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婉琦
图书标签:
  • 移工
  • 直播
  • 新媒体
  • 社会议题
  • 文化观察
  • 边缘群体
  • 劳工权益
  • 数字鸿沟
  • 社会变迁
  • 台湾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〇二〇年願景工程點閱率冠軍報導
榮獲二〇二一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誠品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當月選書

「當我們回到個人與日常,
最後會發現啊!那也是我。」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為什麼喜歡改車?
  在臺灣怎麼交朋友?為什麼移工都在臺北車站圍圈圈?
  照顧臺灣長輩的看護不能休假?移工來臺灣都是為了賺錢?

  工廠到漁船上,從臺東部落到屏東東港,在今日全臺灣各行各業都少不了移工朋友協助與支持。作者江婉琦,以多年的田野訪談,腳踏實地走入移工日常生活中。一起聽移工朋友們的笑與淚,一同感受那些真實的情緒與渴望。

  難得休假時與朋友相聚,想說話時開直播、喜歡流星花園、渴望談戀愛、唱臺語歌、跳舞、趁著倒垃圾的十五分鐘交同鄉朋友、與照護的臺灣阿嬤情感深厚,參加臺灣的民俗祭典……當然也會想家、懷念在故鄉的小孩,這些需求並不特別,只是過去我們缺少機會好好聽移工說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本書不激憤血淚也不艱澀理論,像是聽移工朋友聊天,說說自己來臺灣發生的故事。
當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會發覺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專文推薦

  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林楷倫《偽魚販指南》作者

各界推薦

  吳庭寬 Trans/Voices Project主持人
  巫彥德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李岳軒 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洪申翰 立法委員
  陳如珍 人類學家
  藍佩嘉 《跨國灰姑娘》作者
  蘇美智 作家
  顧玉玲 作家、北藝大文跨所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远方的回响:跨越边界的生存图景 一本关于全球化浪潮下,普通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身份认同与精神世界的深度观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群特定群体的工作状态,而是以一种广阔的、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在现代世界高速运转的机器中,无数“流动的人”所构建的复杂生态。我们探寻的,是那些为了生计、梦想或仅仅是更好生活,选择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或漂泊的个体故事。 第一部分:界限的重塑与物质的迁移 全球化并非一个抽象的经济模型,它是数以亿计的个体在物理空间上的剧烈移动。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全球供应链基础的劳动力流向图。我们摒弃宏大叙事,转而深入微观的“移动点”——无论是东南亚的密集工厂,中东的建筑工地,还是欧美都市的护理机构和农场。 1. 身份的折叠与重组: 当一个人跨越国界,他/她的身份便不再是单一的标签。在原生地,他们是儿子、女儿、某个家族的继承人;在迁徙地,他们瞬间被简化为一个功能性的符号——劳动力。本书细致描绘了这种身份的“折叠”过程:如何在工作中保持职业面具,在私下里努力维持原有文化习惯的碎片,以及如何在新环境中,孕育出一种混合的、游牧式的自我认知。我们关注的不是他们工作的技术细节,而是他们在“等待”和“适应”中,如何与自我进行漫长的谈判。 2. 空间与时间的压缩: 对于远方的劳动者而言,“家”的概念被彻底重塑。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它被割裂成“工作时间”和“与家人连线的短暂瞬间”。空间距离不再是单纯的公里数,它表现为通信延迟带来的情感错位,以及签证和法律壁垒造成的无形高墙。通过对不同工作地点(如远洋渔船、沙漠油田、城市住宅)的实地观察,我们呈现了这些极端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韧性,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在物理的“远方”与情感的“故乡”之间架设起脆弱的桥梁。 3. 经济循环的底层逻辑: 本书探讨的物质迁移,其核心是汇款与家庭的供养链条。这不是简单的金钱流动,而是承载着巨大期望与牺牲的生命能量的转移。我们追溯了这些资金如何影响了原住地的经济结构——从提升生活质量到引发的内部矛盾与社会期待的膨胀。理解这些底层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每一次跨越国界的决定背后,所蕴含的沉重代价。 第二部分:精神的漂流与社群的构建 人是社会性动物,物理的隔绝必然导致精神上的重构与寻找。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劳动者在异乡如何维持心理平衡,以及他们如何自发地构建起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1. 沉默的抵抗与内心的风景: 巨大的劳动强度和文化隔阂,使得许多人在公开场合必须保持高度的顺从与沉默。然而,沉默并不意味着内心的虚无。我们探索了劳动者如何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如共同的语言、记忆中的食物气味、夜晚的祈祷或集体回忆——来构建一个“内在的庇护所”。这些精神活动,是他们对抗异化感、维护主体性的最后防线。 2. 移动中的社群网络: 劳动者的社群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是高度动态和情境化的。一个宿舍、一个工地的休息室、一个宗教场所,都可以瞬间成为一个临时的“村落”。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非正式社群的运作机制:互助、信息共享、资源调配,以及在遭遇危机(如工伤、法律纠纷)时,这种集体力量是如何爆发出来的。这些网络超越了国籍的限制,它们建立在共同的境遇和对彼此命运的深刻理解之上。 3. 语言的边界与情感的翻译: 语言障碍是迁移中最直接的屏障。我们考察了劳动者在学习新语言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以及当语言失效时,情感是如何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翻译”和传达的。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到共同完成一项复杂任务,这些瞬间构成了最真实的人类连接,也揭示了沟通的本质并非仅仅是词汇的交换。 第三部分:未来的不确定性与人性的光辉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归属”这一终极命题,并探讨了劳动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1. “中间地带”的生存哲学: 许多人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完全回归故土,也未能在新地获得真正的接纳。他们成为生活在“中间地带”的一代人,拥有多重文化基因,却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本书剖析了这种边缘状态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以及他们如何为子女规划一条可能更顺畅的道路,即使这意味着更大的情感割裂。 2. 技能与尊严的再定义: 随着世界的变化,许多传统上被视为低技能的工作正被重新评估。本书关注那些在最基础岗位上,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周围人尊重的故事。这种尊重,往往比物质报酬更能支撑一个人走下去。我们探讨了“尊严”是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中被重新定义和争取的。 3. 跨越鸿沟的共情: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超越标签和数据,去认识这些移动的个体。他们是全球经济的驱动力,但首先,他们是拥有复杂情感、记忆和梦想的个体。通过对他们真实生活的细致描摹,我们旨在促进一种基于理解的共情,认识到每一次跨越国界的脚步声,都回响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永恒的追求。 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韧性、适应性、以及在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下,个体如何努力保持其人性光辉的田野考察与人文记录。它拒绝简单的结论,而是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充满张力的生存现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婉琦


  一九九七年生,臺南關廟人,畢業於政大民族系。INFJ與人類圖裡的反映者。

  二〇一五年開始接觸東南亞移工、移民議題,擅長用好奇心觀察和觀看事物。

  曾經為了有趣的田野觀察,擲筊十一個聖杯,成為臺南鹿耳門天后宮媽祖欽點仙女。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推薦序:移工生活的內面 ,普通與好的生活日常:讀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輯一:熟悉的空間,不同的面貌
臺北車站:某個人生路口
移工與地方
交朋友
聽說開齋節要到了
移動
 
輯二:擁有相同情緒的靈魂
在蓮池潭唱臺語歌的外勞
關於雇主
身障者與移工
部落裡的看護:臺東都蘭
廟會裡的漁工:屏東東港
 
【特別篇】
關於移工,向神明爺爺問問題
 
輯三:生命中不知道為什麼的事件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在直播的世界裡,還有聲音
跳舞的一天
流星花園
關於愛情
 
輯四:幸福快樂的結局
芬蒂:關於幸福快樂的結局
 
附錄
島內移工:一位臺灣工廠女工與她的日常生活,我的媽媽
後記
感謝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2602
  • 叢書系列:新火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移工生活的內面 ,普通與好的生活日常:讀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每週日,我的手機跳出本週使用螢幕時間,平均一日六小時。

  時時刻刻直播的移工,平均一週幾個小時呢?搭火車時,移工常會開著手機鏡頭直播,卻不看螢幕,睡覺說話都隨意。如果是臺灣人,我們可能會想有沒有開濾鏡,怎麼直播不停想紅嗎?

  臺灣人的臉書十大嫌惡行為一定有太常直播或太常發動態消息,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暴露日常生活,是生活太日常了,沒什麼好說。報憂怕別人憐憫,報喜怕別人覺得炫耀,社交軟體的我們都有「偶包」,低調的偶包(甚至把按讚數隱藏),太在意別人了,反而不要讓人在意。

  移工不是想紅,就算開了濾鏡、化了妝,一旁車廂中的人也不顯華麗,回到他們的家中,有明亮、有灰暗,更常是工廠的吵雜或是病褟旁的一張小床獨自無聲。多久沒放假了?每個移工直播的觀眾群,不太會這些問題,大家都沒放假變成日常。遠方的家人看他們工作,想起已實現的現在與未來,問辛不辛苦只有前一兩次會讓人感到窩心,多次變成冗贅。

  安靜、小聲、生活照常播出。

  忽然明亮,放假了,妝有些不同。去北車「死掉的火車」前某個位置,去臺中第一廣場一中街逢甲。臺灣是熱鬧之處,臺灣是工作之處。

  第一次看到江婉琦的文章即是講移工的直播文化。轉載那篇文章的臉友寫上自己家中移工的生活,酸民寫起移工直播時與身上香水味。我那時也想起前後照顧我阿嬤的里達與希娣,他們跨境移動來臺灣,卻無法跨進臺灣隨意移動。婉琦的書寫不常以學者來幫自己增添可信度,寫移工吃飯玩樂談戀愛,如同素描的畫作,讓讀者看到當下那些人物的眼神。讀者帶著自己的眼睛而來,社會系出身的我本以為江婉琦要寫些批判的文字,她不留痕跡,我必須這樣說甚至讓人認為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不公,而是生活如何不方便,但那些不方便就是不公。書中提及當居家照護移工拿出自家垃圾,在巷口等待垃圾車與丟垃圾的過程中,形塑了十五分鐘的社群交流,又或是推照護者去公園的時光,看起來像是放風,卻有個她鄉其外的同鄉圈。我曾驚訝照顧我阿嬤的里達比我還熟周遭的事,她住在霧峰七年,對我說過幾位老人的身世,我問她為什麼聽了這些,她說無聊呀大哥。如同一場無聊了七年才做的田調,來自於垃圾車的交流時光。
  
  那是拘束下小小的自由,額外珍貴。

  再讓我講一點與里達的往事,一次阿公榮總住院里達相陪,她問我要不要回霧峰,我開車載她進入臺中市區,她說她要買衣服給家人。我們找遍附近服裝店,她都說不是那家。開到臺中火車站附近,她興奮地叫我停下,她進入沒什麼人的Giordano。我跟妻子說怎不去Uniqlo。看了婉琦的書,我才知道為什麼不。跨境移動的他們,移動完便困住了。放假時最方便的點必然是火車與公車能到達的地方。里達離開時,她所知的臺灣,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霧峰的家,另一個是臺灣七年去過不到十次的臺中火車站。

  「工作嘛,不來玩。」她說。

  「改天回來臺灣玩呀?」我問,她搖頭說很貴,我笑著說我出錢呀。

  在臉書看里達的近況,她開了人生的加速器,住在自己花錢蓋的房子,抱起孩子,還會來臺灣嗎?

  外國夢的其他樣貌

  臺灣只是她們的夢想轉運站。

  買地蓋房、供弟妹念書,出國打工為了家族的階級流動。要放棄的是兒時的夢想,來臺之後,甚至連興趣都得壓抑。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少好少,有多一點自由,不如戀愛。江婉琦《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討論移工的戀愛路徑,從已經沒落的紙媒到交友軟體,從酒吧到醫院,書中看起來特殊的案例,反身設想與臺灣年輕人毫無差異。戀愛不是夢想,是生活的另種寄託,少有談論婚嫁,更多只是萍水相逢,不是速食戀愛,而是臺菜戀愛。移工的戀情,沒多少職業差別,更不用說階級,況且跨境了,別太在意故鄉的模樣。愛,很簡單。長久的喜歡,就算十年二十年的分隔兩地仍然有愛。短暫的喜歡,像是契約般,說聲我該走了,得換個地方也行。

  過去的夢想呢?忘掉就好。那有什麼可以從這裡開始?

  江婉琦書中記錄一位常在蓮池潭唱歌的移工吳咪,來臺灣賺過一次錢,回去印尼又家道中落,又回來臺灣。這次來臺灣的雇主住在蓮池潭旁,抓雇主午覺的時間去那唱一兩小時的卡拉OK,吳咪唱起臺語歌,婉琦問她如何學習臺語。本書常見移工如何學習中文、臺語,靠戲劇自學或是雇主教學,日常用語大概一年左右便能學起。而唱歌呢?吳咪想當不一樣的移工,她愛唱歌,愛到去比賽。所謂「不一樣」是吳咪想過自己要的模樣,上節目、上網紅雇主的直播,為了讓人看到她,看到她的不一樣。

  在臺灣的夢開始不一樣了。

  在臺灣的夢回想起故鄉。江婉琦用Uters舞團,討論一群移工運用自己原本陌生的印尼傳統舞蹈如何圓自己故鄉的夢。她們練舞不能像大學生每天聚在中正紀念堂或北車地下街,只能一個月聚會一次,平常練習則是看Youtube。我想像起夜深在狹小的房間,被照護者熟眠鼾聲,戴著耳機或是切靜音的照護移工跳起舞來,腦中幻想自己穿起傳統服飾,有點暴露怎好意思給阿公阿嬤看呢,擺臀置手微笑,耳邊的印尼噹啷樂,能換成臺灣流行樂也不覺得怪異。雖然每個月的聚會,都先吃東西聊天,才開始跳舞,但除了工作之外,這一群在家鄉互為異鄉人的移工們,在臺灣成為真正的同鄉,同的是興趣,同的是舞姿,還有一起開始對舞蹈有所興趣。

  那是臺灣人想像不到的他們,他們生活的內面,臺灣人在其外難以見得。

  進入研究者的其內

  隨江婉琦的眼睛,我重新進入阿嬤家的照護現場,也進入了漁工的世界。然而,好想問婉琦為何有這般眼睛可以看到那些細語,不曾質疑自己的研究者身分與移工生活間的衝突嗎?江婉琦用臺灣經濟的小跨境解釋這些衝突的理解,早年阿美族男性去跑船,女性則往北部工地做「拉丁女孩」,回到自身家族史,江婉琦也看到生命的小跨境不是國度而已,更可能是南北城鄉。

  若回到臺灣經濟史的脈絡,江婉琦沒有提問,卻給出觀察。

  書中對神明的Q&A給出了許多有趣的答案,關於跨族衝突、歧視等。但我常說發問者必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江婉琦的千歲爺爺講出江婉琦想說的:

  「自己做防範,阻隔外來,預防他們會發生什麼侵害到我們,都是預防的心態。我先做防禦工作,我防著你,慢慢相處,大家融合了,沒事了,大家就能和平相處,是這樣的。」

  我們如何其外,又如何將其化為內。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大学时我们社会学教授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关于“全球化下的身体景观”和“屏幕凝视”。移工的形象在台湾的公共讨论中,常常是被动的,是被政策制定者或雇主定义的对象。现在,他们自己拿起了麦克风,或者说,镜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转移的迹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自我展演”的张力的?这种直播行为,对他们维护在母国的形象和经济地位,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舒缓了乡愁,还是加深了在异乡的疏离感?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在观看,我们在屏幕这端对他们抱持的好奇心、同情心,甚至可能是猎奇心,都构成了这种直播生态的一部分。这本书如果能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观众”的角色,把镜头稍微转向我们自己,那这本书的深度就会超越一般纪实文学的范畴。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头是有点疑惑的,因为我对“直播”这个元素在严肃议题中的呈现,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直播的特性往往是即时、碎片化、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的,而移工议题通常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的沉淀和深刻的反思。因此,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是把直播当作一个观察的窗口,用一种近距离、甚至有点狗仔式的视角去记录他们的生活?还是说,直播本身成为了移工群体发声、自我赋权的一种新途径?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运用直播的“在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中,感受那些汗水、那些孤独,那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就会非常高明。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转译”那些可能转瞬即逝的影像和情绪,而不是简单地把直播截图拼凑起来。这种叙事上的挑战,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是有点敬谢不旻的,总觉得很多时候写到弱势族群,很容易落入“可怜化”的窠臼,把他们塑造成一个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更喜欢那种强调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叙事。如果这本书能展现移工如何主动地去“管理”自己的形象,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即便那只是一个手机镜头)来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和话语权,那才是我真正想看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他们的韧性,是那种“我虽然身在异乡,但我依然掌控着我的叙事”的姿态。如果书中能探讨到直播背后的经济考量,比如为了增加观看率而必须演出的内容,那议题的层次感就会大大提升。毕竟,在任何传播行为背后,都有一套运行的逻辑和利益计算,移工也不例外。这本书如果能揭示这种复杂性,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感叹,那绝对是佳作。

评分

哎呀,最近台湾的社会议题变化得很快,尤其是在社群媒体的发酵下,很多事情都变得很即时,但也容易被遗忘。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经过整理的脉络,来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我希望作者不只是记录了直播的片段,而是能搭建起一个框架,让我们理解为什么移工群体会选择用“直播”这种方式来与外界沟通。是传统媒体的失声吗?是他们对现有社会支持系统的不信任吗?还是说,这只是一种新型态的娱乐与经济活动交织的产物?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对台湾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洞察,让我这个本地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这群人,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亮通道,那就太棒了。期待看完之后,我能有更具同理心和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街头巷尾的每一个身影。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吸睛了,我本来以为内容会是那种深入探讨移工社群在台湾生活、文化冲击或是法律权益的严肃报告文学,毕竟近年来大家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希望能有更多面向的报道。坦白讲,在台湾,外籍移工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建筑工地、工厂、医院和家庭照护上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但社会大众对他们真实的生活面貌,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印象。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够打破偏见,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比如他们为了赚取家用不得不离乡背井的艰辛,或是他们在异地建立情感联结的挣扎与喜悦。如果这本书能触及到这些层面,那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光是看书名,我就在想,他们是不是利用直播这个新媒体工具,来和家乡亲友连结,或是展现他们在台湾日常的点滴?这种现代化的交流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这些瞬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