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俳句賞評集

四海俳句賞評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四海‧文學雅舍
图书标签:
  • 俳句
  • 诗歌
  • 文学
  • 日本文学
  • 现代诗
  • 四海俳句賞
  • 诗评
  • 文学奖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四海.文學雅舍」為提倡俳句創作而編撰的賞評專集。賞評的詩作大都從本社俳句徵文裡挑選出來,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對有志於從事俳句的創作者而言,是一本頗有助益,且深入淺出的入門專著。
 
  俳句不算是新興的文體,短短三行十七個字變化無窮,宜古宜今,可以用現代技法來寫,也可以在文字和思維上糅合古典詩詞的韻味,令人產生難以抗拒的審美情趣。
 
  讀者如果僅是匆匆一瞥,只有幾秒鐘停留,很難真正進入這精美的藝術時空。俳句評賞,開顯了作品的形式特色、情意脈絡、與美感深度,能引領讀者稍作停留,仔細玩味,讓詩意在心中慢慢發酵;想要欣賞俳句的人,藉此得以悠遊於俳句的美學天地。
 
本書特色
 
  ▌由詩人懷鷹主編,收錄66首俳句賞評。
  ▌和文學雅舍一同讀自然之優美、嘗古典之雅致、賞文學之清幽。
《山海秘境探险志》 作者: 陆鸿飞 出版社: 苍穹文创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内容提要 《山海秘境探险志》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奇幻探险文学巨著,全书共计八卷,记录了探险家陆鸿飞及其团队在二十年间,深入地球上被传统地理学遗忘的“无界之境”的惊心动魄的旅程。本书不仅是一部探险日志,更是一部融合了生物学、地质学、古代文明研究和人类精神史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秘境”生态的细致描摹与对未知文明的敬畏探索。陆鸿飞的笔触冷静而富有激情,他带领读者穿越层峦叠嶂、深不可测的地下河流、以及漂浮于空中的岛屿群,揭示了那些超越我们现有认知的自然法则与生命形态。 第一卷:迷雾之始与珊瑚山脉的召唤 第一卷详述了探险队成立的背景以及他们首次进入“无界之境”的准备工作。陆鸿飞在前人模糊不清的航海记录中,发现了一组指向南太平洋深处奇异洋流的数学模型。在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和招募到核心成员——包括精通古老语言的语言学家苏薇,以及擅长极端环境生存的向导巴图——后,探险正式开始。 他们的第一站是传说中矗立于海平面之上的“珊瑚山脉”。这片山脉并非由岩石构成,而是由亿万年来以光合作用为生的巨型共生珊瑚虫群形成的活体结构。探险队在这里遭遇了第一批非传统生物:能够发出低频次声波进行群体交流的“晶体鱼群”,以及依靠吸收空气中游离电荷生存的“电鳗藤”。陆鸿飞详细记录了这些生命体如何适应极端的光照和盐度变化,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共鸣论”的初步设想——即秘境内的生命体之间存在一种超越食物链的能量交换网络。 第二卷:雾隐沼泽与沉默的巨像 穿过珊瑚山脉,探险队进入了被外界称为“无光之界”的雾隐沼泽。这里的植被呈现出诡异的黑色和深紫色,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甲烷和硫化物。本卷重点描写了团队如何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环境中,利用听觉和热感应技术进行导航。 在沼泽深处,他们发现了令人震撼的遗迹——七座完全由某种未知金属铸造的巨型雕像。这些雕像面容模糊,却散发出强大的磁场。苏薇通过对雕像基座上刻痕的破译,确认这是一种比已知任何古文明都要古老的文字,其语法结构与地球上所有已知语系截然不同。探险队推测,这些巨像是某种远古文明的观测站或是能源储存器。然而,在尝试触碰其中一尊雕像时,引发了一场短暂但强烈的电磁风暴,迫使探险队不得不撤退,并留下了关于“唤醒”与“禁忌”的深刻思考。 第三卷:天空之井与漂浮的群岛 在团队的精心准备下,他们找到了进入天空区域的“天空之井”——一个巨大的垂直气流通道。本卷详细描述了探险队如何利用特制的轻质气球和定向风帆,艰难地攀升至云层之上。 云层之上并非一成不变的虚空,而是一片由相互吸引的、富含稀有矿物质的岩石碎块构成的漂浮群岛。这些岛屿之间的引力异常复杂,陆鸿飞用严谨的物理学模型解释了这种“反重力现象”可能与地幔深处的某种特殊矿物(他命名为“亚铁晶”)有关。 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岛屿上,他们发现了一个由藤蔓和树脂构筑而成的空中巢穴,里面生活着一种双翼哺乳动物——“翼豹”。翼豹拥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结构和工具使用能力,它们用磨光的燧石作为武器和工具。陆鸿飞团队在此停留了九个月,通过观察翼豹的捕猎、育儿和简单的祭祀活动,对高等智慧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审视。 第四卷:冰封高塔与时间的滞留 为了探寻“亚铁晶”的源头,探险队不得不前往秘境的最寒冷区域——位于极北之地,终年被冰川覆盖的“冰封高塔”。这座高塔并非自然形成,其结构光滑,似乎是由单一材料冷却而成。 进入高塔内部后,团队遭遇了最大的挑战:时间流速的扭曲。在塔内特定的区域,时间明显比外界慢了数倍。巴图的探险队在其中一个房间内停留了三天,却发现外界已经过去了近两周。陆鸿飞在这里进行了关于量子纠缠和局部时空弯曲的初步实验记录,这些记录充满了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对现有物理学边界的质疑。 在高塔的最顶层,他们发现了一枚正在缓慢旋转的巨大晶体,它发出微弱的蓝光,是所有异常现象的中心源头。他们未能取走晶体,但通过对晶体辐射的分析,确定了其能量来源——来自地核深处未知的热核反应。 第五卷:地下河流的幽光与水母文明 探险队沿着冰川融水形成的地下河流系统,进入了秘境的底层世界。这里的世界完全依赖于地热和生物荧光照明。 本卷的主角是一种适应了完全黑暗环境的类人水生生物,陆鸿飞称之为“提拉人”(Tira)。提拉人生活在由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巨大地下洞穴中,他们没有视觉器官,而是依靠复杂的生物电场和水流压力变化进行交流和感知世界。 苏薇和陆鸿飞花费了两年时间,试图与提拉人建立初步沟通。最终,他们通过模仿水流震动和利用低频次电脉冲,理解了提拉人记录的历史:他们是地球上最早一批适应深海环境的生物,他们的文明建立在“信息共享”而非“物质积累”之上,所有知识都以生物电流的形式储存在族群意识中。本书详细描述了提拉人如何通过控制洞穴内的热流来调节食物来源(一种依靠化学合成的藻类)。 第六卷:火山熔岩湖与生命起源的谜团 探险队深入地壳,到达了位于秘境最深处的活性熔岩湖区域。这里的环境极端恶劣,团队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在熔岩湖的边缘,他们发现了一片罕见的“生命之池”——熔岩与地表水混合形成的富含矿物质的温热水域。陆鸿飞在这里拍摄到了清晰的微观影像,记录了原始细胞的形成过程。他推测,秘境的独特地质条件和高压环境,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加速版”模型。 本卷的重点在于对“生命共性”的探讨。他观察到,即使是生活在数千摄氏度环境下的微生物,其DNA结构中依然能找到与地表生命某些基本元件的相似性,这强有力地支持了“宇宙生命同源论”的观点。 第七卷:灵能之林与精神的试炼 在回归地面的途中,探险队误入了一片被当地土著称为“灵能之林”的区域。这里的树木枝干呈现出半透明的玻璃质感,它们并非通过光合作用,而是通过吸收并放大环境中的微弱电磁波进行生长。 进入这片森林后,团队成员开始经历强烈的幻觉和记忆重叠。陆鸿飞的叙述变得越来越主观和哲学化,他描述了自己清晰地“感受”到数万年前探险队同伴的恐惧与希望。他推测,这里的植物具有某种生物场效应,能够读取并投射进入者潜意识中的信息。 巴图在此次试炼中几乎崩溃,因为他被迫重温了多年前一次失败探险中失去战友的痛苦经历。苏薇则通过研究森林中“电磁波纹”的规律,开发出了一种可以中和这些精神干扰的频率发生器,带领团队有惊无险地穿过了这片区域。 第八卷:归途、反思与未尽的探索 第八卷描述了探险队历经二十年,携带海量样本、数据和影像资料,终于重返文明世界的艰辛过程。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社会对他们“荒诞故事”的不信任,更有如何向科学界阐释这些颠覆性发现的巨大挑战。 本书的结尾部分,陆鸿飞对二十年来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所定义的“世界”边界,是否仅仅是基于我们感官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他坦诚地指出,尽管收获巨大,但关于珊瑚山脉的能量网络、天空之井的引力秘密、以及提拉人的“族群意识”的核心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山海秘境探险志》以其严谨的科学记录、细腻的探险描写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我们自身世界背后,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另一面”的大门。它是一部关于勇气、知识、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颂歌。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融合: 融合了地质学、生物学、古人类学和量子物理学的观察记录。 手绘插图与图表: 随书附赠数百幅探险队成员亲手绘制的秘境生物速写图和环境剖面图。 第一人称的真实感: 陆鸿飞以日志体结构叙事,代入感极强,情感真挚。 适合读者: 喜爱经典探险小说、对未知地理和生命起源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以及希望挑战现有科学认知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四海.文學雅舍
 
  「四海.文學雅舍」由新加坡知名詩人懷鷹所創立,旨在以文會友,推廣文學創作,舉凡散文、小說、詩歌、俳句等文學體裁都在鼓勵之列。管理團隊成員包括新、馬、港、台等地的華文作家。創辦人懷鷹已出版37部著作,榮獲國內外28種文學獎項。曾在台灣開設過詩歌講座,舉辦詩集、評論集發表會。2019年更獲得第10屆「新華文學獎」的殊榮肯定。

图书目录

1.安詳而寧靜的〈如夢令〉─懷鷹賞評孫嵐〈如夢令〉
2.「試問」春在何處?─懷鷹賞評孫嵐〈尋〉
3.沒有歸期的思─懷鷹賞評孫嵐〈思歸期〉
4.連繫感情的臍帶─懷鷹賞評孫嵐〈杜甫〉
5.春天的美好─懷鷹賞評蔡献英〈煙雨〉
6.看盡天涯路─懷鷹賞評蔡献英〈感懷〉
7.何人夜不寐─懷鷹賞評蔡献英〈雨夜花〉
8.琴聲夢斷的聽雨─懷鷹賞評蔡献英〈聽雨〉
9.化平庸為巧詩─懷鷹賞評晚風〈浪〉
10.雲也要參禪─懷鷹賞評德清〈青山〉
11.開在心間的白鶴靈芝─懷鷹賞評德清〈白鶴靈芝〉
12.歲月無聲無息中消失─懷鷹賞評德清〈賞畫〉
13.黑白是一對孿生兄弟─懷鷹賞評德清〈黑白〉
14.詩與畫一體─懷鷹賞評德清〈賞畫〉
15.人在山色湖光中─懷鷹賞評德清〈攬勝〉
16.人生三變─懷鷹賞評依凌〈早春〉
17.浪漫之中見真情─懷鷹賞評依凌〈戲水〉
18.獨處一隅的綠─懷鷹賞評露兒〈夏之戀〉
19.俏也不爭春─懷鷹賞評張威龍〈梅〉
20.在哪兒下釣?─懷鷹賞評張威龍〈釣叟〉
21.傲立天地間─懷鷹賞評江圖〈心境〉
22.輕笑自如的〈暮情〉─懷鷹賞評南橋思〈暮情〉
23.渾然天成的俳句─懷鷹賞評南橋思〈暮情〉
24.梧桐樹下的咖啡香─懷鷹賞評心潔〈折射〉
25.充滿陽光和童趣的童俳─懷鷹賞評童仙兒〈頑皮月亮〉
26.逃走的究竟是什麼?─懷鷹賞評南風〈逃遁〉
27.人皮與衣物的關係─懷鷹賞評莉倢〈衣櫥〉
28.無奈之中的悲愴─懷鷹賞評陳麗玫〈想家〉
29.和諧靜好的環境─懷鷹賞評李佩芳〈慵懶〉
30.醍醐灌頂的效果─懷鷹賞評冰秀〈禁堂食〉
31.沿著兒時夢的軌跡飛─懷鷹賞評楊敏〈雨後〉
32.故土夢遙遙─懷鷹賞評潘佳營〈故土〉
33.不畏風寒的梅花─懷鷹賞評曉梅兒〈冬梅〉
34.窗外之景─懷鷹賞評盧淑卿〈窗景〉
35.飛升的情感─懷鷹賞評黃淑媛〈漫遊〉
36.可以觸摸的質感─懷鷹賞評張業美〈遐想〉
37.寫意多過寫象─懷鷹賞評素心〈疏影〉
38.集李白之大成─懷鷹賞評素心〈李白〉
39.更深的「悟」─懷鷹賞評Y.Chen〈悟〉
40.雨聲來扣訪─懷鷹賞評惜貞〈聽雨〉
41.無驚無險的驚夢─懷鷹賞評夏蟲〈驚夢〉
42.比酒香還濃郁的茶香─懷鷹賞評林振任〈瑞里〉
43.結一樹不朽的傳奇─孫嵐賞評懷鷹〈松果〉
44.夜涼如水夢自圓─孫嵐賞評懷鷹〈影〉
45.人生何事不得香─孫嵐賞評李佩芳〈茉莉花〉
46.把冬天活成春天吧─孫嵐賞評秋葉〈冬去春來〉
47.〈秋中吟〉讀後感─蔡献英賞評懷鷹〈秋中吟〉
48.俳與文的對話─蔡献英雅和懷鷹〈曇花〉并賞評
49.又見炊煙─蔡献英賞評懷鷹〈炊煙〉
50.俳句的奧妙之處─蔡献英賞評德清〈俳趣〉
51.無語問蒼天─德清賞評南橋思〈泣〉
52.血淚澆灌的藝術─德清賞評懷鷹〈筆觸〉
53.浮生半日閒─德清賞評范詠菁〈登覽〉
54.巧妙的隱喻─德清賞評懷鷹〈巷子〉
55.詩情與禪趣─德清賞評蔡献英〈悟〉
56.生命的漂泊流浪─德清賞評蔡献英〈漂泊〉
57.紅樓寄慨─德清賞評孫嵐〈塵緣〉
58.千古思愁─德清賞評張威龍〈弦月〉
59.動靜之間─德清賞評潘佳營〈蒼鷺〉
60.美麗清淨的點化─德清賞評李佩芳〈蜻蜓〉
61.亂離的悲歌─德清賞評素心〈憂心〉
62.花落香猶在─德清賞評惜貞〈落花淚〉
63.動態意象的塑造─德清賞評Y.Chen〈春晨〉
64.鄉土的守護者─德清賞評林正義〈老榕〉
65.寂寞有聲─德清賞評南風〈月下〉
66.分享讀後感─秋葉賞評蔡献英〈早春〉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40805
  • 規格:平裝 / 134頁 / 14.8 x 21 x 0.7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出的诗集,装帧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上感觉质地很舒服,那淡雅的米白色封面对上烫金的标题,十足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看看里头的真本事。从排版来看,看得出编辑是用足了心思,留白的处理非常讲究,使得原本就清雅的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不至于显得拥挤。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字体选择的谨慎,那种宋体与楷书交替使用的韵味,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诗歌本身的古典美学。不过话说回来,光有好看的皮囊还不够,真正的考验在内容。翻阅中我注意到,这本书收录了一些相当新锐的意象,这让传统俳句的框架在现代语境下焕发出一种奇妙的张力,感觉像是老树开新花,既保留了那种“瞬间之美”的捕捉力,又注入了当代生活的碎影。整本书的装订很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有散页的担忧,这对于经常带着书在咖啡馆或通勤路上阅读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加分项。总的来说,从触感、视觉到内里的编排,这本书的“商品价值”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够同样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用料和细节处理,体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非常符合台湾出版界近些年追求的“质感优先”的审美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用胶水粘合,而是采用了线装的痕迹,即便只是视觉上的模仿,也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档次,让人联想到那些需要小心翼翼呵护的珍本。纸张的选择上也颇具匠心,它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纤维感的,使得墨色在上面呈现出一种温润的、非完全平面的质感,这对于欣赏那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时,能更好地带入情境。同时,书本的尺寸拿捏得很好,它既足够小巧方便携带,又足够舒展让篇幅稍长的篇目得到充分展示,平衡得恰到好处。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反映出出版方对文学作品的尊重,他们似乎在说:好的内容,值得用最好的外衣来呈现。这让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快消品”的属性,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流程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叙事弧线,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堆砌。我感觉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展览,从开篇相对明快、捕捉日常瞬间的作品开始,逐渐过渡到中段那些探讨更深层情感和哲思的篇章,最后收尾时,又回到一种近乎咏叹的、辽阔的意境中去。这种起承转合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情绪上的跌宕起伏,而不是陷入单一情绪的重复。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提升了读完后的回味感和整体的完整性。此外,书中的字体间距和行距的微调,也展现出出版团队的专业性,它们确保了即便是阅读强度较大的段落,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排布局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引导着读者的心神,从一个角度进入,最终在另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得到释放,显示出极高的策划水准。

评分

阅读这类偏重格律与意境捕捉的作品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点就是它的“可重读性”。好的俳句作品,每一次重读都能读出新的风味,就像品尝一杯层次丰富的茶,初饮甘醇,回味悠长。这本书的排版,似乎也深谙此道。作者似乎很偏爱使用长句与短句的强烈对比,这种节奏上的跳跃,非常有效地模拟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心绪起伏的状态——有时是突如其来的灵感闪现,有时则是长久沉思后的缓缓道来。我发现,在某些篇章的末尾,会故意留下大片的空白,这种近乎禅意的留白,强迫读者在读完最后一行字后,必须停顿下来,让意境在脑海中“发酵”一会儿,而不是急着翻到下一页。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掌控,显示出作者(或编者)对诗歌韵律的深刻理解,他们深知,诗的力量有时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留下了多少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种“留白美学”贯穿全书,是其最值得称道的结构特点之一。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封面,而是那种纸张散发出来的,特有的、淡淡的墨香与纸浆混合的味道,是那种只有精装诗集才会有的气味,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十几年前在旧书店翻找古籍的记忆里。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作者多年来的心血与沉淀。我注意到,每一篇文字的标题或引言部分,都有一些手写体的批注穿插其中,虽然看不清具体内容,但那种“亲笔感”的加入,瞬间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这本印刷品有了一种像是私人札记的错觉。这种处理手法非常高明,它打破了传统诗集严肃刻板的印象,增添了一种私密、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书的侧边切口处理得非常干净利落,没有一般平装书那种毛糙感,显示出制作上的精益求精。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设计哲学似乎是“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本身也值得被欣赏”,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艺术品,等着读者用指尖去感受那些细微的层次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