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四版)

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Steven D. Waldman
圖書標籤:
  • 疼痛
  • 癥候群
  • 醫學
  • 圖譜
  • 臨床
  • 診斷
  • 解剖學
  • 神經學
  • 康復
  • 肌肉骨骼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疼痛管理大師帶您從頭到腳,
飽覽疼痛發生的各種可能性!
 
  想要有效地照護和管理正受疼痛所苦的患者,第一步就是做齣正確的診斷。而如何針對疼痛做齣正確的診斷,正是《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第四版想要告訴您的事。
 
  為瞭幫助無數需要照顧疼痛病人的醫生,這本國際暢銷教科書提供瞭架構完整、敘事簡明、按部就班的圖像化指引,協助簡化超過130 種常見疼痛癥狀的診斷和管理。《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的章節以身體部位排列,從頭部到腳趾,為讀者提供瞭每種疼痛癥候群的簡明文字描述,更提供瞭全彩解剖圖、臨床照片及詳實的X光和超音波影像,讓您做齣正確診斷不再一步步試誤。
 
  ●涵蓋超過130種常見的疼痛癥狀,並提供瞭正確診斷所需的簡要資訊,使本書成為臨床實務中實用的參考資源。
 
  ●使用易於參考的視覺化格式,每一章節描述一種常見的疼痛癥候群,並在開頭資訊使用正確的ICD-10代碼;章節內容清楚描述每種疼痛狀況的跡象和癥狀,以及如何測試、鑑別診斷、臨床錦囊專欄和最新的治療方案等資訊。
 
  ●第四版繁體中文版除瞭全麵更新既有內容,也比第二版新增瞭31個全新章節,讓您保持最新資訊,麵對最常見的疼痛病情時都能得心應手。
 
  ●每一章都新增「併發癥與隱憂」小節,協助您避開在診斷與治療時,可能誤入的潛在陷阱。
《人體運動功能評估與生物力學分析實務》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人體運動功能的全麵評估、生物力學原理的應用,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中的精準乾預策略。它旨在為物理治療師、運動醫學專傢、人體工學師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化、循證基礎的評估與分析框架。 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進階臨床應用的完整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運動功能評估的基礎與核心概念 本部分奠定瞭理解人體運動的理論基石。首先,詳細闡述瞭「功能性評估」的哲學觀與現代觀點,強調從個體化、任務導嚮的角度看待運動錶現,而非僅關注單一部位的損傷。 運動控製與生物力學的整閤視角: 解釋瞭中樞神經係統如何調控運動、姿勢維持的層級結構(如脊髓、腦幹、大腦皮層的功能劃分),並探討瞭神經生理學如何與力學原理相結閤,形成連貫的運動模式。 評估的係統性流程: 確立瞭標準化的臨床評估路徑——從病史詢問(包括主訴的本質、疼痛的性質與時間模式、生活環境與職業需求)到係統性觀察(步態、姿態、日常活動分析)。特別強調瞭「溝通」在評估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確保評估的目標與病患的期望一緻。 生物力學基礎迴顧: 深入剖析瞭靜力學與動力學在人體結構中的應用,包括壓力、應力、扭矩、力偶的計算與人體關節的機械特性(剛性、黏彈性)。這部分內容提供瞭量化分析的工具,用以理解組織如何承受負荷。 --- 第二部分:姿態與步態的深度分析 姿態(Posture)與步態(Gait)是人體運動功能的兩大基石。本部分提供瞭一套精確量化這些複雜行為的方法。 靜態姿態評估: 介紹瞭多種測量技術,從傳統的鉛垂線觀察法到現代的二維/三維運動捕捉係統。內容涵蓋瞭頭部、肩帶、脊柱、骨盆和下肢在矢狀麵、冠狀麵及水平麵的力學對線分析。重點討論瞭「理想對線」的生物力學依據,以及常見姿態變異(如骨盆前傾/後傾、圓肩駝背)對關節負載的實際影響。 動態步態分析: 步態被分解為「步態週期」(Gait Cycle)的各個階段(初始接觸、承重期、擺動期等)。詳細描述瞭在每個階段中,髖、膝、踝關節的運動學(角度變化)和動力學(地麵反作用力、關節力矩)的正常與異常模式。例如,如何識別「Trendelenburg步態」或「足內翻不足」背後的肌力或神經控製缺陷。 協調性與平衡能力測試: 探討瞭本體感覺、視覺和前庭係統對維持穩定性的貢獻。介紹瞭標準化的平衡測試(如單腳站立時間、功能性取物測試Fugl-Meyer Assessment, Berg Balance Scale等)的實施規範、評分標準及其臨床意義。 --- 第三部分:特定關節與運動鏈的生物力學評估 本部分將分析的視角聚焦於身體的各個獨立運動單元,強調功能性運動鏈的概念。 上肢運動鏈評估(肩、肘、腕): 深入探討肩胛肱骨節律(Scapulohumeral Rhythm)的評估,如何區分鏇轉袖肌群的功能性不足與結構性損傷。在肘部和腕部,重點分析抓握模式(Power Grip vs. Precision Grip)的力學效率,以及重複性勞損(RSI)的早期生物力學標誌。 下肢運動鏈評估(髖、膝、踝、足): 對於下肢,生物力學分析至關重要。詳述瞭髖關節的內鏇/外鏇限製對步態的影響,膝關節的動態性膝外翻(Dynamic Valgus)的測量技術及其與前十字韌帶(ACL)損傷的關聯。在足踝部分,分析足弓的力學支撐在不同負載條件下的變化。 脊柱功能單元評估: 不僅評估瞭脊柱的靈活性(如Schober’s test),更著重於脊柱穩定係統(核心穩定肌群)的激活模式與耐力測試。探討瞭不同活動(如提舉、扭轉)中,胸腰筋膜與腹橫肌的協同作用。 --- 第四部分:進階評估工具與數據解讀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評估工具為臨床決策提供瞭更客觀的數據支持。本部分著重於如何操作和解讀這些先進技術的結果。 臨床影像分析的生物力學解讀: 如何利用常規X光片、MRI或超音波圖像,結閤力學模型,預測關節的負載分佈和潛在的退化趨勢。例如,如何從X光片上的關節間隙測量預測關節炎的進展速率。 生物迴饋與運動捕捉係統應用: 詳細介紹瞭慣性測量單元(IMU)和高頻紅外運動捕捉係統在臨床環境中的設置與數據採集標準。重點闡述如何從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的原始數據中,計算齣工作空間的效率和協調性指標。 肌電圖(EMG)在功能評估中的角色: 區分錶麵肌電圖(sEMG)與針極肌電圖的應用場景。指導讀者如何設定電極以準確記錄目標肌肉的激活時機(Onset/Offset)和相對募集強度,特別是在識別神經肌肉協同異常時的應用。 --- 第五部分:評估結果的轉化與治療方嚮的確立 最關鍵的部分,是將收集到的複雜數據轉化為可執行的治療計劃。 生物力學異常的歸因與分級: 建立一個分類係統,用於區分運動異常是源於「結構性限製」(如關節攣縮、組織僵硬)、還是「神經肌肉控製缺陷」(如反應遲鈍、拮抗肌過度興奮),抑或是「代償性策略」(如為瞭保護疼痛部位而改變整體運動模式)。 製定基於生物力學證據的治療目標: 如何根據評估結果,設定具體、可量化、可實現的治療目標。例如,如果評估顯示步態期間的推進力不足,治療目標應指嚮特定肌肉群的爆發力提升,而非模糊的「增強力量」。 評估工具的再驗證與進程監測: 闡釋瞭如何利用評估數據建立基準線,並在治療過程中定期重複測量,以客觀驗證乾預措施(如特定訓練、徒手治療技術)的有效性,並根據數據反饋動態調整治療方案。 本書結構嚴謹,圖文並茂,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和實操流程圖,旨在成為一本從理論到實踐、極具操作性的專業參考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Steven D. Waldman, MD, JD
 
  Clinical Professor of Anesthesiology
  Professor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Bioethics
  University of Missouri - Kansas City School of Medicine Kansas City, Missouri
  
編譯者簡介
 
林大森
 
  西園醫療社團法人西園醫院麻醉科主任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頭痛癥候群
1. 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急性帶狀皰疹,1
2. 偏頭痛,6
3. 緊縮型頭痛,10
4. 叢發性頭痛,14
5. 遊泳者頭痛,18
6. 止痛劑反彈性頭痛,22
7. 枕骨神經痛,25
8. 假性腦瘤,28
9. 顱內蜘蛛網膜下腔齣血,32

第二單元:臉部疼痛癥候群
10. 三叉神經痛,37
11. 顳頜關節功能障礙,42
12. 非典型臉部疼痛,47
13. 舌骨癥候群,50
14. 臉部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癥,54

第三單元:頸部與臂神經叢疼痛癥候群
15. 頸椎小平麵癥候群,57
16. 頸椎神經根病變,60
17. 頸部肌肉組織的纖維肌痛癥,64
18. 頸部拉傷,67
19. 頸長肌肌腱炎,71
20. 咽後膿瘍,75
21. 頸胸椎棘突間黏液囊炎,79
22. 臂神經叢病變,82
23. 潘柯斯特氏腫瘤癥候群,86
24. 胸廓齣口癥候群,92

第四單元:肩部疼痛癥候群
25. 肩部的關節炎痛,97
26. 肩峰鎖骨關節痛,101
27. 三角肌下滑液囊炎,105
28. 二頭肌肌腱炎,109
29. 肩盂肱骨關節的缺血性壞死,113
30. 肩部的粘連性關節囊炎,116
31. 二頭肌肌腱撕裂癥,121
32. 棘上肌癥候群,126
33. 鏇轉袖肌群撕裂癥,129
34. 三角肌癥候群,134
35. 大圓肌癥候群,138
36. 肩胛肋骨癥候群,142

第五單元:肘部疼痛癥候群
37. 肘部的關節炎痛,146
38. 網球肘,149
39. 高爾夫球肘,153
40. 二頭肌遠端肌腱撕裂,157
41. 投擲者肘,161
42. 肘肌癥候群,167
43. 鏇後肌癥候群,171
44. 肱橈肌癥候群,175
45. 肘部尺神經嵌陷,178
46. 肘部的前臂外側皮神經嵌陷,181
47. 肘部的分離性骨軟骨炎,184
48. 鷹嘴滑液囊炎,187

第六單元:腕部疼痛癥候群
49. 腕部的關節炎痛,191
50. 腕隧道癥候群,195
51. 尺側屈腕肌肌腱炎,200
52. 狄魁文氏肌腱滑膜炎,204
53. 腕掌關節的關節炎痛,208
54. 腕部的腱鞘囊腫,212

第七單元:手部疼痛癥候群
55. 扳機拇指,217
56. 扳機指,220
57. 手部的種子骨炎,224
58. 塑膠袋麻痺,228
59. 腕骨疣凸癥候群,231
60. Dupuytren 氏攣縮,236

第八單元:胸壁疼痛癥候群
61. 肋胸骨癥候群,239
62. 胸骨柄體癥候群,242
63. 肋間神經痛,246
64. 糖尿病體幹神經病變,250
65. Tietze 氏癥候群,254
66. 心前區捕捉癥候群,257
67. 肋骨骨摺,260
68. 胸腔切開術後的疼痛癥候群,264

第九單元:胸椎疼痛癥候群
69. 胸部皮節的急性帶狀皰疹,268
70. 肋脊關節癥候群,272
71. 皰疹後神經痛,275
72. 腎結石,278
73. 胸椎壓迫性骨摺,282

第十單元:鼠蹊部與腹部疼痛癥候群
74. 急性胰臟炎,286
75. 慢性胰臟炎,290
76. 大腸激躁癥候群,294
77. 前皮神經嵌陷,298
78. 憩室炎,303
79. 急性闌尾炎,306
80. 髂腹股溝神經痛,311
81. 殖股神經痛,314

第十一單元:腰椎與薦髂關節疼痛癥候群
82. 腰椎神經根病變,317
83. 闊背肌癥候群,321
84. 脊椎狹窄,324
85. 蜘蛛網膜炎,328
86. 椎間盤炎,332
87. 薦髂關節疼痛,337

第十二單元:骨盆疼痛癥候群
88. 恥骨炎,342
89. 臀大肌癥候群,346
90. 梨狀肌癥候群,350
91. 坐骨臀部滑液囊炎,355
92. 子宮內膜異位癥,358
93. 骨盆發炎性疾病,363
94. 間質性膀胱炎,368
95. 睪丸扭轉,371
96. 提肛肌癥候群,374
97. 尾椎痛,378

第十三單元:髖部及下肢疼痛癥候群
98. 髖部的關節炎痛,383
99. 彈響髖癥候群,387
100. 髂恥滑液囊炎,391
101. 坐骨滑液囊炎,395
102. 感覺異常性股痛,399
103. 幻肢痛,403
104. 轉子滑液囊炎,407

第十四單元:膝部與下肢遠端疼痛癥候群
105. 膝部的關節炎痛,412
106. 膝關節缺血性壞死,415
107. 內側副韌帶癥候群,420
108. 內側半月闆撕裂,425
109. 前十字韌帶癥候群,430
110. 跳躍者膝,435
111. 跑步者膝,440
112. 髕骨上滑液囊炎,445
113. 髕骨前滑液囊炎,449
114. 淺層髕骨下滑液囊炎,453
115. 深層髕骨下滑液囊炎,456
116. Osgood-Schlatter 氏疾病,459
117. 膝部的Baker 氏囊腫,464
118. 鵝掌肌滑液囊炎,468
119. 總腓神經嵌陷,472
120. 網球腿,476

第十五單元:踝部疼痛癥候群
121. 踝部的關節炎痛,480
122. 中跗骨關節的關節炎,484
123. 踝三角肌韌帶扭傷,487
124. 前跗隧道癥候群,492
125. 後跗隧道癥候群,496
126. Achilles 氏肌腱炎,500
127. Achilles 氏韌帶斷裂,503

第十六單元:足部疼痛癥候群
128. 腳趾的關節炎痛,507
129. 大腳趾囊腫痛,510
130. Morton 氏神經瘤,513
131. 蹠骨間滑囊炎,516
132. Freiberg 氏疾病,521
133. 足底筋膜炎,525
134. 種子骨炎,529
135. 跟骨骨刺癥候群,534
136. 槌狀趾,538
137. 錘狀趾,54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81994
  • 規格:平裝 / 568頁 / 21 x 28.5 x 2.8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四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最近有一位醫學生告訴我,在經歷瞭好幾週的重病及各種針對呼吸道疾病的治療後,她終於被診斷齣百日咳。要搞清楚,我們可是住在美國的堪薩斯城,不是孟加拉。為瞭弄清楚我學生接受治療時到底是齣瞭什麼差錯,我問瞭她很多問題:「妳小時候打過疫苗嗎?」打過。「妳最近有齣國嗎?」沒齣國。「得百日咳是什麼樣的感覺?」糟透瞭!
 
  由於從來沒遇過百日咳患者,所以我問瞭個最淺白的問題。「妳這百日咳到底是怎麼診斷齣來的?」這位學生原本以為是在小兒科實習時,得瞭支氣管炎。她服用瞭Z - Pak,不過病情沒有改善,後來又完成瞭抗生素moxifloxacin的一次療程。她去瞭兩次學生健康中心,但兩次醫生都診斷為支氣管炎或早期肺炎。她隨後又到當地醫院掛瞭急診,但也得到同樣的診斷。某天深夜,由於呼吸衰竭,她被送進瞭加護病房。醫院給瞭她抗生素,也進行瞭呼吸治療,但仍然無法診斷到底生瞭什麼病。最後,有個二年級醫學生提到,這些咳嗽會不會是百日咳的結果?這名學生纔剛從微生物學的課堂上,學到百日咳的內容。一開始,所有人哄堂大笑,還翻瞭白眼……但過瞭一會,眾人陷入沉默,然後……正確的診斷就齣來瞭。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我為什麼要在一本疼痛管理書的開頭,說這樣的故事。就我看來,我們作為醫療從業人員,傾嚮於把自己在侷限在特定的自我框架中,好讓診斷病情時能簡化一些。在這樣的框架中,我們經常被告誡:不要聽到馬蹄聲就以為發現瞭斑馬;也常常被告知要往鐘型麯線的中心移動、要忠於實證醫學等。然而,考量到極端的例子,這些框架卻大大限製瞭我們處理患者病史的方式,也限製瞭診斷的範圍。我希望《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第四版,能夠幫助臨床醫師辨別、診斷以及治療他們在其他情況下甚至不會想到的疼痛癥狀,進而為他們受痛苦摺磨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照護。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颱灣的醫療環境來說,我們非常依賴跨專業的溝通,尤其是骨科、神經科、復健科以及疼痛門診之間的協作。一本好的參考書,必須具備足夠的「共同語言」建構能力。我希望《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四版)》不僅僅是寫給物理治療師看的,它也應該能讓其他科別的醫師或護理人員,在快速翻閱後,能對病患的疼痛問題有一個基礎且準確的認知。例如,當患者主訴是典型的「放射痛」時,這本書能不能提供一個快速樹狀圖,引導讀者如何區分神經根壓迫與周邊神經擠壓的臨床錶現差異?這種係統化的決策支持工具,在門診時間緊湊時尤為關鍵。如果這本書能夠在每個癥候群的章節結尾,提供一個「跨專業溝通要點」的小專欄,列齣哪些資訊是必須轉達給其他專科醫師的,那就太完美瞭。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促進整個醫療團隊對疼痛機製的共同理解,這纔是提升整體照護品質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常見疼痛癥候群圖譜(四版)》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它的厚重與專業性,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物理治療和復健領域的讀者,我對這類工具書的期待值一直都很高。市麵上的疼痛管理書籍琳瑯滿目,但真正能做到圖文並茂、兼顧臨床實用性與理論深度的卻不多見。我記得前幾版就已經是我們科室的「聖經」級參考書瞭,這次的第四版聽說內容又做瞭大幅度的更新,特別是在疼痛機轉的最新研究和一些新興的治療模態上有所補充。我猜想,這次的版本肯定針對瞭近年來大傢很關心的慢性疼痛、中樞敏感化這些比較複雜的課題,給齣瞭更細緻的解析。畢竟,疼痛的本質越來越被認為不是單純的組織損傷問題,而是更為複雜的神經生物學現象。我尤其期待它在影像學判讀上的指引,畢竟臨床上光靠癥狀描述是不夠的,精準的影像對照能大大減少誤診的機率。希望這次的圖譜能更深入地探討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習慣族群的疼痛錶現差異,這樣在給予病患衛教時,纔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的個人化處方。總體來說,一本好的參考書,不隻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思考方嚮,幫助我們從過往的經驗中跳脫齣來,用更現代的觀點去看待每一個疼痛個案。

评分

這套書的更新速度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從前一版到現在的第四版,感覺它緊跟著國際醫學界對於疼痛理解的進化步伐。我記得前陣子在參加某個研討會時,專傢們不斷強調「疼痛科學化」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用過去那種單純的「受傷-疼痛」的線型思維去看待問題。我期望第四版在這方麵能提供更紮實的依據。特別是對於一些功能性疼痛,比如纖維肌痛癥(Fibromyalgia)或是不明原因的下背痛,這些病患的治療往往充滿挫摺感,需要的不僅是藥物或物理治療,更是一種全方位的身心整閤照護模式。這本書的編者群想必深諳此道,我猜測在處理這些複雜的「癥候群」時,他們一定會納入心理社會因素(Biopsychosocial Model)的考量,而不僅僅是侷限在單純的肌肉骨骼層麵。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有效與患者溝通「疼痛不會完全消失,但可以被管理」的實用腳本或技巧,那對我們第一線的治療師來說,絕對是無價之寶。畢竟,管理患者的期望,有時候比治療本身更睏難。

评分

說到「圖譜」,視覺呈現絕對是靈魂所在。我個人對學術書籍的排版與圖像質量要求很高,因為涉及到精細的解剖結構和操作手法,模糊不清或角度不佳的圖片是會嚴重誤導人的。這套書在這一點上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水準,特別是那些關於神經路徑和筋膜層次解剖的繪圖,清晰度簡直是藝術品等級。我記得前幾版中某些肩關節周圍的複雜結構圖,我常常拿來對照MRI影像,效果齣奇地好。對於第四版,我最想知道的是,在肌筋膜觸發點(Trigger Points)的描述上,有沒有更新到最新的發布標準?隨著研究的深入,對於這些觸發點的激活機製和觸診方法,理論也在不斷修正。如果它能收錄更多現代化的檢查儀器輔助診斷的圖像(例如超音波引導下的評估),那這本書的「圖譜」價值就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教科書,真正成為瞭一本指導臨床操作的實戰手冊。整體來說,紙質和印刷的質感,也是讓我願意長期珍藏的原因之一,畢竟在電子書盛行的時代,一本實體書的重量和觸感,對需要反覆翻閱查證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不可取代的。

评分

說實話,我當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有點懷疑的態度的,畢竟「圖譜」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就偏嚮於單純的解剖標示和病理圖片彙編,對於我們這些臨床工作者來說,光有圖沒有「為什麼」和「怎麼辦」,那作用就打瞭摺扣。不過,翻開後纔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是死闆闆地羅列疾病,而是以功能障礙的鏈條來組織內容,從病理生理學的基礎,到臨床常見的錶現型態,再過渡到診斷路徑的建立,每一步都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我特別欣賞它在描述特定癥候群時,不隻是給齣教科書式的定義,還穿插瞭許多實際臨床上容易混淆的鑑別診斷點,這點對於處理那些癥狀模糊、多重共病的老年患者尤其重要。例如,當談到某些週邊神經卡壓時,它會明確指齣與頸椎神經根病變的區別點在哪裡,提供的量錶和特殊測試的圖解也相當到位,讓人一看就懂,不需要再迴頭去翻閱其他解剖學巨著。如果能再多加一些失敗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或許會讓這本圖譜的實戰價值更上一層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