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培元
图书标签:
  • 自嘲
  • 幽默
  • 生活
  • 散文
  • 个人成长
  • 体重
  • 反思
  • 真实
  • 治愈
  • 日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共感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浩瀚星辰下的微尘:一个孤独探险家的边疆手记 作者: 艾萨克·V·霍尔姆斯 出版社: 极光之径文化传媒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星图折页 页数: 680页 --- 内容提要 《浩瀚星辰下的微尘:一个孤独探险家的边疆手记》并非描绘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深入一个人内心最幽微角落的私密记录。本书收录了著名(或曰:臭名昭著的)探险家、博物学家艾萨克·V·霍尔姆斯自三十岁至五十岁之间,在人类已知版图边缘地带——那些被地图学家遗忘、被定居者唾弃的“不可之地”——的二十年间所撰写的日记、信件片段、以及模糊不清的草图笔记。 霍尔姆斯是一位执拗到近乎偏执的追寻者。他毕生致力于寻找那些“不该存在”的地理现象、未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古老文明遗迹,以及那些在传说中被描绘成神话的生物种群。他的旅程横跨了从北方冰封苔原的永昼之地,到赤道雨林深处那些被水汽永久笼罩的峡谷。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孤独”与“存在的本质”的深刻拷问。 霍尔姆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与自然界最原始的力量正面交锋。他记录了如何在极寒中与低语的冰雪共处,如何在迷失方向时依靠星象而非指南针来校准自我。他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脆弱、易怒,时常被疾病和幻觉折磨,但正是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构筑了这本书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第一部:北境的呼唤——冰封的哲学 本书伊始,霍尔姆斯带领读者进入了北纬七十度的永恒冬季。他考察了被称为“哭泣冰川”的地质构造,这些冰川并非由传统雪水凝结而成,而是富含某种放射性矿物质,在月光下会发出微弱的、令人不安的蓝光。 他详细记录了与当地原住民——一个极度内敛、几乎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族群——长达三年的相处过程。他发现他们通过一种复杂的、基于肢体语言和呼吸频率的仪式来传递信息和历史。霍尔姆斯试图破解这套“无声的语言”,并在附录中展现了他基于几何学和生理学推演出的部分语法结构。其中一段日记写道:“在这里,沉默不是缺乏交流,而是交流的终极形式。我的喧嚣的语言像碎玻璃一样散落一地,而他们却在用冰的晶体构建着宏伟的殿堂。” 在北境的记录中,对“时间”的认知发生了扭曲。二十四小时的光照周期让他开始怀疑太阳的规律性,他甚至记录了一段关于“时间回流的微小错觉”的描述,这种错觉是如何影响他对科学逻辑的信赖。 第二部:迷失的绿洲——熵增与失序的文明 中期部分,叙事转向了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腹地,一个地图上被标注为“沙海之眼”的古老绿洲。霍尔姆斯并非为了寻找黄金或水源,而是追踪一个流传在贝都因部落间的传说:一个掌握了“无序之术”的文明。 他发现的遗迹并非宏伟的金字塔,而是一系列结构精妙、却又似乎随时都会崩塌的反重力建筑。这些石块被放置的方式完全违背了已知的工程学原理,它们似乎在抵抗地心引力,但又没有完全挣脱。霍尔姆斯耗费五年时间,在沙尘暴中修复了部分铭文。他推测这个文明并非毁灭于战争或灾荒,而是因为他们过度沉迷于对物理定律的操纵,最终导致了自身世界的“结构疲劳”。 书中穿插了霍尔姆斯与一个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考古学家的书信往来。这位学者不断试图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他的发现,而霍尔姆斯则坚称,这些文明的运作基于一套我们尚未理解的“非线性逻辑”。信件的高潮出现在霍尔姆斯发现了一个似乎是该文明的“能源核心”——一个散发着稳定热量的黑曜石球体。他描述了触摸它时的感受:“不是温暖,而是一种存在的确凿感,仿佛整个宇宙的随机性在这一刻被暂时冻结了。” 第三部:迷雾之海的边界——关于真实与幻觉的辩论 旅程的后半部分,霍尔姆斯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某处,一个被称为“寂静环礁”的海域。传说中,海面上常年笼罩着一种影响人类心智的浓雾。在这里,他雇佣了一艘老旧的渔船,并与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漂泊。 本书最引人入胜也最受争议的部分,是他对“自我感知”的探讨。在浓雾中,他无法辨别船只的朝向,也无法确定其他船员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他自己心智的投射。他开始在日记中记录下与“另一个艾萨克”的对话,那个“另一个艾萨克”代表着科学的理性、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自身疯狂的警惕。 他描绘了一场与巨大、深海生物的短暂接触。那生物没有眼睛,体表覆盖着荧光斑点,其发出的声波频率能让人体验到一种极度的“宁静”与“虚无”。霍尔姆斯拒绝将它归类为任何已知的海洋生物,他认为那更像是一个“活着的生态学悖论”。 在记录的最后,霍尔姆斯决定拆毁他的大部分仪器设备,因为他认为工具本身限制了人类的感知。他写道:“当我不再试图测量世界时,我才开始真正看见它。我不再是一个探险家,我只是一个漂浮在无尽可能性之上的容器。” 结论 《浩瀚星辰下的微尘》是一部关于知识边界的个人史诗。它拒绝提供确凿的答案,而是慷慨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在面对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时所经历的挣扎、迷失和最终的、近乎神秘的顿悟。本书并非冒险故事集,而是一部关于求知欲如何腐蚀理性,又如何锻造出更高层次认知的哲学文本。对于那些厌倦了被清晰定义的世界,渴望探索人类感知极限的读者而言,霍尔姆斯的这份手记,无疑是黑暗中一盏摇曳却无比坚韧的灯火。 关键词: 极端地理、失落文明、孤独哲学、感知边界、博物学、非线性逻辑、边疆探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培元


  小時候我很愛看故事書,但家裡沒幾本,有機會到別人家去時,找書來看變成一件有趣的任務。

  國中時,逛百貨公司是我的娛樂。沒錢的學生能做的,就是坐在門口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群,想像著她/他們背後的故事。亂編故事也是我的樂趣。

  大學時,社團辦活動需要經費,我去幫忙選舉賺錢、去找縣市長/民代募款。我還記得緊張到冒汗還要強裝鎮定的模樣。

  然後我慢慢學會,在沒辦法的時候想辦法找辦法。

  所以,在寫碩士論文時的走投無路,讓我發現了「說故事」這條路,讓我學著走出一條自在的旅途。

  念了博士後更懂得原來各種知識都在朝向同一條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道路,千萬別急著畫地自限。

  期待自己不管在哪裡都要像蚯蚓一樣,默默地鬆動堅硬的土壤,帶來些許新鮮的空氣以及新的可能。

  對了,我現在的工作一樣還是愛聊天的大學助教。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王增勇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2. 「胖子」是個真議題
第一章  一個胖子的生成
1. 國小──胖子的初體驗
2. 國中──苦悶的胖子
3.  高中──隱形的胖子
4. 中央大學──兇惡的胖子
5. 體力勞工──不夠靈活的胖子
6. 東海大學──不想作「胖子」的胖子
7.  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8. 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9.  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第二章  國中畢業紀念冊作為一個文本
1.  國中導師的諄諄教誨
2. 找不到愛情的胖子
3. 我的肥,我的胖
4. 傾聽與助人
第三章  為啥「胖子」是罵人的話?關於胖子的論述
1.   胖子的類型
2.   胖子的經濟學
3.   胖子與病人
4.   自我管理──一群沒有道德的人們
5.  論述的詭計/軌計
6.   面對論述的可能性是什麼?
第四章  我的身體.胖子的身體
1.  發現我的身體
2.   不正常──胖子作為一種殊異的身體形式
3.   驅邪除魅──看見我的身體
4.  做愛作為一種身體探索
第五章 究竟我為什麼吃這麼多?關於媽媽與食物的記憶
1.   媽媽的手藝與美味的食物
2.   我的偶像是媽媽
3.   滿足媽媽的成就感
4.  長子的責任
第六章  一個自在的胖子
1.   為「胖子」出征
2.   原來「胖子」是個假議題
3.   自在的樣子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6027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從畢業後至今十四年,他的論文已經成為自我敘事論文的經典,作為指導老師我與有榮焉。通常大家常看到學生寫指導教授對他的影響,很少看到指導教授說學生對自己的影響,而我要說,指導培元無疑是我學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因為他讓我更勇敢地面對日益強調發表論文數量的學術環境,堅持做個有人味的知識工作者。

  我學成後在陽明衛福所任教,那是個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社會科學背景的老師必須依照醫學的標準升等,因此格外辛苦。連著作等身的胡幼慧老師在陽明提升等申請多次都被拒絕,這件事更讓自己有很高的生存焦慮。這種焦慮會讓一個學者放棄自己求知的初衷與對學術的理想,甘願成為論文生產機器。那時,校內流行著一個笑話: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位陽明的老師,想知道現在的時間,於是問他:「請問現在幾點?」那位老師馬上就回答,「我目前積分三百點,離提升等教授還差一百點!」這個只有大學老師會笑的冷笑話,說明了當代知識分子被績效管理挾持的困境。甫踏上學術之途的我,在學術書寫上,掙扎在投入長期蹲點與社會實踐的手工製造業,還是快速量產的自動化論文產業之間。雖然面對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我沒有太多條件可以任性地用社會實踐的路徑慢速生產論文,但作為碩士論文,培元有機會做到。

  這種強調效率量產的標準同樣複製在研究生身上,在一個強調「兩年畢業才是正常」、「越快畢業,就越好」的學術機構裡,培元花了六年才完成的碩士論文常常引人側目,連帶指導老師的能力都被質疑。在當時正夯的學校評鑑準備活動中,身為培元的指導老師,我常常在會議中得到額外的「關心」而必須交代「為何你的學生要念這麼久?」。我絲毫不介意同事的質疑,我可以編各種理由讓培元的書寫不受到干擾,因為我知道培元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他撐出一片可以完成自我書寫的空間,是我至少可以為他做的事。現在回想起來,培元堅持回歸自己的書寫方式,正是我期許自己的知識生產;正因為我所處的學術環境不支持、甚至不允許,我支持培元完成這份論文,讓我在學術現實環境中所受到的創傷,從培元身上從中得到療癒。老師沒能完成的,學生做到,也一樣值得慶祝!我於是體驗到學者老化的第一步:以學生的成就為傲,培養學生就是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

  為何我跟培元想以自我敘事作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簡單地說,我們想要突破寫論文的研究者無法書寫自己的禁忌。社工作為一種助人專業,社工用自己當作助人的工具,社工自我的反思與整合就是助人專業的核心。但在現有學術論文的主流框架下,因為強調客觀中立,研究者不被給予現身書寫自我的空間,以致於研究者多半都是戴著客觀中立的面具書寫他人,反而看不清楚自身的面貌。弔詭的是,許多社工是帶著工作上的困惑與疲憊來念研究所,希望對自己的經驗有所釐清,但他們的經驗卻在主流學術規範中卻無容身之地。我們想召喚大家回到自我經驗進行研究,讓客觀中立的研究者從冷冰冰的測量工具背後現身,變成一個從自我經驗書寫的作者,敘說有血有肉的生命經驗,這是自我敘事這個後現代研究典範帶來的寧靜革命。培元這本論文為自我敘事帶來非常棒的示範。

  培元在論文過程中的掙扎正充分顯示自我敘事的挑戰。他換過非常多的題目,每個題目都非常偉大且重要,但提出一個問題跟我討論後,他就消失無蹤一段時間;經過四、五次來回之後,我的熱情逐漸被消磨,開始懷疑這種循環已經成為培元的行為模式。有一天他告訴我,其實他最想研究的是他自己作為胖子的經驗。被放鴿子多次後的我,已經幾乎快放棄希望,但聽到他有燃起熱情的題目,儘管仍有懷疑,我還是打起精神鼓勵他做下去。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他。這個做出一個偉大的承諾,最後卻因為自己無法承擔而不得不放棄的惡性循環,正是培元在社工職場上的經驗,卻是源於他原生家庭的暴力衝突,作為大兒子想阻止父親的施暴,卻又無能為力的再現。

  我知道培元有很好的社會學理論基礎與抽象思考能力,因此要求培元要閱讀行動研究與自我敘說的相關文獻,但培元堅持從實作中去學習自我敘事,去磨練出他對自我敘事的理解。後來他把自學的自我敘事經驗寫成一篇期刊文章,用周星馳電影作為隱喻生動地捕捉自我敘事的精神,堪稱一絕(詳見蔡培元,〈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2017)。他決心要將作為權威的學術理論從神主牌上移除,避免對自我敘說造成擠壓,這也讓我反省自己對文獻回顧的要求與期待,是否也抹殺了學生書寫自己的空間。同樣拒絕理論權威的精神也展現在培元將文獻定位為「跟他對話」的作者,不侷限在所謂的學術論文,而是所有幫助他思考的文本。他將理論視為故事的一種,用故事解放了文獻的權威性格,回復故事與故事相互對話的真實相遇。

  培元的論文書寫過程最讓人動容的就是他用論文面對自己的勇氣。書寫自己的胖、面對受暴的母親與施暴的父親、毫無保留地讓別人進入他最細微的生命脈動,培元用手術刀一般的精準,將自己解剖;但又用黑色幽默將這些分割的肌理揉合與承接起來,讓讀者看到一篇有社會批判力,卻又具有個人生命感動的故事。這種將故事寫到有美感的境界,已經不是理性思辨的層次,而是人生體驗的層次,這讓我想起希臘人對知識是讓生命更美好的期待。只是曾幾何時,說故事作為一種最古老的知識形式,如今以自我生命經驗作為書寫的論文竟然已成為學術界的稀有特例,現有學術體制對知識生產者的異化程度可見一斑。

  培元的自我突破如同堆積木一般,每一步都需要以之前的基礎作為墊腳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培元想問他受暴的母親為何不離開,但又不敢問,於是他利用開車帶母親返家開車途中進行訪談。開車,彼此視線向前,因此不必面對面正視對方,雙方都像閒聊般自在;一同向前看,卻又象徵這是彼此生命中共同經歷卻不曾相互理解的重大事件,要朝向未來雙方都必需重新詮釋才能經過的關卡,需要彼此攜手面對的意願。我依然記得,培元訪談後,在課堂上分享時神態異常清爽,透過母親對父親的原諒與釋懷,培元才有力量並以一個成年男性的立場重新靠近讓他又愛又恨的父親,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相互寬恕和解與情緒釋放的過程。

  自我敘事論文的書寫絕對不是一個人埋頭閉門多日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他人的參與與對話,才能幫助作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培元在書寫過程中,除了跟媽媽,女友、國中同學、熟識的好友都是他對話的對象。這些參與培元生命的重要他人,從他們的立足點提供培元不同觀點重看自己的經驗,因此可以重新說他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自己胖子身體形象缺乏自信的培元問他的女友:「跟一個胖子做愛是什麼感覺?」他的女友當下回答:「我不是跟胖子做愛,我是跟蔡培元做愛!」這句妙答讓我拍案叫絕,又熱淚盈眶,他的女友讓培元看見她眼中看見的是培元這個人,不是胖子這個標籤。長久烙印在培元身上的胖子污名在這句對話中被輕巧地解封。人們說故事不只是自己說自己的理解,敘說過程中旁人的提問與回應,讓人有機會從旁人眼中看見自己,讓故事轉向,得以重說。

  我記得,那時許多研究生在讀完培元的論文後,即使自己不是胖子,他們都會說: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能召喚這麼多人說自己的故事,是因為培元的論文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雖然時隔十四年,這本書仍然足以召喚人們說出內心故事的慾望,解放自己心中隱藏壓抑的胖子。當論文可以成為書寫自我經驗的空間,研究者就轉身成為作者,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這樣的學術是不是更有趣?更不用擔心有人會去抄襲論文,因為生命都是獨特的,故事當然都不一樣。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人生很有趣,每個當下都在反映自己的轉變,即便當時我們不一定清楚。
  這本書其實是我的碩士論文。
  妳/你應該會說:什麼?碩士論文可以這樣寫?

  其實我本來也不想,我本來也不知道碩士論文可以這樣搞,我本來也沒有打算這樣把自己的故事攤開來給別人看。我本來想要寫的,都是很「偉大」的題目,「弱勢」、「國家」、「基進」、「政治」,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多麼符合我正氣凜然的形象。我的腦袋裡充斥著這些詞彙、理論、概念,讓我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讓我覺得我是雞群裡的鶴。然後,我開始寫不出來。愈是想完成它,就愈寫不出來。我卡住了,愈來愈不知道這些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就像是大便大不出來,只有一種便祕的感覺。

  原來,因為我的人生不順了、受傷了、不那麼理所當然了,所以我想瞭解的、探索的、書寫的也就不再是過去那樣「龐大」的議題。只是我當時是說不清楚、搞不明白的,但是那種走投無路的感覺卻是很真實的。我離家、休學、換工作,只為了讓自己有機會、有距離,重新看看我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想到用論文來作為我面對人生困境的可能。因為,從自己的困頓出發的寫作與探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出路。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冒險,要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是會破壞我雄壯威武剛直嚴肅的「大男人」形象的。但是,「好好活下去」的動力,逼得我開始這段人生歷險。

  於是,從發現社會工作中組織歷程對我的重要影響開始,我用「組織工作者」這樣的身分與視野前進,但發現這還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真正能安魂鎮靈的。一直到有一天我在和一個老師的小孩鬥嘴,她用了「死胖子」來回應我。於是「胖子」,這個很久沒出現的身分又回到我身上,這個我一直不願意承認的身分又回來了。許多記憶一直不可遏抑地湧出來,原來我都記得這麼清楚,原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我一直記得因為這樣的身分所帶來那個不斷受傷、沒有自信的自己。我知道,就是它了。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就這麼「簡單」,卻也這麼「不簡單」。

  過去我就像著迷於絢麗的外功、手腳與刀劍,那些目不暇給的招數讓人目眩神迷,忘了自己。所以我不斷的追求,要讓自己也可以演練這些讓自己虛張聲勢的招數。但我卻忘了蹲馬步,不願意練內力,所以我出拳無力、招式虛浮。面向自己,就是讓自己從紮實的內力功夫開始練起。

  2.「胖子」是個真議題
  早在從我變成「胖子」的時候,我就開始一段否認與接受互相交纏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的「勾勾纏」,讓我確認「胖子」真的是我的人生議題。

  我要是一個「胖子」
  有時候我希望我是一個胖子。

  每次在有肢體活動的時候,老師總是會先說她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每個人都要做到以作為評分的標準。每次當我跳箱跳不過、投籃跳不起來、跑步速度比其他人慢的時候,我總是想跟老師說:「喂,這樣就很厲害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做事情動作要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雖然常常在之後,我會加快點速度,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嘿,這樣就很快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東西要吃少一點,說這樣的分量就夠了。雖然我還不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拜託,這樣還算多,你有沒有搞錯,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追了哪個喜歡的女孩子又失敗了,又拿到一張好人卡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班上要選班長,當我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推舉出來投票然後選輸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體育課打籃球猜拳選將時,不管是由誰開始猜,每次我總是最後一個被選的。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胖子」常常是我自己面對失敗的藉口、擋箭牌,我的生存安全閥。我發現其實我好需要「胖子」來當我的終極「歸因」,這樣我可以輕易躲掉各種不努力、不積極的指控,讓我可以「安全地」繼續活著。

  我不要是一個「胖子」

  更多時候我希望我不是一個胖子。

  我總是期待著愛情。在不同的階段我會喜歡上不同的人,而同樣的下場就是被不同的人拒絕。我熱切的期待,滿心的付出,但常常被澆冷水。雖然自以為集聰明、親和、幽默、善解人意等優點於一身,但往往敵不過「胖子」。可不可以不要把我當成胖子?

  從小我就不太喜歡自己去買衣服、鞋子。一般來說,大家買衣服都是先看衣服好不好看,然後再找尺寸。我剛好相反,我得先看尺寸,在非常有限的大尺寸中去找好看的。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抱歉,這裡沒有你能穿的尺寸。」久了,我常常直接放棄。可不可以不要逼我做「胖子」?

  常常在坐公車時,我坐在雙人座上,即使車上滿滿都是人,但是我旁邊的位置卻總是空的。我總是期待有人來跟我擠,我是很樂意的,只要不要讓我覺得很尷尬,胖得很尷尬……。

  吃東西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兩種狀況是,「啊,吃不完,那都給胖子吃就好了」、「什麼,你已經吃這麼多了,你還要繼續吃,不怕肥死啊?」拜託,我吃或不吃是看我到底餓不餓,不是看我今天的體重。可不可以不要只看到我是一個胖子?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我常常希望可以打敗這個敵人,卻總不如人意。

  原來「胖子」是個真議題

  原來面對「胖子」這個身分,我的對待總是反反覆覆、游移不定。這個不斷交織在生活中的矛盾,真實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面對「胖子」,我沒有自信要或不要,我欲拒還迎,我內在對這個議題的態度愈不一致,愈顯示出我的不安。

  因為「胖」,我逼自己愈來愈不像自己,有愈來愈多的表面功夫。正因如此,要找回自己,只有誠實面對這個常常藏在我內在深層的「胖子」,只有這樣我才能開始。對我來說,「胖子」真的是個貨真價實、不可迴避的議題。

  所以,我寫下我作為胖子的故事,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懷疑,因為現在市面上太多標榜「療癒系」、「人生啟發」的書籍,內容常常是空泛到讓人覺得只是在賣安慰劑。但這本,它的文字風格一開始就讓我「驚豔」到。它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出來的「文學腔」,反而是非常接地氣,有點像是你家隔壁那個阿伯跟你泡茶聊天時會說的話,但又帶著一種不經意的深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生活細節的捕捉能力,那種對日常瑣事的描寫,精準到位,彷彿我就是親身經歷了那些場景。例如,描述某個特定時間點的巷口光線,或是某種特定味道的食物在記憶中留下的殘影,這些細節的堆疊,構築出一個非常真實可觸的世界觀。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我不懂,而是因為那句話打到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忍不住想:「對欸,我以前也遇過這種情況,怎麼我都忘了?」這種「共鳴」的強度,遠遠超過了那些說教式的文字。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讓你從自身的經驗中去尋找那個微小的啟發。這種寫作手法,簡直是當代散文的極品,讓人讀完之後,會默默地把書合上,然後抬頭望向窗外,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好一陣子。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結構非常具有實驗性,但這種實驗性完全是服務於內容,而不是為了炫技。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大膽地使用了許多非傳統的句式,有時候一個長句可以綿延好幾行,但神奇的是,你永遠不會因為它的長度而迷失方向,因為作者在句子的邏輯銜接上做得太完美了。相反,那些長句反而像是一條河流,帶著你流向特定的目的地。更讓我驚喜的是,當他需要描寫內心掙扎或混亂的思緒時,他會突然切換成非常短促、破碎的句子,像電報一樣,那種視覺上的衝擊感,直接模擬了內心世界的焦慮與不安。這種文字的「形體化」表現,是需要極高文學素養才能達到的境界。這本書不是那種你去圖書館隨意翻閱就能抓住精髓的作品,它需要你靜下心來,去「品味」那些詞語是如何被擺放、如何互相碰撞出火花。這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敘事文學的範疇,我會說,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觸及到詩歌的邊界。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就有種莫名的親切感,你知道嗎?那種不是那種華麗到讓人覺得遙不可及的設計,而是像在巷口麵攤看到老闆娘的招牌,樸實,但就是讓人想一探究竟。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那種有點復古的字體,配上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讓人感覺作者是用一種很真誠、沒有太多矯飾的心態在跟讀者對話。光是從這個封面,我就預期這不會是一本賣弄技巧的書,而更像是一篇從心底掏出來的長篇告白。翻開內頁,排版上處理得也相當用心,行距和字體大小都拿捏得宜,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太吃力,這點對我這種喜歡窩在沙發上一下午看完一本書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它讓閱讀的體驗本身就成了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而且,作者在章節標題上的處理也很有趣,不是那種制式化的「第一章、第二章」,而是用了一些像是隨筆、日記的標題,這更強化了那種私密、像是偷窺別人生活日記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閱下一頁,看看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事,這設計簡直是高招。總之,光是從「視覺」和「觸感」這兩個面向來看,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吸引住了我這個挑剔的讀者群。

评分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整體「心靈震撼度」。坦白說,很多書讀完之後,合上後第二天就忘了七七八八,但這本書不同,它像是在你心裡播下了一顆種子,之後的幾天,我會不時地從日常生活中的某個角落,回憶起書中的某句話,然後對當下的情境產生新的理解。它沒有給我什麼偉大的哲學理論,但它給我的是一種「重新看待世界」的濾鏡。這種濾鏡是溫柔的,但同時也是銳利的,它讓你開始注意那些過去被你忽略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對於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動、充滿壓力的社會裡的我們來說,這種能讓人慢下來、重新審視自身存在的價值,是非常稀缺的資源。我會毫不猶豫地向身邊的朋友推薦這本書,但我也會提醒他們,這不是一本可以邊滑手機邊看的書,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因為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傾注其中的那份真摯與深刻,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標示的定價。

评分

整本書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這是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有些章節讀起來就像是夏日午後的陣雨,酣暢淋漓,情感的爆發力十足,讓人讀完後有種大汗淋漓的暢快感。但緊接著,作者又會用一段非常平靜、近乎冥想般的文字來過渡,像是雨後初歇時,空氣中那股涼爽而寧靜的氛圍。這種高低起伏的安排,讓閱讀過程完全不會讓人感到疲乏或厭倦。特別是當情節推進到某個比較沉重或者需要深度剖析的段落時,作者處理的方式非常細膩,他給了讀者足夠的喘息空間,不會強迫你一下子接受所有訊息。這種「留白」的藝術,很多作家都學不來,但這本書卻運用得爐火純青。這讓我覺得,作者不僅僅是在「寫」,更像是在「引導」我們體驗一段情緒的旅程。如果你是那種習慣一次讀完一本書的人,你會發現,這本書的結尾往往會給你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但那不是因為故事沒講完,而是因為那些文字在你的腦海中還在持續發酵,那種延續性,才是真正的好書的標誌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