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等待的季節

將臨期,等待的季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若望.史卡力
图书标签:
  • 將臨期
  • 等待
  • 季節
  • 信仰
  • 希望
  • 反思
  • 靈性
  • 基督教
  • 節慶
  • 生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們大都喜歡聖誕節,但常常忙碌於準備過節的種種,反而難以靜下心來,好好領受這時刻非凡的意義。本書正是為了讓聖誕節,不再淪為「忙、茫、盲」的慣例而寫的。
 
  藉由閱讀每日節錄的一小段經文、反思和祈禱,能在這準備與等待的時刻,將日常生活的種種渴望和需要,舉心向上,和上主建立親密的個人連結。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到的《將臨期,等待的季節》内容无关。 --- 图书名称: 迷雾之屿的航海日志 作者: 艾莉莎·凡斯 图书分类: 历史奇幻/架空地理探险 卷首语 “世界并非如地图所示。在墨色的海图边缘,总有风暴在酝酿,而未知的土地,正静静等待着被发现。” 概要 《迷雾之屿的航海日志》是一部宏大的架空历史奇幻小说,它带领读者穿越到一个由破碎大陆和无尽海洋构成的世界——“埃瑟利亚”。在这个世界中,文明的边界并非由山川河流划定,而是由强大的海上贸易联盟和神秘莫测的深海迷雾所界定。本书并非讲述一个单一的英雄史诗,而是通过一系列丰富而真实的航海日志、信件往来以及官方记录,拼凑出一个关于探索、失落文明、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贪婪的复杂画卷。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失落的奥里恩帝国”展开。数百年前,奥里恩文明凭借其对星辰和潮汐的深刻理解,统治着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然而,一场被称为“大潮汐”的灾难性事件,使奥里恩的疆域被浓厚的、具有腐蚀性和致幻作用的“永恒迷雾”所吞噬,成为了传说中的“迷雾之屿”。 核心情节与人物群像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多角度的,但主要聚焦于三组核心人物及其探索任务: 第一部分:勘测员与海图的秘密 (1682-1685年) 故事始于“皇家勘测学会”的年轻成员,塞拉斯·维恩。他是一名才华横溢但饱受质疑的制图师,坚信奥里恩帝国并非完全毁灭,而是被困在了迷雾之中。他获得了一艘配备了新型“逆风帆”的小型勘测船“信天翁号”,肩负着绘制迷雾外缘的危险任务。 塞拉斯的日志详细记录了早期对迷雾的接触。他发现迷雾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似乎具有一种微弱的“记忆效应”,能够短暂地重现迷雾中失踪船只的残影或声音。他的航海日志充满了对未知生物(如深海发光的巨型水母和会模仿人类语言的信标鱼)的描绘,以及对同伴因迷雾影响而产生的精神崩溃的记录。 第二部分:海盗、走私者与生存法则 (1687-1690年) 随着迷雾的边缘被确认存在可穿越的缝隙,利益的驱动使得各类势力涌入。本书引入了“黑鲨”卡莉,一位冷酷而精明的走私船船长。她不关心历史或荣耀,只关心如何将从迷雾中捞出的“奥里恩遗物”——通常是发出微弱蓝光的金属碎片或奇异晶石——运送到黑市。 卡莉的章节以她与手下之间的通讯记录和法庭审讯记录为主。她揭示了迷雾深处的残酷生存法则:只有最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带回宝藏,而那些迷恋奥里恩文明的学者,往往会成为迷雾的永久“收藏品”。卡莉的航线往往穿越被遗弃的贸易站和臭名昭著的“漂浮墓地”,她的故事探讨了在资源稀缺和道德模糊地带,秩序如何瓦解。 第三部分:学者与净化者 (1692-1695年) 最后,故事转向了伊萨贝拉·洛克主教。她是一位致力于“净化”奥里恩遗留影响的宗教狂热分子。她认为奥里恩文明是一种亵渎神灵的技术崇拜,其遗物散发的蓝光是“腐蚀之光”。她领导的“圣光舰队”装备了由教会资助的、旨在驱散迷雾的声波装置。 伊萨贝拉的任务看似是为了保护人类,但她的日志显示出对奥里恩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任何质疑教会权威的探索者的毫不留情的清除。她的叙事充满了宗教激情和对异端的恐惧,同时,她对迷雾深处的探索,无意中揭示了奥里恩帝国陨落的真正原因——并非天灾,而是某种被他们自己释放出来的、与迷雾本质相关的“知识瘟疫”。 世界观与独特设定 埃瑟利亚的地理格局: 世界由几个主要的“稳固大陆”组成,例如以封建领主和重工业著称的“铁砧大陆”,以及以精湛航海术和海洋法闻名的“群岛联邦”。两者之间的交通严重依赖于对迷雾间隙的利用。 迷雾的性质: 永恒迷雾不仅仅是浓雾。它被描述为一种具有生物性、半意识的介质。它会根据船只的“意图”做出反应。对知识的贪婪会吸引更深的迷雾;而纯粹的生存本能则可能更容易被其放过。迷雾中散落着奥里恩文明的残骸,包括漂浮的巨大几何结构和仍在运作的自动防御系统。 技术与魔法的交织: 奥里恩文明掌握了基于“共鸣晶体”的技术,能操纵重力、光线和声音。而现代社会则依赖于蒸汽动力和风帆,对这些遗留技术既恐惧又痴迷。 主题探讨 《迷雾之屿的航海日志》深入探讨了以下主题: 1. 知识的代价: 探索那些被社会或历史遗忘的知识,是否值得冒着毁灭的风险? 2. 历史的不可靠性: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是如何被政治和恐惧扭曲的?谁有权定义什么是“失落”或“被禁止”的文明? 3. 人类的边界感: 在一个广阔且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理性会如何演变? 风格与叙事特点 本书采用了一种高度还原的档案风格,语言严谨而富有时代感。塞拉斯的文字充满科学家的精确与诗意,卡莉的记录粗粝直接,而伊萨贝拉的祷文和报告则充满了强烈的教义色彩。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读者必须像真正的探险家一样,将这些相互矛盾的记录拼凑起来,以期理解迷雾背后的真相。本书的结局并非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暗示着迷雾之屿内部的秘密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宏大和深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若望.史卡力(John Scally)
 
  在愛爾蘭的都柏林三一神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講授神學,並定期為宗教出版物和神學期刊撰稿。他在 RTE 接受廣播製作人培訓,並為 RTE 和當地廣播電台製作了許多紀錄片節目。

图书目录

自序/7
第一週
週日/11
週一/17
週二/23
週三/27
週四/31
週五/37
週六/43

第二週
週日/51
週一/55
週二/59
週三/63
週四/67
週五/71
週六/77

第三週
週日/83
週一/89
週二/95
週三/101
週四/105
週五/109
週六/113

第四週
週日/121
週一/127
週二/133
週三/139
週四/143
週五/147
週六/153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469894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19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第一週  
  週日
  他將統治萬邦,治理眾民;致使眾人都把自己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依/賽二4)
 
  默想:道路蜿蜒綿長
 
  上世紀神學大師卡爾.拉內(Karl Rahner)快把我搞瘋了。拉內是偉大的耶穌會士,但他著作的複雜思想、艱澀文詞,對少年神學生的我,無疑是場難以消化的盛宴,其中「聖三論」最令我絕望。話雖如此,我對他的反感近年已消失無蹤,現在還十分欣賞他對啟示的闡述分析。他將聖經和耶穌揭示的啟示與天主藉凡俗日常事物不著痕跡顯示於人的啟示做出區別,見解不凡。
 
  愛爾蘭詩人派屈克.卡范納(Patrick Kavanagh)特別敏於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天主。他的詩作〈將臨期〉(Advent)富此洞見。他寫道:「基督隨著一月暖花而來。」
 
  拉內令人回味地總結聖誕節為「空中瀰漫恩典的日子」;他視將臨期為航向恩典的旅程——是段放慢腳步、沉思、讓天主慈愛浸透生命的時刻。
 
  拉內也視將臨期為接受好消息,深入救恩的旅程,其中包括天主對我們的愛、希望、生命、智慧、真理及醫治。旅程在靜默中進行,我們要能擁抱無聲之言,擁抱基督信念在心底聲量宏大之沉靜,擁抱暴風圈中心之寧靜。對拉內而言,將臨期是天主發出情比真金的特約,邀請我們進入祂神聖臨在的特別時刻。
 
  猶太民族歷史的每時,推及早期教會建立的片片刻刻,旅程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梅瑟帶領以民出埃及,歷曠野至應許之地,是以色列歷史要事。對以民來說,這些旅程,亦是其體驗天主的核心。
 
  正是在旅程中,他們才能發覺天主同行。正是在旅途中,他們才漸認識天主,知曉自身天主子民的身分。
 
  旅程,在耶穌一生中,也至關重要。他經常跋涉於加里肋亞(加利利),行旅在曠野中,最後行至耶路撒冷。這些,每每助其詮釋天主國的本質,及基督徒當行為何。
 
  耶穌傳講的慈善撒瑪黎雅人比喻(路十30-37)是其中一例。《瑪竇福音》(《馬太福音》)第十章三十八節,他說:「誰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不配是我的。」無論寓言或基督言錄都指出,身為基督徒,我們要脫去舊皮囊(世俗價值觀),換上新皮囊(基督信仰價值觀),行為亦隨之改變。
 
  基督信仰旅程是場朝聖之旅,不間斷地發覺天主,朝與主結合的路途邁進。
  將臨期是一段時間,好好準備迎接主的到來;是絕妙時機,花時間深入天主的奧祕。
 
  禮儀年始於將臨期首星期日。這天,代表了基督徒朝聖旅程的新開始。基督降生,揭開了世界新頁,提供一種嶄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特殊的季節裡,讓我們接受耶穌的邀請,踏出新生的步履。
 
  祈禱
  喔!仁慈天父,
  賜我力量克服軟弱,
  予我耐心忍受苦楚。
  啟我謙遜,
  減我無謂恐懼。
  惠我真知洞見,
  使我對祢及萬物的愛與日俱增。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有點擔心這類主題會不會太過沉悶,畢竟「等待」這個主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宿命感。但作者的筆觸非常靈巧,他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埋下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小幽默,或是突然拋出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你的思緒瞬間被拉高到另一個層次。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環境細節的描寫,那種地域性的特徵非常鮮明,讓人彷彿真的能聞到那個地方的空氣,感受到那裡的氣候。書中人物的塑造也相當立體,他們不是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而是充滿了掙扎與矛盾的普通人,他們的選擇和他們的遺憾,都真切地反映了生活本身的複雜性。這本書的節奏感很強烈,雖然情節發展緩慢,但內在的情感張力卻是層層遞進的,讀到後段時,那種積蓄已久的情緒會隨著文字爆發出來,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甚至會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中,那些還未完成的、正在等待的「事情」。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標準書面語,而是帶有一種濃厚的口語化色彩,彷彿是作者在日記裡私下寫下的心聲。這種親切感極大地拉近了讀者與文本的距離,讓人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非常放鬆。不過,雖然語言看似輕鬆,但其內涵卻是相當豐富的,書中對於某些傳統習俗或者時間觀念的探討,都顯露出作者紮實的文化底蘊。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留白」。作者不會把所有事情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很多關鍵的轉折點或者人物的動機,都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和填補,這就讓每一個讀者的閱讀體驗都變得非常個人化,每次重讀可能都會有新的體會。它鼓勵你不要急著知道答案,而是享受過程,這在現在這個追求效率的社會裡,簡直是一股清流,讓人重新學習如何「慢下來」。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值其實不高,總覺得這類型的書很容易淪為矯情的文學遊戲。但讀完後,我必須承認,我被深深打動了。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結構,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或陰謀,它只是專注於「存在」本身,專注於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最難以捉摸的生命狀態。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有時候像是一個局外人的冷靜觀察,有時候又瞬間拉近到人物最私密的內心世界,這種視角的切換非常自然流暢,讓人完全沉浸其中,感覺自己就是書中那個正在經歷一切的主角。它給了我一種很堅定的感覺,就是無論生命中經歷多少不確定性,總有一些東西是會如期而至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準備自己,如何去迎接那個「將臨」的時刻。這本書的結尾處理得非常高明,既完成了情感的閉環,又留下了足夠的餘韻,讓人讀完後,會很想立刻拿起筆,寫下屬於自己的幾句感想。

评分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作者對「意象」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書中反覆出現的幾種核心意象,像是特定的季節更迭、某種光影變化,或者某件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它們貫穿始終,隨著故事的推進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形成了一種微妙的結構美感。這不是一本情節驅動的小說,它更像是一首長篇的散文詩,用文字編織出了一種特定的時間氛圍。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時間的方式,它不是線性的,而是回溯與前瞻交織在一起,過去的陰影如何影響現在的選擇,現在的等待又如何預示著未來的樣貌,這種多層次的時間結構,讓故事的厚度大大增加。對於喜歡細細品味文字韻味、享受哲學思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擁有,它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最柔軟、最隱秘的渴望。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封面設計就給人一種很溫暖又帶點神秘的感覺,那種色調很舒服,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追求視覺衝擊的商業暢銷書。翻開第一頁,裡頭的文字排版也很講究,字體大小適中,間距拿捏得很好,讀起來很流暢。作者的敘事風格很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擺上去的。讀著讀著,你會感覺到一種時間緩慢流逝的韻味,那種等待的氛圍被營造得非常好,讓人不自覺地放慢呼吸,去體會文字背後的情感。書裡的情節推進得不快,更像是一種日常生活的細膩描摹,捕捉了許多我們在忙碌中容易忽略的微小瞬間,像是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或是雨後泥土的氣味。整體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心靈上的撫慰,讓人能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澱思緒的空間,非常適合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泡杯茶,靜靜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