立的宮,不會是傳統宮廟建築的型式,我想會是比較別墅風格的建築。

  如是道生命能量研修協會/淨我還真靈修社團─觀迎加入
  www.facebook.com/groups/morningsun.com.tw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傳統的書法字體搭配上略顯斑駁的背景,立刻就讓人感受到一股莊嚴又帶點神祕的氛圍,彷彿能從書封上就聞到檀香的味道。雖然我還沒實際翻開內頁,但光是看到書名《人間修行(七):隨緣渡化─開宮立廟與請神安神的因緣》,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那種空泛談心靈成長的雞湯文。它明顯是深入到民間信仰的核心地帶,探討的是實實在在的「法事」與「儀式」,這對於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就對宮廟文化有著天然親近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了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我特別期待它能如何解構「開宮立廟」這個看似宏大卻又充滿人情味的過程,是講求天時地利人和,還是背後有著複雜的道統傳承與地方勢力的角力?總之,光是衝著這份對在地信仰的敬畏與好奇,就值得我把它帶回家好好研究一番,希望作者的筆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父在泡茶聊天一樣,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在香火裊裊中的故事。

评分

從「七」這個數字來看,這顯然是一個長篇系列的持續探討,這表示作者對於民間信仰的觀察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而非一時興起之作。這給予讀者一種信賴感,知道內容是經過時間淬鍊的。我個人對「渡化」這個詞彙特別有感觸,它暗示的不只是超度亡魂,更是一種將困頓中的人引導至光明方向的過程。開宮立廟,本身就是一種集體的渡化儀式,它提供了一個心靈的避風港。我猜測,作者在描述這些因緣際會時,必定會穿插許多關於「慈悲」與「願力」的論述。畢竟,沒有強大的願力,宮廟難以長久,信眾難以依靠。所以,這本書應該不僅是關於神祇的故事,更是關於一群懷抱著共同信仰的人,如何在一次次的法事中,鞏固彼此的信念,一同在紅塵俗世中找到安身立命的空間。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關於宗教的書籍,很多都寫得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不然就是流於迷信的宣傳,讓人抓不到重點。《隨緣渡化》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很「接地氣」,「隨緣」二字正是台灣民間處事哲學的精髓,不強求、不執著,順應天意。我推測作者對於「開宮立廟」的描述,絕對不會是照本宣科的流程說明,而更可能是用一種帶有宿命感和人生體悟的口吻去敘事。例如,某塊地為何會選上?某尊神明為何會顯靈?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有心人眼中,都是緣分牽引的必然。我希望作者能多著墨在那些「人」的角色上,是廟宇的創辦人、是地方仕紳、還是那位被神明選中的乩童?他們的生命故事如何與廟宇的建立交織在一起,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人間修行」啊。

评分

讀到這書名,我腦中立刻浮現出許多過往的記憶片段。小時候跟著阿嬤去廟裡拜拜,看著那些師父們動作俐落卻又充滿韻律感地進行著安神儀式,那種場面,其實是很震撼人心的。現在想來,很多儀式背後的細節,我們這些信眾往往只看到表象,卻不了解其間蘊含的哲理或規矩。《人間修行》這個系列標題就點出了主軸——這是在人世間磨練心性、修養德行的過程,而宮廟的建立與神祇的安座,無疑是修行體現最直接的「工程」。我猜測這本書不會只停留在宗教儀式的「How-to」層面,而是會深入探討,當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決定「請神安神」時,他們自身必須具備怎樣的「道」與「德」,才能承接住那份神聖的託付。如果能把這種精神層面的準備,跟實際操作上的流程結合起來描寫,那將會是一部非常紮實、值得反覆閱讀的田野筆記加個人體悟的合集。台灣的民間信仰魅力就在於此,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實踐。

评分

這本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翻開一本年代久遠的家譜,每一頁都記載著祖先們與神明互動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歲月的痕跡。特別是「請神安神」這環節,在民間信仰裡,這不僅僅是把一尊神像請到定位這麼簡單,它牽涉到神格的確認、法脈的延續,甚至是整個社區的精神依託。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呈現這種神祕學的儀式感與現實層面的籌備工作的對比。是充滿了符咒、咒語、法器?還是更側重於心誠則靈的意境描繪?我期待能看到那種在黃昏時分,眾人圍繞,香煙裊裊,只待神諭降臨的那個決定性時刻,那種既緊張又充滿希望的氛圍,是任何現代建築或科技無法取代的。這或許就是「修行」一詞,在實體空間上最實際的展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