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麗華
图书标签:
  • 禅诗
  • 禅宗
  • 中国古典诗歌
  • 文学史
  • 宗教研究
  • 文化史
  • 唐诗
  • 宋诗
  • 禅史
  • 诗歌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禪法的關鍵處,祖師們都是以詩偈示道,
  禪宗的祖師代代以詩傳法,
  所以,參禪當以參詩為要。

  拈花微笑讀禪詩
  從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訶迦葉的「涅槃妙心」,到初祖達摩「廓然無聖」的心,再到二祖慧可「豁然自覺」的心,都是禪宗祖師心法的傳遞。

  影響了後來一花開五葉的禪宗宗風,每一句師徒對話,都是「以心印心」的「偈語」,祖師們也就留下一首又一首的詩偈。於是,「詩偈」成為禪宗弟子「明心見性」的根據。

  本書從禪史、禪學和文學,解讀四十首精選禪詩,分為祖師禪、分燈禪、居士禪三大篇。從釋迦摩尼佛到六祖惠能,「祖師禪詩」如何詩燈相傳?從「分燈禪詩」的五家七宗,一探各家名僧所悟禪境。「居士禪詩」則透過王維、李白、蘇軾等詩作,看居士們如何參禪修道?

  佛陀早已把他的教法化為十二分教,其中的「伽陀」(gāthā)和「祇夜」(geya)都是詩。通過讀詩,我們對禪的領悟將更精確而深刻。詩可以是禪悟的契機,也可以是悟後的語言,甚至可以做為禪的教法。

  讀禪詩可以品味:詩中的禪、禪中的詩,一旦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有了連結,就能打開我們心中的寶藏,也因此有了悟道的契機。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这本书的主题,但完全避开介绍该书本身的内容,而是侧重于介绍与该主题相关、但又不直接涉及该书内容的广泛领域。 --- 书名:山水之間:宋代文人筆下的禪意與隱逸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寻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士大夫群体中,禅宗思想与自然山水审美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塑造其精神世界和艺术表达的复杂图景。这不是一本关于特定文学作品或诗歌流派的专著,而是着眼于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察特定历史时期内,思想潮流与艺术实践之间微妙的张力与融合。 宋代,一个在政治上承接唐代的繁荣与动荡,在文化上开启宋学(理学)的理性与内省的时代,其文化气质的核心,便是对“道”的追寻与“境”的体悟。禅宗,自唐代传入并盛行后,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心性修养的重视,形成了深刻的互动。这种互动,并非简单的教义嫁接,而是在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审美取向以及政治抱负中,渗透性的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 一、 禅宗思想的社会化与士大夫的“心法” 本书首先梳理了自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禅宗在江南地区的传播脉络及其对世俗文化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临济、曹洞等主要宗派在士大夫阶层中的接纳过程。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朝为官或退隐山林的文人,他们如何将禅宗中的“空性”、“无念”、“平常心”等概念,内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准则。 例如,探讨苏轼(东坡居士)晚年转向禅宗思想的背景。他的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个体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我们考察他与僧侣之间的唱和、他对山水景物中“禅机”的捕捉,并非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意象,而是深入剖析这些表达如何服务于他处理人生苦厄、寻求内心安宁的哲学诉求。这是一种将宗教体验转化为个体生命哲学的实践。 二、 山水形胜:从描摹到“在其中”的转变 宋代山水画的成熟,被公认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强调,这种成熟不仅仅是技法的革新——如范宽的雄伟、郭熙的“可游、可居、可观”——更是哲学观念的物化体现。 我们对比研究了唐代山水画中尚存的“界画”或“青绿山水”的规整性,与宋代“水墨为上”的趋势。水墨的晕染与留白,恰恰呼应了禅宗所强调的“不着一色”、“空”的境界。山峦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主体心性的投射。画家们不再满足于描绘风景的壮丽,而是力求捕捉“天地之大德”在某一特定时刻被个体感知到的“瞬间领悟”。山水成为了体验“道”的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而非单纯的避世之所。 三、 隐逸的再定义:朝堂与山林的辩证 宋代的士大夫面临着一个永恒的困境:忠君报国与个体自由的张力。本书探讨了“隐逸”概念在宋代的演变。与魏晋名士的彻底出世不同,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往往是“半官半隐”或“心之所安处即是归处”。 他们退居山林,并非完全割裂与世俗的联系,而是将山林视为一个“炼心”的场所。山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成为他们体察“万物一体”哲学的媒介。他们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如点茶、焚香、插花),实际上是对物质欲望的节制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生活哲学深受禅宗“日用即道”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的隐逸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带有深刻内省意味的文化实践。 四、 诗文中的“机锋”与“禅语” 在文学表达层面,宋代诗文,尤其是那些关注自然和个人情感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具有“机锋”色彩的表达。这种“机锋”并非直接引用佛经语录,而是在格律和辞藻的运用中,刻意营造出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张力。 我们考察了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悖论、反常识的意象,引导读者跳出逻辑思维的藩篱,去体会某种直觉性的领悟。这与禅宗公案中那种“棒喝”的教育方式,在效果上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语言不再仅仅是描述世界,它本身成为了一个通向非语言性真理的媒介。 结语:一个时代的文化体征 本书通过对宋代士大夫群体在思想、艺术、生活方式上的交叉观察,意在勾勒出禅宗思想如何化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底色,渗透并塑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它揭示了在理学尚未完全定型之时,禅宗所提供的实践性方法论,如何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条在动荡尘世中安顿身心、体悟生命本真的独特路径。读者将得以管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生态,理解宋代文明的内在张力与和谐之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麗華


  一九九二年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後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中文系副主任、《臺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主編、《臺大中文學報》主編、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主任。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暨宗教所所長,《國語日報》「古今文選」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詩歌與禪學、佛教文學、東亞漢詩、中國詩學、文學理論、語文教育等。

黃秀珠

  二○二○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班。曾任越南胡志明市臺商子女學校中文教師兼學務主任,並於臺灣多所國、高中任教,擔任學務主任、教務主任、輔導主任等職。現任東莞厚街長河道明學校國語文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詩歌與禪學、佛教文學、中國詩學等,著有〈疫情下的人間佛教實現——以《人間福報》爲例〉、〈佛教思想對金庸《天龍八部》的影響探究〉。

吳靜宜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唐宋文學、佛教文學、國文教學等。著有《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天臺宗與茶禪關係〉、〈從寺院僧規及和尚家風探討禪與茶的關係〉、〈黃庭堅詩歌中的茶禪生活美學〉等數篇論文,並參與《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撰寫。

图书目录

自序一 拈花微笑讀禪詩——蕭麗華
自序二 禪詩禪史話人生——吳靜宜

壹 祖師禪詩
釋迦牟尼佛〈付法偈〉
傅翕〈空手把鋤頭〉
菩提達摩〈一花開五葉〉
僧璨〈信心銘〉(節選)
弘忍〈有情來下種〉
惠能〈示法偈〉

貳 分燈禪詩
〔牛頭宗〕牛頭法融〈心銘〉(節選)
〔洪州宗〕南嶽懷讓〈心地含諸種〉
〔溈仰宗〕仰山慧寂〈付法偈〉
〔溈仰宗〕香嚴智閑〈悟道偈〉
〔法眼宗〕永明延壽〈永明妙旨〉
〔法眼宗〕長慶慧稜〈萬象叢中獨露身〉
〔曹洞宗〕洞山良价〈君臣五位偈〉
〔曹洞宗〕曹山本寂〈焰裡寒冰結〉
〔雲門宗〕德山緣密〈委曲商量〉
〔雲門宗〕天衣義懷〈開悟偈〉
〔臨濟宗〕臨濟義玄〈臨終偈〉
〔臨濟宗〕汾陽善昭〈示眾偈〉
〔黃龍派〕黃龍慧南〈趙州吃茶〉
〔楊岐派〕虛堂智愚〈一重山了一重雲〉

參 居士禪詩
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王維〈登辨覺寺〉
李白〈廬山東林寺夜懷〉
杜甫〈望牛頭寺〉
白居易〈寄韜光禪師〉
柳宗元〈禪堂〉
李商隱〈北青蘿〉
龐蘊〈無念清涼寺〉
司馬光〈為景仁解禪〉
蘇軾〈贈東林總長老〉
黃庭堅〈寄黃龍清老〉
秦觀〈圓通院白衣閣〉
王洋〈寄題鄧成之粟庵〉
陸游〈仰首座求鈍庵詩〉
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詩〉
劉基〈立春夜聞蛙鳴作〉
王守仁〈題灌山小隱〉
袁宏道〈戲題飛來峰〉
湯顯祖〈高座陪達公〉
張問陶〈禪悅〉

附錄 禪宗法脈傳承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699
  • 叢書系列:琉璃文學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一

拈花微笑讀禪詩
蕭麗華


  從禪宗第一本燈錄《祖堂集》開始,就可以看到禪與詩偈不可分割的關係。在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中,釋迦牟尼佛的〈付法偈〉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開啟了中國禪宗史上燈燈相傳的法統與以詩傳法、以詩印心的特質。

  從此,西天二十八祖達摩成為中國禪宗初祖,初祖再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到惠能,乃至於分燈後超佛越祖的禪師,都以詩偈把無形無相的禪法傳遞下去。詩偈這種獨樹一格的禪宗語言,為歷代禪師保留著智慧的花串。於是,禪史上的禪詩成了中華文化的瑰寶,是禪者生命的明鏡與智慧的雋語。

  達摩到中土後付法給慧可,也說了一偈:「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首偈暗示禪宗將在中土大興法脈,一花開五葉,於是形成了由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一脈相傳的祖師禪血脈;與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加上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楊岐二派,統稱之為「五家七宗」的分燈禪。《天目中峰和尚廣錄》說:「所云五家者,乃五家其人,非五家其道也。」五家的宗旨都是達摩餘緒、惠能禪道,不同的只是「語言機境之偶異」而已。

  惠能是南宗禪的創立者,他的〈示法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禪法總綱為:「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雖然禪宗史上以神秀為漸,惠能為頓,但是惠能認為不論頓漸,禪宗從祖師以來強調的都是「無念」、「無相」、「無住」。偏偏禪法的關鍵處,祖師們都是以詩偈示道。所以,參禪當以參詩為要。

  溈仰宗的宗風,《宗門十規論》說它「方圓默契」,《五家宗旨纂要》則說是「明暗交馳,體用雙彰」;臨濟宗的宗風,《人天眼目》說它「大機大用」,《五家宗旨纂要》則說是「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曹洞宗的宗風,《五家宗旨纂要》說它「道合君臣,正偏回互」;雲門宗的宗風,《人天眼目》則說是「截斷眾流,不容擬議」;法眼宗的宗風,《萬法歸心錄》說它「對症施藥,垂機迅利,掃除情解」……,這些評唱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如何分辨五家七宗的禪風?我認為,通過閱讀五家七宗的禪詩,對這些應機而產生的、接引學人的不同方法,就能更心領神會其中細微差別的奧妙之處。

  元好問〈贈嵩山雋侍者學詩〉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妙解詩與禪相通之意。但是,「詩」真的只為「禪」錦上添花,「禪」真的只為「詩」增上境界而已嗎?詩的妙處在於象徵,禪的妙處在不語;詩禪合轍,相輔相成,祖師大德早已知道這等妙用。早在中國周代《易經.繫辭》上就記載著孔子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在精神認知的世界,語言是有限的,但詩卻能以意象象徵涵括無限。古印度時期,佛陀也早已把他的教法化為十二分教,其中的「伽陀」(gāthā)和「祇夜」(geya)都是詩。通過讀詩,我們對禪的領悟將更精確而深刻。詩可以是禪悟的契機,詩也可以是悟後的語言,詩甚至可以做為禪的教法,這就不只為「禪」添花錦而已。

  六朝到兩宋之間,不僅是禪宗發展的極盛期,也是詩僧輩出的年代。從六朝第一代詩僧:康僧淵、支遁、道安、慧遠等,能詩的高僧近四十人,高僧與文士以詩歌互動,促成詩禪合轍;唐代則屬於第二代詩僧輩出的時期,能詩的僧人數以百計,詩集更多,而唐至五代,僧人詩集就達四十多部,出現以皎然、寒山、拾得、齊己、貫休等大批詩僧,詩作豐富,成果斐然;兩宋僧集更逾四、五百人,流播廣披日、韓與越南。

  禪宗與佛教的妙旨,在僧俗間以詩歌為弘法途徑,對文人的思想與信仰影響深遠。在中國,詩是科舉應試科目之一,文人的主流作品為詩歌,因此文士受禪師影響所產生的禪詩也極為大宗。王維有「詩佛」之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詩意空靈,禪境雋永。柳宗元也崇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寫出天地迥絕,極富禪意的境界。白居易中年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許,曾說:「坐倚繩床閒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詩作近三千首,半數以上有禪理禪趣。蘇東坡受佛教影響更大,結交的名僧遍五家七宗,以雲門和臨濟為主。蘇軾以禪入詩,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禪詩佳句,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不勝枚舉。閱讀這些知名文士的禪詩,將更能貼近士大夫與庶民的心靈,彰顯禪宗的影響力是雅俗共賞的。

  這本書的構想起於法鼓文化,承聖嚴法師創造人間淨土的教誨,期能為當代人選讀精彩禪詩,為紛亂不安的人心帶來清涼的休歇。個人長年研究佛教文學與古典禪詩,因此義不容辭承擔下來。考慮祖師大德禪法精妙更勝於文人居士,因此本書配合禪宗發展史,分為「祖師禪」、「分燈禪」與「居士禪」三大範疇,期能完整顯現禪宗史上諸位禪師的精華與智慧,及其普及於歷代文士信仰所產生的涵濡成果。

  「祖師禪」與「分燈禪」共選詩二十首,主要從歷代禪典中挑選出詩偈,配合禪史公案與個人的禪修體驗加以解讀。禪宗典籍除經典之外,公案語錄最為大宗。產生於晚唐的《祖堂集》,收錄祖師大德詩偈凡三百四十五首,待進入入兩宋與明、清,更陸續有《景德傳燈錄》、《古尊宿語錄》、《指月錄》、《續指月錄》、《碧巖錄》、《虛堂集》、《禪林類聚》、《禪宗頌古聯珠集》等語錄、燈錄,禪宗詩偈不計其數,都是本書選錄的來源。「居士禪」則由黃秀珠老師精心挑選唐、宋、元、明、清二十位詩家,再由黃秀珠、吳靜宜兩位老師聯合撰寫。禪詩在歷代詩家和禪客之間薈萃交激,產生吸引文人墨客的禪思,有別於祖師大德的詩偈,能為禪詩增添新的風采。僧人詩偈與文人禪詩,這兩股僧俗合奏的詩偈歌頌,共同成就禪宗史上禪文學與禪化的奇葩,以及人人心靈可資修養的沃土。

  二○二二年七、八月間,我密集閉關寫作,心靈彷彿回到法鼓山禪堂裡再度打了一次禪七。當年聖嚴師父教導默照禪的苦口婆心,以及孱弱劬勞的身影歷歷在目。法鼓山曾經是我心靈最大的休歇處,本書若能為中華禪法鼓宗盡一點心力,也算稍稍能不愧對師父的教誨。願以此書功德迴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蕭麗華)

自序二    

禪詩禪史話人生   
吳靜宜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遭遇和生命起伏,佛教除了高僧大德的傳記外,追尋佛道的在家居士,他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更是貼近我們的生活,容易引人共鳴。而跟著詩人居士的人物故事,與參禪體驗,希望能讓對禪已經有所認識,又或者感覺自己似懂非懂,甚至還不認識佛法的朋友們,都可以一同用比較輕鬆的方式,來深入佛法世界。透過一位位詩人豐富的人生歷練,盼能讓讀者點燃心燈,學習居士如何面對生命抉擇時的智慧,進而也能夠受到啟發,而更認識自己的自在本性,體悟人生。

  或許有人會說自己沒有慧根,沒有宗教信仰,會不會無法明白?本書縱貫禪史的歷史脈絡傳承,從祖師禪詩開始介紹,藉由釋迦牟尼佛〈付法偈〉的開示,開始了以詩傳法的傳統,於是詩偈成為接引文人雅士的最好方法。唐代之後一花開五葉,大部分的人對於分燈禪的差別並不清楚,因此透過介紹五家七宗不同的語言機境,企盼讓每個人尋找容易進入的方法,享受相應的作品。詩與禪都是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最容易親近進入的法門。

  略過六朝至初唐的詩僧,本書直接從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開始,〈題大禹寺義公禪房〉是居士因科考失利,漫遊大禹寺而留下的作品,詩中描述結識了心如蓮花的高僧義公,並以自然山水襯托其光風霽月,讚美習禪的成果。當人生中遇到逆境,不妨效法孟浩然走進禪詩與自然山林,生命中自然會找到新的出路。維摩居士王維,號稱詩佛,他的〈登辨覺寺〉除了描寫寺院勝景,更讓讀者認識修行十個階段,了解詩人如何修禪以領悟禪法的歷程。學習是漸進的,修行路上除了頓悟,也需要生活中不斷地成長與累積,才能讓心思愈來愈澄澈清明。青蓮居士李白,是才情只應天上有的謫仙人,而在晚年遭流放夜郎後,特別到廬山尋訪東晉慧遠所建的東林寺,並以〈廬山東林寺夜懷〉詩,分享禪坐如何讓身心靈進入一種不可思議的境地。

  開創點鐵成金的山谷居士黃庭堅以詩文書畫聞名,是宋代居士禪的代表人物,透過吟詩、書畫、焚香、品茶、賞花與嘗食等日常生活,融入靜觀禪坐的體悟,與蘇軾一同開展出遊戲三昧,打造文字禪的新高度,使得宋代士大夫競相追隨,從而形成一股詩、畫、禪合流的文化風尚,而這也正是現今時代的潮流。黃山谷在困境時,透過〈寄黃龍清老〉表達自己對禪道的體會,詩中化用禪宗公案故事,以詩歌濃縮禪史,以「騎驢覓驢」、「非馬喻馬」表明禪宗修行乃要求自修自證、自悟佛道,悟道不能向外覓求。說明悟道如人飲水,在於每個人心中,不能向外求,而需以超然物外之心才能悟道。

  在現今紛擾的塵世間,感謝有如此美好的緣分,能夠一同與師長、詩友們一起走進禪詩,並靜下心來,期待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你我能夠從每一位禪門居士身上學到人生智慧,期盼禪詩能夠洗滌你我的心靈,因為親近禪,讓我們彼此都能找到清涼心,因而開啟菩提智。(吳靜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比較關注的面向是,這本書在「史」的部分如何與「詩」進行對話。我們常聽說禪宗如何影響了日本的茶道、武士道,但在華文世界裡,禪詩的脈絡似乎沒有被如此系統地梳理過。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這個市場上的空白。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禪詩」的範疇?它是否僅限於那些明確標榜禪宗意境的詩作,還是更廣泛地包含了那些在無意中流露出禪機的篇章?如果能看到作者在定義上的獨到見解,那將會非常有啟發性。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人來說,能夠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穩定人心的力量,是極其寶貴的。光是書名就給了我一種「探索」的期待感,好像推開了一扇通往靜謐古老園林的大門。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關於古典文學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抓住「神髓」的不多。很多作者往往流於形式上的分析,比如格律、用詞的典故等等,這些雖然重要,但對於渴望從詩中獲得精神滋養的讀者來說,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我更看重的是,作者如何解讀詩人心中的那份「空」與「有」。禪的精髓在於體悟無常與當下,好的禪詩自然帶有這種穿透力。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這種深奧的哲學概念,用我們都能理解的現代語言轉譯出來,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闡述這些詩句時,會採取怎樣的視角?是保持學者的客觀距離,還是像一位老友般,溫柔地引導讀者進入詩人的心境?我更傾向於後者,那樣的書讀起來才不會有壓力,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識的流動。

评分

老實說,我對詩詞的鑑賞能力不算頂尖,但對能讓人心靈平靜的東西總是有種莫名的偏愛。這本關於禪詩的書,光是那種靜謐的氛圍感就非常吸引我。我不是那種會去深究典故和典籍的學者型讀者,我更喜歡那種能直接「感覺」到的東西。禪詩的妙處就在於此,它不跟你講大道理,而是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一幅畫面,讓你自己在畫面中找到對應的心境。例如,當讀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樣的句子時,那種豁達和順其自然的態度,簡直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良藥。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介紹詩作的工具書,更希望它能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心靈導師,無論是清晨醒來,還是深夜失眠時,都能隨手翻閱,獲得片刻的安寧與啟發。這種實用性,遠比艱澀的學術探討來得更貼近生活。

评分

最近這幾年,台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各種資訊和壓力像海嘯一樣襲來,讓人喘不過氣。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讓我「接地氣」的讀物,而古人的智慧往往是最穩固的錨點。這本《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重量感,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單純只是介紹幾首詩,背後似乎還隱藏著一段歷史的脈絡。我對歷史的興趣普普通通,但如果能透過詩歌這種藝術形式來了解歷史的底層邏輯和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那會比枯燥的年代紀事有趣得多。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考證和梳理,才能將詩句與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巧妙地結合起來。這種跨學科的整合能力,是衡量一本深度讀物的重要標準。我期待看到,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詩句,是如何反映出禪宗思想在不同時期的流變與影響力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簡潔中帶著一點古典韻味,光是看到書名和設計,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禪詩這種文學形式,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它背後蘊含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活哲學。我特別欣賞那種在短短几句詩中,就能勾勒出天地之大美,又同時將心靈的平靜與波瀾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功力。很多時候,我們在忙碌的日常中,常常忘記了「慢下來」這件事,而好的禪詩就像是一劑強心針,能讓人瞬間從喧囂中抽離,回到最純粹的自我對話中。光是翻閱書中的目錄和一些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材上的用心良苦,看得出他對於禪宗思想的掌握,絕非僅止於表面功夫,而是真正有深入鑽研的。對於喜愛詩詞、也對東方哲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值得收藏的寶藏。我很期待能從中領略到,那些字裡行間所傳遞出的,超越語言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