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

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碧玲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华文散文
  • 美食游记
  • 台湾文学
  • 建蓁
  • 饮食随笔
  • 文化随笔
  • 文学散文
  • 旅行文学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54篇關於各種飲食風光的散文,54位作者跨域書寫
串接起不同場域與時代,打開五感的飲食文學閱讀體驗
 
  「飲食,於人之間可謂交流之最大公約數,本就承載每個人的成長路徑,與其家庭經濟甚至地方風土多所關聯,家道之富貧豐儉必左右其見識,也見證了族群之殊異及時代的遞嬗。」──《食在四方》主編古碧玲
 
  本書選自搜羅各界擅寫之手的《上下游副刊》,由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藉54篇飲食散文照見諸家吃食流派,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邀四方食客來品嘗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食光滋味。
 
  ─|輯一 鄉滋家味|─ 
  家的味道永遠是個人味覺的鄉愁,且看臺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光譜──閩南、客家、阿美、排灣、江浙、港粵、馬來西亞、日本、新住民……,如何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家鄉飲食方寸。
 
  ─|輯二 灶間時光|─ 
  在廚藝修煉之路上,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值得回味,這些紀錄私我烹調現場的食記,最能穿透文字散發氣味。
 
  ─|輯三 寓食載情|─
  關係與記憶往往牽動著舌尖滋味,待斯人斯地已遠,在飲食中品嘗到的人情世緣更是耐人尋味。
 
  ─|輯四 漬物釀食|─  
  醃漬釀造的技藝精隨,在於掌握酸甜苦辣鹹之外的第六味──時間,不僅能將食物濃縮與轉化,還讓人心深處的心思意念慢慢發酵……。
 
  ─|輯五 小吃小點|─  
  領略各地鄉鎮風土的最佳管道,莫過於實際考察街頭巷尾的小吃小點,就讓探索飲食與地緣的關係成為上路旅行的正當理由。
 
  ─|輯六 農耕漁獲|─
  飲食文化溯其源頭都回歸到生態環境,透過農田耕種、野地採擷、水中捕撈、畜殖牧養的身體勞動,也能體會土地海洋的豐厚饋贈。
 
  ─|輯七 利其器|─ 
  食材經過儲藏收納、料理烹調、盛盤擺設,方成為餐桌上的美食,這一連串過程無不仰賴大小用途各異的器物,識食之餘勿忽略品味食藝之美。
 
本書特色
 
  ★作者群橫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各自端出承載感情與記的菜餚,交織出豐富多元的飲食風貌。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省思,藉踩踏土地的飲食書寫走進臺灣的風土人情。
  ★好菜上桌!內附精美彩圖,啟動視覺享用五光十色的小吃大宴。
 
可口推薦
 
  王浩一(學數學的作家、旅行家)
  朱宥勳(作家)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陳美桂(北一女國文老師)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馮光遠(作家、編劇)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蔡珠兒(作家)
  韓良憶(作家)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浩一(學數學的作家、旅行家)
  地方食物之間存在著邊界,而不同家族、家庭除了邊界,有更多的故事與記憶。進一步發展,當這些的紀錄數量夠多,隱然形成社會人類學的部分。這些紀錄與書寫,開始建構所謂的「族群文化」,跟你我有關與連結。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飲食文選」的原因之一,透過作者們娓娓說著各自家庭或是地方的美食經驗,會有更多理解與滿足。閱讀中,理解的是那些家傳,「都是對回憶的一種不捨與貪戀」,滿足的是它記錄了社會變遷的痕跡。舊建築的紋理可以形成地標的辨識,百年老樹可以凝聚鄉人的世代記憶,而餐桌上滋味萬千,則刻畫著族群文化最美麗的印記。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一本可口的散文集,藉由文字帶著讀者走四方、吃四方,從閱讀打開你我五體感官的食物饗宴。隨著書頁走進味道承載的故事、回憶、情感;這些看似作者群關於食物生活片段的個人抒發,咀嚼品嘗的,卻也是食材與土地纏繞而出,屬於你我生命都可能會有的酸甜苦辣。
 
  ⊙陳美桂(北一女國文老師)
  當日常的食物都成了土地的詩篇,文化的田野,那麼廚房中的料理,經由一道道的工序,每個細節的環環相扣,就是我們與生活最誠摯的連結,連結著情感、記憶、味道、顏色,還有季候風土種種的心靈回歸。
  打開《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一書,不是美食指南,也不是饕客養成,而像是閱讀「博物誌」般,給人除了啟動「色香味」的視覺、嗅覺、味覺的感官之外,還有宛如祭典或儀式的身體沉浸,所構成的心思層疊與文化洗禮。
  土地是蘊藏的廚房,大海是豐富的冰箱,手執各種食器的勞作者都宛如實驗室裡的詩人,細查各種生物的紋理,運用意念及想像,創造美味佳餚、食物篇章。書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野菜的採集食用,傳統生態美學的認知,都給過度文明社會一種新思考,一切求諸於田野,求諸於部落,重新開展「人與物」的關係,好好地向各種食物的生命轉化,更謙卑地學習。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是《上下游副刊》歷時數年的精心之作,書中收錄了五十三位文學創作者的飲食書寫,透過食材、小吃或是菜餚,娓娓道出他(她)們的故鄉情懷以及人生閱歷。或許是原住民部落的野菜、客家的瓜封、阿嬤醬缸內的醃漬物;或許是灶上的菜頭粿、廚櫃內的中藥乾貨、以及鍋內的鹹粥;食物承載的是人情與時間的記憶,看似塵封已久的往事,藉著氣味與味蕾被召喚出來,讓人感到心頭暖暖的。
  當我閱讀這本文選,作者們的心情筆記彷彿帶我步入時光的走廊,讓我想起兒時的點滴回憶:媽媽的「牛肉麵」裡,總會添加燉得恰到好處的馬鈴薯與紅蘿蔔,再撒上一點蔥花;爸爸帶我們去租錄影帶時,總會在隔壁的豆花攤叫一碗濃郁的「花生豆花湯」;還有小學週六半天課程結束後,帶著弟弟去市場,買我們姐弟最愛的客家粄條湯,回家大快朵頤並配著「中國民間故事」電視節目。「家」,總是離不開食物的味道與記憶,讀著讀著,眼眶不禁濕潤,回到了那個我們四人曾經的家。
《古韵今声:宋代文学的流变与风貌》 一、引言:宋代文学的时代底色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显著成就的时代。与唐代那种磅礴大气、兼收并蓄的风格不同,宋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其独特的时代精神——内敛、精微、理性,以及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入挖掘。宋代的市民阶层崛起,印刷术的普及,加之文人集团的形成与竞争,共同促成了文学样式的多样化和语言的世俗化。本书旨在梳理宋代文学在词、诗、散文三大领域中的主要成就、流派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力求展现宋代文学生态的复杂与辉煌。 二、词的兴盛与“一代之文学”的奠定 词,作为一种配合燕乐的歌体文学,在宋代迎来了其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被誉为“一代之文学”。其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了从民间娱乐到文人案头艺术的转变过程。 1. 婉约派的早期奠基与发展: 北宋初期的词坛,以“花间派”的余绪为主导,注重音律的和谐与意象的柔美。柳永是推动词体俗化的关键人物。他的长调(慢词)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使其能够描绘都市生活、羁旅行役的复杂情感。他将俚俗的语言巧妙地融入典雅的格律之中,使得词作更贴近市井生活,但也因此受到部分士大夫的讥讽。然而,柳永的贡献在于,他使词真正走出了闺阁,成为可以抒发广泛世俗情感的载体。 2. 苏轼与豪放词派的开创: 苏轼(苏东坡)是宋词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以诗为词,极大地拓宽了词的题材与意境。在“以文为词”的探索中,他将哲理思辨、历史感慨、旷达的宇宙情怀注入词中,打破了传统词体“别是一家”的局限。他的词作题材广泛,上至宇宙洪荒,下至日常生活,气象雄浑,摆脱了以往的脂粉气。这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创作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辛弃疾等人的创作。 3. 继承与变革:周邦彦的集大成: 周邦彦被誉为“词中老杜”。他身兼音律学家与词人双重身份,精通音律,对词的格律进行了精密的规范与整理。他的词风兼具婉约的细腻与苏轼的开阔,在对细节的描摹和情感的铺陈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成功地将雅与俗、工与拙熔于一炉,是北宋晚期词坛的集大成者。 4. 南渡后的悲怆与激昂: 靖康之变后,南宋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其情感基调发生了深刻变化。辛弃疾无疑是豪放派的顶峰。他的词作充满了恢复中原的壮志与报国无门的悲愤,风格雄奇跌宕,语言参差错落,充满力量感,与苏轼的旷达略有不同,更侧重于“以文为词”的激烈和对时局的批判。与此同时,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的“格律派”或“后玉秀派”则转向对音律和意境的极致追求,他们的词作,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追求清空、高妙的境界,展现了宋人对音乐美学的深刻理解。 三、诗歌的转型与“宋诗”的独特面貌 宋诗在唐诗的辉煌阴影下艰难转型,它不再追求盛唐的浑厚与开阔,而是转向对“理”与“事”的探讨,体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 1. 宋诗的理性精神与格律的自觉: 宋诗的显著特征是“以文为诗”,注重议论和哲理的融入。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强调对前人语言的拆解、重构和提升,形成了一种内敛、雕琢的风格。宋诗的语言往往更具逻辑性和精确性,少有唐诗那种自然天成的气势,而更像是精心雕琢的工艺品。 2.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影响: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是宋诗的主流。他们推崇杜甫和陈与义,强调学力和继承。他们的创作方法强调“换骨夺胎”,注重诗歌的技巧和学问,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因过度强调技巧和对前人的模仿,常被批评为晦涩、雕琢。 3. 以苏轼为核心的多元发展: 苏轼在诗歌领域同样是开拓者。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富于机趣,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创造出一种冲淡自然的风格。他的诗歌与词作的交相辉映,共同构建了宋代文人的全方位表达体系。 四、散文的革新:唐宋古文运动的延续与深化 宋代散文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的努力。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精神,使散文摆脱了骈文的桎梏,回归质朴、实用和议论的传统。 1. 欧阳修的承先启后: 欧阳修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他反对晚唐五代以来文风的靡弱,大力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主张“文贵其实”,其散文说理透彻,叙事流畅,对后学影响至深。 2. 苏氏父子的思想深度: 苏洵的散文以议论为主,气势雄健,善于纵横捭阖;苏轼的散文则更富于哲理的灵动和生活情趣,其记叙文(如《石钟山记》)和寓言小品,将个人体悟与客观叙事完美结合;苏辙的散文则以温润、沉郁、平实著称。 3. 王安石的理学思辨: 王安石的散文,特别是政论,逻辑严密,结构精巧,充满变法图强的思想,展现了宋代文人介入社会现实的勇气与能力。 五、结论:宋代文学的时代精神 宋代文学的整体面貌,是一种由“外放”转向“内收”的精致化过程。词的繁荣是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体现;诗歌的理性化与议论化,反映了儒学(特别是理学)对文人思维的深刻影响;散文则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更注重个体经验的真实记录和对社会现实的细腻剖析。宋代文人不再满足于盛唐的慷慨激昂,而是转向对生命细节、人情世故、哲理思辨的深入探究,最终形成了清雅、细腻、富于思辨性的独特文学景观。本书正是试图通过对这些文学样式的细致考察,还原宋代知识分子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古碧玲
 
  自許各界局外人,雜看雜學雜讀,自己思想;生活重心為食物、讀物、植物與藝術。
 
  先後任職於政經媒體、網路、廣告、基金會等,常用文字傳遞想法、溝通理念,偶寫藝評,更想用植物、畫畫與世界對話。
 
  著有《請問里山怎麼走?》、《不知道的都叫樹》。

图书目录

推薦序|叨擾了,我今天是來蹭飯的        王浩一
編者序|釀造一缸靠時間轉化的漬物        古碧玲
 
輯1 鄉滋家味
1 粄與芋                                鍾永豐
2 鄉韻‧鄉味                            林剪雲
3 鹹鹹的雨,下在南方的甘蔗田            呂政達
4 馬太鞍濕地的野菜歲月                  柯春伎
5 野菜,部落不可缺的味                  楊依璇
6 看媽媽的厲害!芋頭與愛的料理法        廖昀靖
7 漚菜尾                                  凌煙
8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吳鳴
9 用熱騰騰的回音擁抱彼此                 徐彩雲
10 年度限定:豆皮捲和炸蝦               吳家恆
11 命中帶湯                             湯長華
12 文化大融合的吉蘭丹野菜飯             曾詩琴
13 越式炸餃子Banh Goi                    簡香靜
14 桃花節散壽司                     新井一二三
 
輯2 灶間時光
1 年菜唯有三仙燉                        陸之駿
2 蒸魚最高境界                           陸之駿
3 煎烤與蒸鮮──我的烹魚實戰記錄        方秋停
4 做一碗海葡萄丼飯                        Miru
5 湯匙裡的甜蜜:樹薯                    杜盈萱
6 野菇鹹派,攬一把驚喜節氣味       Sophie李淑瑜
 
輯3 寓食載情
1 焦慮會過去,米會留下來                張讀行
2 明亮的宴席                            洪愛珠
3 滾燙不了的火鍋                        黃思綺
4 那龍貓引領的甜點女兒                  袁朝露
5 爸爸牌止咳祕方                        古碧玲
6 洄瀾時光的氤氳滋味                    蘇紋雯
7 記一場悲喜參半的廚師出任務            陳洲任
8 用煲底的火,熬湯                      劉怡伶
9 還原為茶                              汪彥君
10 慧劍斬情絲:毛豆小甜粽               洪金珠
11 花‧貓‧黃芥末                       林薇晨
 
輯4 漬物釀食
1 漬魂                                  曹麗娟
2 我的釀造花園                          鄧美玲
3 蕗蕎為什麼流眼淚?                    張健芳
4 還魂桂花釀                            譚玉芝
5 時間之美──濃縮與轉化                胡燕倫
 
輯5 小吃小點
1 鹹粿與菜頭粿的界線                    陳淑華
2 阿江的刀光血影                        林俊安
3 紅薯球的滋味                          陳議威
4 鹹粥的召喚                            周姚萍
5 撐起基隆廟口的兩隻腳                  曹銘宗
6 黑糖粉圓冰,濱海鹽工消暑土方          吳比娜
7 我的撩慾食物                          簡國書
 
輯6 農耕漁獲
1 好天存著雨來糧                        陳煥中
2 木瓜與蝸牛                            楊富民
3 下山的山蘇                    Apyang Imiq程廷
4 退潮之際,鮮甜濃郁的海洋零嘴          李盈瑩
5 乾殼                                  林楷倫
6 雜魚雜紀                              林敬峰
7 生命中的藥草之旅                      陳牖心
 
輯7 利其器
1 器物控的養成之路                      徐銘志
2 餐桌藝術的文化衝擊            魏聰洲‧蔡潔妮
3 關於冰箱永凍層二三事                  包子逸
4 來自「有餘旅舍」的冰箱風景            周憶璇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71253
  • 叢書系列:人文悠活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叨擾了,我今天是來蹭飯的
王浩一(學數學的作家、旅行家)
 
  公視頻道有個節目《誰來晚餐》,這是從二○○八年就開播的資深節目,每一集記錄著一個臺灣家庭,邀請他們夢幻的貴賓到家裡作客,內容是賓主一同分享人生、生活、經驗、意見等,重要的是節目中所包含那一桌的家庭食物……其實,我喜歡「參觀」那些不同家庭的餐食,因為我總能看到那一桌豐盛菜餚裡,有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的「家庭密碼」,像是臨床心理學的熱門課題「家族排列」,有代代回溯的根源,有生命方向的動力,有家人情感的流動。
 
  地方食物之間存在著邊界,而不同家族、家庭除了邊界,有更多的故事與記憶。進一步發展,當這些的紀錄數量夠多,隱然形成社會人類學的部分。這些紀錄與書寫,開始建構所謂的「族群文化」,跟你我有關與連結。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飲食文選」的原因之一,透過作者們娓娓說著各自家庭或是地方的美食經驗,會有更多理解與滿足。閱讀中,理解的是那些家傳,「都是對回憶的一種不捨與貪戀」,滿足的是它記錄了社會變遷的痕跡。舊建築的紋理可以形成地標的辨識,百年老樹可以凝聚鄉人的世代記憶,而餐桌上滋味萬千,則刻畫著族群文化最美麗的印記。
 
  《食在四方》有些作者從已社會化自己的自省,開始梳理「曾經的孤僻和疏離」,然後整理出成長過程時的「慢味」,濃濃的鄉韻、鄉味溢於紙外。有些作者則是眷眷深情回味曾經滋養過他的一道道家鄉美食印記。
 
  像是作家鍾永豐、廖昀晴的芋頭有客家文化和家人的愛;寫著原住民野菜文化的柯春伎、楊依璇,她們說苦甘的野菜是遊子的心靈羈絆;寫出時代的曾經,有呂政達的南部甘蔗田、凌煙的漚尾菜等等。當然,引我好奇的徐彩雲的桶柑製作、吳家恆的豆皮捲、吳鳴的客家瓜封……還有湯長華的廣東煲湯、簡香靜的越式炸餃子、海外的新井一二三的桃花節散壽司……都讓我多了視野與嚮往。
 
  「鄉滋家味」篇章,訴說著長大了,我們總多了各地生活的場域經驗,然而在一些歲數之後,又會在不知名的時刻裡,從記憶裂縫中萌發一種「味覺鄉愁」。於是我們回溫,也回味著年輕歲月的味蕾記憶,嘗試揣摩母親的本事、複製老菜廚藝的流程,總想留住往日的彩虹。像是呂政達在〈鹹鹹的雨,下在南方的甘蔗田〉的文字,外祖母用蒼老而依依的聲調:「讓我多看一眼吧!」
 
  喜歡「灶間時光」篇章,我自己也曾經動筆也寫過這樣時光的食記,發現這些作者也跟我一樣,字裡行間多是歡愉樂趣經驗,香味四溢,繞樑三日的回味。總覺得,我們每個人真應該多多動筆紀錄「自己曾經的灶間時光」,再將它存放在自己的「幸福存摺」。
 
  這些私我的烹調經驗,充滿著濃郁的歲月美好:像是陸之駿的年菜與蒸魚、方秋停的烹魚實戰紀錄、Miru的海葡萄飯、杜盈萱的樹薯湯、Sophie李淑瑜的野菇鹹派等。
 
  當炙熱湯品上面,漂泛著那些漂亮的油花,也開始泛起了「愛」,有濃郁家愛、親愛、鄉愛、友愛或是邂逅的愛,作家們便成了超商試吃促銷員,他們喊話著:萬般滋味中,最棒的佐料是「愛」,最香的是「情」,是傾力的烹調之美,是闌珊處的食材,是人間不滅的甘美感受。
 
  「寓食載情」篇章,有張讀行離鄉念鄉的米食焦慮、陳洲任的廚師任務、汪彥君的九芎坑的茶農、洪金珠的毛豆小甜粽。也有洪愛珠說母親的〈明亮的宴席〉、黃思綺所說遺憾的〈滾燙不了的火鍋〉、袁朝露則說女兒與甜點、古碧玲懷念父親與桔餅、蘇紋雯談了阿澤與油桶雞、劉怡伶念念不忘W友與煲湯。
 
  而林薇晨說花、說貓、說黃芥末,這是我喜歡的極短篇小說,或是說它是精緻散文。作者從大學時期的一間德國餐廳的芥末黃牆壁說起……文字中情感非常輕巧、討喜,也有不俗的滋味描繪。我以為作者是一位「無可救藥的黃芥末上癮者」,她如此形容著黃芥末滋味:「小小幾滴黃芥末,滴在舌尖上,整隻舌頭立刻成了一座向上爬伸的樓梯,一階一階一階,每一階都臥著一隻芥末色的貓。所有的貓胡然移動了步伐,在樓梯與樓梯之間跳上躍下,踩過這裡,那裡。」
 
  第四篇「漬物釀食」這類的文章,永遠是我的「有待學習」的課題,讀著作者們的釀造經驗,我同意酸甜苦辣鹹五味之外,第六味「時間」,是無以倫比的享受。但是,我也自覺「漬與釀」不會是我的寫作素材,自知之明,那個需要天分!我純欣賞即可,當大快朵頤時我會是忠誠的啦啦隊。
 
  至於第五篇「小吃小點」則是我的強項了,精神抖擻地閱讀文章,成了我的「開心小鎮旅食」。作者們細膩地描述家鄉的街頭小吃,有深刻的地緣關係,這些小吃們承載了一方鄉鎮的風土滋味,非常迷人。文字之間,總呼喚著來吧!來吧!請你前來體驗品嚐!
 
  於是,旅行的動機就顯得理直氣壯。陳淑華從她一碗彰化的煎菜頭粿談起,再到南部林立的煎粿攤,細細地述說臺灣有一道隱形的美食界線,那是北部人不能理解的世界。至於阿江的鱔魚意麵、南投的秋天紅薯球滋味、府城經典的鹹粥、基隆廟口的滷豬腳與原汁豬腳、黑糖粉圓冰……呼喚你,地方美食永遠是旅行理由。
 
  我自詡是「農產品促銷員」,當看到第六篇「農耕漁獲」裡,陳煥中的稻穀收成的艱辛、楊富民的木瓜上的蝸牛、程廷的山蘇栽培、陳牖心的豐富草藥之旅……總親切地瀏覽與學習。至於,漁獲部分則是我心虛的地方,「尊敬」地閱讀是我的態度,海鮮是我的美食小三,不必懂,享受即可。
 
  最終篇「利其器」,真好的收尾。想像,當冰箱塞滿的食材,如何有源源不絕的好料理?在健康又新鮮的食材之外,要有美好的食譜與盛盤,也要有良善的料理工具。
 
  《食在四方》以最大化收羅了這些精采文章,成就了大價值。隨性開卷,盡興掩卷。
 
編者序
 
釀造一缸靠時間轉化的漬物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彷彿釀造一缸需要時間轉化的漬物,選集自五十四位作者的《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逾十萬字。係由從事環境教育相關事務的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贊助《上下游副刊》稿費,經過五年的邀稿與挖掘民間高手,積累書寫出各種飲食的風貌,捏塑出當代諸家的吃食流脈,輪廓立體,眉目清晰。
 
  文選,永遠只是選,總有疏漏,無法具備絕對代表性。散文,看似寫作容易,看似品類富繁,少有拘泥,文體最自由;正因為其容易,欲出類拔萃,益發困難。散文為文可以修辭精湛,詞藻瑰麗,步步緊湊,抑揚曼妙,結構完備,每個字句都埋著哏,曲折彎轉,令讀者仰視作者的擅寫,還得字字拆解,若攀爬於山峰峽谷間。亦可清澈若水,用字不見奇巧華麗,若信步漫步於坦徑間,讀者尾隨其素朴無華的行文,初讀可能淡然寡味,深讀後方覺察其抒情內斂,情感汨汨流洩,其共同點為非虛構。
 
  飲食,於人之間可謂交流之最大公約數,本就承載每個人的成長路徑,與其家庭經濟甚至地方風土多所關聯,家道之富貧豐儉必左右其見識,也見證了族群之殊異及時代的遞嬗。如近三十年來或因婚姻或因工作或因依親等因素,從東協各國移民臺灣者,帶來種種植物與食物,以及一九四五年的大移民潮所帶來的飲食文化,擾動交融出此間獨有的食方飲譜,俱係時代的產物,也潛移默化了此間的常民生活及文化。
 
  五年來,以創建一飲食生態農林漁牧的副刊平臺,繫盼能挖掘擅寫之手,藉此平臺循序寫作。於是,一方面邀深具文名的熟手引路,並藉此培育新手,一方面趁機梳理臺灣五光十色的多元飲食地圖。
 
  於《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選文從輯一的「家滋鄉味」起始,涵蓋不同族群的家鄉飲食方寸:南部鍾永豐、中部徐彩雲、東部吳鳴的客家粄、桶柑餅、無瓜不封;出身屏東的林剪雲寫承襲日治時期製法的飛魚一夜干,竟是當地講臺語族群的尋常家味;臺南呂政達的甘蔗鹽田與虱目魚;嘉義東石的凌煙寫閔南人家漚菜尾;桃園大溪長大的廖昀靚自家種芋的芋槐芋頭粿;阿美族柯春伎與排灣族媳婦楊依璇的原住民野菜文化;父母自江浙移民的吳家恆之豆皮捲與炸蝦年菜;湯長華寫香港外婆傳下的粵式煲湯;曾詩琴想念馬來西亞吉蘭丹的野菜飯;新井一二三寫日本人年節的桃花散壽司;此外,開版以來始終尋覓的新住民飲食書寫,礙於新住民以華文寫作仍有隔閡,透由帶著新移民孩子煮食的年輕老師簡香靜,書寫新住民媽媽做的越南大餃子。此輯記敘母祖和家鄉滋味有之,也呈現出各個族群家庭滋味背後的文化光譜。
 
  輯二的「灶間時光」特收選擅烹擅寫的陸之駿的兩篇文章──燉三仙及蒸魚的最高境界,以紀念開版以來即供應稿件,卻已於二O二二年中年遠行的陸之駿,其煮食叮嚀與不藏私的撇步,音容猶歷歷眼前;深怕煮魚的方秋停挑戰煎魚百轉千迴終至達陣;從西臺灣遷徙東臺灣的Miru寫一入花蓮菜市場的五感全開,以海葡萄丼飯敬謝大海的慷慨給予;杜盈萱寫從未嘗過的樹薯味;而Sophie李淑瑜告訴我們法國森林所採的野菇認證者居然是西藥房。迴轉逗留於灶間的時光總是從容閑散,閃亮暢快。
 
  食物,所寄的情往往在遠離一地或斯人已遠時,才知其「銘印現象」之深。輯三「寓食載情」記敘各種親緣與無親緣者之間的相與,飲食催化了真摯的情感。寫思念遠方的母親;已辭世的母親;一家團聚卻無滋味的年菜;離婚母親帶出愛做甜點的女兒;女兒尋覓復刻先父的藥膳;為非親非故的被判極刑受刑人阿澤定時送食物,冤獄釋出後帶他尋親;出任大廚為已逝摯友張羅一席的回憶;辭別不知何時可再相見的香港友人;與移民臺灣的港人共訪茶農;從黃芥末寫大學時期相交之人;結於日本人藉毛豆揮劍斬情絲。
 
  本輯包括:落腳荷蘭以為自己絕不會想念臺灣食物的張讀行,放下焦慮,於米食裡坦然面對思念;洪愛珠宛如畫筆似的細描病中母親,輕揮指揮棒看著女兒演奏出一桌宴席;黃思綺寫過年團聚四口人家的毫無滋味,若一鍋始終無法沸騰的火鍋;袁朝露以困窘單親,養出喜歡做尋常人吃得起的甜點女兒;古碧玲描摹揣想已逝父親的調理家人配方;「一人社會局」的蘇紋雯與鄭性澤的送食情誼;陳洲任出任悲喜參半的廚房任務;劉怡伶送走要返回香港、共赴時代命運的友人,猶日日念念;汪彥君在尋訪茶農時,憬悟茶與自身的意義;林薇晨是文字精靈,雀躍於貓般的黃芥末間回想大學時期的友人;深悉日本文化的洪金珠揮動慧劍,原來日本父母取出毛豆麻吉,就是要兒女死了心,斬斷情絲。
 
  輯四「漬物釀食」,醃漬食物既是仰仗時間緩步輕移,促使食物改頭換面的技藝,更是於心中不時翻攪的記憶庫藏。小說家曹麗娟因外婆的擅漬,反倒近鄉情怯,望漬卻步多年後,重啟「漬魂」,與外婆遙相聯結;鄧美玲則是獨攬一家漬藝,沉浸於釀造桃花源樂不思蜀;張健芳從輕漬蕗蕎談日本與中國之民族性差異;譚玉芝從都市貴婦移民花蓮做農婦,撿拾桂花釀出金晃晃黃澄澄的桂花釀。
 
  各地小吃最顯風土,往往過了此村,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輯五「小吃小食」老是在路上田野調查的陳淑華為鹹粿與菜頭粿找出身世的界線;臺南人吃氣口的習性,在林俊安寫阿江刀光血影片鱔魚炒鱔魚,可窺知一二;出身南投市年輕作者陳議威不服氣地獻出紅薯球的滋味,一洗老是被忽視的南投市亦有獨一無二的滋味;匆匆行旅間周姚萍訪鹹粥、憶娘家的鹹粥,食物鏈結始終都在;深悉食物掌故的基隆年輕耆老曹銘宗,亮出撐起雨都廟口的兩隻腳;吳比娜娓娓敘來濱海鹽工藉黑糖粉圓冰,倚為消暑土方;臺南囝仔阿國有個不擅煮食的母親,激勵他凡物自行開發,包括撩慾的冰品。
 
  飲食取自土地海洋,即所謂之「身土不二」,調身養息,必得回到環境源頭。輯六「農耕漁獲」從半農半X的陳煥中豐收後「好天著存雨來糧」,寫農夫看天吃飯之遠慮近憂;楊富民憶當兵前的遊手好閒,客串木瓜農,竟引來與鍋牛對抗之大作戰,滑稽突梯甚是有趣;都市熱炒店的熱賣山蘇,卻是支亞干部落太魯閣族Apyang Imiq的傷悲,試著釐清族群之間的剝削關係;李盈瑩赴馬祖發掘海洋零嘴,唯有親炙過才知道的鮮甜濃郁;林楷倫藉「乾殼」寫海洋生態的丕變與瀕死;林敬峰以「雜魚雜紀」論底拖漁法捕撈下雜魚的哀愁與消費市場之惡;陳牖心的印度旅次為她枯竭的身心尋回亮光,返臺種植草藥自行調理。
 
  冰箱的發明堪稱飲食世紀的一大步,功德絕不遜於人類登陸月球;而識食也要知曉食藝之美,輯七「利其器」徐銘志以「器皿控」的養成,記敘其手藝佐杯碗盤匙筷之美;魏聰洲負笈法蘭西,於湊合的器皿宴客,在餐桌上深受藝術文化的衝擊,這兩篇均在散文之餘,提供實用資訊;包子逸和周憶璇對冰箱幽默感與想像力兼具的把冰箱想成「永凍層」與「有餘旅舍」,為《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畫下完美的句點。
 
  平凡家常,華麗炫目,五十四位中青散文家各擅其場,鋪陳了人類學般的飲食文化光譜,柔腴豐美篇篇俱有其味,持續的書寫是最貼近環境與當代社會的綿長回應,《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願君品賞。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華麗的擺盤,而是那種台灣特有的、熱氣騰騰的人情味。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把「吃」提升到「生活哲學」層次的作品,而不只是單純的食譜彙編。台灣的飲食文化之所以迷人,在於它總能在一碗簡單的滷肉飯或一碗魚丸湯裡,找到複雜的歷史和社會意涵。因此,我非常關注作者是否能深入挖掘這些食物背後的社會變遷、移民故事,甚至是政治經濟的影子。例如,某種特定食材的引進與普及,背後往往牽動著數十年的兩岸交流或國際貿易。如果這本書能展現出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將飲食視為一種文化符號的解讀密碼,那就太成功了。我希望它能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現在吃的,是誰留下來的傳統?我們又將如何定義下一個世代的「台灣味」?這種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的交織,才是真正有重量的飲食文學應有的姿態。

评分

這本《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光是書名就讓人對內容充滿了好奇,想一探究竟這「四方」究竟包含了哪些地方的飲食文化精髓。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涵蓋了不同地域的飲食風貌,讓人聯想到一場味蕾的深度旅行。一個真正熱愛台灣在地美食的人,總會對這樣強調「四方」視角的飲食書感到興奮,因為我們深知台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飲食上自然也融合了來自中國大陸各省、日本、東南亞乃至原住民的風味。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張美食地圖,帶領讀者走訪那些隱藏在巷弄之間、充滿故事的老店,而不僅僅是介紹那些光鮮亮麗的餐廳。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平衡宏觀的飲食歷史脈絡與微觀的庶民小吃體驗,這兩者缺一不可,才能構成一份完整的飲食文化畫卷。如果能有紮實的田野調查,並穿插著作者親身的味覺記憶與情感連結,那絕對是上上之選。台灣人對「吃」的執著,不單是為了飽足,更是為了維繫情感與記憶,希望這本書能捕捉到這種深刻的文化底蘊。

评分

從「華文飲食」這個廣泛的範疇來看,作者如何處理地域間的差異性,會是我最關心的焦點之一。台灣的飲食文化是建立在漢人移民的基礎上,但同時也深受原住民飲食的影響,更不用提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跡。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將台灣本土的飲食經驗,與更廣大的華文世界進行對話或比較,那就具備了更高的學術與文化意義。例如,某道菜在福建、廣東與台灣的不同演變路徑,背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隔閡與文化調適?這類比較性的分析,才能讓這本書擺脫地方志的窠臼,邁向更具普世性的探討。我希望作者能提供清晰的脈絡,引導讀者理解食物如何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承載著族群遷徙、文化認同的複雜主題。這種深度的剖析,才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飲食文學作品。

评分

這套文選,光是「建蓁」這個印記,就讓我對其內容的嚴謹性有了基本信任。在台灣的出版界,能以「文選」形式集結的,通常意味著這些文章經過了時間的篩選,具備一定的文學或思想價值,而非單純的旅遊指南。我的閱讀偏好傾向於那些文筆優美,能將食物的氣味、口感,甚至烹煮過程中的聲音與溫度,細膩地轉化為文字的作家。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詩意的,是能夠觸動讀者心底最柔軟部位的。想像一下,在一個微涼的午後,讀著關於一碗熱湯如何撫慰人心的文字,那種精神上的滿足感,遠勝於實際品嚐的短暫愉悅。因此,我期盼這本書能展現出強烈的敘事能力,讓每一道菜餚、每一餐飲的場景,都能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故事,充滿生命力,讓讀者讀完後,彷彿真的歷經了一場豐富的味覺與心靈之旅。

评分

說實在話,現今市面上的飲食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只是流於表面地介紹網路上已經人盡皆知的名店。對於一個常年混跡於市場、熱衷於尋找地方限定風味的老饕來說,我更看重的是作品的獨特性與知識密度。《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這個書名,讓我猜測它可能收錄了一些比較學術化、或是研究性的華文飲食論述。我期待看到那些少人問津的、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被文字記錄下來,例如特定節慶時令才出現的古老點心,或是那些僅在特定宗族聚落中流傳的私房菜。台灣的餐飲業競爭激烈,但也正是這種競爭,催生了無數創新的可能。如果這本書能夠捕捉到「創新」與「傳承」之間那微妙的平衡點,探討新一代廚師如何面對舊有風味的挑戰,那就相當有價值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在緬懷過去,更能對當下的飲食場景提出犀利的觀察與批判性的省思,引領讀者建立更具批判性的味覺標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