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

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宏昭
图书标签:
  • 社会正义
  • 社会评论
  • 政治哲学
  • 伦理学
  • 社会问题
  • 批判理论
  • 公共政策
  • 公平
  • 平等
  • 社会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你在閱讀《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這本書時,請先閱讀我對思索與思想的詮釋以及個人道德與社會正義的思想原理與核心價值,然後,再去閱讀社群評論、經濟評論與政治評論的各篇文章。
 
  作者透過熱情的多產寫作,除了想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紀錄,也希望能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理念與想法,透過不斷的思索與討論,定義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探寻未竟的疆域:当代艺术的界限与意义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末至今,全球艺术领域中涌现出的复杂现象、核心议题以及驱动艺术转向的关键力量。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孤立的美学活动,而是将其置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的宏大叙事之中,探究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塑、挑战乃至消解既有的界限。 第一部分:后现代的余烬与新现实的开启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进行了审视。我们回顾了其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对主体性的质疑,以及对挪用、拼贴等手法的推崇。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固化,艺术界开始寻求超越后现代的困境。 我们详细考察了“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思潮对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人与机器的简单结合,而是深入探讨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人”这一概念自身的边界正在如何被侵蚀和重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生物艺术(BioArt)、算法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以及人机协作项目,来表达对主体性消融的焦虑与期待?本书梳理了这一领域内,从杜尚的现成品传统到今日的“数据本体论”的演变轨迹。 第二部分:物质性与虚拟性的辩证拉锯 当代艺术的一个核心张力在于物质实体(the physical)与虚拟空间(the virtual)之间的拉锯战。互联网不仅是传播媒介,更成为了一种新的存在维度。 我们分析了“沉浸式艺术”(Immersive Art)和虚拟现实(VR/AR)技术如何改变了观众的在场感和体验机制。当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供人观看的对象,而是要求观众完全投入的“环境”时,艺术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边界何在?书中对比了沉浸式装置的身体经验与数字雕塑在元宇宙中的“漂浮”存在,探讨了“真实”与“模拟”之间的哲学鸿沟正在如何被技术填平。 同时,本书也并未忽视对物质性的回归。面对过度数字化的倾向,一批艺术家重新拾起了传统的手工艺、粗粝的材料和身体力行的劳动。我们关注了“慢艺术”(Slow Art)的复兴,以及那些拒绝即时消费和快速理解的、需要时间沉淀的物质性作品,它们如何成为对信息爆炸时代的抵抗姿态。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碎片与地方知识的重申 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中心性(以往聚焦于西方大都会)正在被持续地分散和重构。本书聚焦于“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进程在当代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考察了非西方艺术史叙事的重建工作,关注那些致力于挖掘并呈现被主流艺术史忽略的边缘化知识体系和美学范式的艺术家群体。这包括对后殖民语境下身份政治的深入探讨,以及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工具,来揭示历史书写中的权力结构和遗漏点。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地方性”(Locality)在当代艺术中的新意义。在全球化的同质化浪潮中,艺术家如何通过深入挖掘特定地理、气候或社区的独特经验,创造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现场特定性”(Site-Specificity)作品。我们分析了气候变化议题如何催生出强调地理环境和生态关系的艺术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将艺术从纯粹的审美领域拉回到生存的本真问题上。 第四部分:资本、机构与艺术的“去商品化”尝试 当代艺术的生态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和美术馆等机构的权力。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艺术市场对观念和形式的快速同化能力,探讨了当代艺术如何被编码、定价和流通的过程。 我们详细分析了加密艺术(Crypto Art)和非同质化代币(NFTs)对艺术所有权和稀缺性概念带来的颠覆性影响。NFTs在提供了新的去中心化创作和交易模式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能源消耗、投机行为以及艺术价值本质的激烈辩论。 针对机构的权力,本书也呈现了艺术家们采取的反制策略。从“关系美学”对社交互动的重视,到激进的“关系美学2.0”对机构内部结构的挑战,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在体制内外的边缘地带进行操作。我们考察了那些旨在实现“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的实践,例如基于共享、协作或纯粹知识传播的艺术项目,它们挑战了艺术作品作为可交易对象的传统定义。 第五部分:感知、伦理与美学的未来视野 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艺术可能探索的方向,重点放在了“感知”和“伦理”的交汇点。当代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创作和观看作品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 我们探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操纵感官输入(如声音、触觉、气味),来重塑观众的认知地图。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实验,更是对现代社会中感官麻木状态的警醒。 在伦理层面,本书强调了艺术在应对“环境正义”、“数据隐私”和“技术滥用”等紧迫问题时所应扮演的角色。艺术不再仅仅是记录或评论社会问题,而是必须通过其创造性的介入,提出新的伦理框架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总结: 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矛盾性与驱动力。它不是对既有成就的总结,而是对未完成、未解决议题的持续追问。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关键艺术实践的深入剖析,我们试图描绘出一条艺术在剧烈变革时代中,寻求意义、挑战既有秩序的探索之路。阅读本书,即是参与到这场对艺术本体论和未来实践的严肃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宏昭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美國西雅圖大學教育學碩士
  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學士
 
  主要著作:
  《醫療福利政策》,1998 年7 月,桂冠
  《勞工福利政策》,1998 年10 月,桂冠
  《老人福利政策》,1998 年10 月,桂冠
  《社會福利政策》,1998 年10 月,桂冠
  《 超越福利國家》(與王順民、郭登聰合著),1999 年9 月,揚智
  《生活經濟學》,1991 年2 月,遠流
  《社會福利經濟分析》,2004 年2 月,揚智
  《幸福人生》,2022 年11 月,商鼎
  《愛情‧ 婚姻‧ 家庭》,2022 年11 月,商鼎
  《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2022 年11 月,商鼎
  《公共福利最適原理》(出版中)

图书目录

第1篇思索與思想 
第1章思索 
第2章思想 
第3章思想批判 

第2篇思想原理 
第1章一般原理 
第2章相對原理 
第3章調和原理 
第4章最適原理 

第3篇個人道德 
第1章個人道德 
第2章真實原理 
第3章責任原理 
第4章尊嚴原理 
第5章善良與邪惡 

第4篇社會正義 
第1章社會正義 
第2章社群正義 
第3章經濟正義 
第4章政治正義 

第5篇社會評論 
第1章社群評論 
第2章經濟評論 
第3章政治評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442167
  • 叢書系列:華文創作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充满学究气的腔调,反而带着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批判精神。作者的笔力很强,尤其是在描述社会现象时,那种讽刺和幽默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过瘾。我常常是笑着读完一个段落,然后马上又被它揭示的残酷现实震慑住。特别是对某些政治操作和媒体话语权的解构,那真是刀刀见血,毫不留情。我感觉作者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个最清醒的朋友,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书里引用的那些案例,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潜规则”,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将其剥开,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洞察力。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某种既定框架下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像一剂猛药,能让人瞬间清醒过来。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毫不妥协的批判立场,没有丝毫的暧昧和和稀泥,就是要直面问题,这种态度在今天的出版界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完全不同于一般学术出版社那种沉闷的风格,反而带有一种现代艺术的疏离感和冲击力。每一章的开头都会引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诗歌或者艺术家的语录,这些“留白”的处理,让厚重的议题有了喘息的空间。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章节转换时采用的那些黑白照片插图,它们常常是那种捕捉到社会边缘人物瞬间表情的抓拍,极富感染力,与文字形成了强烈的互文关系。这种设计上的用心,体现了作者对“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视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媒介的艺术鉴赏。这种多元化的信息输入,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探讨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让人记住那些核心的观点。对于习惯了传统书籍排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是一种惊喜,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思考用一种极具美感的方式包装起来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太厉害了,作者好像一位老教授在跟我们娓娓道来,但又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他把那些宏大的社会议题,比如贫富差距、身份认同,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串联起来,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有亲切感。我尤其喜欢他探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动的那些章节,那种细腻的观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举个例子,他分析某个地方的社区发展困境时,引用的那些田野调查资料,真实得让人心惊,仿佛自己就站在那个街角,看着那些正在发生的故事。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写作风格,在台湾的社会学著作中并不多见,让人耳目一新。整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章法,逻辑层层递进,读完后感觉对整个台湾社会运行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这种深度的剖析,真的能让人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产生更深刻的反思,绝对值得细细品味,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因为涉及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比较复杂,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是,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他对于“建构”和“解构”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严密,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文献支持,但又不会让人觉得堆砌学问。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啃完关于某种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章节,那部分的分析深度,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处理跨文化比较时,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并没有陷入文化相对论的泥潭,而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精密的分析工具,让你学会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视角都变了,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会主动去寻找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沉默的共谋”这一概念的挖掘深度。作者并没有过多地聚焦于那些显而易见的社会冲突,反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集体遗忘、被主流叙事主动“消音”的部分。他用近乎侦探般的笔触,去还原那些被历史阴影覆盖的声音,特别是关于弱势群体在制度性压迫下的自我建构过程,写得极其感人,也极其有力。这种对“边缘发声”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我记得有段文字描述了某个长期被边缘化的社群如何通过非正式的仪式来维持其身份认同,那段描写之细腻,让我数度停笔,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韧性与哀伤。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提出了多少新颖的理论,而在于它成功地“看见”了那些本该被看见却被忽略的真实存在,并给予了它们应有的尊重和复杂的层次感。它不是一本读完后让人感觉情绪高昂的书,但它会让你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去重新审视你所处的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