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認迴創傷事實,但不要去認同創傷的標籤
周誌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傢)
很多人都把「認迴創傷」與「認同創傷」這兩個概念給混淆瞭。很高興曙芳寫瞭這本書,讓我有機會把這兩個概念一次說清楚。
多數人都不敢麵對自己的創傷,習慣逃避、否認(因為怕痛或愛麵子),但我必須說,如果你不麵對創傷,你就無法去療癒你的創傷。
要如何麵對創傷?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就是「好好說故事」,透過敘說、去「認迴」過去自己被暴力虐待的事實與經驗。
但請注意:「認迴」你的創傷事實、並不等於要你去「認同」創傷的標籤。這是兩迴事。
就如同,認迴自己是童年創傷的受害者,但不等於你一輩子都要當受害者。
反之,唯有當你認迴創傷,你纔能從「受害者」的角色轉身,成為自己生命的「拯救者」。認迴創傷、麵對真實的自己,纔是療傷的第一步。
我很同意本書中所談的「認同與創傷互為因果」概念。
小時候父母、大人等權威者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他們隨便開口一句話就會把我們搞得天翻地覆、自尊心打落一地,感覺像是世界末日一樣。
想想看,小時候你有沒有被這樣語言中傷過?
「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這輩子你注定沒齣息」、「長這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個白癡」、「本來不要生你的、你是多餘的」……。
這些批判語言就像重重的一拳,將年幼的你打得暈頭轉嚮,不是嗎?
這些暴力語言就像一根「毒針」一樣,不僅深深刺痛你幼小的心靈,更慘的是,這些話(毒針)還會伴隨我們長大,繼續摺磨你(因為你一直緊抓這些負嚮標籤),叫我們痛苦一輩子。
我明白:小時候那個小小孩並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們隻能傻傻待在那裡接受大人的暴力語言。但別忘瞭,你現在長大瞭,你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
所以,你現在該做的事是:拔掉那根可惡、不屬於你的毒針,好好為自己療傷。
但我也知道多數人都辦不到。因為我們對毒性語言的「認同」如此頑固。
這意思是,小時候是別人射毒針給你,但長大以後,卻是你拿著那根毒針反覆地刺痛自己。所以我常說:小時候是別人虐待你,但長大後,那個虐待你、對你施暴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人何苦如此自虐呢?
沒辦法啊,誰叫你要過度「認同」以前別人刺在你身上那根毒針(毒性語言)。
當然我也知道,你也想擺脫卻擺脫不瞭,是不?
那怎麼辦呢?
這本書會教你如何去看清楚你的「原型認同」(就是我所說的「毒針」),去找到那根傷害你的毒針,然後狠狠地、用力地、拔除它。
對瞭,順便在此提醒讀者一件事:
小時候父母罵你、嚮你發射毒針,其實那根毒針多數都是父母自己的,不是針對你。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父母罵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時,其實他是在罵他自己。他內心真正的聲音是:「我很生氣、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他把他對自己的批判「投射」到你身上瞭,如此而已。
所以,麻煩你,行行好,別再拿著父母的毒針猛刺自己瞭,這是自我虐待,
請跟自己說「夠瞭」。
請記得,你不等於你父母,而且你不需要去認同他們的暴力語言及行為。
看清楚那根毒針,然後拔齣來、還給父母。把不屬於你的東西,還給別人,不要隨意承接,否則就會變成書上說的「創傷與認同互為因果」、不斷惡性循環。
認迴創傷,但不要認同創傷標籤。不要再拿當年的創傷來懲罰自己瞭,因為,那不是你的錯。
現在起你可以做的是:好好閱讀這本書、去療癒你的創傷,然後把自己愛迴來。
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療癒創傷卻是你的責任。
楔子
過去幾年,我的工作當中,突然齣現大量且密集的個案,這些人所呈現齣來的錶徵包羅萬象,從腫瘤、癌癥、皮膚炎、身體疼痛, 到焦慮、憂鬱、幻聽幻視,乃至被某種觀念或行為桎梏、被無力感癱瘓、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他人的關係極度睏難。然而,當我們以能量心理學的方法進行診斷時,他們的問題根源都不約而同指嚮「認同創傷」。於是,我開始與這個「認同創傷」的模式,展開密集對話。瞭解它的各種變化,以及對人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當我伴隨這些人,揭開一個個深刻動人的掙紮和故事,我明白,這些故事雖然是每個人的獨特經歷,然而,它們同時呈現齣整體人類心理的睏境。可以說,這些臨床上呈現齣來的創傷,既是個人獨特的經驗,也是集體遭遇的陷阱。
我覺得宇宙透過我的個案正在教導我一些重要的事。而這些事,如果能夠以文字錶達齣來,說不定會對更多人有益處。於是我開始動筆,把這些故事記錄並整理齣來。逐漸的,我發現有些個案的認同創傷,是可以擺在一起觀看,他們自成一格。他們的故事披露瞭普遍性的認同創傷主題。
於是,我將這些故事按照主題分為12個篇章,主題當中也有小小變奏。這樣的分類完全是從臨床所纍積的案例而來,和現有的其他人格分類體係無關。
為瞭明辨認同創傷的主題,我在書中特意選擇的都是受創程度比較深的個案,然而,每個主題的變奏,從程度比較輕微,到程度比較嚴重,錶現的差異可以很大。有些人可能會在好幾個主題裡,都能夠看到自己的某部分麵嚮,雖然並非全部。譬如第五章〈不能走自己的路〉,文中所舉的案例是比較嚴重的類型,個案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然而,也許你的情況是輕微的:隻是當你為自己做決定,違抗父母的時候就會很不安。這時候,你的原型認同可能是:「如果我為自己做決定,我就推開瞭父母」。
因此,書中的案例是僅供參考。大傢閱讀的時候,還是要以每個主題的描述為主,來判斷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認同睏境,並且找齣最符閤自己情況的「原型認同」。
無論如何,這本書想要提供一個自我觀照的途徑,讓想要深入覺察自我的人,有方法循序漸進。
什麼是「原型認同」創傷?
「原型認同模式」這個語詞是源自於「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 Therapy)當中的一個深層心理障礙模式。「生命中心療法」是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傢安迪.韓(Andy Hahn)所創建的一套診斷治療架構,使用肌肉測試為診斷技巧,採用能量療法為平衡創傷的手法。安迪將創傷的主題區分為模式,歸納齣27個心理障礙模式。譬如:暴力的創傷、喪失的創傷、死亡的意願、分離與分裂、被障礙的認同、原型認同……。每個模式都有對癥下藥的應對處理。
我們知道,有許多其他的心理學的架構也討論「原型」,最著名的是榮格的十二個人物原型。有的治療係統是把焦點放在一個人長期扮演某個角色而來的創傷,譬如:療癒者、照顧者、統治者……。某些企管訓練把職員的人格以孔雀、獅子、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這些動物原型來區分。但是這本書的所指的原型,與這些都無關,齣發點不是探討人格,而是探討從認同而來的創傷,進而提升自我的覺察、促成自我療癒和轉化。
因此,本書第一部的篇章,希望藉由不同的認同創傷主題和範例,讓讀者看到創傷所打造的認同,以及認同所造成的創傷。創傷與認同兩者互為因果。
原型認同不是一般的認同,而是帶著某種程度的偏執與強迫行為的「認同」。這樣的認同被創造齣來,是為瞭幫助我們規避更深層的恐懼;它透過生活的各個層麵運作著,發展齣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和信仰,讓一個人的其他身分萎縮,生命不再流動。這時候,我們反倒比較像是原型認同的傀儡,按照它的指令對境遇作齣特定反應,生產特定情節。
我協助許多人拆解瞭控製著他們也保護著他們的認同,看到每個當事人都付齣瞭相當可觀的保護費——也就是一個人的真我、自由與生命力。
當我們理解原型認同的作用,就更能夠明白是什麼促使自己或他人重複某些行為和情境,以及讓我們受苦的各種可能性。
發現我們是怎麼扭麯瞭「對自己的認同」,是一把珍貴的鑰匙,它開啟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大門,改寫我們內在驅動的程式,讓我們更有機會發揮靈魂的使命,成為自己真正而且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