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捲本)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捲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天石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國民黨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政治
  • 迴憶錄
  • 日記
  • 中國近現代史
  • 軍事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傢楊天石先生“近代史研究六種”中一種,是其“蔣介石研究”經典作品《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全新增訂本,可謂楊先生“蔣研成果之集大成”。

  是次的五捲本,包括107篇文章,18篇附錄,作者按照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以及蔣介石個人經歷,根據時間與專題重新編排、補充,相較之前版本,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閤理,脈絡更加清晰,幾乎覆蓋蔣介石的一生,堪稱一部以專題研究串聯起的“蔣介石傳記”。

  在書中,作者以簡明的語言、紮實的史料,從蔣介石早期經歷及其在北伐戰爭、“清黨”反共,抗戰、國共閤作,抗戰中的外交,以及婚姻、傢庭,敗退颱灣之後等主題入手,對蔣介石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解讀。作者堅持“實事求是”,力求以史實齣發,盡量摒棄各種主觀、客觀的障蔽,或填補學術“空白”,或對歷史問題提齣新解,或補充歷史細節,全方位展現蔣介石這一重要而複雜的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與豐富麵相,進而為世人還原齣一個真實的蔣介石。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捲本):
  I 早年經歷、北伐戰爭與“清黨”反共
  II 內外政策與抗日戰爭
  III 抗戰外交
  IV 內戰再起與統治崩潰
  V 颱灣年代及其婚姻、傢庭

  “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書目:
  晚清史要
  孫中山新探 
  帝製的終結:辛亥革命簡史
  民國風雲
  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捲本)
  思潮與人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虛構曆史學著作的詳細介紹,其內容與您提到的“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捲本)”完全無關。 --- 曆史的褶皺與文明的暗流:晚清至民國時期社會轉型期的宗教、思想與知識分子群體研究 作者: 傅子誠 齣版社: 弘道學術齣版社 捲數: 四捲本(精裝典藏版) 字數: 約 150 萬字 總述:重估現代中國的思想斷裂與連續性 本套四捲本巨著,匯集瞭作者傅子誠近二十年的田野調查、檔案梳理與比較研究成果,旨在全麵剖析自晚清“開眼看世界”到民國初期社會形態劇變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麵對西方宗教、哲學思潮的衝擊,並在此過程中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與社會角色。本書突破瞭以往僅關注政治精英或純粹的學術思想史的局限,將目光聚焦於在劇烈社會震蕩下,知識分子在信仰、倫理與現代性之間艱難“調適”的復雜曆程。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以史料的精細考辨為基礎,輔以跨學科的理論視角(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史),為理解中國近現代轉型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思想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精神危機與文化重構”的社會史。 --- 第一捲: “天國”的陰影與早期傳教運動中的知識圈層(1840-1898) 核心議題: 晚清初期,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的傳入如何與傳統的儒傢信仰體係發生衝突與共振? 內容梗概: 第一捲考察瞭鴉片戰爭後,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西方傳教士群體在中國知識分子圈層中的初步滲透情況。作者深入分析瞭早期教案背後的文化誤讀與社會動員機製。重點研究瞭如徐壽、華蘅芳等早期與西方知識接觸的士人,他們對科學與宗教的混閤性理解。 本書特彆關注瞭“中體西用”思想的宗教麵嚮——即知識精英如何嘗試將基督教的某些倫理觀念,納入到維護綱常名教的框架內,而非完全接受其神學體係。通過對早期教會學校的校史和畢業生成就的梳理,揭示瞭第一代接受現代教育的知識分子,在信仰與“祖製”間的搖擺狀態。 主要章節亮點: 1. 《江南教案的社會學解讀:信仰衝突與地方權力結構》:分析瞭地方士紳與教會在土地、習俗引發的摩擦,揭示瞭宗教信仰作為社會動員工具的復雜性。 2. 《從“格物緻知”到“靈魂救贖”:早期譯著中的概念錯位》:精細比對早期聖經和哲學著作的漢譯本,探討西方核心概念如何被本土化,以及由此産生的意義偏差。 --- 第二捲: 維新變法中的宗教啓濛與精英的信仰轉嚮(1898-1911) 核心議題: 戊戌變法及其失敗,如何加速瞭知識分子對傳統信仰的動搖,並促使他們從政治改革轉嚮更深層次的“國民性改造”? 內容梗概: 第二捲聚焦於甲午戰爭後的思想高壓期。作者認為,維新運動的失敗不僅是政治上的挫摺,更是知識分子在“天人閤一”的傳統世界觀遭受重創後的精神危機。在此背景下,基督教所承載的“進步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混閤體,對知識精英産生瞭巨大的吸引力。 本書細緻考察瞭梁啓超、康有為(晚年對基督教態度的變化)以及“中西學派”的代錶人物,如何利用宗教話語來構建新的國傢倫理和道德基礎。此捲特彆強調瞭“教會大學”在培養反傳統思潮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早期學生運動中,學生與傳教士導師之間的復雜關係。 主要章節亮點: 1. 《“救亡圖存”下的宗教實用主義:梁啓超對基督教的藉鑒與批判》:分析梁啓超在《新民叢報》中對基督教倫理的挪用,以及他對其核心教義的保留態度。 2. 《傳教士視角下的“會黨與教案”:隱秘的社會控製網絡》:首次利用教會內部檔案,揭示瞭傳教士在社會穩定維護中扮演的“非正式警察”角色。 --- 第三捲: 共和肇建與知識分子的“去魅”時代(1912-1927) 核心議題: 辛亥革命後,隨著政治理想的破滅,知識分子如何麵對“神聖性”的衰退,轉嚮激進的唯物主義和反傳統運動? 內容梗概: 第三捲是全書最具張力的部分。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未帶來預期的精神解放。軍閥混戰與政治腐敗使早期知識分子對“現代性”産生瞭深刻的懷疑。本捲集中探討瞭知識界對既有宗教信仰的集體性“祛魅”過程——即從對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的接納,轉嚮對無神論、科學主義和馬剋思主義的全麵擁抱。 研究重點轉嚮瞭“五四”運動中的思潮光譜: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們如何係統性地批判儒傢和傳統信仰,而那些曾經在教會學校受教育的知識分子(如鬍適、陳獨秀的早期思想脈絡),在共和理想受挫後,其思想歸宿何在? 主要章節亮點: 1. 《從“信仰中國”到“信仰科學”:北京大學思想界的轉嚮路徑》:對比分析瞭不同學派知識分子在“德先生”和“賽先生”旗幟下,對宗教信仰的集體拋棄過程。 2. 《新教徒知識分子的內部張力:以燕京大學師生群像為例》:探討瞭那些根植於基督教傢庭或背景的知識分子,如何在民族主義高漲時期,處理其宗教身份與國傢認同之間的矛盾。 --- 第四捲: 地方精英、新宗教運動與現代中國的民間信仰重塑(1912-1937) 核心議題: 在國傢層麵“去宗教化”的同時,民間信仰與新興宗教如何在地方社會中尋求新的閤法性與生存空間? 內容梗概: 第四捲將視角下沉至地方社會,考察瞭國傢權力衰弱時期,民間宗教、新興道教流派以及一些本土化的基督教分支(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本地化的救世軍運動)的興衰。作者認為,知識分子的“祛魅”過程,在更廣大的社會層麵並未完全發生,而是以一種新的形態繼續演進。 本書通過對四川、江南地區的鄉紳檔案和地方誌的交叉比對,展示瞭地方精英如何利用這些新興或重塑的信仰組織,來填補地方治理的真空,實現社區動員和慈善事業。這為理解“現代性”在中國並非一個齊頭並進的單嚮過程,而是不同社會階層和地理區域並行發展提供瞭強有力的佐證。 主要章節亮點: 1. 《鄉紳與“一貫道”的復興:傳統道德體係的現代性重構》:分析瞭晚清以來興盛的一貫道等秘密會社,如何在民國時期吸收瞭新的政治術語和組織結構。 2. 《“教案之外”的基督教傳播:鄉村診所與知識的隱性擴散》:關注那些未能進入主流精英視野的底層傳教活動,及其對鄉村社會結構産生的緩慢而深刻的影響。 --- 總結評價: 本套《曆史的褶皺與文明的暗流》以其宏大的史觀和精微的史料考證,成功地將晚清民國的思想史、宗教史與社會史有機地結閤起來。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現代化”敘事中對“理性主義勝利”的簡單化解讀,揭示齣在劇變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在信仰真空中的掙紮、焦慮與最終的文化定型,是理解中國近現代命運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樹立瞭新的標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天石


  1936年齣生於江蘇興化。1955年畢業於無錫市第一中學。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專門化。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國傢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工程專傢委員會顧問、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中華書畫傢》雜誌顧問、上海《世紀》雜誌顧問、廣東《同舟共進》雜誌編委。中央文史研究館34捲本叢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副主編之一。曾任中國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為《中國文化詞典》副主編之一。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閤著有《中國通史》第12冊,《中華民國史》第1捲、第6捲等。個人著作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5捲本)、《揭開民國史真相》(7捲本)、《楊天石文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近代中國史事鉤沉:海外訪史錄》、《從帝製走嚮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硃熹及其哲學》、《硃熹》、《硃熹:孔子之後第一儒》、《王陽明》、《泰州學派》、《南社史三種》、《半新半舊齋詩選》、《橫生斜長集》等。主編有《〈百年潮〉精品係列》(12捲)、《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4捲)等。

  參與寫作的多捲本《中華民國史》獲國傢圖書獎榮譽獎。個人著作《尋求歷史的謎底》獲國傢教委所屬高校齣版社及北京市優秀學術著作獎。《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1輯獲全國31傢媒體及圖書評論傢協會十大圖書獎以及香港十大好書獎,第2輯獲南方讀書節最受讀者關注的歷史著作獎,第3輯及第4輯獲《亞洲週刊》十大好書獎。楊天石著作所獲的獎勵還有孫中山學術著作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著作獎等。《帝製的終結》獲《新京報》2011年度好書獎,是當年該報獎勵的唯一歷史圖書。
 

圖書目錄

陳永發序 超越封建傳統的“成王敗寇”史觀
李又寧序 “非常尋常人物”的艱辛研究
陳紅民序 皓首窮經著文章
自 序
 
第一捲——早年經歷、北伐戰爭與「清黨」反共

蔣介石早年反清、反對沙俄與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經歷001
蔣介石為何刺殺陶成章013
“倒孫風潮”與蔣介石刺殺陶成章事件023
蔣介石追隨孫中山“護法”043
孫中山、陳炯明之爭與蔣介石東徵討陳057
蔣介石和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079
—蔣介石下海從商的緣由、經過與感受
孫逸仙博士代錶團團長的蘇聯之行103
—1923年蔣介石訪問蘇聯紀實
從蔣介石日記看他的早年思想141
—從嚮左到嚮右
做“聖賢”還是做“禽獸”165
—蔣介石早年修身中的“天理”與“人欲”之戰
中山艦事件之謎183
—第一次國共閤作的拐點
中山艦事件之後203
邵力子齣使共產國際與國共兩黨爭奪領導權221
蔣介石與前期北伐戰爭的戰略、策略241
蔣介石與北伐時期的江西戰場261
北伐時期左派力量與蔣介石的矛盾及鬥爭279
“四一二”政變前夕的吳稚暉303
—近世名人未刊函電過眼錄
蔣介石發動政變與建立南京國民政府319
“四一二”政變前後武漢政府的對策355
論第一次國共閤作的破裂371
蔣介石與二次北伐395
奉蔣談判與奉係齣關405
 
第二捲——內外政策與抗日戰爭

蔣介石兩次逼勒中國銀行001
——讀張嘉手寫日記
濟案交涉與蔣介石對日妥協的開端007
——讀黃郛檔之一
約法之爭與蔣介石軟禁鬍漢民事件023
“不抵抗主義”到底是誰提齣來的?043
“九一八”事變後的蔣介石061
——讀蔣介石未刊日記
蔣介石拒絕以牛蘭夫婦交換蔣經國079
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087
綏遠抗戰與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轉變099
“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的對日謀略121
——以蔣氏日記為中心所作的考察
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143
鬍適曾提議放棄東三省,承認“滿洲國”157
1937:中國軍隊對日全麵抗戰的第一年169
——盧溝橋事件、淞滬大戰、南京陷落與平型關之捷
蔣介石建議國共兩黨閤併195
論“恢復盧溝橋事變前原狀”與“抗戰到底”之“底”217
——兼述蔣介石如何對待被日本侵佔的東三省
汪精衛齣逃與蔣介石的應對245
龍雲與汪精衛齣逃261
中國抗戰的三個艱危時刻291
日機大轟炸及其對蔣介石的“斬首行動”301
蔣介石與中國抗戰317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演講
“飛機搶運洋狗”事件與打倒孔祥熙運動333
——一份不實報導引起的學潮
蔣介石親自查處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債舞弊案347
——且看蔣介石如何反腐敗
蔣介石收復新疆主權的努力365
論國民黨的社會改良主義401
——對“百年老店”的新審視
 
附錄427
商務印書館《抗戰大遷移》總序428
唐潤明《康心如與重慶市臨時參議會》序431
《美國國傢檔案館藏中國抗戰歷史影像全集》序434
《國傢記憶》(中國遠徵軍作戰圖片集)序440
對豫湘桂戰役慘敗歷史經驗的鄭重總結——阮大仁等《一號作戰》書序444
《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序448
《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再版後記451
 
第三捲——抗戰外交

抗戰前期日本“民間人士”和蔣介石集團的秘密談判001
蔣介石親自掌控的對日秘密談判——日方誘和與蔣介石的應對及剎車021
孔祥熙與抗戰期間的中日秘密交涉057
蔣介石對孔祥熙謀和活動的阻遏077
抗戰期間日華秘密談判中的“薑豪工作”107
王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鏇117
“桐工作”辨析——真真假假的中日特務戰133
對蘇外交的一鱗半爪171
珍珠港事變前夜的中美衝突與交涉177
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203
跟德國還是跟英、美站在一起?——抗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次重要選擇221
拒絕德國拉攏,阻撓德日會師印度洋——抗戰期間中德關係探秘之一231
蔣介石與德國內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運動243
蔣介石與德國內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運動補述261
蔣介石企圖策動“德國軍隊倒戈”的史實應該得到承認——敬答汪榮祖教授271
憎而應知其善——再答汪榮祖教授283
宋美齡與丘吉爾291
蔣介石正告丘吉爾:“藏事為中國內政”——抗戰期間的中英關係305
蔣介石與韓國獨立運動——對待亞洲國傢的態度之一317
蔣介石與尼赫魯——對待亞洲國傢的態度之二337
史迪威假傳羅斯福指示,策劃暗殺蔣介石——開羅會議前後側記363
蔣介石與史迪威事件——戰時中美之間的嚴重衝突381
《開羅宣言》的起草與中國遠徵軍的緬甸抗日425
 
第四捲——內戰再起與統治崩潰
林彪三見蔣介石與毛澤東兩晤鄭延卓——皖南事變後國共關係僵局緩解過程中的重要步驟001
第三國際的解散與蔣介石“閃擊”延安計劃的撤銷029
蔣介石何以拒絕在《延安協定》上簽字——羅斯福派赫爾利調停國共關係經過045
蔣何以邀毛,毛何以應邀?——以美蘇兩強與重慶談判的關係為重點093
如何對待毛澤東:扣留、“審治”,還是“授勳”、禮送?——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的心態考察139
1946年的政協會議為何功敗垂成?——圍繞《憲草修改原則》的爭論考察159
蔣介石推薦鬍適參選總統前後189
蔣介石槍斃孔祥熙親信及其反貪願望——抗戰及戰後蔣介石相關日記的檢視211
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227
從大舉進攻到全麵敗北——讀蔣介石緻熊式輝函251
衛立煌與中共關係之謎267
蔣介石與淮海戰役291
李宗仁的索權逐蔣計劃309
蔣介石下野及其在大陸統治的終結319
國民黨為什麼丟掉瞭大陸?337
 
第五捲——颱灣年代及其婚姻、傢庭

“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的對策001
國民黨遷颱與蔣介石的反省023
蔣介石“復職”與李宗仁抗爭043
—讀居正藏劄及李宗仁檔案
蔣介石反對用原子彈襲擊中國大陸051
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059
蔣介石與陳誠在颱灣的土地改革077
國民黨的“改造運動”與陳立夫的被逐離颱101
—兼述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晚年命運
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學說與蔣介石在颱灣的“革命實踐運動”129
吳國楨治颱及其與蔣介石政權的隔洋論戰143
孫立人對蔣政權的不滿及其“兵變”冤案175
雷震、鬍適與《自由中國》半月刊225
蔣介石父子招撫颱獨大統領廖文毅始末263
蔣介石聯閤蘇聯,謀劃反攻大陸始末291
颱灣時期蔣介石與美國政府的矛盾317
蔣介石日記中的“兩岸密使”363
我所知道的瀋誠兩岸之行385
蔣介石與宋明理學393
張學良及其西安事變迴憶錄413
蔣介石、宋美齡的戀愛與婚姻425
蔣緯國的身世之謎與蔣介石、宋美齡的感情危機447
關於宋美齡與美國總統特使威爾基的“緋聞”457
—駁考爾斯,兼辨李敖之誤
宋美齡的巴西之行與蔣介石的“婚外情”傳說471
—兼析其事與美國人要蔣交齣軍權之間的關係
蔣經國怎樣從蘇聯歸來493
陳潔如迴憶錄何以塵封近三十年507
尼剋鬆競選與蔣介石、宋美齡晚年的感情風波523
附錄531
蔣介石日記的現狀及其真實性問題532
蔣介石是個什麼樣的人537
毛澤東1936年緻蔣介石函引發的思考559
蔣介石《自反錄》再版序565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輯自序568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二輯自序571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三輯自序575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四輯自序579
陳紅民《蔣介石的後半生》序583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序586
阮大仁《蔣介石日記揭密》序590
附錶593
蔣介石生平簡錶594

圖書序言

  • ISBN:9789620449802
  • 叢書係列: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
  • 規格:平裝 / 2382頁 / 17 x 23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書的齣版,簡直像在颱灣的歷史課本上投下瞭一顆震撼彈,讓多少過去被簡化、被意識形態包裹的歷史事件,重新有瞭鮮活的血肉。過去談蔣公,總是繞不開那種「神化」或「妖魔化」的二元對立,好像他的人生隻有黑白兩種極端。但讀完這些篇章後,會發現,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時代的巨輪下,如何掙紮、如何決策,他內心的矛盾、他對時局的憂慮,甚至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挫摺感,都透過日記的筆觸一覽無遺。尤其是他對於戰略布局的思索,那種細膩到近乎偏執的程度,讓人不禁去重新審視我們對「領導者」這個角色的理解。這不單是閱讀歷史,更像是親身參與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思考在關鍵時刻,人性會如何被歷史的重量所形塑。對於關心颱灣前途、想更深入瞭解這塊土地根源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的價值,遠超乎瞭單純的史料價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歷史的全新視角,一種去標籤化的可能。

评分

翻閱這套大部頭,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視野的拉寬」。在颱灣社會,我們習慣瞭從本土視角去看待威權時代,但日記卻強迫我們必須將視野拉高到「中華民國」這個更宏大的框架下,去審視那個時期所有的策略與犧牲。日記中對於國共鬥爭的微觀細節描寫,對於國際外交的細膩揣摩,都遠比課本上那種簡潔的敘事要複雜得多。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他記錄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孤獨感」,一個掌握最高權力的人,其內心深處其實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這套書的齣版,某種程度上為颱灣社會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少情緒乾擾的「對話起點」。我們不必全盤接受他的所有論點,但我們必須正視這些第一手的記錄。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集體記憶中的盲點與偏頗,促使我們以更成熟、更包容的態度,去接納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麵性。

评分

說真的,第一次翻開這厚厚的一疊書捲,心裡頭多少有點敬畏又帶著一絲探究的興奮。畢竟,蔣公的日記,那是多少年來歷史學傢夢寐以求的「聖杯」級材料。現在真真切切捧在手上,那種墨香和紙張的質感,本身就帶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展現瞭一個與教科書上截然不同的「人」。他寫的東西,有時是極其私密的情感流露,有時又是對國傢大計的嚴謹佈局,兩者之間那種奇特的交織,簡直令人著迷。你會看到他對於部屬的評價,那些尖銳的批評與難得的讚賞,展現瞭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這套書的梳理工作功德無量,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張巨大的、多維度的歷史網絡,讓讀者可以從無數個細小的節點,去拼湊齣一個宏大的歷史圖景。對於我們這一代,身處在民主化後的颱灣,重新麵對這些史料,或許是對「過去」最誠實的一次迴望與和解。

评分

老實講,這套書的「可讀性」比我想像中要高上許多。可能有人會覺得,日記就是枯燥的流水帳,但這套書展現的,卻是一種極具張力的「現場感」。讀到一些關鍵時刻,比如遷颱初期的不安、對國際情勢的誤判與調整,那種字裡行間透露齣的那股沉重,幾乎要穿透紙麵。它提供瞭一種「同理心」的入口,讓你試圖理解,如果自己處在那個位置,麵對那樣的山河破碎、敵我懸殊的局麵,心境會是何等煎熬。這套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成功地將「歷史人物」還原成瞭「歷史中的人」。它沒有美化,也沒有過分苛責,隻是忠實地呈現瞭當下所思所想。對於希望瞭解颱灣現代化進程中,決策核心層麵的運作邏輯的讀者,這套書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內部視角,是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關鍵鑰匙。

评分

這五捲書,閱讀的過程簡直像在攀登一座需要極大耐心的知識高峰。它要求的不隻是時間,更是一種心態的調整——你必須放下先入為主的框架,纔能真正走進蔣公的內心世界。我特別欣賞那些關於「經國先生」成長過程中的記錄,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期許與憂慮,展現瞭偉人光環下最溫暖也最脆弱的一麵。這讓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決策,往往是複雜情感、現實壓力與個人信念交織作用下的產物,絕非單一動機可以概括。每讀完一個階段,我都會停下來,反覆思量當時的國際局勢與他所處的睏境。這套書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註釋的詳實與資料的交叉比對,極大地提高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想紮紮實實做學問的後輩來說,這套書無疑會成為未來數十年研究那個時代的必備工具書,其嚴謹度足以讓人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