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叮嚀(精裝):天天親近主

耶穌的叮嚀(精裝):天天親近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莎拉揚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灵修
  • 每日灵粮
  • 耶穌
  • 信仰
  • 福音
  • 精裝
  • 人生
  • 恩典
  • 盼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原文書暢銷逾四千萬冊!
  ★ 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華爾街日報非小說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Wall Street Journal Non Fiction Bestseller)!
  ★ 福音基督教出版協會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ECPA Bestseller)!
  ★ 基督教書商協會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CBA Bestseller)!
  ★ 亞馬遜靈修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Amazon Inspiration & Spirituality)!
  ★ 亞馬遜青少年基督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1 Amazon Children's Jesus Books)!

  耶穌正在對你說話,你聽見了嗎?

  宣教士莎拉.揚恩,在撰寫了多年的禱告日誌後,因著渴望更專注於​救主耶穌的聲音;並全心「聆聽」祂的話語。因此她執筆寫作,踏上​了一條永遠改變自己、同時也能改變世上千萬人生命的旅途。

  《耶穌的叮嚀》書中聲聲溫柔的呼喚,充滿了主愛的溫暖、能力​和應許,那是耶穌滿心愛意放在她心上的話語與聖經經文,是允諾、​安慰與盼望的話語。這些話語使她不斷感知耶穌的同在,得享耶穌所​賜的平安和力量。

  耶穌也同樣在呼喚你。也許你對作者渴望更強烈感知「神與你同​在」的需要感同身受;也許耶穌好像離你好遠,但你卻不知為什麼;​又或者你已經與耶穌漸行漸遠,遠超過你自己的想像。本書值得你花​一年的時間每天閱讀,激勵你更加親近基督,並使你與祂共處的時間​,由獨白轉為互動的對話。

  書中每日的篇章,都彷彿是耶穌親身對你說話,因為祂實實在在​正對你說話。你聽見了嗎?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与“耶穌的叮嚀(精裝):天天親近主”内容无关,但描述详尽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星际拓荒者:奥德赛号的最后航程》 作者: 伊森·科尔宾 装帧: 典藏精装版 页数: 856页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在地球的最后岁月,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微弱而无助。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恶化,迫使我们启动了“方舟计划”——一项孤注一掷的星际移民行动。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逃离,而是生存。 《星际拓荒者:奥德赛号的最后航程》并非简单的太空歌剧,它是一部关于希望、牺牲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考验的史诗。故事的核心聚焦于“奥德赛号”,这艘承载着地球上最后五万名精英科学家、艺术家及管理者的人类希望之舟。他们的目标是距离太阳系120光年外,代号为“伊甸园-7”的宜居行星。 第一部:漫长的告别与启程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斥着焦虑与决心的时代。地球上的最后十年,社会结构在绝望中扭曲,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人性暴露无遗。主角,艾拉·文森特博士,一位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兼“奥德赛号”的首席系统架构师,必须在她自己的家庭与全人类的未来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她不仅要确保飞船的曲速引擎能够精确计算出穿越不稳定虫洞的路径,更要面对内部的政治暗流——“纯净派”与“适应派”之间关于殖民地治理理念的尖锐冲突。 飞船的发射过程,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读者将跟随艾拉,体验超重状态下的生理极限,感受那撕裂般的加速感,以及离开蓝色星球时,所有乘客共同经历的无声的、集体的哀恸。飞船内部的生态系统模拟器、人工重力发生器以及休眠舱的复杂运作,均以严谨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呈现,展现了二十三世纪尖端科技的恢弘与冰冷。 第二部:深空孤寂与系统危机 在漫长的星际巡航中,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奥德赛号进入了长达五十年的亚光速航行阶段。大部分乘客处于深度休眠状态,只有核心船员轮班值守。然而,深空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很快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故事的主线开始围绕一系列突发的系统危机展开: 1. “暗影”现象: 飞船在穿越一片被命名为“赫菲斯托斯之域”的星际尘埃云时,遭遇了未知的电磁干扰,导致主导航计算机核心出现数据腐化。船上的AI系统“先知”(Oracle)开始出现逻辑悖论,威胁到休眠舱的生命维持系统。艾拉与工程主管卡莱尔·雷恩必须进入飞船的深层维护通道——一个比迷宫更复杂的地下网络——进行纯物理修复,与时间赛跑。 2. 内部的裂痕: 随着休眠期的延长,负责维持秩序的“维和部队”与少数清醒的科研人员之间,因对“伊甸园-7”未来社会构想的分歧,导致了一场被称为“静默政变”的权力斗争。小说细致刻画了在封闭空间中,信任如何被侵蚀,意识形态如何演变为致命的武器。书中对角色心理的描摹尤其深刻,例如,年轻的植物学家莱奥如何在孤立无援中,为了保住飞船的食物来源,不得不做出违背伦理的实验。 3. 外星信号的诱惑: 在旅程的第35年,飞船捕捉到一个来自未知文明的规律性信号。这个信号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巨大的诱惑。导航团队中,激进派主张立即偏航追寻信号源,而保守派则坚持必须以既定目标为先。这场争论不仅是战略上的,更是哲学层面的——人类是否应该在自身存亡未卜之际,冒着风险接触全新的、未知的智能?艾拉必须在中立与绝对服从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部:抵达与新的黎明 经过数十年的颠簸与挣扎,奥德赛号终于抵达了“伊甸园-7”的轨道。然而,登陆前的侦察结果却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颗行星并非预想中的天堂,它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层,但地表却被一种快速自我复制的硅基生命体——“苔藓风暴”所覆盖,它们对碳基生命具有强烈的侵蚀性。 最终的篇章聚焦于艾拉及其团队制定的“最终部署”计划。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殖民,而是一场在陌生世界中求生存的绝望反击。他们需要利用奥德赛号上携带的最后能源,激活行星防御系统,并找到硅基生命体的弱点。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一场融合了高科技对抗与原始求生意志的宏大场景。读者将体验到登陆舱穿过腐蚀性大气层的惊心动魄,以及艾拉在行星表面,面对着无边无际的“苔藓”时,为了建立第一个安全的避难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主题深度: 《星际拓荒者》深入探讨了“家园”的定义。当故土已逝,人类的身份认同是否还能维系?在绝对的生存压力下,科学的理性是否会屈服于原始的恐惧?本书不仅是对未来科技的宏大想象,更是对人类集体记忆、道德韧性以及跨越星辰的传承意志的深刻致敬。这是一部关于“活着”本身,比任何目的地都更具重量的作品。它邀请读者思考:为了文明的延续,我们愿意放弃多少人性中的美好?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莎拉揚(Sarah Young)


  莎拉揚的靈修著作對於信徒追求親近主的信仰成長之路,提供了莫大的鼓勵和幫助。莎拉揚擁有聖路易斯(St. Louis)的聖約神學院(Covenant Seminary)聖經和諮商碩士學位。她和夫婿是美國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總會差派的宣教士,曾在日本及澳洲的教會服事多年,目前居住在美國。

  莎拉揚有許多暢銷著作,其中《耶穌的叮嚀》、《總是耶穌》原文已經在全球銷售逾三千五百萬冊。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202384
  • 叢書系列:My Life生活
  • 規格:軟精裝 / 400頁 / 12 x 18.7 x 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耶穌的呼喚

  我首次經歷神的同在,是在一個精緻美麗的環境中。當時我住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上小村莊(艾峰村)裡的一個基督徒社區,正從事於研究的工作。這裡是一處庇蔭所(L'Abri Fellowship),一個由法蘭西斯.薛華(Francis Schaeffer, 1912-1984)與妻子伊迪芙(Edith)創始於瑞士的國際學生團契事工的分支。當我在庇蔭所時,我自由自在地探險周圍有如仙境的環境。那時是冬末,正午的太陽暖到可以作日光浴。但積雪之深還是無法融化。由純白之雪反射出的燦爛陽光,潔淨了俘虜我心中多年的黑暗。

  每天我都爬上陡峭的山坡,欣賞令人心靈愉悅的美景。當我站在山頂,我會流連忘返於一覽無遺的美麗山景。在我腳下的是我所居住的村莊,從這高度俯瞰,一座尖頂教堂巍巍聳立在其中。當我旋轉一百八十度,就可以看見日內瓦湖遠遠在我腳下,湖面上折射出耀眼的陽光;似乎在向我大聲問安。而我抬頭仰望,則看見冰雪覆蓋的阿爾卑斯山頂環繞著我。我讓身體轉啊轉,用雙眼與有限的心智,盡情地飽覽美景。

  超越知識

  身為大學教授的女兒,我一直受到鼓勵要博覽群書與獨立思考。我在衛斯理(Wellesley College)女子學院主修哲學,也幾乎快完成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碩士學業。幾個月前,我哥哥曾要我閱讀薛華所著《理性的規避》(Escape From Reasons)一書。令我大為驚喜的是,這本小書回答了我早先棄之為無法回答的問題。吸引我來到這純樸之地的,正是薛華教導的知性品格。雖然引我到這地的是我對真理的追求,但幫助我對神敞開心靈的,卻是神榮耀的創造。

  有一天晚上,我逕自離開了舒適溫暖的農舍,獨自走在白雪靄靄的山中。我走進一片樹林的深處,感到自己是何等地渺小;而深自敬畏於這片寒冷的月下之美。林間空氣冷冽乾燥,吸入時覺得寒冷刺鼻。突然間,彷彿有一股溫暖包圍著我。我感受到主愛的同在,不由自主地回應呢喃著:「甜蜜的耶穌。」如此的表達對我而言極不尋常,使我震驚於自己竟能如此溫柔地對耶穌說話。當我細想這簡短的溝通時,我發現這回應來自於一顆改變的心;在那一刻,我明白我屬耶穌。這遠超越我所尋求的知識解答。這是和宇宙創造主之間的情感關係。
 
  往後一年,當我回到美國,我又再次與耶穌的同在相遇。我正因著失去一段認真的交往關係而悲傷,並質疑身為基督徒,是否真能使我的生活品質有所不同。

  當時我在維吉尼亞州擔任技術文件撰寫員。我被差派前往亞特蘭大(Atlanta)參加一個會議。我雖盡職地接受了這份任務,卻毫無熱忱地登記入住了旅館。當我獨自在房間時,一陣強烈的孤單感襲捲了我。因此,我開始漫無目的地遊蕩在亞特蘭大的街道,試圖逃避獨處。我在路邊書攤瞄見了幾本書,並被馬凱倫(Catherine Marshall)所寫的《神恩浩大》(Beyond Ourselves)一書所吸引。當晚我讀了這本書,不再感到孤單。我在房間的床邊跪下,感受到一股巨大神同在的愛與平安臨到我。我知道耶穌與我同在,並能感同身受我的心痛。這無疑是我在阿爾卑斯山遇見的那位「甜蜜耶穌」。

  爾後的十六年,我過著許多人認為是一種模範基督徒的生活。我進入聖路易(Saint Louis)的聖約神學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獲得輔導與聖經研究的碩士學位。我在那兒遇見了外子史提夫,他是派遣至日本的第三代宣教士。畢業之後,我們花了兩輪四年期在日本從事植堂工作。我們在第一期的期間裡,有了一個女兒,在休假返美期間;又有了一個兒子。在我們兩輪的服事都結束後,我們返回美國待了三年。我們定居於亞特蘭大,史提夫在當地一間日僑教會服事,而我也繼續在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攻讀輔導諮商學位。

  我受訓課程的一部分,就是要在亞特蘭大區一間基督教輔導中心裡工作。能夠幫助深受傷害的婦女在基督裡找到醫治,是我深感珍惜的寶貴經歷。我也感謝恩慈、又有愛心的丈夫,以及我們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喜樂。然而,在那十六年裡,卻再也沒有任何「與耶穌同在」的真實經歷。

  新的尋求:與神同在

  1990年夏天,我開始一段新的尋求。我著手鑽研一本靈修書籍: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所著《與基督同在的祕訣》(The Secret of The Abiding Presence)。該書主要在表達神的同在,本應是基督徒持續不斷的經歷。慕安德烈強調分別時間在靜默與不間斷的合一裡與神獨處的重要性。

  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正好處在人生中一個沒有規畫的階段裡。當時我們正在等待澳洲簽證批准下來,以便我們能開始服事墨爾本日僑教會的事工。我辭去工作準備移居海外,努力地調適失去全職輔導工作的失落感。在這重大改變之中,我開始認真尋求神的同在。每天的首要之事,就是準備好聖經、靈修書籍、禱告日誌、筆與咖啡;單單地與神獨處。當我等候神的同在,祂就開始對我顯現祂自己。與神獨處的一兩個小時;似乎太過短暫。

  當時我所面對的未知,加深了我與神的親密。外子與我不知要多久才能拿到澳洲的永久居民證,那彷彿是遙遙無期的等待。那段期間我動了四次手術,包括兩次黑色素瘤手術。在那艱困的等候時期,也在飛往澳洲感覺永無止盡的班機上,一節安慰的經文始終伴隨著我:「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以賽亞書五十五章12節)

  我們在澳洲安頓下來並開始服事。我幫補史提夫在墨爾本建立史上第一間日僑教會的事奉,但我的主要服事是為澳洲婦女提供輔導諮商,她們當中有些人來自可怕的受虐與屬靈綑綁之中。

  我們的多元事工使家人陷入激烈的屬靈爭戰,因此,我每天早晨都會禱告尋求神的保護。有天早晨我禱告時,看見神正保護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先看到我們的女兒,然後是兒子,接著是史提夫,都被金色光芒般神保護的同在包圍著。當我為自己禱告時,突然間,我整個人籠罩在燦爛的光明與深刻的平安中。當我經歷神如此強有力的同在,我已完全失去了對時間的概念。我並未尋求這般經歷,但我心懷感恩地領受並因此得著力量。

  才不過兩三天後,一位接受我輔導的亂倫受害者,開始憶起撒但教的虐待儀式。這種撒但崇拜包含使受害者(通常是年幼的孩子)遭受極邪惡與羞辱的折磨。這位勇敢的受害者與我一同走入她記憶的黑暗中。但神為了預備我進入這更深的黑暗,之前就先讓我沐浴於祂同在的榮光裡。我發現那段經歷神同在的經驗,不僅是為了我的益處,也是為了預備我去幫助人。

  就在同一年(1992),我開始閱讀由兩位不知名的「聆聽者」所著《神的恩召》(God Calling)一書。這些女子操練安靜等候神的同在,隨身攜著紙、筆,記錄下她們從神領受的信息。這些信息以第一人稱寫出,用「我」來表示神。當我住在日本時,有人從美國郵寄了這本書給我。當時我還沒閱讀,但我在兩次跨國搬遷中都保留著它。六、七年後,這本小書成了我的珍寶。它使我對「活在耶穌同在中」的渴望,能夠繼續的銜接。

  從獨白變成對話

  接下來的一年裡,有個念頭閃現:是否我也同樣能在與神合一的時光中領受信息。我撰寫禱告日誌已經好幾年,但這是單向溝通,全是我一人獨白。我知道神透過聖經與我溝通,然而,我對祂的渴求更多、更深。漸漸地,我會在特定日子想要聽到神親自對我說話。因此,我決心執筆寫作、傾聽神,並記錄一切我相信祂對我說的話。剛開始嘗試時覺得很彆扭,但我確實領受了信息。那是一句簡短、出自聖經且切合實際的話。它表達了與我生活現狀相符的主題:信靠、恐懼與親近神。我把它寫在禱告日誌上作為回應。

  我的禱告記事從獨白變成了對話。很快的,信息更豐富地湧出,我也買了本特別的筆記本記錄下這些話語。這種與神溝通的嶄新方式成為我生活的主要焦點。我知道這些內容不如聖經經文啟迪人心,但它們卻幫助我更親近神。

  當我默想神時,我不斷從祂那兒領受關於個人的信息。我生命的光景愈艱困,就愈需要造物主勉勵的指引。靜坐在神的同在中,與我在默想時光裡點滴拾起的寫作一樣重要。事實上,有些日子我只是與祂坐著一會兒,什麼也不寫。在這些定睛於神的時光裡,我可能在祂的同在中經歷「滿足的喜樂」(參閱詩篇十六篇11節),也可能單單享受祂溫柔的陪伴並領受祂的平安。在這些執筆靜默、傾聽神的歲月中,我發現祂平安的主題,逐漸成為我寫作的重要部分。我確定這種趨勢,部分反映了我個人的需要。然而,當我更多了解周圍的人時,我發現多數人也都渴望耶穌平安的恩膏。

  改變我生命的一節經文,就是「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篇四十六篇10節)「靜默」的另一種解讀就是「放鬆」、「放手」與「別再苦幹」。這是神迷人的邀請,要我們卸下憂慮並尋求祂的同在。我相信神甚至比我們更渴望與我們獨處的靜默時刻。我也相信祂仍對聆聽祂的人說話(參閱約翰福音十章27節),而我在這方面也不斷倚靠聖靈的幫助。就如派克(J. I. Packer)在其著作《天父愛你》(Your Father Loves You)中所說:「當我們在神的同在中思量時,神……就引導我們的心意。」

  這項聆聽神的操練,比其他任何的屬靈訓練更加增進了我與神的親密,因此我渴望與大家分享我所領受的信息。在這世上的許多地方,基督徒似乎都在尋求耶穌同在與平安的更深經歷。隨之而來的信息表達出他們感受到的需要。當然,聖經才是神無誤的話語;我的寫作必須符合這絕不改變的標準。我從耶穌的觀點寫作;例如第一人稱(我,我的)就是指耶穌。而「你」則指的是讀者你,因此寫作的形式就是,耶穌正對你說話。

  我同時在每日的內容裡附上了引用的經文。當我聆聽神,聖經的經文常會造訪我的心,而我將它們交織入我的信息之中。來自聖經的話語(有些直接引用,有些經過釋義)會以不同的字體標示。有些參考經句會如此標示,有些參照引用則較不明顯;我附上它們是為了增加讀者的閱讀深度。某些經文相當大量的出現於我的寫作裡,這是因為神經常使用這些經文鼓勵我使我得力,將我的視界由「至暫至輕的苦楚」(參閱哥林多後書四章17節)提升到祂永恆的眼界。

  感恩與信靠的主題也經常出現於我的傾聽時刻。這些主題也經常出現在聖經裡,如果我們想要享受耶穌的同在與平安,心懷感恩與信靠是很重要的。

  這些信息都要慢慢細讀,最好是在安靜的地方。我邀請你用寫日誌的方式,來記錄當你等候在神同在裡領受的任何想法或印象。記得耶穌是與我們同在的以馬內利。甚願耶穌以祂的同在及平安,不斷加增賜福與你。

莎拉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叮嚀」這個詞特別有感觸,它不像「教導」那樣有距離感,也不像「命令」那樣讓人有壓力,它更像是一種親密的、出於愛的提醒,是主耶穌不忍心我們走錯路時,溫柔的耳邊話。這讓我聯想到,好的靈修書,其作用不應該是增加我們的罪疚感,而是激發我們的渴望和熱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它能點燃我心中那團火,讓我主動地去尋求那份「天天親近」的習慣,而不是被動地應付差事。我預期它會提供一些非常實用、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小技巧,比如說如何將禱告融入通勤時間,或者如何在面對壓力時,立刻將思緒轉向主的應許。總之,我期待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能實用操作,並且讀完後能讓我感覺到心靈被「擦亮」的書,而不是讀完後只覺得腦袋裡多了些無用的知識點。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靈修資源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是國外暢銷書的翻譯,雖然內容本身不錯,但總覺得少了點貼近我們在地文化脈絡的共鳴感。這本《耶穌的叮嚀》給我的感覺是,它或許在某個層面上,更能理解我們在台灣這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所面臨的獨特考驗和誘惑。例如,如何在追求事業成功與保持靈命平衡之間找到那個甜蜜點?或是,如何在面對快速變動的資訊洪流時,仍能堅守那份「天天親近主」的初衷?這些問題,如果作者能用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語氣和場景來描繪,那讀起來的穿透力就會大大加分。我尤其好奇,它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社區信仰生活或者家庭祭壇的實踐建議,這些都是我目前正在積極摸索的部分,希望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前輩的智慧指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太有質感了,那種厚實的精裝感,拿在手裡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暖又堅定的力量,「耶穌的叮嚀」聽起來就像是長輩的肺腑之言,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仔細聆聽。我特別喜歡那種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字,而不是浮於表面的流行語。聽說作者在靈修的經驗上相當深厚,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追求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生命的轉化。我看過不少靈修書籍,有些寫得過於理論化,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但這本的氛圍,光是從裝幀和書名就能感受到,它更偏向於心靈的對話,是那種你會想放在床頭,每天睡前或清晨翻閱幾頁,讓內心先被梳理過一番的類型。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這種能隨時「充電」的讀物實在是太有價值了,它不只是書,更像是一個心靈的避風港,讓你暫時脫離世界的喧囂,重新校準自己的方向盤。

评分

我最近在找一些比較能夠深入探討「關係」主題的靈修書籍,畢竟信仰最終還是要落實在生活裡,而生活最核心的就是人際的互動,尤其是與上帝那份最根本的連結。網路上有些評論提到這本書的內文,雖然我還沒開始讀,但光是預期就能感受到那種細膩的鋪陳。我個人非常重視作者如何看待「順服」這個課題,因為在華人文化背景下,順服有時候會被過度解讀成盲從或壓抑自我,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符合新約精神、更健康、更主動的理解,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委身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自由。如果它能有效地幫助讀者在日常的掙扎中,找到那個「活出來的信心」,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神學辯論,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操練方法,而不是空泛的鼓勵,畢竟,在面對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時,我們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紮實的腳印可以跟隨。

评分

從裝幀設計來看,這本精裝版似乎是為那些把閱讀視為一種儀式的人準備的。我個人是那種喜歡用筆在書上畫重點、寫註解的人,所以紙質的厚實度、內頁的排版、字體的大小,都會影響我的閱讀體驗。如果內頁紙張不反光、字體排得舒服,那我會更願意花長時間沉浸其中。而且,精裝書通常代表出版社會對內容有很高的期待和信心,願意投入成本去製作一本耐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結構是層層遞進的,而不是零散的短篇散文拼湊。最好是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引導讀者從淺層的認識,逐步進入到更深層的生命交託。如果它能幫助我重新發現聖經中那些看似熟悉,但其實被我忽略已久的關鍵詞句的重量,那就太棒了,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任何電子書都無法取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