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之色】傳統紋樣絕美配色圖典:絢爛的中國傳統色彩X豐富的古風經典紋樣,織就1100款精采絕倫的色彩方案

【華之色】傳統紋樣絕美配色圖典:絢爛的中國傳統色彩X豐富的古風經典紋樣,織就1100款精采絕倫的色彩方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紅糖美學
图书标签:
  • 色彩搭配
  • 传统纹样
  • 中国风
  • 配色方案
  • 设计参考
  • 纹样设计
  • 华之色
  • 古风
  • 配色图鉴
  • 色彩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配色設計暢銷書《國之色 中國傳統色配色圖典》作者全新力作!
 
  紋樣作為串聯起傳統服飾、瓷器、建築、彩繪等主題的元素,將中國傳統色融入到紋樣中,進行更立體、更多彩的解讀,為讀者提供清晰的色彩搭配指南。
 
  令人神往的東方色彩美學。
  ▸▸「色之技」解釋了中國傳統配色的五色由來、傳統色配色技巧,與將氛圍作為搭配靈感的色彩意象。
 
  ▸▸「衣之美」結合古代代表性服飾,從衣服的造型、服色、妝容、配飾等方面拓展顏色知識,如唐朝的退紅、宋朝的緗色、明朝的湖藍與清朝的雪青等。
 
  ▸▸「器之美」介紹了中國陶瓷器的釉色,如豇豆紅、蟹殼青、景泰藍等
 
  ▸▸「宮之美」借用斗拱、垂蓮、掛落、平棋等古代建築構件對色彩進行解釋,如琉璃黃、紺藍、雌黃、赤金等
 
  ▸▸「畫之美」針對敦煌壁畫主題講解了團花紋、飛天紋、雁紋、蓮花紋等傳統紋樣中的色彩運用。
 
  本書以46個色彩分類解讀200種中國傳統色,搭配出1100張經典紋樣配色圖,涵蓋服飾、瓷器、古建、壁畫等主題,用具象圖案呈現風格多變的視覺印象,用紋樣寫就難以窮盡的美學史詩,充滿神秘的東方意境,完美詮釋深邃絕美的古典色彩美學!
 
  【關於紋樣】
  ‧衣冠的紋飾密
  ‧瓷器的國粹圖紋
  ‧建築的古韻紋路
  ‧壁畫的華美圖樣
 
  收錄上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紋樣,下至唐宋服飾紋樣、明清瓷器紋樣以及經典的敦煌壁畫,1100款中國經典傳統紋樣。
 
  【關於色彩】
  ‧「退紅」半新半舊的粉紅,色感細膩而微妙。
  ‧「杏黃」如成熟杏子的色澤,感覺低調又溫柔。
  ‧「雪青」偏冷調的淺紫色,印象高貴又祥和。
  ‧「鉛丹」純度低的橙紅色,意象穩重而保守。
  ‧「赤金」呈微紅的暖黃色,象徵富麗與輝煌。
  ‧「石綠」來自孔雀石的色澤,感受平和安寧。
  ‧「蒼綠」帶黑而偏灰的綠,感受著寧靜平和。
 
  囊括200種中國傳統色,每種顏色都有足以體現其視覺印象的名字,可瞭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再現真實的色彩意象。
卷帙浩繁的中华美学之旅:一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视觉宝典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色彩搭配指南,而是一部深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旨在为当代设计、艺术创作及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与丰富灵感源泉的宏大图景。我们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历经岁月淘洗,却愈发璀璨夺目的核心元素,以全新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解构其内在的审美逻辑与文化意涵。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对“器物精神”与“空间意境”的深度剖析,而非停留在表层花纹的罗列。我们认为,每一个经典的传统纹样、每一种被时间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背后都承载着古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因此,本书的结构围绕几个核心板块展开,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第一部分:哲思之源——传统色彩的语境与象征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论框架。我们不直接罗列“配色方案”,而是深入探讨“色彩的哲学根基”。 一、五行生克与时序变迁中的色彩律动: 详细考察阴阳五行理论如何渗透到色彩体系的建构之中。解析“青、赤、黄、白、黑”五正色的本源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礼制下的象征地位变化。例如,探讨周代尚赤与汉代尊黄的深层政治文化动因,以及这些色彩在祭祀、朝服、宫殿建筑中的严格运用规范。 二、道家山水与儒家秩序下的色彩意象: 重点研究魏晋风度与唐宋雅致在用色上的分野。从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境界出发,分析水墨画中“留白”的哲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对淡雅色调的运用,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超然物外之感。对比之下,探讨儒家体系中,强调的礼序与等级制度如何通过色彩的饱和度、明度差异,清晰地划分社会阶层与身份标识。 三、地域风物与物候色彩的采集: 超越主流宫廷色彩,本书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地域文化。我们采集了江南园林的黛瓦粉墙、巴蜀青瓷的温润之色、北方皮毛的厚重暖调,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织物中矿物染料所呈现出的原始生命力。这些“地方性色彩”的分析,旨在揭示中国色彩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而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第二部分:纹饰本体——结构、叙事与技法传承 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对中国经典纹样的结构解析与文化叙事挖掘上,将其视为色彩的载体和意义的放大器。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具有跨时代影响力的核心母题。 一、龙凤图腾的演变与象征矩阵: 系统梳理龙纹从早期的自然神灵形象,如何逐步演化为皇权的绝对象征。本书将剖析不同历史时期龙纹的造型特征(如唐代雄健、宋代灵动、明清繁缛),并分析与龙凤搭配的云雷纹、水波纹等辅助母题在空间布局上的结构法则。 二、草木章法——生命力的结构性表达: 深入分析牡丹、莲花、松竹梅、缠枝蔓草等“吉祥纹样”的艺术处理手法。重点不在于描摹其形态,而在于解析其“程式化”的技法: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实现纹样在不同材质(如玉器、丝绸、陶瓷)上的适应性转换。例如,研究宋代定窑瓷器上模印花卉的排布逻辑,如何做到在有限的器型空间内展现出无尽的生机。 三、建筑构件中的纹饰密码: 将视角转向实体建筑,解析斗拱、雀替、门窗格扇上的“几何母题”。研究如“万字连环”、“回纹”等基础几何纹样在构建秩序感与连续性上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细微的比例调整,影响整体建筑的视觉节奏。 第三部分:物化实践——材质、工艺与媒介的制约 本书的第三部分,强调“色彩”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传统的色彩方案是与特定的材料工艺紧密结合的,脱离载体谈色彩,便失去了根基。 一、釉色研究:陶瓷艺术的“时间凝固”: 详尽分析中国陶瓷史上的几大标志性釉色,例如钧瓷的窑变艺术(探究其在高温下金属氧化物参与反应的化学基础与随机美学)、哥窑的“金丝铁线”的开片纹理与胎釉对比关系,以及青花瓷中钴料的呈色机制。此处的“配色”不再是平面上的色块叠加,而是三维空间中,釉层厚度、烧制温度、气氛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织染之术:丝绸上的色彩记忆: 聚焦于传统印染技术,如蜡染、夹缬、绞缬的物理原理。分析天然植物染料(如靛蓝、茜草、栀子)在不同纤维(丝、麻)上的最终显色特性。讨论“染色均匀性”在古代工艺中的挑战与审美突破,以及如何通过分层染色技术,模拟出超越单色调的层次感。 三、雕刻艺术中的“减法配色”: 探讨木雕、石雕、玉雕中的“负空间”美学。在这些减法创作中,色彩表现依赖于材质本身的自然色泽、光线折射以及岁月侵蚀留下的包浆。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对不同材质(如黄花梨的温润、紫檀的深沉、和田玉的凝脂)的选择,实现一种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高级配色”。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观察中国传统文化“色、形、意”的思维工具箱。它不是提供即用的设计模板,而是邀请读者深入古老的纹样与物料之中,理解它们为何如此美丽,如何服务于古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寄托。通过这种深度的学术梳理与跨学科的整合,我们得以重建一个有生命力、有逻辑支撑的中国古典美学语境,启发当代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真正具有文化深度和时代精神的再创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尋找紋樣裡的中國傳統色/4
朝代崇尚之色/6

第一章 色之技
中國傳統配色的五色由來/18
傳統色配色技巧/24
色彩意象/29

第二章 衣之美
絳紅/36
漢代雲氣動物紋/38
西漢長壽繡雲氣紋/38
蘇枋色/40
雲氣走獸紋/42
鳳鳥紋/42
大紅/44
纏枝牡丹團花紋/46
紅地團花對鳥紋錦/46
石榴紅/48
朵花團窠對雁紋/50
聯珠對孔雀紋錦/50
橘紅/52
朵花團窠對鹿紋夾纈/54
唐代對馬紋錦/54
退紅/56
花樹對鴨紋/58
蝶繞蓮花團窠紋/58
明黃/60
團窠對獅紋/62
立獅寶花紋錦/62
緗色/64
八達暈幾何形紋/66
緙絲一等紫鸞鵲譜/66
杏黃/68
宋代織錦八達暈紋/70
球路龜背紋/70
柘黃/72
纏枝蓮紋/74
纏枝牡丹紋/74
梔黃/76
如意雲紋/78
牡丹蓮花童子紋/78
青翠/80
落花流水鯉魚紋/82
喜字並蒂蓮紋/82
柳綠/84
纏枝蓮紋/86
雙魚紋/86
竹青/88
燈籠紋吉慶萬壽織錦/90
燈籠紋吉慶萬壽織錦/90
湖綠/92
明代織金妝花緞雲鶴紋/94
壽桃花籃紋/94
寶藍/96
八達暈紋/98
方棋如意蓮瓣紋/98
雪青/100
牡丹壽字紋/102
海水雲龍紋/102

第三章 器之美
胭脂紅/108
紅地壽桃紋團花/110
五蝠捧壽紋/110
豇豆紅/112
唐代寶相花紋/114
卷草蓮花如意紋/114
嬌黃/116
清代瓷盤牡丹紋/118
宋代瓷盤蓮花紋/118
天青/120
宋代瓷器雙鳳花卉紋/122
宋代磁州窯牡丹紋/122
粉綠/124
宋代瓷器牡丹紋/126
宋代瓷枕鳥蝶花卉紋/126
秘色/128
明代瓷盤牡丹紋/130
荷塘鴛鴦紋/130
蟹殼青/132
明代瓷盤纏枝花紋/134
番蓮花卷草紋/134
景泰藍/136
清代瓷器花卉紋/138
清代蓮花紋/138
青花藍/140
元代青花纏枝牡丹紋/142
元代瓷盤荷塘清趣紋/142
瓷白/144
琺瑯勾蓮紋菱花式盤/146
清代瓷器蝠(福)磬紋/146

第四章 宮之美
朱砂/152
五蝠捧壽紋/154
鳳頭雙龍團花紋/154
鉛丹/156
牡丹山石紋建築石雕/158
菊花山石紋建築石雕/158
雌黃/160
水波蓮荷紋/162
花卉山石紋/162
赤金/164
賓陽洞蓮花紋/166
瓶花花格紋/166
琉璃黃/168
唐代磚刻蓮花紋/170
宋代彩畫幾何形紋/170
碧綠/172
清代建築紋飾卷草龍紋/174
清代雕刻卷草雙夔龍紋/174
油綠/176
山石牡丹紋/178
山石牡丹紋/178
紺藍/180
卷草花卉紋/182
卷草雙夔龍紋/182
琉璃藍/184
清代卷草雙夔龍紋/186
清代蓮花幾何紋/18

第五章 畫之美
棕褐/192
第二一七窟初唐蓮花圓光/194
第二二五窟盛唐蓮花圓光/194
赭色/196
蓮花圓光/198
唐石榴花圓光/198
土黃/200
第三二一窟初唐團花圓光/202
第一八八窟盛唐石榴花圓光/202
鉛黃/204
聯珠翼馬紋/206
暈紋化生童子井心/206
蒼綠/208
纏枝蓮花井心/210
茶花藻井井心/210
石綠/212
纏枝石榴花紋/214
三兔寶相花紋/214
銅綠/216
第三二○窟團花藻井井心/218
唐蓮花圓光/218
石青/220
第二二五窟盛唐蓮花圓光/222
纏枝葡萄花卉圓光/222
蒼青/224
對鳳紋/226
團花藻井井心/226
鉛白/228
宋蓮花圓光/230
五代蓮花圓光/230

中國傳統色色譜/23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0779
  • 叢書系列:愛生活
  • 規格:精裝 / 240頁 / 21 x 22.5 x 1.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設計圖典的封面設計就讓人眼睛一亮,那種深邃又典雅的色調,馬上就能感受到裡頭肯定藏著許多寶藏。我最近在幫一個茶藝空間做品牌識別的規劃,一直在找尋能夠完美結合東方美學和現代感的色彩靈感,市面上很多參考書都太偏重單一朝代的風格,要不就是色彩搭配得過於俗豔,少了那麼一點高級感。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細膩、層次更豐富的配色建議。像台灣的工藝美術,像是藍染、漆器,它們用的顏色往往不是單純的紅或藍,而是經過時間淬鍊後的層次感,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種「時間的色彩」,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圖鑑,而是能引導設計師去思考「為什麼」這個顏色組合會給人那樣的感受,從紋樣的意涵去理解色彩的語彙,這樣才能做出真正有靈魂的作品,而不是拼湊花樣而已。

评分

說真的,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創產業的朋友,我對這種結合傳統元素的工具書總是抱持著高度的期待,但也常常有點小失望,因為很多時候只是把舊東西拿出來重新排列組合,缺乏原創性的應用思路。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配色方案在實際應用上的彈性有多大。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設計一個婚禮的視覺主視覺,需要用到喜慶又不失莊重的顏色,它能不能提供幾組既傳統又適合現代婚禮氛圍的選項?又或者,如果我要設計一個面向年輕族群的產品包裝,能不能從這些古老的紋樣中提取出既時尚又帶有文化底蘊的「莫蘭迪色系」版本?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不同情境、不同載體(平面、立體、數位)的應用範例或思考方向,那它就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根本就是一本實戰寶典了。我還蠻好奇,它在講述紋樣時,是不是會特別提到一些台灣本地比較少見、但極具美感的宮廷或民間工藝圖騰,畢竟台灣的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個大熔爐。

评分

我對那種將複雜的視覺元素拆解、系統化整理的書籍特別有感覺,因為台灣的設計教育裡,很強調「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紋樣時,不只是把圖案放上去,而是能深入剖析它的結構、它的寓意,以及它是如何隨著朝代變遷而產生細微的風格轉化。例如,宋代的簡潔雅致和清代的繁複華麗在用色上會有極大的差異,如果書中能清晰地區分這些脈絡,並且將這些「時代色彩學」融入到配色方案中,那對研究歷史或想做深度文化轉譯的設計師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特別想看看,它對於「留白」的處理是不是有獨到的見解?因為在東方美學裡,沒有出現的顏色和空間,往往比實際出現的顏色更為重要,這點是很多西方設計書籍比較難掌握的精髓。

评分

最近在幫老家那間百年老店重新設計店面,希望保有那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感,但又不能顯得老氣。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大面積的色彩來營造空間感。市面上的色彩書通常只關注小面積的搭配,比如服飾或插畫,但要應用在建築或空間設計上,對顏色的飽和度、明度要有極度精準的拿捏。我非常好奇,這本圖典裡有沒有針對「大面積使用」的建議?它提供的上千種方案,會不會有明確標註哪些適合做背景色,哪些適合做點綴色?而且,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材質」與「色彩」結合的分析就更好了,例如,當某個顏色用在絲綢上和用在磨砂玻璃上時,視覺效果會如何變化?畢竟,紋樣的「色」是死的,但載體的「質」是活的,兩者的互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驚豔效果。

评分

說實話,光是「1100款精采絕倫的色彩方案」這個數字就夠吸引人了,這代表的不是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足以應對各種天馬行空的專案需求。我希望這本書在排版上非常實用,最好是能像工具書一樣,讓你隨手一翻就能快速找到靈感,而不是需要從頭到尾閱讀的理論書。我最常遇到的困境是,找到喜歡的顏色組合後,卻不知道該怎麼在現有的設計軟體裡精確地複製出來。如果書中能附帶提供相對應的CMYK、RGB或Pantone色號參考(即便只是近似值),那對從事數位設計的朋友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這種將傳統美學與現代數位工具銜接起來的設計,才是真正懂得現代設計師痛點的用心之作,我非常期待它能做到這一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