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

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慶玲
圖書標籤:
  • 花蓮光華村
  • 原住民
  • 轉型正義
  • 歷史記憶
  • 文化保存
  • 土地權益
  • 族群關係
  • 臺灣史
  • 口述歷史
  • 社會議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抗戰結束,國共交惡,中國內戰激烈,國共雙方在全國各地抓丁,這些被迫來颱的少年,在軍中歷經風霜;中年後參與花東開發大隊(西寶、泰來墾區)。他們住草寮,忍受飢寒、酷熱,挖石修堤。最後在木瓜溪河床地填河造地、開挖水道、修路造田,落腳花蓮光華,形成新聚落。
 
  在田園美宅、稻禾搖曳的背後,光華村有煙囪、垃圾場臭氣問題亟待解決。作者們記農場牌坊、石碑,述大圳、公車站牌,採訪從徐蚌、古寧頭、北韓死裡逃生者,續寫第二代成長故事,滿載歷史的記憶與哀愁。
 
本書特色
 
  ★光華村是歷史的見證,代代訴說著奇蹟。這是繼陳耀圻《劉必稼》、鬍颱麗《石頭夢》之後,一本站在石頭上尚未說完的「夢」……
 
  ★在田園美宅、稻禾搖曳的背後,光華村有煙囪、垃圾場臭氣問題亟待解決。作者們記農場牌坊、石碑,述大圳、公車站牌,採訪從徐蚌、古寧頭、北韓死裡逃生者,續寫第二代成長故事,滿載歷史的記憶與哀愁。
 
真情推薦
 
  遊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石福春(光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須文蔚(詩人、颱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王年雙(前彰師大國文係係主任、颱文所所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基於您提供的書名,並假設瞭其可能的深度和主題,但不包含任何對該書具體內容的描述。 --- 書名: 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 主題聚焦: 地方誌、族群遷徙、記憶的固化與消逝、邊緣地帶的人類學觀察 --- 引言:在時間的斷層上凝視 這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地方編年史,它是一次深入颱灣東部海岸山脈腹地,對一個特定聚落——花蓮光華村——所進行的、近乎田野調查式的光影捕捉與心靈挖掘。光華村,這個名字或許在主流的歷史敘事中鮮少被提及,但對於那些曾在其土地上耕耘、流徙、或僅僅是短暫停留的生命而言,它無疑是承載瞭巨大情感重量的地理座標。 作者試圖以「站在石頭上的人」這一強烈而孤獨的意象為引,探討那些被歷史洪流沖刷至邊緣,卻又堅韌地試圖在岩石上錨定自身存在的群體。書中所呈現的,是關於記憶如何被建構、被遺忘,以及最終如何以一種哀愁的姿態,融入地域性的集體意識之中。 第一部:光華的誕生與地理的宿命 光華村的地理位置,決定瞭它的宿命。本書的首要篇章,將讀者帶入花蓮奇特的山海之間。這裡,太平洋的風暴與中央山脈的阻隔,共同塑造瞭一種既開放又封閉的空間結構。作者細膩地描摹瞭早期拓墾者如何麵對這片既富饒又充滿挑戰的土地。 這部分深入探究瞭早期移民的組成。他們是誰?是帶著何種期望而來?是因政治因素的流離,還是單純的經濟驅使?書中或許並不直接提供清晰的答案,而是透過對特定地景的描寫——例如老舊的產業遺跡、被林木吞噬的農墾邊界——讓讀者自行感受那種夾雜著希望與絕望的拓墾張力。此處的「石頭」,不僅是物理上的岩層,更是世代相傳下來,那種難以撼動的生存基調。 第二部:記憶的層疊與族群的肖像 光華村的歷史,必然是多重族群記憶交織的產物。本書在此深入至對「人」的描繪。它關注那些在時代變遷中身份逐漸模糊的群體。無論是日治時期的行政規劃遺緒,戰後遷入的眷村文化餘暉,還是世代居住於此的原住民族群的傳統領域,這些不同的時間線索與空間痕跡,如何在同一個村落中並存,甚至互相傾軋? 作者著重於「個人迴憶」的採集與重組。這些迴憶並非單純的史實陳述,而是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片段。讀者將會看到,在某些老人口中,某條產業道路的興建標誌著繁榮的開端;而在另一些人的記憶中,同一條道路的齣現卻意味著傳統生計的斷裂。這種記憶的層疊,揭示瞭「光華」這個名詞背後,隱藏著多少無法協調的歷史敘事。書中著墨於那些「不被記錄」的聲音,試圖為那些在官方歷史中被省略的邊緣人物,建立一個屬於他們的精神場域。 第三部:哀愁的迴響:空間與情感的共振 「哀愁」是貫穿全書的幽微底色。這種哀愁,源自於空間的變遷和人際關係的疏離。隨著年輕世代的外流,光華村正經歷著一種緩慢的「空洞化」。作者觀察到,村莊中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廢棄的學堂、關閉的雜貨店、無人修復的廟宇——如何從承載生活機能的場域,轉化為情感的紀念碑。 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探討瞭「哀愁」如何透過物質空間被固化下來。一間老舊的木造房捨,它結構上的傾斜、牆麵上的青苔,都成為瞭凝結瞭時光重量的載體。站在「石頭」上的人,不再是昔日開墾者那種充滿力量的形象,而更像是一種對逝去美好的憑弔者,他們凝視著遠方,計算著還能留下多少時間去守護這片土地。這種哀愁並非全然的悲觀,它也包含著一種對抵抗時間侵蝕的徒勞但崇高的努力。 結語:石頭上的永恆與流動 《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並未試圖提供一個光華村的「最終定論」。恰恰相反,它拋齣瞭一係列關於「地方性」(Locality)的深刻詰問:當記憶的載體逐漸消逝,一個地方的精神核心是否還能存在?那些曾經奮力建立起來的共同體,如何麵對最終的瓦解與重構? 這本書適閤所有對颱灣社會變遷、地方記憶研究,以及人類如何在極端環境下尋求意義的讀者。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所有麵臨現代化衝擊,試圖在快速流動的世界中,為自己「築石為基」的努力與掙紮。光華村的故事,是無數個颱灣邊緣聚落的縮影,它以其獨特的哀愁,訴說著關於存在、關於堅守,以及關於無可避免的失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孟慶玲
 
  1955年生,政大中文係畢業,颱師大國研所結業。曾任私立協和商工、文德女中、北一女國文教師。著有《聲律啟濛語文習作——作文寶典壹輯、貳輯》、《今月照古道——北一女中古文閱讀心得》,(耕書園齣版)三本高中生延伸教材。服務33年退休,定居花蓮吉安鄉光華村已十年。對光華村的前身——光華農場的場員特別關懷,開始著手記錄老兵的口述歷史,看見他們走過戰火的不平凡人生。
 
夏婉雲
 
  中文博、兒文碩、花師畢,現為東吳兼任助理教授、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監事。花蓮教育大學傑齣校友,得過金鼎獎、教育部創作獎,及各縣市散文、新詩獎、兒童文學獎;獲國藝會等補助,作品選入國小教科書。代錶著作:新詩《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詩論《時間的擾動》、兒文《穿紅背心的野鴨》,齣版18本書。

圖書目錄

【序一】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傢園/遊淑貞
 
【序二】默默承受吉安鄉垃圾的光華村/石福春
 
【序三】漂流木般枯槁的身世與傢園──推介《站在石頭上的人》/須文蔚
 
【序四】另類石頭記,一部光華史/王年雙
 
【輯一】活的見證:採訪光華農場場員、遺孀、眷屬
▍光華農場場員
光華墾區的開發隊員:周鴻
古寧頭戰役的通訊兵:劉世平
開發隊裡的抓兵:夏宗澤
剃頭師從軍:樓能橋
打漁郎變水鬼:李興智
老軍醫的金門炮戰:硃樹鑑
打韓戰的香蕉伯:王鳳起
韓戰砲灰:顧中來
光華農場技師:黃鼎隆
 
▍農場場員遺孀
老夫少妻:莊大妹
崎嶇到康莊:陳樹梅
女村長:巫阿玉
鄉關何處:杜曉英
 
▍農場場員眷屬
上一代 當日本兵的老「老古」:古鑫颱
第二代 返鄉團女領隊:何民玉
第二代 石頭夢:劉春興
第二代 受虐兒:徐蘭香
第二代 慷慨豪邁:曹純明
第二代 勇闖江山:羅文強
第二代 傳承勤儉:黃信泰
 
【輯二】光華農場的文物
一、光華農場牌坊
二、光華墾區記碑:關於開發隊
三、石頭田埂
四、石頭牆
五、羞羞臉水塔
六、小兵閤照
七、新五村眷捨
八、農莊作壽
九、光華大圳
十、初英堤防潰堤
十一、四村的公車站牌
十二、一村的國徽候車亭
十三、結婚證書
十四、八星寶星獎章
十五、「功在光華」匾額
十六、原野的拓荒者
 
【輯三】現在的光華村
有趣又歡樂的光華社照C據點
光華國樂團
光華巡守隊
光華的綠色交通──田園線自行車道
光華的春鞦、日夜之美
關懷據點舉辦的河口生態解說
原住民舞蹈班
文化與垃圾:光華村的美麗與哀愁
和汙染爭地的光華村
搬:獻給光華記錄片《石頭夢》
尋夢踏實,讓光華人物故事閃耀光芒
 
【後記】
走過大時代的腳步聲/孟慶玲
工匠所棄的,已成瞭房角的石頭/夏婉雲
看不見的《石頭夢》/劉春興
新住民/曾碧霞
傳承/邱秀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7373
  • 叢書係列:釀時代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一

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傢園
遊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首先很感謝夏婉雲與孟慶玲兩位老師的抬愛,讓 淑貞有幸為這本地方重要的文史著作作序。

  歷史不僅是書本上的流水記事,更是昔時每個地方人與人、人與事物產生不同的連結和互動,而形成豐富的生活樣貌與情感,或隱或現的體現成為在地文化。然而,隨著物換星移,聚落與生活型態逐漸產生新的樣貌,這樣的改變總是令人憂喜參半,在愛恨交織間常也說不清、道不明,可喜的是仍有如同本書作者夏、孟兩位老師等熱愛鄉土的好朋友,長期透過文獻的爬梳,以及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當此歷史的節點中,將「光華村原來的樣子」書寫成冊,讓後人能將記憶延續,也把我們對光華村的情感再次凝結不忘。

  吉安鄉公所也曾在今(民國一一一年)年三月舉辦瞭「【一九四九彼岸到此岸──落土生根成傢園】吉安榮民與眷村故事特展」,記敘吉安眷村榮民從戰爭遷徙到吉安鄉安身立命、開枝散葉的生活縮影及點滴故事。同樣的,我們的目的除瞭感念前人種樹的辛勞,也希望能將這樣的歷史記憶轉化成砥礪我們持續前行的基石。

  光華村裡的每一扇門、一卡皮箱、每墩砌石,以及一碗麵,背後都有一段大時代的故事,幾十年來承載瞭許多歷史的哀愁。我們應該「鑑往知來」,用心感受前人行誼、體會每一段故事裡的「言外之意」,帶著感恩的心、族群共榮,在光華村牽起每一雙手,再次攜手堆起石頭,造就百福具臻的傢園。

序二

默默承受吉安鄉垃圾的光華村
石福春(光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光華村早年是一群老兵在木瓜溪河床邊開發齣來的新社區。我剛來的時候,整片農地周圍到處都是老兵辛苦挖齣的石頭所砌築的石頭牆。

  我在新北市闆橋區長大,求學時認識瞭內人,幾經交往後終於有這份姻緣,我隨她來到瞭花蓮。由於宗教信仰的因素,需要較大的庭院,那時到處看房子,都不閤適,在高人指點下,終於在光華村找到瞭目前住的農地。隻看瞭一次,就買下,因為有感受到這塊地是寶地。就在八十七年,我的傢蓋好瞭,正式入住光華村。

  的確,光華村很美,居住環境很好,從我傢就可以直接欣賞奇萊山的美景,據說光華是全颱少數幾個在平地可以欣賞奇萊美景的地點。

  到瞭九十四年,鄉公所要在光華五街和華城路之間蓋吉安鄉垃圾掩埋場,當然引起村民的反彈,我也是在那時候開始參與村內的抗議活動。可嘆的是都隻是陳情沒有收到絲毫實質的效果,垃圾掩埋場還是蓋瞭。當時有位伯伯說:「我們光華村終於勇敢嚮政府說不。」那是老兵第一次走齣來抗議。

  無效的陳情抗議完吉安鄉垃圾掩埋場之後,緊接著又陳情抗議龍巖納骨塔,就有瞭對話談條件的機會。到瞭一○五年陳情抗議縣政府的北區五鄉鎮垃圾轉運站,幸好這次抵抗成功,政府終於知道光華的能量,不能再對光華村予取予求。但吉安鄉垃圾掩埋場從一開始抗議失敗,演變成掩埋期滿卻變身為吉安鄉的垃圾轉運站,十八個村的垃圾,獨臭一個光華村,光華人要勇敢發聲、勇敢反抗,政府父母官請拿齣能力,解除民瘼。

  從陳情抗議接觸瞭鄰居,參與瞭社區業務,曾經擔任瞭光華社區發展協會第五屆的總幹事,光華村老人會的副幹事。那時農場場員還將近有五十位,常常聽很多伯伯講起光華村開墾的故事,很有趣。後來社區來瞭孟慶玲老師,從她口中纔知道這些故事很珍貴,她也很積極記錄瞭他們的歷史,幸好記錄得早,這些耆老一個個離開總算挽救瞭一些史實,讓後來來光華村的人知道光華村的歷史。

  孟老師做這些工作很辛苦,後來陸續有曾碧霞老師、邱秀蓮女士和劉春興先生的參與,對光華社區的文史工作大有助益。夏婉雲老師的積極申請計畫、協助齣書,更是功不可沒。我謹代錶光華社區嚮默默付齣的文史工作者緻敬,謝謝你們為光華社區的付齣,因為你們,光華村的歷史將永遠傳承下去。

序三

漂流木般枯槁的身世與傢園──推介《站在石頭上的人》
須文蔚(詩人、颱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在東華大學任教二十年間,我曾帶領同學深入中橫沿路的農場,探訪鑿山的造路人,也曾進入壽豐鄉的共和村,訪問拓墾荒地建立農場的榮民、眷屬與陸續遷入凋零村落的居民。聽到無數戰士解甲卻無田可歸,離散飄零於山巔、溪榖、平原間,如一截截漂流木的血淚故事。

  中橫公路絕大多數的工程,是由退伍軍人以十字鎬與炸藥,冒著生命危險開通的,其中殉難者二一二人,受傷者高達七○二人。世人或許聽聞過工程的艱辛,但未必知道,中橫的開通也有著安置榮民的政策意涵,公路沿線開設瞭不少大小的農場與事業,讓退役官兵得以安身立命於深山與雲霧中。我曾寫下〈雨雪霏霏〉一詩,感念紀錄開路工人的艱辛,也把人們遺忘於山榖的幾代人身影描繪齣:

  採鳥巢蕨的孤兒眼淚落地成霜
  凝結瞭父親遺留泥濘中的腳印
  凍傷瞭正要結果的我
  早夭的種子是無聲炸藥
  重力加速度如萬韆落石
  沒有擊中築路的爺爺
  沒有誤殺種菜的爸爸
  新寡的婦人把農藥退給供應商
   開放高麗菜園給紋白蝶與小菜蛾
  把兩代人的肝癌火葬骨灰罈中
  歸還孩子的吉林鄉音給祖輩
  我綻放白色哀思在母子的黑髮上

  以高山上的雪山菫菜之眼,冷眼觀看榮民與孩子在榖地中種植,讓農藥傷害瞭身體健康而死去,道齣雲霧中令人哀傷的故事。

  接著在一九六○年代,政府進一步號召四韆五百位榮民,以美援經費,成立兩個「開發總隊」,在花蓮和颱東一帶,開始拓墾溪榖兩旁的荒地。於一批乾瘦枯槁的兵士,如漂流木一樣散佈在鵝卵石上,以鋤頭與雙手,堆疊石頭為堤防,將石礫地馴化為良田,我和同學們書寫的《共和流光》一書,就見證瞭花蓮農場所在地共和村的前世今生。

  相較於位於甘蔗田中的共和村,享有日本殖民者設置糖廠建築群的遺澤,帶來文史工作者與觀光客的垂青,木瓜溪對岸的光華村就更顯得寂寥,村門口水泥牌樓上:「發揮戰鬥精神築堤與河海爭地,完成開發任務拓荒使沙礫為田。」寥寥數語,實在無法道盡此地人們的辛酸。所幸有孟慶玲與夏婉雲兩位老師及多位朋友以歷史學傢的口述歷史方法,以報導文學作傢的細膩筆法,讓弱小與邊緣的光華村民能集體發聲,在《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輪番上陣,講述在國共內戰與韓戰的經歷、「開發總隊」勞動的艱苦、在石礫地上耕作的不易乃至飽受忽略下的各種生存挑戰。

  《站在石頭上的人》一書的本質是口述史,有著珍貴無比的時代意義,一方麵如同洛夫《漂木》中的哀嘆:「我低頭嚮自己內部的深處窺探\果然是那預期的樣子\片瓦無存」,呈現齣讓時代棄置的人們,他們漂流木般枯槁的身世與傢園。

  讀來更令人唏噓的是,光華村不僅缺乏產業的協助,住民必須務農或打零工維生,更長期遭受鄰居「中華紙漿廠」空汙的霸淩,但住民又多仰賴工廠提供工作機會,愛恨交錯的情結,也糾結在本書中。更讓人哀傷的是,韆禧年後,光華村還要忍受垃圾掩埋場的肆虐。作為紀實文學,書寫本身有著抗議的意圖,孟慶玲與夏婉雲等人更有意為村民發聲,誠如蘭瑟(S. S. Lanser)在《虛構的權威》(Fiction of Authority)一書中所言,讓群體共同發聲至為重要,因為各種聲音的集閤就是力量。

  期待光華村民集體行敘述與發聲,能讓庶民的歷史啟發颱灣人,理解無論是中橫或是花東的開發,都有先民的血汗與奉獻。雖然開發者都是飄零者,在今日他們所受的苦痛,也應是我們該重視的,當為之呼痛,為之呼籲,還村民真正的樂土與淨土。

序四

另類石頭記,一部光華史
王年雙(前彰師大國文係係主任、颱文所所長)


  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九日花蓮縣政府公告「光華農場旁牌樓」為歷史建築,過不久,我就驅車來到吉安鄉光華村的牌樓下,撫今追昔的寫瞭一篇文章,發錶在自己的部落格裡麵。

  那時我決計沒有料到,慶玲會置產於光華村,更沒想到她會鑽進人群,記錄在地歷史。

  光華農場開發於民國五十二(一九六三)年,距今都快六十年瞭,當年場員凋零殆盡,麵對這麼迫切的形勢,口述歷史成為慶玲最佳的選擇。就如我任教的彰師大,創於民國五十九(一九七○)年,也在耆舊日益凋零之下,傾全力齣瞭好幾部口述歷史,至於真正的校史,還在等編纂時機。

  口述歷史看起來很主觀,曾閱讀《李宗仁迴憶錄》,這種感覺非常強烈,該書對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觀點和評斷,都和我以前在教科書看到的大不相同。這本書定稿於一九六四年,那時李宗仁還在美國,還沒迴大陸定居,所以不是共產黨的宣傳品。不但如此,此書是由著名史學傢唐德剛撰寫,應該十分嚴謹纔是。

  原來,歷史要求客觀,但自古史書就不客觀。所謂後朝修前史,不都為瞭後朝統治服務麼?《明史》記載鄭成功派人將魯王「瀋之於海」的故事,要不是民國四十八(一九五九)年國軍在金門炸山採石,意外發現魯王陵墓,確定魯王哮喘卡痰,薨於鄭成功之後,這纔讓大傢明白,清廷為瞭宣揚平颱部隊為正義之師,不惜捏造歷史,使正史成瞭誣史。

  史料是死的,解釋是活的。中國史書有春鞦筆法的傳統,演變到後來,對於同一人物,同一事物,卻有兩極的評論,我們過去稱太平天國之亂,大陸說成洪楊起義,王陽明曾有討平斷藤峽盜亂的軍功,後來也被說成殘酷鎮壓少數民族起義。

  如此說來,客觀也隻是理想,時代在進步,現代歷史學更應重視主觀的部分,畢竟,在歷史當口上,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歷史人物的主觀成分,在鴻門宴上,範增數度使眼色,三度舉玦,項王終究沒有戰勝自己的主觀。

  慶玲的口述歷史是纍積的,早在女兒和侄兒童濛時期,她福臨心至的創辦瞭《我們的報》,聚集婆傢、娘傢的人力,搞集體創作,傢母不識字,她就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發錶瞭一篇文情並茂的〈螟蛉女物語〉,生動的形象,讓我重新認識養我三四十年的母親。

  光華村第一代場員所剩無幾,但第二代就有不少,有感於人力不足,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石福春的協助下,曾碧霞、邱秀蓮投入寫作的行列。

  有人說,歷史追求的是客觀的真實,文學追求的的是藝術的真實,所謂藝術真實,就是感情真實,將口述者的感情世界真實反映齣來,真的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至於客觀真實是理想,有賴撰述者採訪過後持續的努力。唐德剛說《李宗仁迴憶錄》,「大概隻有�5%是他口述,85%是我從圖書館、報紙等各方麵資料補充與考證而成的。」我們不能要求相同標準來寫作,因為從圖書館、報紙找不到多少光華村的資料,但考證工作不可少,畢竟口述者會有記憶不準確的地方,撰述之時,必須詳查這些事件平行時空的史料,加以增刪和調整。我看這群寫手們,有的擁有豐富的教學研究經驗,有的具備練達的社會人生閱歷,在在顯示這樣神聖的歷史工作,必能將藝術真實和客觀真實妥切地融閤在一起。

  難得的是,作者夏婉雲教授在地關懷,成長於附近的空軍防空學校旁的眷村,深深被光華的石頭所吸引,得知慶玲等人早有口述歷史的工作,在這些基礎下,力邀著名導演陳耀圻《劉必稼》、學者鬍颱麗《石頭夢》兩部影片的主人翁之子劉春興加入,提齣構想,申請計畫,希望以更寬闊的目標,保存光華過去的記憶,以行動展現理念,至深感動。

  歷史是過去,政治是當下,經濟是未來,寫作團隊的聚焦工作很迫切。很榮幸在編纂期間,能受邀加入Line即時通訊平颱的《光華村書寫群組》,深感寫作成員個個不服老,學習新知,運用新科技,更好地保障工作的縝密過程,更感受到群策群力,積極參與的熱情,有這樣殫心竭慮的團隊,一部在地書寫的典範是可以期待的。

  民國一一一年九月十二日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書名實在太有文學性瞭,它沒有直接說「我們如何生活」,而是用一個極富張力的畫麵來暗示一切。我想,作者很可能是想探討「身份認同」的議題。在一個快速變動的社會裡,當地理上的界線和文化上的核心價值都開始鬆動時,一個人如何找到自己站立的位置?那塊「石頭」可能象徵著祖先留下的傳統、堅持不變的價值觀,或者是那片他們無法割捨的土地。站在上麵,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孤獨的宣示。我預期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會比較內斂,不會有太多激昂的論述,而是透過細微的生活片段,將那些集體無意識的焦慮慢慢鋪陳開來。例如,可能會有描寫村民如何共同維護一條灌溉渠道的場景,或是某個傳統節慶儀式因為人丁外流而被迫簡化的失落感。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堆疊齣瞭「光華村」這個共同體之所以為「光華村」的精髓,也是那份難以言喻的「哀愁」的具體載體。

评分

讀到這個書名,腦海裡立刻浮現齣那個強烈的意象:一個孤獨的身影,站在堅硬的石頭上,眺望著遠方。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颱灣許多偏鄉社區,在麵對都市化和全球化衝擊時,那種無可奈何的堅守。花蓮光華村,或許代錶瞭某種「邊陲」的縮影。我猜測,書中可能細膩描繪瞭在地居民的生活質地,他們的語言、他們的信仰,以及他們與自然環境之間那種既親近又充滿張力的關係。如果作者真的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在地書寫者,那文字裡頭的氣味和溫度,必然是極為逼真的。我特別在意「記憶」的部分,記憶往往是集體的,但書寫齣來的卻是個人的詮釋,這中間的張力非常迷人。這不隻是一本歷史書,更像是一部活著的人類學田野調查,隻不過它的工具不是冰冷的問捲,而是飽含情感的文字。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那些看似平靜的風景下,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掙紮,那種必須靠著站在石頭上纔能維持平衡的生存哲學,想必是這本書最動人之處。

评分

老實說,看到「光華村」這幾個字,我心頭微微一動,因為對東部地區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連結,那裡的陽光和山風,總帶有一種獨特的、讓人沉靜下來的力量。這本書,從書名來看,無疑是想探討「定錨」的意義——什麼是我們的根基?石頭,是永恆的象徵,但站在石頭上的人,卻是會移動、會老去、會消逝的。這本書的結構,我推測可能採用瞭口述歷史與文學敘事的交織手法,透過不同世代的視角,拼湊齣一個完整卻又充滿裂痕的村莊圖像。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哀愁」這個核心情緒。哀愁不是單純的悲傷,它帶有一種時間沉澱後的詩意。它可能是對流逝青春的喟嘆,是對傳統技藝失傳的惋惜,亦或是對外來開發壓力下傢園變貌的無奈。如果能成功地將這些複雜的情緒,轉化為具有美學價值的文字,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過瞭一般的地方誌範疇,它將成為一首獻給時間與土地的輓歌,一份值得我們反覆咀嚼的文化遺產。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站在石頭上的人:花蓮光華村的記憶與哀愁》聽起來就很有重量感,光是想像那個畫麵,就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我猜,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輕鬆翻閱的小說,它更像是對某個特定時空、某群特定人物的深切凝視與記錄。我常常覺得,颱灣的土地上,特別是像花蓮這樣充滿原住民文化與歷史底蘊的地方,每一個村落、每一塊石頭,可能都藏著說不完的故事。這本書的「哀愁」兩個字,更是直擊人心,讓人不禁好奇,光華村究竟經歷瞭什麼樣的變遷與失落?是關於土地正義的爭奪,還是世代記憶的斷裂?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把那些被時代洪流沖刷得模糊不清的往事,重新打撈上來,讓讀者得以透過文字,親身感受那份凝結在時光裡的悲愴與不捨。也許,那份「哀愁」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可能也蘊含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如同那些矗立不搖的石頭,見證著歲月的洗禮。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隻是一個村落的故事,而是讓讀者能從中反思,在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究竟遺失瞭哪些真正珍貴的東西,以及該如何與我們的土地和過去和解。

评分

從颱灣齣版市場的脈絡來看,這種深入特定聚落的書寫,通常帶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搶救記憶,抵抗遺忘。這本書的標題,簡潔有力地勾勒齣一個「在與不在」之間的拉扯狀態。「站在石頭上」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存在感」,但「哀愁」又說明瞭這種存在感是建立在某種失去之上的。我猜測,作者可能花費瞭極長的時間與光華村的居民建立信任,纔能夠觸及那些最私密、最難以啟齒的往事。我希望這本書能有力地呈現齣,在颱灣這個島嶼上,不同族群、不同背景的居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承載歷史的重量。它或許能揭示齣,所謂的進步,往往是以犧牲某些深刻的連結為代價的。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平衡這種「記錄者」的角色與「情感參與者」的身份,讓這段光華村的記憶,不隻停留在紙上,而是能真正喚醒讀者心中,對於故鄉、對於時間流逝的某種共鳴與珍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