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設計圖典的封面設計就讓人眼睛一亮,那種深邃又典雅的色調,馬上就能感受到裡頭肯定藏著許多寶藏。我最近在幫一個茶藝空間做品牌識別的規劃,一直在找尋能夠完美結合東方美學和現代感的色彩靈感,市面上很多參考書都太偏重單一朝代的風格,要不就是色彩搭配得過於俗豔,少了那麼一點高級感。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細膩、層次更豐富的配色建議。像台灣的工藝美術,像是藍染、漆器,它們用的顏色往往不是單純的紅或藍,而是經過時間淬鍊後的層次感,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種「時間的色彩」,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圖鑑,而是能引導設計師去思考「為什麼」這個顏色組合會給人那樣的感受,從紋樣的意涵去理解色彩的語彙,這樣才能做出真正有靈魂的作品,而不是拼湊花樣而已。
评分說真的,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創產業的朋友,我對這種結合傳統元素的工具書總是抱持著高度的期待,但也常常有點小失望,因為很多時候只是把舊東西拿出來重新排列組合,缺乏原創性的應用思路。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配色方案在實際應用上的彈性有多大。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設計一個婚禮的視覺主視覺,需要用到喜慶又不失莊重的顏色,它能不能提供幾組既傳統又適合現代婚禮氛圍的選項?又或者,如果我要設計一個面向年輕族群的產品包裝,能不能從這些古老的紋樣中提取出既時尚又帶有文化底蘊的「莫蘭迪色系」版本?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不同情境、不同載體(平面、立體、數位)的應用範例或思考方向,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根本就是一本實戰寶典了。我還蠻好奇,它在講述紋樣時,是不是會特別提到一些台灣本地比較少見、但極具美感的宮廷或民間工藝圖騰,畢竟台灣的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個大熔爐。
评分我對那種將複雜的視覺元素拆解、系統化整理的書籍特別有感覺,因為台灣的設計教育裡,很強調「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紋樣時,不只是把圖案放上去,而是能深入剖析它的結構、它的寓意,以及它是如何隨著朝代變遷而產生細微的風格轉化。例如,宋代的簡潔雅致和清代的繁複華麗在用色上會有極大的差異,如果書中能清晰地區分這些脈絡,並且將這些「時代色彩學」融入到配色方案中,那對研究歷史或想做深度文化轉譯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特別想看看,它對於「留白」的處理是不是有獨到的見解?因為在東方美學裡,沒有出現的顏色和空間,往往比實際出現的顏色更為重要,這點是很多西方設計書籍比較難掌握的精髓。
评分最近在幫老家那間百年老店重新設計店面,希望保有那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感,但又不能顯得老氣。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大面積的色彩來營造空間感。市面上的色彩書通常只關注小面積的搭配,比如服飾或插畫,但要應用在建築或空間設計上,對顏色的飽和度、明度要有極度精準的拿捏。我非常好奇,這本圖典裡有沒有針對「大面積使用」的建議?它提供的上千種方案,會不會有明確標註哪些適合做背景色,哪些適合做點綴色?而且,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材質」與「色彩」結合的分析就更好了,例如,當某個顏色用在絲綢上和用在磨砂玻璃上時,視覺效果會如何變化?畢竟,紋樣的「色」是死的,但載體的「質」是活的,兩者的互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驚豔效果。
评分說實話,光是「1100款精采絕倫的色彩方案」這個數字就夠吸引人了,這代表的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足以應對各種天馬行空的專案需求。我希望這本書在排版上非常實用,最好是能像工具書一樣,讓你隨手一翻就能快速找到靈感,而不是需要從頭到尾閱讀的理論書。我最常遇到的困境是,找到喜歡的顏色組合後,卻不知道該怎麼在現有的設計軟體裡精確地複製出來。如果書中能附帶提供相對應的CMYK、RGB或Pantone色號參考(即便只是近似值),那對從事數位設計的朋友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這種將傳統美學與現代數位工具銜接起來的設計,才是真正懂得現代設計師痛點的用心之作,我非常期待它能做到這一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