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德發
图书标签:
  • 馬華問題
  • 族群關係
  • 社會議題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認同政治
  • 平等
  • 多元文化
  • 歷史
  • 政治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
一切從「不平等」開始!
深入了解華人在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國家的差別待遇、政治危機意識和地位
學者作家張景雲、錢永祥撰文導讀
王德威、李有成、周保松、高嘉謙、黃錦樹、張錦忠共同推薦

  本書主要以思想視角包括援引西方當代政治思想資源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問題叢聚」(problematiques)及其根源,並嘗試追尋在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發展的形態與限制。作者將「馬華問題」根源歸結於「馬來原地主義」之興起,同時通過對「獨立」、「解放」、憲制與族群關係以至「五一三事件」諸問題之討論,釐清了馬來西亞華人所面對的「承認」(recognition)匱乏與「平等」(equality)問題,亦嘗試從超族群的政治道德哲學角度評斷馬來西亞社會與政治的「正義」問題。由於「馬華問題」是進行式的,形成了本書的思考既是歷史的,亦是現實的,中心思想離不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核心問題,探析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的限制、形態與社群建構及發展的軌跡。

  作者許德發在本書指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代重大變遷,始於二戰之後。馬來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共內戰及中共上臺、緊急狀態及獨立解放運動以至獨立建國,形塑了華人乃至整體馬來西亞,必須思索的「馬華問題」,甚至是跨代華人的共同命運。從歷史角度來看,自195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進入獨立時期之後,「感時憂國」的精神逐漸發展成馬華社會的初始性格,「憂患意識」也變成了一種永恆的基調,甚至貫穿華人社會自獨立以來的各種大小事件。自馬來亞獨立以來,其社會一直是一個不斷受挫的群體,置華人社會於不利與存亡窘境的政策與事件接踵而至,表明華人社會危機的速率也是相當高的。在獨立運動時期,華人社會嘗試從根本上解決族群不平等問題,但最後以失敗告終,現代華人社會沿襲半個世紀之「危機敘事」的最初表述由此開始,同時也揭示了華人危機意識的根本核心源頭——即「平等」仍是未解決的優先問題,自此亦形成了馬來西亞華人的「平等敘事」。「馬華問題」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並由此延伸至自身社群之文化與社會建構的困擾。本書即在於尋繹一系列馬來西亞華人的問題、原因與歷史過程,嘗試揭示當時人所梳理的、認知的、眼中的馬華社會基本問題以及問題意識,希望藉此庶幾更深入揭示馬華政治與歷史問題,開拓馬華研究的視野。

  本書第一編「獨立建國時期:馬華問題的歷史根源」先集中討論「馬華問題」及其根源與本質,並將時間點緊扣於1950年代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這一「關鍵時刻」。
 
  首章〈原地主義與華人的「承認之鬥爭」〉先闡述馬來西亞華人所面對的最基本問題之根源──「原地主義」,而這一問題自英國殖民時代華人大量移民馬來西亞即已啟始。

  第二章〈徘徊於獨立大局與平等困局中的華人社會〉,討論了獨立運動時期華人在面對這一其來有自的「原地主義」之順延時,所經歷的爭取與鬥爭運動,他們夾處於「國家獨立」與「族群平等」之間而不可兼得,面對了某種程度的張力。

  第三章〈馬來民族主義與「解放」「獨立」的本質〉則是在上一章的基礎上,從近代「民族自決權」與「民族解放」思潮脈絡進一步聚焦於追問「獨立」與「馬來民族建國」力量的實質,指出二者之目的不在於追求個人自由與民權,而是以「民族」解放為鵠的。

  法是一個現代國家的基本治國大法。故此,馬來西亞華人問題之被制度化必須回到憲法的層面去理解,第四章〈「憲政時刻」中的族群糾葛與憲政闕失〉處理了這一問題。

  第五章〈政治變動下的華巫關係與次族群間之整合〉則是處理馬來西亞「原地主義」底下另一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族群/種族關係問題。

  第二編「獨立建國之後:平等追求與文化困局」則主要具體探析了「原地主義」所輻射的各種問題,而這首先必須先追溯馬來西亞獨立之後所發生的、最劃時代的大事——「五一三事件」——這是因為此一事件強化、固化了已然的族群不平等。

  第六章即以〈「五一三」之發生、記憶政治與華人的受創意識〉為題,一方面對各方各族的記憶分歧現象作敘述,以勾勒「五一三」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也將揭示「五一三」記憶已成為一種記憶符號,為官方所使用以及其對華人社會所造成的衝擊。

  第七章〈「五一三」戒嚴中的華巫報章敘事與官方論述的型塑〉則通過對當時的中文報《南洋商報》與馬來文報《每日新聞》(Berita Harian)之研究,管窺「五一三」戒嚴時期的言說空間以及此一空間限度與族群政治環境下所型塑的不同記憶與敘事形態,揭示中文及馬來文報刊敘事的差異及他們在馬來西亞記憶政治型塑中所起的作用。

  第八章〈「平等」與「公正」:華巫族群分歧的社會正義觀〉嘗試通過獨立以來國內兩大族群,即馬來人(尤以以長期執政的巫統為主的主流民族主義者)及華人社會的幾個相關概念如平等、公正及公平之論述,探討馬來西亞社會內的正義觀之歷史起源、本質及其演變,並從羅爾斯的平等自由主義視角對之進行初步評價。

  第九章〈歷史統緒與平等價值之間:華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通過華人社會在文化(尤其在教育)上的平等訴求之目的和形態切入,概括地檢視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馬來特權所能接受的限度,同時揭示華人社會所追求的乃一種多元文化主義的向度,並沒有完全否定國家的歷史結構。

  最後一章〈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記憶傳承與文化再生產問題〉將通過歷史記憶傳承的途徑分析馬華社會文化的發展,並將其與國家權力相關聯進而考察華人文化建構與國家互動的形態,從而反思在集體記憶傳承過程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及因應而來的曲折演變。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名称为《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图书名称: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学者名称]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 导言:重新审视身份、历史与未来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是一部深刻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簡稱“馬華”)群體在後殖民時代所面臨的複雜身份認同、政治處境與社會變革的學術專著。本書立足於跨學科的視角,汲取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哲學與文化研究的養分,旨在超越傳統上將馬華視為單一、同質化群體的概括性論述,深入剖析其內部結構的多元性、歷史進程中的關鍵轉折點,以及當代馬華群體在追求“承認”(Recognition)與實現“平等”(Equality)這兩個核心訴求之間的張力與平衡。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馬華問題的症結並非簡單的種族衝突或資源分配不均,而是一個深刻的“承認政治”困境——即馬華群體在國家敘事中,其歷史貢獻與文化主體性如何被國家機構所確認(或排斥),以及這種承認的缺失如何直接影響了其在社會結構中的實際平等地位。作者強調,當前的挑戰要求我們從傳統的“文化保衛戰”或“政治結盟”的框架中跳脫出來,轉向更具結構性和哲學深度的自我反思與論述建構。 第一部分:歷史的遺產與身份的建構 本書的第一部分致力於梳理馬華歷史的複雜性,並探討其身份認同是如何在殖民遺產與國家建構的雙重壓力下塑造而成。 第一章:從“漂泊者”到“在地人”:殖民時期的人口遷移與社會嵌入 本章細緻回溯了早期華人移民的社會經濟活動,重點分析了“會館制度”、“宗親網絡”和“商業行會”等社會組織如何在缺乏國家制度保障的情況下,成為馬華社會穩定的基石。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英國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如何無意中固化了族群區隔,為後來的族群政治埋下了伏筆。同時,本章也強調了早期馬華精英在文化傳承與地方認同之間所做的艱難抉擇,區分了不同地域(如檳城、怡保、吉隆坡)華社在適應環境上的差異性。 第二章:後獨立時代的國家敘事與“非土著”的困境 獨立後,馬來西亞建立起以“種族國家”(Racial State)為基礎的政治框架。本章聚焦於“土著權利”(Bumiputera Rights)政策的形成及其對馬華群體的制度性影響。作者運用福柯的“權力/知識”理論,分析了國家如何通過教育、公共話語和法律體系,建構了一套將馬華定位於“公民但非完全原住民”的二元論述。這種話語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馬華的公民權利,卻在根本上削弱了其在國家政治空間中的平等話語權,從而引發了長期的“承認赤字”。 第三章:華文教育的雙重意涵:文化熔爐還是政治堡壘? 華文教育是馬華群體身份維護的核心領域。本章深入剖析了華文教育在維持文化認同上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探討了其在特定歷史時期被政治動員、乃至被邊緣化的過程。作者指出,圍繞華文教育的爭論,實質上是關於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共存之間權力拉鋸的縮影。本書強調,當代馬華對教育的訴求,已經從單純的“維護母語”,演變為要求國家承認其作為“國家共享文化遺產”的地位。 第二部分:承認的政治與平等的哲學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從歷史敘事轉向當代政治哲學的辯論,探討“承認”與“平等”在馬華處境中的具體表現和理論衝突。 第四章:查爾斯·泰勒視角下的馬華承認困境 借鑒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承認的政治”,本章將馬華的經歷置於現代身份政治的框架下進行分析。作者認為,馬華的挫折不僅在於經濟上的不公,更在於其獨特的文化經驗和歷史記憶未能在主流社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確認。這種“不被看見”(Misrecognition)的狀態,構成了當代馬華尋求政治空間的根本障礙。本書論證,缺乏制度性的、公開的承認,使得任何關於經濟平等的討論都可能淪為權宜之計,而非結構性的改革。 第五章:分配正義與身份政治的交織:從經濟政策到世代差異 本章探討了馬華群體內部在追求平等訴求上的分化。隨著經濟現代化,傳統上被視為強勢的華人企業家群體與面臨結構性劣勢的年輕一代、或處於邊緣地帶的華人社群之間,其對“平等”的理解產生了巨大差異。作者分析了收入不平等、行業限制、以及公共服務獲取不均等問題,主張解決馬華問題不能僅依賴於文化層面的爭取,更需要一套更精細化的、基於需求和歷史負擔的分配正義模型,來平衡族群間的實質平等。 第六章:從族群政治到公民政治的轉向:論述的重塑 本書批判性地檢視了過去幾十年馬華政治參與的模式,包括對單一族群政黨的依賴,以及在多元政治聯盟中的邊緣化。作者認為,馬華政治話語需要一次根本性的轉向——從以族群利益為核心的動員,轉向以普世的公民權利、民主價值和共同體利益為基礎的論述。本書提出,只有當馬華能夠清晰地將自身訴求整合入更宏大的“全民國家”(Whole Nation)的理想時,承認與平等的目標才可能被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所接納。 第三部分:未來的前景與跨越藩籬的想像 第三部分著眼於未來,探討在當前政治格局下,馬華群體如何能有效地推進其訴求,並在多元共存的國家中找到穩固的位置。 第七章:跨族群的協作與“共在”的倫理 本書深入分析了近年來馬來西亞社會中出現的跨族群倡議和公民社會的興起。作者認為,真正的平等不僅是國家單方面的承認,更是不同族群之間主動建立的理解與信任。本章通過具體的社會運動案例,探討了在承認彼此歷史創傷與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如何建構一種基於互惠和共同價值的“共在倫理”(Ethics of Co-existence)。 第八章:數位時代下的身份再編碼與話語權的爭奪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為馬華群體提供了繞過傳統媒體渠道,直接建構自身敘事的新空間。本章探討了在數位環境中,馬華身份論述的迭代、年輕世代的文化表達(如Meme文化、網絡影視)如何挑戰既有的官方框架,以及這種“草根創新”在爭取承認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作者也警示了網絡激進化和虛假信息對群體內部團結的潛在威脅。 第九章:結語:邁向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憲政未來 在結語部分,作者總結了“承認”與“平等”的辯證關係,指出馬華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必須以憲政改革和對平等原則的堅定承諾為前提。這本書不是一份哀嘆,而是一份行動的藍圖,呼籲馬華群體和國家領導層正視歷史的複雜性,並以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視野,共同構建一個真正能夠容納所有公民的國家身份。 --- 本書特色: 視角新穎: 首次將泰勒的承認政治理論與東南亞的族群現實進行深度結合。 脈絡清晰: 兼顧歷史的縱深感與當代政治的迫切性。 論證嚴謹: 廣泛採納社會學、歷史學的第一手資料與二手研究,論述邏輯縝密。 面向未來: 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僅止於批判,更著重於建構性的公民社會實踐。 《在承認與平等之間:思想視角下的「馬華問題」》是所有關心馬來西亞社會發展、身份政治、以及後殖民國家治理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它邀請讀者共同參與一場艱難但必要的對話:如何在一塊多元的土地上,真正實現每一群體的價值與尊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德發


  馬來西亞霹靂州吉輦角頭人,馬大中文系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中文學程主任、高級講師與華社研究中心學術董事、《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編委。曾任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馬來西亞華人歷史及政治、文化研究,近期較關注於早期馬華文學、思想及南來學者研究。
 

图书目录

「浮羅人文書系」編輯前言/高嘉謙
 
序一/錢永祥
序二/張景雲
 
導言:「馬華」作為問題與研究的態度
一、前言
二、危機意識、「平等敘述」與「馬華問題」的根源
三、思想史途徑、自由主義視角與「馬華問題」叢聚
四、本書架構與研究思路
五、結語
 
第一編 獨立運動時期:「馬華問題」與歷史根源
第一章、原地主義與華人「承認之鬥爭」的源起
一、前言
二、馬來原地主義與移民的效忠問題
三、「承認」的匱乏與華人的反表述
四、結語:超克「少數民族」心態與尋求公民國家主義
 
第二章、徘徊於獨立大局與平等困局中的華人社會
一、前言
二、本土認同與「承認鬥爭」的開始
三、獨立的前提與華人在獨立運動中的角色
四、獨立的限度:忍讓為國
五、結語:未竟的平等之業
 
第三章、馬來民族主義與「解放」「獨立」的本質
一、前言
二、獨立是以民族解放為前提
三、馬來民族主義下的「獨立解放」
四、獨立後的華人平權運動與理論貧瘠
五、結語:回歸「解放思潮」
 
第四章、「憲政時刻」中的族群糾葛與憲政闕失
一、前言
二、馬來亞的「憲法時刻」:獨立建國與李特制憲
三、憲政闕失:種族/特殊壓倒平等/普遍
四、結語:憲法正義與社會的保守化
 
第五章、政治變動下的華巫關係與次族群間之整合
一、前言
二、二戰後的政治變動與族群關係
三、殖民地行政指令與族群邊界的重構
四、族群競逐:1950年代緊張關係中的次族群關係
五、結語:弔詭的「共生」關係
 
第二編 獨立建國之後:平等追求與文化困局
第六章、「五一三」之發生、記憶政治與華人的受創意識
一、前言
二、一種合法性的資源:「五一三」符號的形成與誤用
三、華人社會無法終結的暗影
四、官方版本的發生學闡釋
五、反對黨的立場:回應模式的窠臼
六、結語:真理在民間,國家終究是惡
 
第七章、「五一三」戒嚴中的華巫報章敘事與官方論述之形塑
一、前言
二、戒嚴下的言説空間與報刊述事
三、戒嚴時刻下的民間生活
四、結語:媒體構框與記憶定調
 
第八章、「平等」與「公正」:分歧的華巫族群社會正義觀
一、前言
二、政治博弈下的政治正義論述
三、兩種不同的社會正義觀之較量及其闕失面
  • 結語:被淘空的公共道德資源
 
第九章、歷史統緒與平等價值之間:華人的多元文化追求向度
一、前言
二、「土著」及其在國家中的位置
三、馬來人/歷史統緒與華人/普遍價值之間的限度
四、文化多元主義政策與華人的文化追求
五、結語:設身處地的雙向理解與同情
 
第十章、代結論:國家權力邊緣下的馬華文化記憶傳承與文化再生產問題
一、前言
二、可望不可即的事業:先天的社會文化結構闕失
三、文化資源分配正義與社會文化再生產之困局
四、乏力的抗衡:華社三大支柱的傳統傳遞功能
五、開放與外在干擾:馬華文化在跨國文化場域
六、結語:後現代格局與舊問題
 
附錄一:評論
一、公共事務的核心:政治理性的重建與復歸
二、魔咒解除之後:華社已至「思考沒有馬華公會時代」的臨界點
三、陳禎祿評價與馬華公會的歷史應用
四、「興權會」事件、國家不正義與歷史究責
 
跋、悵望家國
參考文獻
 
本書各章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8522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本書主要整理、修訂與結集自筆者於2006至2016年十年間所寫就的有關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想與文化論文。2006年從新加坡國立大學提交博士論文後回到華社研究中心復職,筆者有幸參與了《馬來西亞華人與國家建構》研究計劃,是以,開始圍繞著相關議題撰寫了這些原本都是獨立的單篇論文。其中在這十年間發生的政治發展,尤其是2008年大選之後所牽引出的問題與爭議亦成了本書思考的面向,形成了本書的思考既是歷史的,亦是現實的。然而,這些論文都是在同一個思路與關懷下撰寫的,甚至中心思想亦離不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核心問題,並嘗試追尋問題的基本根源,及探析在這一問題脈絡下華人社會文化的限制、型態與社群建構及發展的軌跡。這裡所謂的問題,其實是猶如林毓生教授所謂的「問題叢聚」(problematiques),即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指謂一連串或一組相關相扣的問題(林毓生,2019: 420)。也就是說,本書各章節基本上可說是相關問題的開展、或側寫或綜論或橫述,但背後的關懷是一貫的,即便思路與方法也是相同的。首先,這裡有必要對本書各章思路與研究途徑略作闡述。

  一、危機意識、「平等敘述」與「馬華問題」的根源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代重大變遷,始於二戰之後。馬來民族主義的崛起、國共內戰及中共上臺、緊急狀態及獨立解放運動以至獨立建國之發生,大體都形塑了華人乃至整體馬來西亞的當下。對筆者而言,身處於馬來西亞,這幾乎命定了吾輩必須思索「馬華問題」、為其糾結,甚至這是跨代華人的共同命運。因此更具體說,本書所收各章大多雖成於過去十年中,但許多思考則遠自於作為一介普通華人與生而來的日常處境,是一種來自於對自身生存語境的感受與自省。

  從歷史角度來看,自一九五○年代馬來西亞華人進入獨立運動時期之後,那種「感時憂國」的精神逐漸發展成了馬華社會的初始性格,「憂患意識」也變成了一種永恆的基調,甚至於貫穿了華人社會自獨立以來的各種大小事件。張灝曾經在一篇演講中談到近代中國人的「危機意識」與危機發生的時間節奏有關(張灝,2002年4月27日)。他指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一種「慢性病」,他們十年、二十年來一次,主要目的是經濟上的榨取,不是領土上的掠奪和軍事上的佔領。但是到了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慢性病」卻驟然變為「急性病」。具體到馬來西亞華人而論,自獨立以來,其社會一直是一個不斷受挫的群體,置華人社會於不利與存亡窘境的政策與事件接踵而至,這表明華人社會危機的速率也是相當高的。在面臨這些繁複叢生的危機時,一股不安的情緒一直都在社會中流動,也使得這個社會總不能完全安頓下來。然而與「危機意識」的頻率快速的情形相悖反,「馬華問題」之解決卻呈現出一種「慢節奏」的態勢,甚至於問題又有不斷深化之勢,新舊問題相互迭現交集。

  實際上,獨立前華團領袖劉伯群針對憲法制定的疾呼最能反映這一「危機意識」,他當時高呼:「全馬華人已面臨了最後關頭,如不及時爭取,恐已無機會了。」這是劉氏在華人團體會議上議決遠赴英倫爭取憲法平等時所說的話。據當時的新聞報導,華團會議已深知他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

  經過冗長時間之討論,(會議)乃認為目前本邦華人已面臨了生死關頭,非從速派出代表團赴英向英廷力爭平等待遇不可。為了我們下一代,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非力爭不可。(馬團工委會力爭憲制四大要求 决派代表團赴英請願 鄭重聲明馬華公會僅為普通政黨 不能代表全馬華人公意,1957)

  所謂「生死關頭」深切道出了他們心中的焦慮與緊迫,這一英倫之行可謂乃華人社會嘗試從根本上解決族群不平等問題,但最後以失敗告終。以上這一會議言辭值得加以援引(本書也一再引述),因為它標誌著現代華人社會沿襲超過半個世紀之「危機敘事」的最初表述,而且也揭示了華人危機意識的根本核心源頭——即「平等」仍是未解決的優先問題,自此亦形成了華人的「平等敘事」。「馬華問題」之大者,實際上即是「族群平等」問題,並由此延伸至自身社群之文化與社會建構的困擾。可以這麼說,從獨立憲制談判與政治博弈開始,國家(state)與華人民間社會之間的代溝日益增大,這是「馬華問題」叢聚的另一面向。獨立至今數十年中,華人命運多舛,遭際叫人太深沉,國家卻始終未能改弦易轍,華人的危機心態也一直在沉積之中。尤其是1969年五一三事件遭遇流血教訓之後,華人的危機意識可謂達到了極點。

  步入慘劇之後的一九七○至八○年代,華人大體已知「可為者」已不多,然而伴隨著新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政策、大學名額制、工業協調法令等一系列不平等事件,卻是華人社會一場又一場或許不到「壯闊」,但絕對是「激情」的政治與文化運動。在這二十年間,華人社會從徬徨到反叛,1經歷了全國華之提倡、兩線政治的追求、華團參政等,但明顯的,整個七○、八○年代的實際政治實踐結果並不理想。著名政治學者何啟良當時即指出,「八○年代開始,更有種族兩極化現象的產生。許多分析家以為,即使2020經濟宏願能夠如期達致,國內種族權益的不平衡狀況似乎在可預期的未來不可能扭轉,華裔公民的地位亦不會有多大正面的改變;反而,各種跡象皆顯示了大馬華人政治邊緣化的趨勢」(何啟良,1994: ii)。一九九○年代以後,從華人對人口比率急速下降的焦慮反應可知,華人的危機意識猶在,但形勢比人強,華人已經察覺自身的「無力回天」。與1969年以前興起的反對政治與左翼政治狂飆相比,華人對政治喪失了比較積極進取的態勢,並轉向一種消極的「認命」意識。經歷大半世紀之後,一般華人在政治期待上趨向於保守、悲觀,甚至移民、出走,據鄭乃平指出,獨立至一九九○年代已有上百萬華人移居他處,相當於今日華人人口的約15%強。2許多人大概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上感受到華人社會這股或許可稱為「前所未有」的「大局底定」情緒,他們深刻懷疑自身在馬來西亞的前途。當然,自2008年三○八的「意外選情」至2018年五○九「意外變天」之間,華人社會從意外、低沉到興奮的循環中似乎有了命運的轉折,但2020年之希盟「意外倒臺」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這是後話。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書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遙遠的「海外華人」議題,轉化成了一個關於現代性困境的普遍性提問。它不是在講述一個地方的故事,而是在探討「我是誰,我屬於哪裡」這個永恆的哲學難題,只不過它選擇了「馬華」這個特殊的歷史載體來承載這些重量。書中穿插的那些關於文化挪用、文化繼承與斷裂的案例,無不指向一個核心的焦慮:在一個不斷變動的全球化圖景中,如何保有自身文化實體的完整性,又不至於陷入故步自封的藩籬?這種內在的掙扎,其實與台灣當代社會中許多關於身份定位的討論是互相呼應的。它讓我意識到,華語文化圈的連結性,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種複雜、充滿張力的多向性互動。

评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相當沉穩內斂,沒有過多的情緒化渲染,卻處處可見學者嚴謹的考證與深沉的關懷。它不像某些社會評論那樣追求爆點或強烈的批判性,而是更傾向於一種細膩的、接近於田野觀察式的記錄與反思。對於習慣於快速閱讀和即時回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更多的靜心沉潛。它要求讀者去關注那些細微的、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被磨損的文化符號和話語權的轉移。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重新校準對「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它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文化並非一成不變的遺產,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充滿協商與抵抗的動態過程。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會在你心裡留下深刻印記,並促使你持續思考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張力,它觸及了台灣社會中一個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核心議題,也就是「華語文化認同」與「在地主體性」之間的拉扯。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彷彿走進了一場又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辯論場域,那些關於「馬來西亞華人」在不同歷史脈絡下所形成的文化樣貌,以及他們如何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尋找平衡點,都得到了細膩的描摹。尤其在探討「承認」的意涵時,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將讀者置於一個不斷反思的境地:究竟是誰在承認誰?這種承認的基礎是基於文化上的同源性,還是政治上的空間劃分?書中引用的各種案例和論述,都讓我對這個複雜的「馬華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族群或歷史問題,而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哲學困境。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於習慣於從「台灣人」角度思考華文文學或文化傳承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極為必要的「他者化」經驗。

评分

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平等」一詞的解構是相當犀利的。在討論族群關係時,「平等」往往被簡化為法律上的形式平等,但作者顯然試圖揭示,在文化和語言權力結構的暗流下,這種「平等」是如何被不斷地侵蝕或扭曲的。這種「馬華」視角下的平等探討,與我們在台灣常談論的「原住民族權益」或「性別平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關於邊緣群體如何要求被看見、被尊重其特殊性,而不是被簡單地同化或包容進主流敘事中。書中對於語言政策和教育體系如何形塑了這種不對等狀態的分析,尤為深刻。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在台灣所擁有的「自由」與「平等」,其背後所隱藏的歷史代價和潛在的文化霸權,或許也需要被重新審視。這種跨越地理界線的對話,提供了一種寶貴的參照系,讓我們能以一種更為謙卑的姿態來檢視自身的處境。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在論述上的結構性處理,讓人對傳統的社會學分析框架產生了新的認識。作者似乎刻意避開了那種標準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個體堆疊的敘事模式,反而選擇了一種更為碎片化、更像是拼圖遊戲的方式來呈現「馬華問題」的複雜性。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它讓書中的每一個段落都具備了獨立的思辨價值,讀者可以隨意地切入某個章節,都能獲得某種「頓悟」的瞬間。然而,這種跳躍性也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與背景知識,否則可能會在眾多的概念轉譯與歷史回溯中感到迷失。特別是對某些涉及南洋地域特有政治術語的處理上,如果沒有額外的參照,會稍微增加理解上的門檻。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種不拘一格的鋪陳,使得這部作品更像是思想的漫遊,而非教條的灌輸,這在當代學術寫作中,是一種相當大膽的嘗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