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住大傳

黃奕住大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立川
图书标签:
  • 黃奕住
  • 大傳
  • 臺灣文學
  • 地方史
  • 家族史
  • 口述歷史
  • 文化人類學
  • 歷史學
  • 臺灣歷史
  • 移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爪哇糖王、愛國華僑巨商黃奕住的傳奇一生,包含大量一手檔案資料,不少首次公諸於世

  黃奕住,是中國近代史上當之無愧的傳奇人物。

  •「剃頭匠」出身,成為南洋「爪哇糖王」;
  •第一位進入1914年歐洲版《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人;
  •中國第一家民營發鈔銀行——中南銀行的創辦人;
  •廈門鼓浪嶼百年發展史上「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項世界遺產名錄之重要關聯人;
  •「中國第一別墅」等160幢房產的擁有者。

 他是大慈善家,長年捐助天災受難同胞。1931年長江大水災,他雖中風兩年,卻帶頭捐款,並連日站在廈門中山路、碼頭等處向路人募捐,在中國慈善史上留下感人記錄。

  他畢生助學興教,創立南安斗南學校、廈門慈勤女子學校;捐款資助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新加坡華僑中學、廈門大同中學等院校。

  他是攜最多資金回國創業、反哺祖國的華僑巨商,並以香港中南銀行、太平保險公司為平台,佈局南洋,為僑匯、華資進入祖國,扶助民族工商業而嘔心瀝血。

  本傳記的編寫得到黃奕住先生後代家族成員的傾力支持,他們或自述經歷,或提供大量一手檔案資料,其中不少是首次公諸於世,彌足珍貴;此外,由於黃奕住先生的重要地位,本傳記也為中國近代金融發展史補上了重要一頁。
《江山万里录》 作者: 佚名 成书年代: 约南宋中后期 装帧形式: 册页装,纸本,墨书,局部有朱砂批注 卷数: 共十二卷,附录一卷 --- 内容梗概: 《江山万里录》并非一部单纯的野史稗闻,而是一部包罗万象、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南宋绍兴末年的宏大历史杂录。其核心在于对古代王朝兴衰的精妙剖析,尤其侧重于地方治理、军事策略的演变,以及士人阶层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影响。全书行文风格兼具史官的严谨与游侠的洒脱,被后世学者誉为“兼具《资治通鉴》之博大与《世说新语》之生动”的奇书。 第一卷:开辟之初与神话形塑 此卷主要追溯上古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至黄帝战蚩尤,着重描摹了早期部落联盟的形成与文化基因的奠定。不同于官方史书的单线叙事,本书引用了大量民间歌谣和地方志中的残篇,考证了不同地域对“天命”与“王权”最初的理解。其中,对尧舜禅让的描写尤为细腻,不仅记录了政治上的交接,更深入探讨了农业技术进步对权力转移的深层驱动作用。 第二卷:夏商之谜与周礼构建 此卷聚焦于夏代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交叉比对,试图重建一个更为真实的夏朝社会结构。对于商朝,作者详尽罗列了甲骨文中的祭祀体系,并将其与周初的分封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周公制礼乐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卷的价值在于,它首次系统地将“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提升到一种维护国家机器运转的社会工程的高度进行解读。 第三卷:春秋风云与霸业更迭 进入春秋时期,《江山万里录》的笔锋转向了权力斗争的艺术。作者并未过多渲染诸侯间的战争场面,而是着重分析了晋楚争霸、齐桓公称霸背后的外交手腕和经济支撑。其中,关于“尊王攘夷”的虚实辨析,以及对子产、晏婴等贤臣执政方略的深入剖析,展示了早期精英政治的复杂性。此卷特别收录了若干关于“义利之辨”的私人信札摹本,颇具史料价值。 第四卷: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此卷是全书对制度变革最为关注的部分。从魏文侯的李悝变法,到商鞅变法,再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作者对各国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自我革新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尤其对法家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了细致的评估,指出变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彻底打破旧有门阀的阻力。此卷的观点相当大胆,认为战国后期的战争并非简单的武力对抗,而是“制度效率”的竞赛。 第五卷:秦汉磅礴与制度的固化 秦朝的统一被视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技术革命”。作者详述了郡县制的推行细节,并对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的历史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的“骨架”。汉代部分,重点描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以及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持久战术,揭示了“外患”如何促进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第六卷:三国鼎立与士族的崛起 乱世重归,此卷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作者对曹操的唯才是举与刘备的仁义招牌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三国鼎立是“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必然产物。此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荆襄、江东等地的士族阶层,探讨了他们在军阀混战中如何依附、成长,并逐渐成为影响政局的隐形力量。 第七卷:魏晋风流与“玄学”的政治隐喻 此卷充满了对魏晋风度的描绘,但绝非流于表面。作者认为“竹林七贤”的行为,是知识分子对腐朽政治环境的集体消极抵抗。对曹魏后期何晏、王弼的“玄学”思想进行解读,指出其对生命本真和个体价值的探索,恰恰反映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空心化。此卷夹杂了大量诗歌和书信片段,是全书文采最盛的一卷。 第八卷:南北交融与五胡乱华的社会图景 作者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此卷的史料收集尤为不易,多采自佛教石窟造像碑文和西域使节的记录。核心议题是探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强调了氐、羌、鲜卑等部族在进入中原后,在统治策略上最终不得不接受汉文化的“驯化”。 第九卷:隋唐气象与开阔的疆域视野 隋朝的速亡被归因于“过度集中”与“无度耗费”。唐代部分则聚焦于科举制度的完善,视为对魏晋以来士族垄断权力的一种有效制衡。此卷对安史之乱的论述极为深刻,认为藩镇割据的根源在于中央对边疆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减弱,而非单纯的宦官弄权。对“丝绸之路”的繁盛,亦有专章论述,凸显盛唐的国际影响力。 第十卷:晚唐五代与“天下共主”概念的动摇 此卷充满了悲凉的历史感。作者详细记录了晚唐藩镇间的互相倾轧,以及五代时期“朝代更迭如走马灯”的混乱局面。此卷强调了“天子”权威的衰落,即使是强如朱温、郭威之辈,也无法重建一个稳定、受人景仰的中央权威。这为宋朝的建立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即宋朝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中原文化正统”的继承与维护。 第十一卷:北宋的文治与积贫积弱之辩 《江山万里录》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代价则是军事力量的相对削弱。此卷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际效果,肯定了宋代在科技、商业、理学上的成就,但同时也犀利地指出,过度重文抑武带来的财政压力与边防空虚,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第十二卷:南宋的偏安与民族精神的坚守 最后此卷描述了宋室南渡后的挣扎与抗争。作者对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的评价极高,认为他们的失败并非军事才能的缺失,而是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两种路线斗争的最终结果。此卷收录了大量反映民间对金人入侵的义愤诗作,并以宋高宗的最终妥协收尾,为全书画上了一个充满遗憾的句号。 附录:佚事摘编 附录收录了大量前十卷中未及展开的精妙轶闻,包括关于古代建筑技术(如都江堰的维护)、特定时期官员的俸禄制度、以及不同地域的奇风异俗等,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文化史价值。其中,有一篇关于“宋代临安城街道布局与消防制度”的记述,至今仍是研究宋代城市管理的珍贵资料。 --- 历史价值与特点: 《江山万里录》的价值在于其“杂糅性”和“批判性”。它将政治史、军事史与社会文化史融为一炉,尤其擅长从细微之处洞察宏大趋势。作者的叙事视角时而宏观如上帝俯瞰,时而微观如市井观察,使得这部历史杂录读来绝不枯燥。书中多处对“得国易而守国难”的探讨,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绝佳参考。尽管成书年代较晚,但其对史料的尊重与考证态度,使其在诸多野史中脱颖而出,被后世视为研究宋代以前中国社会演变的一把多棱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立川


  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83年秋考取日本文部省國費獎學金赴日留學,先後獲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3年移居香港。寫作之外,還在大學兼任教取,被聘任為內地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在香港從事出版、期刊編務。撰著有學術論著、散文集、人物傳記、目錄學、古籍整理、譯著等。

朱南

  1979年入讀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4年選調福建省政府部門工作,從事僑務、僑情、僑史和僑鄉經濟的研究,曾在省級刊物發表多篇華僑經濟研究論文等。

图书目录

序 〇〇二
前言 〇〇六

第一章楔子.世業農,有隱德 〇二一
㊀ | 楔子 〇二二
㊁ | 生於憂患,長於山村,六歲開蒙,家貧輟學 〇二四
㊂ | 維生日艱,窮則思變,漂洋過海拓新路 〇二八

第二章買棹到南洋,定居三寶壟 〇三五
㊀ | 新(星)馬漂泊,居無定所 〇三六
㊁ | 無桑弘之志,豈大丈夫哉 〇四〇
㊂ | 破釜沉舟,義無反顧 〇四二

第三章從「剃頭住」到新華商的轉變 〇四七
㊀ | 初事負販,自力以食 〇四八
㊁ |「日興」肇立,以「糖」而興 〇五二
㊂ | 首位入選1914年版《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富商 〇五六

第四章既為僑領,當為僑胞爭權益 〇六一
㊀ | 興教助學,責無旁貸 〇六二
㊁ | 熱心公益,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〇六五
㊂ | 支持孫中山,關注祖國的新生 〇六七

第五章言忠信,行篤敬,蠻貊之邦創傳奇 〇六九
㊀ | 異軍突起,業界刮目相待 〇七〇
㊁ | 視誠信如性命,力挽狂瀾於既倒 〇七二
㊂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〇七六
㊃ | 歷三十年商海風波,旋蹶旋興,終成一代巨賈 〇七八

第六章青山一髮是中原 〇八〇
㊀ | 不堪外侮,心繫家國 〇八一
㊁ | 錦城雖云好,不如早返鄉 〇八四
㊂ | 綢繆實業興國計劃 〇八八

第七章對廈門現代化市政建設之貢獻 〇九〇
㊀ | 以廈門為歸宿之地 〇九一
㊁ | 回國初期的四件大事 〇九二
1 為母祝壽,以報慈恩 〇九二
2 大興土木,興建住宅 〇九五
㊂ | 涉足金融,初試啼聲 〇九八
1 開辦黃日興銀莊 〇九八
2 設立金融分支機構,打破洋資銀行的壟斷 一〇五
㊃ | 投身參與市政建設 一〇六
1 興修馬路與助築海堤 一〇九
2 實現廈門島與內地的水陸聯運 一一〇
3 更新市容面貌的地產投資者 一一一
㊄ | 投資經營公用事業 一一三
1 合資主持創辦遠東第一水廠 一一三
2 獨資創辦廈門電話公司 一一九
3 入股廈門、鼓浪嶼兩地電燈公司 一二三
㊅ | 毋忘國恥,爭回鼓浪嶼租界的主權 一二五
1 租界的由來及演變 一二五
2 工部局董事會副董事長 一二七
3 鼓浪嶼公共市公約 一二九

第八章中國金融現代化的先驅者 一三四
㊀ | 南洋華僑回國投資創辦銀行第一人 一三五
㊁ | 邀史量才參與籌辦中南銀行 一三六
㊂ | 特許印發鈔票的私人銀行 一四二
㊃ | 中南銀行與四行聯營 一四八
㊄ | 銀行現代體系的設置之嘗試 一五三
㊅ | 成功所付出的代價 一五六
㊆ | 走進新時代 一六六
㊇ | 中南銀行在香港 一七〇_

第九章最具民族品牌的太平保險公司 一七六
㊀ | 太平保險公司的初創與改組 一七七
㊁ | 進軍「再保險業」,進入海外市場 一八一
㊂ | 拓展太平人壽,產壽分業經營 一八六
㊃ | 專營海外業務,赴港再造輝煌 一八八

第十章華僑實業家的抱負與實踐 一九三
㊀ | 投資閩粵鐵路與開發閩南礦產之悲情 一九四
㊁ | 運用銀行資金實踐實業興國之夢 二〇二
㊂ | 與狀元實業家張謇之往事 二〇六
㊃ | 華僑實業家、愛國商人之本分 二〇九

1 廣交朋友 二〇九
2 感恩之心 二〇九
3 營商之道 二一二
第十一章大手筆營造現代化建築,功在千秋 二一五
㊀ | 中國第一別墅 二一六
㊁ |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 二二一
㊂ | 上海抗日戰爭紀念館 二二三
㊃ | 國寶流落避難所 二二五
㊄ | 遠東第一高樓——上海國際飯店 二二八
第十二章重視教育,熱心公益慈善 二三〇
㊀ | 韌辦斗南學校於樓霞村 二三二
㊁ | 接辦慈勤女子中學於鼓浪嶼 二三六
㊂ | 資助同文與英華中學於廈門 二三八
㊃ | 設立慈善醫院 二四一
㊄ | 捐助公共文化事業 二四三
㊅ | 修繕文化古跡 二四五
第十三章民國捐資多間大學的華僑實業家 二四九
㊀ | 與廈門大學之緣 二五〇
1 獨資捐建群賢樓 二五〇
2 再次捐資添置圖書設備 二五六
3 幫助廈門大學解決經常費用的困難 二五九
4 發起創立中山醫院 二六〇
5 借出校舍給廈門大學暫用 二六三
㊁ | 出任暨南大學校董 二六四
㊂ | 捐辦中國第一所商科大學 二六七
㊃ | 捐建復旦大學奕住堂 二六九
㊄ | 捐助嶺大、南開與北大 二七一
第十四章沿襲多種習俗的黃氏家族結構 二七三
㊀ | 閩南僑鄉特有的家庭模式 二七四
㊁ | 瓞瓞綿綿,子孫滿堂 二七八
㊂ | 周全的後事安排 二八〇
第十五章黃聚德堂的獨特性 二八三
㊀ | 設立黃聚德堂初衷 二八四
㊁ | 變更為家族股份有限公司 二八五
㊂ | 國家財政部特別備案的特殊公司 二八七
㊃ | 精神物質得以繼續傳承 二八八
第十六章黃奕住的子孫後代 二九七
㊀ | 傳承五代的金融銀行世家 二九九
㊁ | 成為國學大師助手的女兒黃萱 三〇一
㊂ | 參與國家立法的孫子黃長溪 三〇九
第十七章傳主的蓋棺論定 三一七
㊀ | 追思與再葬 三一八
㊁ | 屍骨被挖及黃欽書之死 三二四
㊂ | 龐大財富與文化遺產 三二八
1 遺願 三二八
2 物質遺產 三二九
3 精神財富 三三一
後記 三三四
附錄:黃奕住(1868—1945年)身前身後大事記 三三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760688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2021年適逢廈門大學百年校慶,又是黃奕住先生創立中南銀行和在家鄉建立斗南小學一百周年紀念。

  近日收到孫立川、朱南二位廈門大學校友撰著的《黃奕住大傳》書稿,二位作者希望我能為是書寫序。

  黃奕住先生是我的家鄉泉州南安一百多年來最傑出的鄉賢,他1868年出生於貧困農家。十七歲去南洋謀生。從肩挑小販,土產小鋪做起,憑藉他務實守信的人品,吃苦耐勞、勇於拚搏的精神以及非凡的膽識,經過三十多年的奮鬥,取得事業的極大成功,成為海內外著名的華僑企業家,是第一位被列入1914年版歐洲人編撰的《世界商業名人錄》的中國人。

  黃奕住先生雖然在印尼事業發展非常順利,但始終心懷祖國家鄉,他對兒女說過:「念吾僑民苦異國苛法久矣,若不思為父母之邦圖其富強,徒坐擁浮貲,非丈夫也!」1918年世界大戰結束,荷蘭恢復對印尼的盤踞,即苛索奕住先生補交額外增加的戰時巨額稅款,同時提出:如加入荷籍可考慮減免。他斷然拒絕荷蘭殖民政府要他入籍的要求。遂於1919年攜資回國,定居廈門鼓浪嶼,專心致志地投入家鄉和祖國的建設事業。他首先在家鄉創建斗南小學,喻意「北斗南光」,讓包括我在內的家鄉貧窮兒童能受到現代優質教育。在廈門鼓浪嶼,他大力參與建設街市房產、自來水公司、電話公司等市政基礎設施,開設日興銀莊、中興銀行,以及眾多的醫療、教育項目建設。同時他積極捐助廈門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嶺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建設。

  但是當時政府腐敗,致使黃奕住先生的一些建設計劃未能如願進行。例如,在他實業興國造福家鄉理想中,重中之重的福建鐵路建設計劃,早在印尼時即開始和鄉親計議,但經歷長達幾十年的反覆折騰,在黃奕住生前終未能如願實現。據陳嘉庚先生回憶,黃奕住先生曾向他訴說「吾儕前云賺錢難,今日始知用錢更難也」。他的福建鐵路理想,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陳嘉庚先生向中央提出建議,得到毛主席親批「福建築路的正確意見,當為徹底支持」,才列入國家計劃,1957年6月鷹廈鐵路勝利通車。黃奕住長子黃欽書參加鐵路通車典禮後,專程到黃奕住墓地向他父親祭奠告慰。

  黃奕住先生根據三十多年的商海經驗,體會到銀行、保險等金融業對經濟建設和商業活動的重要作用,因此非常重視投資建設銀行。在回國前就先後在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投資參股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

  他洞察到上海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城市。1920年,即專程赴上海與當地名流商議籌建銀行。由於他的名望和資力,很快即獲當局批准,成立以黃奕住先生為主要股東並擔任董事長的中南銀行,並被特批為發鈔銀行。之所以取名為「中南銀行」,黃奕住先生說「乃示南洋華僑不忘中國也,同時寄託南洋廣大華僑積極回國投資的期望」。中南銀行創立時乃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銀行,上海《申報》曾專文評論:「僑商組織銀行,此乃首例,而資本之雄厚,實為商業銀行所僅見,加上主持人皆為社會知名人士,前途發展正無量也!」中南銀行成立後,廣設分支機構,在海外設立通匯處,並廣泛聯繫外國銀行,開展國際匯兌業務,為進出口貿易和華僑匯款提供服務。1931年,黃奕住在投資改組後的太平保險公司擔任董事長,大力擴展業務品種,利用銀行分支機構開展代理業務,同時相機併購中小型保險公司,開拓發展國際再保險業務,在短短幾年中,即將太平保險公司發展成華資保險龍頭企業之一。同時,他在上海還相繼成立信託公司和日興貿易公司。通過這些企業,黃奕住在上海、江浙、天津、廣東、四川等地大量投資或貸款支持發展當地的紡織、礦產、化工、鐵路、航運等民族企業,為促進民族企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繼張騫之後,華僑中踐行實業興國理念的先驅者。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南銀行等事業蒙受重大損失,處境十分困難。當時有友人勸奕住先生加入外國籍,以保護生命、產業,渡過難關。奕住先生再次表態:「余絕對不加入外籍,依靠外人。共赴國難,何懼之有?」

  1943年,黃奕住先生七十六歲,自感身體日衰,遂於是年4月25日預立遺囑。遺囑中寫道:「余一生勤儉持身,忠厚待人,對國家社會之事,雖不敢上擬先憂後樂之倫,亦未嘗稍忘匹夫有責之義」,「余來自田間,深知社會疾苦,賦性質直,見義思為,生平關於教育、慈善諸端,贊助向不後人⋯⋯所望各兒女善守吾產,尤望各兒女同心協力,善師吾行⋯⋯則吾生雖有涯,而吾之精神可以不朽矣。勉之,勉之!」他將遺產的十分之一作為教育基金和醫療基金,以永久支持教育衛生事業。他說:「吾幼時失學,為大恨事。今於吾父吾母丘墓之鄉,吾身數十年經營衣食之地,晚歲遊歷之區,為青年學子略盡吾情,彌吾闕憾焉。」

  1945年6月5日,黃奕住先生於上海病逝,臨終之時,仍諄諄教誨兒女要繼承其遺志,忠於國家,報效鄉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地中南銀行和其他民營銀行一起,合併成公私合營銀行。在香港的中南銀行則和在香港和澳門的其他中資銀行包括香港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新華銀行、金城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國華銀行、鹽業銀行、廣東省銀行以及在香港成立的南洋商業銀行、寶生銀行、華僑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等,由中國銀行統一領導,1982年聯合組成港澳中銀集團。不久,我由國家派港負責港澳中銀集團工作,見證了港澳中銀集團發揮了整體優勢,充分利用香港回歸有期和祖國改革開放的有利機遇,幾年間各項業務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穩定香港金融市場的堅實力量。香港中南銀行作為集團成員行,也從只有不到十間分行發展到二十多間分行,業務規模取得倍數增長,在為祖國建設、香港經濟繁榮以及為海外僑胞服務方面做出重大貢獻。隨著現代化金融業發展的需要,2002年港澳中銀集團合併改組上市成為中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中銀國際、中銀投資、中銀保險等公司。形成祖國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一支強大力量,實現了黃奕住老先生百多年前實業興國的理想。

  黃奕住先生畢生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和遠見卓識的人生抱負深為世人所敬仰,正如香港著名愛國人士、前《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先生在《黃奕住先賢》文中所說:「近代海外華人反哺中國,通商惠工,敬教勸學,而成為中國偉人者,黃公奕住與陳公嘉庚,蓋殊途同歸,為東方啟明之前輩,為中國 .中之巨靈。」

  由於黃奕住先生逝世已經七十多年,他的事跡和精神不免漸漸被世人淡忘。孫、朱二先生重新收集資料,結合各個歷史時期的背景,全角度地編寫《黃奕住大傳》,很有意義。希望可以進一步弘揚黃奕住先生的崇高精神,讓這些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繼續得到傳承和發揚。

原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兼港澳管理處主任 黃滌岩
二〇二一年八月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老生常谈的、流水账式的名人录,毕竟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正史”味道,但没想到,这本书的文风竟然如此清新脱俗,带着一种近乎口语化的亲切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该快则快,信息量爆炸,让人应接不暇;该慢则慢,留出大段的篇幅给人物独白和环境渲染,让人可以好好喘口气,消化一下刚才接收到的冲击。特别是关于主角年轻时期的描述,那种热血澎湃、初出茅庐的青涩与莽撞,简直就像我邻居家那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真实可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把一个“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拉下了神坛,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后悔的普通人。这让读者,特别是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打拼的年轻人,能找到强烈的共鸣点。我个人认为,好的传记文学,就不该只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部分,而这部作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卖弄学问,只讲故事,讲透人心,绝对是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怀有好奇心的读者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太让人惊艳了!作者像是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历史的脉络剖析得丝丝入扣,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读起来,感觉不是在看一本厚重的传记,而是在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到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层次感,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你仿佛能看见主角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纠结与挣扎,那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点都不回避,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学作品。书中的历史背景交代得非常扎实,但绝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让读者在跟随主角命运起伏的同时,也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深刻的体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片段,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读完之后,闭上眼睛,那些画面都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近年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重构一段时代的侧影,让人读完后,回味无穷,会忍不住想再去查阅相关的史料,去探究作者笔下真实与虚构的交界之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是那种高高在上、读起来很累的“大部头”。但《黃奕住大傳》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时代侧影”的捕捉能力。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画面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可能是战火后的硝烟味,也可能是某个重要庆典上华丽的香水味。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感,是很多文字作品难以企及的。而且,作者非常擅长使用象征和隐喻,很多时候,主角所处的困境,其实就是整个时代集体命运的缩影。比如书中对某个建筑被毁的描写,初看是小悲剧,细想之下,却能体味到巨大历史变迁下,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无力感和失落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雅中带着一股坚韧的生命力,读起来虽然会让人沉思,但绝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浴火重生的力量感。对于想深入了解那个年代,又不愿被干巴巴的年代记束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事,而是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碎片化拼图”手法。每一章仿佛都是一个独立的镜头,可能聚焦于某个关键的会议,某个私密的谈话,甚至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前夕主角的梦境。读者需要自己去拼凑出完整的故事脉络,这种主动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摘录和学者的评论,这些“硬核”的佐证材料,让整部作品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又拥有了坚实的学术底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权力斗争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非常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各方博弈的动机和策略,那种高明的布局和反制,看得人是心惊肉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牌桌之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既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审美需求,也满足了历史研究者的求真精神,是近年来少有的集大成之作。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局外人视角”的巧妙运用。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将自己定位为主角的“辩护者”或“审判者”,而是像一个高明的记录者,将所有事件和人物都置于一个相对中立的观察点上。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书中的所有角色都变得立体而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只有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做出选择的个体。例如,书中对某位配角的描述,寥寥数笔,却刻画出了一个在忠诚与自保之间挣扎的复杂灵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普通传记的范畴。此外,全书的节奏控制极佳,高潮部分的情感张力被堆叠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来平复心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黄奕住”这个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如何塑造个体,个体又如何反作用于历史”的绝佳案例,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深度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