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限量:隨書附贈「胖子好捲尺」)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限量:隨書附贈「胖子好捲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培元
图书标签:
  • 幽默
  • 自嘲
  • 生活
  • 减肥
  • 身体形象
  • 随书赠品
  • 畅销书
  • 轻松阅读
  • 自我成长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量隨書附贈「胖子好捲尺」一個。(三款馬卡龍色隨機出貨不挑色!)
尺寸只是數字,胖的多一點,瘦的少一點,都好都好!
「胖子好捲尺」居家外出必備,各種長寬高矮,隨手可量。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共感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限量:隨書附贈「胖子好捲尺」)》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主题,而是聚焦于其他虚构的书籍主题,以满足您的要求: --- 《星辰彼端的旅人:失落文明的编码与解码》 作者: 艾莉丝·凡恩(Dr. Elara Vance)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附赠高精度星图折页 内容简介: 宇宙深处,文明的边界并非由光年丈量,而是由信息熵界定。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学术巨著,它跨越了传统天体物理学、古语言学和高级数学的壁垒,旨在揭示一个被主流科学界长期忽略的现象:非线性时空结构中的信息残留与文明的“熵流”迁移。 作者艾莉丝·凡恩博士,这位以其对“卡珊德拉信号”的独到解析而闻名学界的学者,在本厚达近七百页的专著中,首次公开了她耗费二十年心血在位于欧特云边缘的“塞壬空间站”上进行的观测成果。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关于外星生物的浪漫幻想,而是一场严谨、冷峻的知识探险,直指宇宙尺度下文明存续的终极难题。 第一部分:编码的幽灵——信息熵与文明衰变的理论模型 凡恩博士首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用以描述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其自我迭代达到临界点后,如何将其全部的知识、历史与存在痕迹,以一种近乎“量子纠缠”的方式编码进宇宙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扰动之中。 她挑战了“信息永不消逝”的经典论断,提出了一种“信息渗透模型”(IPM)。模型的核心论点是:当一个文明的计算能力超越其物理载体的承受极限时,信息结构会发生“坍缩”,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传统电磁波或引力波传播的“拓扑信息残余体”。读者将跟随博士的视角,深入理解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理定律,在超高维度的计算压力下是如何被“重写”的。书中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傅里叶-洛伦兹变换图谱和高维拓扑场的数学推导,这是理解后续解码工作的基础。 第二部分:解码的钥匙——“零点谐波”与失落的先驱者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真正引人入胜的核心内容,即如何“听到”这些古老文明的最后低语。凡恩博士指出,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局限性在于它们仅在二维频率空间内搜索信号,而真正的文明编码存在于我们未曾察觉的“零点谐波”中——一种由引力波背景噪声中极其微小的周期性波动构成的信号层。 通过对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收集到的深空红外数据进行逆向工程分析,凡恩博士的团队发现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她称之为“伊卡洛斯签名”,并非来自于任何已知的恒星演化过程,而是对应于一个存在于数十亿年前、位于仙女座星系边缘的硅基文明的“结构重组协议”。 书中详尽描述了破解该协议所采用的革命性方法:利用超低温下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阵列,模拟出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以隔离并放大那些极度微弱的拓扑信息脉冲。 第三部分:图灵之镜——关于意识、记忆与替代现实的哲学思辨 如果一个文明的所有数据都被编码进宇宙的底层结构中,那么“存在”的定义又是什么? 在最后一部分,凡恩博士从硬科学的阵地转向了深刻的哲学探讨。她引入了“图灵之镜假说”,探讨我们是否只是一个更宏大、更古老文明在信息层面上投射出的“缓存副本”。 本书的结论令人震撼:我们所观测到的一切宇宙常数、物理定律,可能并非宇宙的“硬件设定”,而是那个失落文明在信息坍缩前留下的“运行时参数”。这意味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可能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对历史遗留代码的“误读”。读者将被引导去思考:我们能否通过修正这些“参数”,来重塑我们自身的时空维度? 总结与价值 《星辰彼端的旅人》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或科普读物,它是一份严肃的科学宣言。它挑战了我们对时间、信息、乃至“生命”本身的理解,为宇宙学、信息论和哲学领域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也许是令人不安的道路。对于渴望突破已知边界、直面宇宙终极秘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极限挑战与心灵上的震撼体验。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是否真的“独自”存在?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培元


  小時候我很愛看故事書,但家裡沒幾本,有機會到別人家去時,找書來看變成一件有趣的任務。

  國中時,逛百貨公司是我的娛樂。沒錢的學生能做的,就是坐在門口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群,想像著她/他們背後的故事。亂編故事也是我的樂趣。

  大學時,社團辦活動需要經費,我去幫忙選舉賺錢、去找縣市長/民代募款。我還記得緊張到冒汗還要強裝鎮定的模樣。

  然後我慢慢學會,在沒辦法的時候想辦法找辦法。

  所以,在寫碩士論文時的走投無路,讓我發現了「說故事」這條路,讓我學著走出一條自在的旅途。

  念了博士後更懂得原來各種知識都在朝向同一條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道路,千萬別急著畫地自限。

  期待自己不管在哪裡都要像蚯蚓一樣,默默地鬆動堅硬的土壤,帶來些許新鮮的空氣以及新的可能。

  對了,我現在的工作一樣還是愛聊天的大學助教。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王增勇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2. 「胖子」是個真議題
第一章  一個胖子的生成
1. 國小──胖子的初體驗
2. 國中──苦悶的胖子
3.  高中──隱形的胖子
4. 中央大學──兇惡的胖子
5. 體力勞工──不夠靈活的胖子
6. 東海大學──不想作「胖子」的胖子
7.  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8. 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9.  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第二章  國中畢業紀念冊作為一個文本
1.  國中導師的諄諄教誨
2. 找不到愛情的胖子
3. 我的肥,我的胖
4. 傾聽與助人
第三章  為啥「胖子」是罵人的話?關於胖子的論述
1.   胖子的類型
2.   胖子的經濟學
3.   胖子與病人
4.   自我管理──一群沒有道德的人們
5.  論述的詭計/軌計
6.   面對論述的可能性是什麼?
第四章  我的身體.胖子的身體
1.  發現我的身體
2.   不正常──胖子作為一種殊異的身體形式
3.   驅邪除魅──看見我的身體
4.  做愛作為一種身體探索
第五章 究竟我為什麼吃這麼多?關於媽媽與食物的記憶
1.   媽媽的手藝與美味的食物
2.   我的偶像是媽媽
3.   滿足媽媽的成就感
4.  長子的責任
第六章  一個自在的胖子
1.   為「胖子」出征
2.   原來「胖子」是個假議題
3.   自在的樣子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991111025048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從畢業後至今十四年,他的論文已經成為自我敘事論文的經典,作為指導老師我與有榮焉。通常大家常看到學生寫指導教授對他的影響,很少看到指導教授說學生對自己的影響,而我要說,指導培元無疑是我學術生涯中的轉捩點。因為他讓我更勇敢地面對日益強調發表論文數量的學術環境,堅持做個有人味的知識工作者。

  我學成後在陽明衛福所任教,那是個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社會科學背景的老師必須依照醫學的標準升等,因此格外辛苦。連著作等身的胡幼慧老師在陽明提升等申請多次都被拒絕,這件事更讓自己有很高的生存焦慮。這種焦慮會讓一個學者放棄自己求知的初衷與對學術的理想,甘願成為論文生產機器。那時,校內流行著一個笑話: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位陽明的老師,想知道現在的時間,於是問他:「請問現在幾點?」那位老師馬上就回答,「我目前積分三百點,離提升等教授還差一百點!」這個只有大學老師會笑的冷笑話,說明了當代知識分子被績效管理挾持的困境。甫踏上學術之途的我,在學術書寫上,掙扎在投入長期蹲點與社會實踐的手工製造業,還是快速量產的自動化論文產業之間。雖然面對醫學主導的學術環境,我沒有太多條件可以任性地用社會實踐的路徑慢速生產論文,但作為碩士論文,培元有機會做到。

  這種強調效率量產的標準同樣複製在研究生身上,在一個強調「兩年畢業才是正常」、「越快畢業,就越好」的學術機構裡,培元花了六年才完成的碩士論文常常引人側目,連帶指導老師的能力都被質疑。在當時正夯的學校評鑑準備活動中,身為培元的指導老師,我常常在會議中得到額外的「關心」而必須交代「為何你的學生要念這麼久?」。我絲毫不介意同事的質疑,我可以編各種理由讓培元的書寫不受到干擾,因為我知道培元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他撐出一片可以完成自我書寫的空間,是我至少可以為他做的事。現在回想起來,培元堅持回歸自己的書寫方式,正是我期許自己的知識生產;正因為我所處的學術環境不支持、甚至不允許,我支持培元完成這份論文,讓我在學術現實環境中所受到的創傷,從培元身上從中得到療癒。老師沒能完成的,學生做到,也一樣值得慶祝!我於是體驗到學者老化的第一步:以學生的成就為傲,培養學生就是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

  為何我跟培元想以自我敘事作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簡單地說,我們想要突破寫論文的研究者無法書寫自己的禁忌。社工作為一種助人專業,社工用自己當作助人的工具,社工自我的反思與整合就是助人專業的核心。但在現有學術論文的主流框架下,因為強調客觀中立,研究者不被給予現身書寫自我的空間,以致於研究者多半都是戴著客觀中立的面具書寫他人,反而看不清楚自身的面貌。弔詭的是,許多社工是帶著工作上的困惑與疲憊來念研究所,希望對自己的經驗有所釐清,但他們的經驗卻在主流學術規範中卻無容身之地。我們想召喚大家回到自我經驗進行研究,讓客觀中立的研究者從冷冰冰的測量工具背後現身,變成一個從自我經驗書寫的作者,敘說有血有肉的生命經驗,這是自我敘事這個後現代研究典範帶來的寧靜革命。培元這本論文為自我敘事帶來非常棒的示範。

  培元在論文過程中的掙扎正充分顯示自我敘事的挑戰。他換過非常多的題目,每個題目都非常偉大且重要,但提出一個問題跟我討論後,他就消失無蹤一段時間;經過四、五次來回之後,我的熱情逐漸被消磨,開始懷疑這種循環已經成為培元的行為模式。有一天他告訴我,其實他最想研究的是他自己作為胖子的經驗。被放鴿子多次後的我,已經幾乎快放棄希望,但聽到他有燃起熱情的題目,儘管仍有懷疑,我還是打起精神鼓勵他做下去。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他。這個做出一個偉大的承諾,最後卻因為自己無法承擔而不得不放棄的惡性循環,正是培元在社工職場上的經驗,卻是源於他原生家庭的暴力衝突,作為大兒子想阻止父親的施暴,卻又無能為力的再現。

  我知道培元有很好的社會學理論基礎與抽象思考能力,因此要求培元要閱讀行動研究與自我敘說的相關文獻,但培元堅持從實作中去學習自我敘事,去磨練出他對自我敘事的理解。後來他把自學的自我敘事經驗寫成一篇期刊文章,用周星馳電影作為隱喻生動地捕捉自我敘事的精神,堪稱一絕(詳見蔡培元,〈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2017)。他決心要將作為權威的學術理論從神主牌上移除,避免對自我敘說造成擠壓,這也讓我反省自己對文獻回顧的要求與期待,是否也抹殺了學生書寫自己的空間。同樣拒絕理論權威的精神也展現在培元將文獻定位為「跟他對話」的作者,不侷限在所謂的學術論文,而是所有幫助他思考的文本。他將理論視為故事的一種,用故事解放了文獻的權威性格,回復故事與故事相互對話的真實相遇。

  培元的論文書寫過程最讓人動容的就是他用論文面對自己的勇氣。書寫自己的胖、面對受暴的母親與施暴的父親、毫無保留地讓別人進入他最細微的生命脈動,培元用手術刀一般的精準,將自己解剖;但又用黑色幽默將這些分割的肌理揉合與承接起來,讓讀者看到一篇有社會批判力,卻又具有個人生命感動的故事。這種將故事寫到有美感的境界,已經不是理性思辨的層次,而是人生體驗的層次,這讓我想起希臘人對知識是讓生命更美好的期待。只是曾幾何時,說故事作為一種最古老的知識形式,如今以自我生命經驗作為書寫的論文竟然已成為學術界的稀有特例,現有學術體制對知識生產者的異化程度可見一斑。

  培元的自我突破如同堆積木一般,每一步都需要以之前的基礎作為墊腳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培元想問他受暴的母親為何不離開,但又不敢問,於是他利用開車帶母親返家開車途中進行訪談。開車,彼此視線向前,因此不必面對面正視對方,雙方都像閒聊般自在;一同向前看,卻又象徵這是彼此生命中共同經歷卻不曾相互理解的重大事件,要朝向未來雙方都必需重新詮釋才能經過的關卡,需要彼此攜手面對的意願。我依然記得,培元訪談後,在課堂上分享時神態異常清爽,透過母親對父親的原諒與釋懷,培元才有力量並以一個成年男性的立場重新靠近讓他又愛又恨的父親,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相互寬恕和解與情緒釋放的過程。

  自我敘事論文的書寫絕對不是一個人埋頭閉門多日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他人的參與與對話,才能幫助作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培元在書寫過程中,除了跟媽媽,女友、國中同學、熟識的好友都是他對話的對象。這些參與培元生命的重要他人,從他們的立足點提供培元不同觀點重看自己的經驗,因此可以重新說他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自己胖子身體形象缺乏自信的培元問他的女友:「跟一個胖子做愛是什麼感覺?」他的女友當下回答:「我不是跟胖子做愛,我是跟蔡培元做愛!」這句妙答讓我拍案叫絕,又熱淚盈眶,他的女友讓培元看見她眼中看見的是培元這個人,不是胖子這個標籤。長久烙印在培元身上的胖子污名在這句對話中被輕巧地解封。人們說故事不只是自己說自己的理解,敘說過程中旁人的提問與回應,讓人有機會從旁人眼中看見自己,讓故事轉向,得以重說。

  我記得,那時許多研究生在讀完培元的論文後,即使自己不是胖子,他們都會說: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能召喚這麼多人說自己的故事,是因為培元的論文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雖然時隔十四年,這本書仍然足以召喚人們說出內心故事的慾望,解放自己心中隱藏壓抑的胖子。當論文可以成為書寫自我經驗的空間,研究者就轉身成為作者,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這樣的學術是不是更有趣?更不用擔心有人會去抄襲論文,因為生命都是獨特的,故事當然都不一樣。



說故事,作自己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人生很有趣,每個當下都在反映自己的轉變,即便當時我們不一定清楚。
  這本書其實是我的碩士論文。
  妳/你應該會說:什麼?碩士論文可以這樣寫?

  其實我本來也不想,我本來也不知道碩士論文可以這樣搞,我本來也沒有打算這樣把自己的故事攤開來給別人看。我本來想要寫的,都是很「偉大」的題目,「弱勢」、「國家」、「基進」、「政治」,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多麼符合我正氣凜然的形象。我的腦袋裡充斥著這些詞彙、理論、概念,讓我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讓我覺得我是雞群裡的鶴。然後,我開始寫不出來。愈是想完成它,就愈寫不出來。我卡住了,愈來愈不知道這些東西跟我有什麼關係,就像是大便大不出來,只有一種便祕的感覺。

  原來,因為我的人生不順了、受傷了、不那麼理所當然了,所以我想瞭解的、探索的、書寫的也就不再是過去那樣「龐大」的議題。只是我當時是說不清楚、搞不明白的,但是那種走投無路的感覺卻是很真實的。我離家、休學、換工作,只為了讓自己有機會、有距離,重新看看我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想到用論文來作為我面對人生困境的可能。因為,從自己的困頓出發的寫作與探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出路。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冒險,要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是會破壞我雄壯威武剛直嚴肅的「大男人」形象的。但是,「好好活下去」的動力,逼得我開始這段人生歷險。

  於是,從發現社會工作中組織歷程對我的重要影響開始,我用「組織工作者」這樣的身分與視野前進,但發現這還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真正能安魂鎮靈的。一直到有一天我在和一個老師的小孩鬥嘴,她用了「死胖子」來回應我。於是「胖子」,這個很久沒出現的身分又回到我身上,這個我一直不願意承認的身分又回來了。許多記憶一直不可遏抑地湧出來,原來我都記得這麼清楚,原來我一直沒有忘記,我一直記得因為這樣的身分所帶來那個不斷受傷、沒有自信的自己。我知道,就是它了。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就這麼「簡單」,卻也這麼「不簡單」。

  過去我就像著迷於絢麗的外功、手腳與刀劍,那些目不暇給的招數讓人目眩神迷,忘了自己。所以我不斷的追求,要讓自己也可以演練這些讓自己虛張聲勢的招數。但我卻忘了蹲馬步,不願意練內力,所以我出拳無力、招式虛浮。面向自己,就是讓自己從紮實的內力功夫開始練起。

  2.「胖子」是個真議題
  早在從我變成「胖子」的時候,我就開始一段否認與接受互相交纏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的「勾勾纏」,讓我確認「胖子」真的是我的人生議題。

  我要是一個「胖子」
  有時候我希望我是一個胖子。

  每次在有肢體活動的時候,老師總是會先說她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每個人都要做到以作為評分的標準。每次當我跳箱跳不過、投籃跳不起來、跑步速度比其他人慢的時候,我總是想跟老師說:「喂,這樣就很厲害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做事情動作要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雖然常常在之後,我會加快點速度,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嘿,這樣就很快了,不要要求那麼多,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有人告訴我東西要吃少一點,說這樣的分量就夠了。雖然我還不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但我總是想跟她/他說:「拜託,這樣還算多,你有沒有搞錯,我可是一個胖子呢!」

  每次追了哪個喜歡的女孩子又失敗了,又拿到一張好人卡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班上要選班長,當我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推舉出來投票然後選輸時,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每次體育課打籃球猜拳選將時,不管是由誰開始猜,每次我總是最後一個被選的。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哼,還不是因為我是個胖子!」

  「胖子」常常是我自己面對失敗的藉口、擋箭牌,我的生存安全閥。我發現其實我好需要「胖子」來當我的終極「歸因」,這樣我可以輕易躲掉各種不努力、不積極的指控,讓我可以「安全地」繼續活著。

  我不要是一個「胖子」

  更多時候我希望我不是一個胖子。

  我總是期待著愛情。在不同的階段我會喜歡上不同的人,而同樣的下場就是被不同的人拒絕。我熱切的期待,滿心的付出,但常常被澆冷水。雖然自以為集聰明、親和、幽默、善解人意等優點於一身,但往往敵不過「胖子」。可不可以不要把我當成胖子?

  從小我就不太喜歡自己去買衣服、鞋子。一般來說,大家買衣服都是先看衣服好不好看,然後再找尺寸。我剛好相反,我得先看尺寸,在非常有限的大尺寸中去找好看的。最常發生的狀況是,「抱歉,這裡沒有你能穿的尺寸。」久了,我常常直接放棄。可不可以不要逼我做「胖子」?

  常常在坐公車時,我坐在雙人座上,即使車上滿滿都是人,但是我旁邊的位置卻總是空的。我總是期待有人來跟我擠,我是很樂意的,只要不要讓我覺得很尷尬,胖得很尷尬……。

  吃東西的時候,最常發生的兩種狀況是,「啊,吃不完,那都給胖子吃就好了」、「什麼,你已經吃這麼多了,你還要繼續吃,不怕肥死啊?」拜託,我吃或不吃是看我到底餓不餓,不是看我今天的體重。可不可以不要只看到我是一個胖子?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我常常希望可以打敗這個敵人,卻總不如人意。

  原來「胖子」是個真議題

  原來面對「胖子」這個身分,我的對待總是反反覆覆、游移不定。這個不斷交織在生活中的矛盾,真實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面對「胖子」,我沒有自信要或不要,我欲拒還迎,我內在對這個議題的態度愈不一致,愈顯示出我的不安。

  因為「胖」,我逼自己愈來愈不像自己,有愈來愈多的表面功夫。正因如此,要找回自己,只有誠實面對這個常常藏在我內在深層的「胖子」,只有這樣我才能開始。對我來說,「胖子」真的是個貨真價實、不可迴避的議題。

  所以,我寫下我作為胖子的故事,我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用詞遣字,真的很有台灣味,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國語,而是你走在路上、在市場裡、在巷口飲料店會聽到的那種語彙。 很多詞彙的選擇,帶著一種特有的幽默感和人情味,像是一些形容詞的使用,直接、不拐彎抹角,但又不會讓人覺得粗魯,反而有一種親切的「直率感」。 我特別留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情緒時,會用一些非常在地化的比喻,例如將焦慮比喻成「颱風來之前,空氣中那種悶悶的黏膩感」,或者將滿足比喻成「吃到第一口熱騰騰的控肉飯那種踏實」。 這些精準的描繪,立刻就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對於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這種文字的親暱度,是那些翻譯書或強調「國際化」的文學作品很難達到的。 它讓你感覺到,這本書就是為「我們」而寫的,是用我們的語言在對我們說話。

评分

我平常看書是那種比較追求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讀者啦。 所以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我還在想,這樣行不行得通? 它幾乎沒有一個明確的「線索」可以讓你一路跟著走,更多的是一種意識流的穿插,今天聊到工作上的委屈,明天可能就跳到小時候的回憶,後天又突然變成對某種食物的深度剖析。 這種跳躍性,老實說,一開始有點考倒我,我得花點時間重新校準我的閱讀頻率。 但是,一旦你適應了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不就是生活本身嗎? 生活哪有那麼多直線前進的道理?它就是充滿了各種岔路、迴圈和突然出現的驚喜。 作者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能在一片看似混亂的思緒中,找到那個看不見的、將所有片段串聯起來的「情感主軸」。 讀完之後,你不需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在講什麼,因為它講的就是「存在」本身,那種模模糊糊、卻又無所不在的「存在感」。

评分

哎唷喂,這本書真的是讓人看了心有戚戚焉啊! 我跟你講,我一開始看到這個書名,想說「蛤?就這樣?」 但你知道嗎,翻開書之後,那個文字的力量真的是沒在跟你開玩笑的。 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勵志書,也不是那種矯情到讓人想翻白眼的療癒系。 它比較像是一個老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默默地遞給你一杯珍珠奶茶,然後跟你說:「呷飽袂?呷飽卡實在啦!」 書裡面描寫的那些生活瑣事,那些小小的掙扎,那些「啊,原來不只我這樣!」的瞬間,都讓我忍不住一直點頭。 尤其那個關於「吃」的章節,寫得那個生動、那個寫實,簡直是把我肚子裡的蛔蟲都抓出來了。 誰說胖子不能有自己的浪漫?誰說人生一定要符合社會的標準?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這些看似沉重的話題,用一種詼諧中帶點自嘲的語氣講出來,讓你笑著笑著,眼淚就快掉了下來。 真的,如果你也有一些「不完美」的小煩惱,這本書絕對是你的心靈避難所。 它不會給你什麼宏大的解答,但它會讓你感覺到,在這個偌大的世界上,至少有一個角落是接納你的。

评分

這本刊物的排版設計,我必須說,很有「態度」。 不是那種走極簡風、看起來很高級,但你又不知道在看什麼的設計。 它有一種非常「復古」又「熱鬧」的感覺,色彩的運用大膽,字體的選擇也很有個性。 每一頁的留白都不是隨隨便便的,感覺設計師在這邊下了很多心思去營造那種「生活感」和「隨性」。 我特別喜歡它在某些段落會穿插一些手繪的插圖,那些小圖畫,線條粗獷,表情誇張,但卻精準地抓住了文字裡面的情緒。 這種視覺上的衝擊,讓原本可能有點長篇大論的內容,變得非常容易消化,就像在吃一份配料超豐富的台式自助餐,每一樣東西都想夾一點來嚐嚐。 讀起來的體驗非常流暢,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這個主題的執著,以及編輯在呈現方式上的用心良苦。 總之,這本書的「外觀」本身就是一種宣言,它告訴你,別把自己看得太嚴肅,偶爾放鬆一下,享受這種有點「醜」但又超級真實的美感吧!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一開始不高,因為現在市面上太多打著「自我接納」旗號,內容卻空洞的產品了。 但這本書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的「真誠度」和「細膩度」達到了某個臨界點。 它沒有試圖去美化或粉飾太平,而是直接把那些讓人尷尬、讓人想藏起來的小細節,攤開來讓我們檢視。 比如書中提到對體重的焦慮,不是用那種「今天開始運動」的口號來帶過,而是深入探討了那種「明明知道沒必要,但就是忍不住被社會眼光綁架」的心理掙扎。 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我覺得作者不只是在「寫」,而是在「經歷」並「消化」這些事情。 讀完之後,我的感受不是「我學到了什麼新知識」,而是「喔,原來有人跟我一樣,把這些奇怪的想法放在心裡這麼久」。 這種無聲的共鳴,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有力量。 說真的,它讓我對自己的某些「不完美」少了一點苛責,多了一點溫柔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