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從來不給予「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內在工具箱」。它承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外部的標準化操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它真正強調的是「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反應模式,以及覺察孩子當下的真實需求。書中提到「陪伴」的精髓,在於「成為一個穩定的容器」,而不是「一個急著修補破洞的工程師」。這讓我非常受用,因為我過去總想著,孩子一遇到問題,我就要衝上去把問題解決掉。但書中論述,當我們只是安靜、穩定地待在他身邊,讓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這個「家」和「愛」都是穩固不變的,孩子自然會從內在發展出修復自己的能力。這種「慢下來」的育兒哲學,對我這個習慣快步調生活的現代父母來說,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救贖。它讓我學會了把「控制」換成「信任」,把「擔心」換成「支持」,這才是通往孩子真正獨立自主的康莊大道。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讓我茅塞頓開,書裡的觀念顛覆了我過去對「愛」的理解,過去總覺得把孩子抱緊緊、管得嚴嚴實實,就是一種全然的付出與保護,但讀完後才驚覺,那份「緊」可能是一種隱形的枷鎖。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講述了如何辨識出我們無意識中的控制行為,像是無時無刻都要知道孩子在哪裡、幫他們處理所有的小挫折,或者在他們做決定時,總是不自覺地引導到我們認為「對」的方向。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我覺得特別深刻:孩子需要的是空間去跌倒、去嘗試,而不是一個永遠不會讓他們受傷的溫室。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的孩子好像越來越不願意跟我分享心事了?是不是就是因為我在回應他的時候,常常不小心就帶入了批判或說教?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很實用的「傾聽練習」,它教我的不是如何「聽見」他說什麼,而是如何「聽見」他「沒說出來」的感受。我現在試著放慢速度,在孩子開口前先深呼吸,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急著給答案,而是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那種感覺很奇妙,好像我跟孩子的連結,不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流動了,那種心靈上的靠近,比任何擁抱都來得溫暖踏實。
评分說真的,身為一個有點「控制狂」傾向的媽媽,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照妖鏡。我以前總覺得,只要把所有風險都排除,孩子的人生就會一帆風順,我的成就感就建立在孩子「乖巧聽話」這點上。結果呢?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反而對我築起一道高牆,所有事情都自己悶著,好像我這個老媽成了局外人。書裡探討的「放手」藝術,講得真是太有層次了。它不是叫你完全撒手不管,而是教你如何「有品質地放手」。比方說,孩子考試考不好,我以前的SOP是馬上分析原因、規劃補救措施,然後長篇大論一番。但書中建議,當孩子表現出低落時,首先要做的是「情緒的同理」,而不是急著「問題的解決」。我第一次照著書上的方法做,只是默默遞了一杯熱水給他,然後說:「我知道你現在心情一定很悶。」結果出乎我意料,他自己開口跟我說了很多細節,那種信任感是我過去用很多物質獎勵都換不來的。這本書提醒我,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隨身攜帶的GPS,而是一個可以隨時回去充電的「安全基地」,而這個基地必須是建立在無條件的接納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你做得好,媽媽才喜歡你」的交換條件上。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印象非常深刻,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硬邦邦的教養聖經,充滿了學術術語和高高在上的指導口吻。這本書的筆觸非常柔軟,更像是跟一個有經驗、真正理解育兒掙扎的朋友在深夜裡促膝長談。它不苛責父母的焦慮,反而精準地捕捉到那種「愛之深、責之切」的矛盾心情。特別是關於「安慰」的部分,它區分了「同情」和「同理」的巨大差異。我以前總以為,只要我表現得很難過、很緊張,孩子就會知道我很在乎他。但書裡點出來,過度的「同情」往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問題」或「很軟弱」,反而加深他的無助感。相反地,提供「同理」——也就是「我理解你現在的感受是正常的」——才能真正賦予孩子內在的力量。這種理解的層次,讓我反思了自己過去對孩子情緒反應的處理方式。我開始練習,當孩子哭鬧時,先接住他的情緒,讓情緒的浪潮先過去,等風平浪靜了,我們再一起看著那片狼藉,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這不是縱容,這是一種賦權,讓孩子從心底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困難。
评分這本書的論述架構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透過不斷的「轉化視角」來引導讀者自我覺察。它讓我意識到,我對孩子的「控制欲」,很多時候根本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為了滿足我作為父母的「掌控感」與「成就感焦慮」。舉個例子,孩子想學一個我們認為「沒前途」的才藝,我過去的第一反應是立刻阻止,用各種現實理由去說服他放棄。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練習: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那個「小小的夢想」對他來說有多重要。它不是要你盲目支持,而是要你去「理解」他選擇背後的動機與熱情。當我真正去聽懂他對那個樂器的熱愛時,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反對,只是在扼殺他探索自我熱情的機會。這種「傾聽」的練習,讓我跟孩子的溝通品質有了質的飛躍,我們之間開始出現了「尊重」的氛圍,而不是單純的「服從」。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幫自己重新校準了育兒的羅盤,指向了更長遠、更健康的親子關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