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唱新歌:孟德爾頌神劇研究

猶唱新歌:孟德爾頌神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盧文雅
图书标签:
  • 孟德爾頌
  • 神劇
  • 音樂史
  • 音樂分析
  • 猶太音樂
  • 宗教音樂
  • 19世紀音樂
  • 音樂研究
  • 文化研究
  • 音樂詮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部研究孟德爾頌宗教作品專書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德國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其管弦樂作品、小提琴協奏曲及鋼琴作品都是音樂會的經典曲目。孟德爾頌的家族宗教信仰為猶太教,他雖於1816年受洗為基督徒,成為典型的「受洗為基督徒的猶太人」(Getaufte Juden),但其作品於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時期在德國全部禁演。本書討論孟德爾頌所創作的三部神劇作品──《保羅》(Paulus)、《以利亞》(Elias)以及未完成的《基督》(Christus),對其進行深度分析,亦從猶太教與基督教的信仰觀點以及19世紀德國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98-1834)所提的「藝術宗教」(Kunstreligion)理念來探討劇中的宗教意涵。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犹唱新歌:孟德尔颂神剧研究”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但不包含该书的具体篇章或研究结论,而是侧重于概述其研究范围、方法和核心关注点,以展现其学术价值和深度。 --- 图书简介:犹唱新歌——孟德尔颂神剧研究 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音乐巨匠精神世界的学术力作 本书旨在对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的神剧创作及其在十九世纪宗教音乐史中的地位进行一次系统、细致且富于洞见的考察。孟德尔颂,这位被誉为“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者”的音乐天才,其留下的神剧作品——特别是《以利亚》(Elijah)和《颂歌》(Hymn of Praise)等——不仅是其艺术生涯的高峰,也是十九世纪德语艺术歌曲与清唱剧传统中不可或缺的篇章。然而,囿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与作品本身的深厚内涵,对这些作品的完整解读仍有待深入挖掘。 本书的撰写目的,在于超越传统传记叙事和对既有评论的简单复述,转向对孟德尔颂神剧创作的文本、音乐结构、历史语境与诠释学的多元聚焦。我们力求展现一个多维度的孟德尔颂形象:一位在巴赫复兴浪潮中汲取养分、同时又积极响应时代精神的作曲家。 一、 文本与主题的再审视:信仰、叙事与戏剧张力 神剧的核心在于其文本基础。本书将细致梳理孟德尔颂所选用的圣经文本(如《以利亚》取材于旧约先知故事,《颂歌》对路德《颂赞歌》的运用),考察作曲家如何选择、剪裁和组织这些文学素材,以构建宏大的宗教叙事。这不仅涉及对圣经故事的音乐化处理,更关乎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语言来诠释“神性启示”、“信仰挣扎”与“救赎主题”。 研究将深入探讨孟德尔颂在文本处理上展现出的古典主义的清晰结构感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张力之间的微妙平衡。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运用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和宏大的合唱段落,来划分戏剧层次,塑造人物形象(如先知以利亚的孤独与决绝),并营造宗教仪式的崇高氛围。这种对文本的深刻体认,是理解其神剧戏剧性的关键所在。 二、 音乐语言的创新与承继:巴赫的阴影与浪漫的回响 孟德尔颂是引领十九世纪巴赫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本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分析神剧中对巴赫复调技巧、和声语言乃至教会调式的借鉴与重构。我们关注的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孟德尔颂如何将巴赫的严谨结构内化,并将其与十九世纪新兴的浪漫主义和声色彩、管弦乐配器法相融合。 研究将细致剖析其音乐材料的组织方式,包括主题发展的手法、对位法的运用,以及在不同乐章中展现出的“色彩配器”的精妙之处。特别地,我们将探讨孟德尔颂如何利用管弦乐组团的丰富性来烘托气氛,例如在描绘自然景象或神迹显现时所采取的独特手法,这体现了其作为交响乐大师的广博视野如何反哺到声乐套曲的创作中。 三、 历史语境下的首演与接受:体制、观众与媒介 孟德尔颂的神剧并非诞生于真空之中,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德国浪漫主义兴起、清唱剧传统面临改革、以及新兴资产阶级音乐品味形成——的产物。本书将考察这些作品在首演地(如伯明翰音乐节)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和乐评界的评价。 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孟德尔颂的神剧如何在一个既推崇莫扎特与海顿的“典雅”又渴望贝多芬式的“激情”的时代中,确立自身的定位?这涉及到对“宗教音乐的世俗化倾向”的探讨,以及神剧作为大型公共音乐事件(Festspiel)的社会功能。通过考察当时的演出实践、乐谱出版情况以及后续的改编与流传,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孟德尔颂在确立德奥神剧范式中的里程碑意义。 四、 诠释学视野下的持久魅力: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最后,本书将探讨孟德尔颂神剧的诠释弹性。十九世纪末的批评家倾向于将其神剧视为纯粹的宗教虔诚的体现,而二十世纪的分析则更侧重于其形式主义或浪漫主义特征。本书试图超越这些二元对立的解读,着重于挖掘作品中人性深度的表达。 孟德尔颂的神剧,无论其主题如何宏大,其核心驱动力往往来源于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情感波动。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信仰的赞歌”,更是“人在信仰面前的渺小与伟大”。这种在崇高与亲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微妙张力,构成了孟德尔颂神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本研究希望引发进一步思考的领域。 本书面向所有对十九世纪音乐史、宗教音乐创作实践、以及孟德尔颂的艺术思想有深入兴趣的学者、专业演奏者和资深乐迷。它不仅是对一部音乐体裁的考察,更是一次对浪漫主义时期精神气质的细腻解码。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文雅
 
  臺北市人,現任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 
 
  自幼學習鋼琴,師事高美惠。國中選入臺北市金華女中管樂班,學習小號吹奏。高中跟隨莊思遠老師修習法國號,並加入世紀交響樂團擔任法國號手,跟隨樂團參與多場音樂會演出。1984年進入師大音樂系就讀,主修法國號,跟隨張彩湘副修鋼琴,並隨劉岠渭修習曲式學、西洋音樂史。1988年赴德國留學,先後於雷根斯堡大學及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在學期間,跟隨慕尼黑大學著名樂器學大師暨音樂學教授Prof. Dr. Jürgen Eppelsheim,以〈貝多芬作品中法國號的使用〉為碩士論文修得碩士學位。 
 
  1995年歸國後,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實踐大學音樂系、東海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音樂學、西洋音樂史。曾開設西洋音樂史、巴哈音樂專題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音樂學論文寫作與指導、音樂學導論、音樂美學等課程。除了學校課程外,曾於誠品音樂講堂、馬勒愛樂協會、國家音樂廳等舉辦多場講座、演講與導聆。
 
  2001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博士班,跟隨劉岠渭與王美珠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並以作曲家馬勒為研究主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2007年取得博士學位。多次於「臺灣音樂學論壇」發表論文及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曾出版《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2014)、《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2017再版)及《琴曲名家故事》(2017)。

图书目录

譜例目錄
圖表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孟德爾頌宗教音樂概述
第一節 孟德爾頌宗教音樂作品與時期分野
第二節 孟德爾頌宗教作品特色

第二章 神劇《保羅》
第一節 神劇《保羅》創作背景
第二節 劇情與樂曲結構
第三節 樂曲特色探討

第三章 神劇《以利亞》 
第一節 神劇《以利亞》創作背景
第二節 劇情與樂曲結構
第三節 樂曲特色探討

第四章 神劇《基督》
第一節 神劇《基督》創作背景
第二節 劇情與樂曲結構
第三節 樂曲特色探討

第五章 孟德爾頌三部神劇之綜合論述(一):孟德爾頌神劇音樂之歷史定位
第一節 19 世紀德國神劇發展
第二節 孟德爾頌神劇中的傳統:德國「歷史主義」與「復古運動」
第三節 孟德爾頌神劇的創新:19 世紀德國神劇的創新技法呈現

第六章 孟德爾頌三部神劇之綜合論述(二):「受洗為基督徒的猶太人」(Getaufte Jude)與孟德爾頌神劇
第一節 孟德爾頌猶太家族從猶太教到基督教的轉變
第二節 孟德爾頌的信仰與他的神劇

第七章 孟德爾頌三部神劇之綜合論述(三):施萊爾馬赫的「藝術宗教」(Kunstreligion)與孟德爾頌神劇
第一節 施萊爾馬赫與其「藝術宗教」神學理論
第二節 孟德爾頌神劇中聖詠曲所呈現之「藝術宗教」精神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8637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出生於優渥的銀行家庭,自幼才華洋溢,受教於「柏林歌唱學院」(Berliner Singakademie)院長Carl Friedirich Zelter(1758-1832)。1827 年他的管絃樂作品《仲夏夜之夢序曲》 (Sommernachtstraum-Ouvertüre)首演後,便名聲大噪,1829 年指揮重演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馬太受難曲》(Matthäus Passion, BWV 244),自此這位優秀的天才青年作曲家倍受喜愛,廣受推崇。 
 
  當他年僅38 歲去世時眾人哀悼,海峽彼岸的維多利亞女王 (Queen Victoria, 1819-1901)在日記中更為這位天賦異稟的卓越人物寫下感嘆之言。孟德爾頌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作品非常多,最為大家熟悉的是他的管絃樂作品,如絃樂交響曲、管絃樂序曲,交響曲等,至今都是音樂會常備的曲目,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立於不可動搖的地位;室內樂作品是他的Op. 1 作品,各種樂器的組合都可見他的嘗試;而鋼琴作品方面《無言歌》(Lied ohne Worte)更是引領浪漫時期鋼琴作品發展的重要創作,四手聯彈與管風琴作品數量不少;聲樂合唱曲、藝術歌曲也繽紛林立。 
 
  然而從孟德爾頌自學期間開始的習作作品中,不能忽視的是他對宗教音樂技法的學習。他跟隨Zelter 學習期間,在聲部練習中學習復格、對位,從聖詠曲中學習和聲運用,從經文歌創作中學習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以及複雜的文藝復興樂曲織度。同時他將他在宗教音樂作品的學習,大量地運用到他的器樂作品上。 
 
  但是,孟德爾頌所有作品於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時期在德國全部禁演,孟德爾頌家族銀行被迫關閉,原因在於孟德爾頌淵源深厚的猶太家族背景。孟德爾頌猶太家族響亮的名聲來自於他的祖父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 他將他的姓氏孟德(Mendel) 加入「之子」(sohn),並且離開歷代孟德家族久居於德紹(Dessau)的猶太「牢城」(ghetto),獨自一人來到普魯士首都柏林。因著他的才學與特殊際遇,他成為一個紡織工廠的合夥人,也成為學界的菁英分子,發動影響猶太人甚巨的「猶太啟蒙運動」(Haskala)。摩西.孟德爾頌之子亞伯拉罕.孟德爾頌(Abraham Mendelssohn, 1776-1835)10 歲時,威名在外的父親去世,他跟隨著哥哥經營銀行,成為商界鉅子。然而,在當時詭譎多變的社會氛圍中,他讓他的孩子們全部於1816 年受洗,他與他的妻子也隨後於1822 年受洗成基督徒。這一段歷史,因著納粹與猶太的過往,二次世界大戰過去後,在德國仍悄然淡言,只在英美國家中引發學者們的研究。
 
  孟德爾頌共創作三部神劇作品,第一部《保羅》(Paulus)創作於1836年,十年後於1846 年創作第二部《以利亞》(Elias),在1847 年,他去世那年,著手寫第三部神劇《基督》(Christus),未完成。前兩部作品在首演後都多次地再被演出,特別在英國十分受歡迎。「保羅」的故事出自《新約聖經》,「以利亞」則是《舊約聖經》中的先知。保羅最知名的故事是他在追逼基督徒的路上,被大光照耀,在光中聽見耶穌呼喊他的聲音而「轉變」(德:Bekehrung,英文:conversion)他的信仰,追隨耶穌。而以利亞在舊約故事中獨當一面力戰巴力先知群,並行降雨的神蹟,最後,他被火車火馬於旋風中接乘上天,特別地是,他也在《新約聖經》出現,他曾站在耶穌身邊與耶穌對談。所以這兩人彼此的重要交集,在於耶穌基督。這三部神劇被稱之為「三部曲」(Trilogie),但是「這是三部作品?還是一部作品?」(Trilogie oder Einzelwerk?)此問題在二次大戰後研究學者間曾被提問過。他的創作選擇中,一部新約人物、一部舊約人物,再來是新舊約最重要的關鍵連結,基督。孟德爾頌這三部神劇的設計,是否有彼此鏈結的企圖?他這位「受洗為基督徒的猶太人」(Getaufte Juden)的信仰觀點,如何呈現在他的神劇作品中?面對猶太人不接受的耶穌基督與新約,以及19世紀中葉德國反猶聲浪初起,孟德爾頌神劇音樂中的宗教意涵又立於什麼樣的神學根基之上? 
 
  關於孟德爾頌神劇研究的專書不少,論及猶太議題的著作有Jeffrey S. Sposato 於2006 年出版的The Price of Assimilation-Felix Mendelssohn and theNineteenth-Century Anti-Semitic Tradition,書中深度探討孟德爾頌這三部神劇中所內含的猶太訊息與色彩。另外Raphael Graf von Hoensbroech 也於2006年著作的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s unvollendetes Oratorium Christus 也對於猶太傳統部分多有著墨,只是此專書以研究神劇《基督》為主。 
 
  而針對孟德爾頌三部神劇的特色、歷史背景等各個面向的研究著作有Wulf Konold 於1996 年出版的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und seine Zeit,此部書為研究孟德爾頌的權威專書,由於此部書是針對孟德爾頌的背景與作品作全面性介紹,關於他的宗教音樂作品與神劇只在書中做部分論述,其中第八章 “Oratorium nach Bach und Händel” 著重於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與韓德爾(Gero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對孟德爾頌神劇創作的影響,雖於書中沒有針對神劇作品作詳細分析,但給予本書於分析三部神劇作品時相當重要的指引。另外有對孟德爾頌神劇的研究論文,如R. Larry Todd 於1991 年編輯的Mendelssohn and His World,以及由Peter Mercer-Taylor 於2004 年編輯的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ndelssohn,均集結了研究孟德爾頌的重要學者如Michael P. Steinberg、Glenn Stanley,以及Friedrich Krummacher 等針對孟德爾頌神劇的專題研究。 
 
  本書中另一份重要的文獻資料,是Howard E. Smither 所寫的四大冊神劇歷史,與本書研究時期有關的是第四冊A History of the Oratorio, volume 4, the Oratorio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Smither 的研究範圍十分龐大,第四冊中對歐洲各國神劇的發展均作詳細介紹。針對孟德爾頌的神劇《保羅》與《以利亞》,Smither 有專篇深入討論,但是該書並未論述到神劇《基督》。 
 
  本書運用的第一手資料除了三部神劇的樂譜之外,因孟德爾頌前兩部神劇的劇作家均為Julius Schubring(1806-1889),所以孟德爾頌與Schubring的書信採用第一手資料Briefwechsel zwischen Mendelssohn-Bartholdy u. Schubring,由Sändig Reprint Verlag 於1892 年出版。作品研究資料的工具專書則使用Ralf Wehner 編輯的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ody, Thematischsyst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MWV),2009 年出版。
 
  本書共七章,論述架構設計是先將孟德爾頌三部神劇作詳細的解構分析,再來針對19 世紀歐洲宗教與社會變動對孟德爾頌神劇創作的影響,進行綜合論述。章節進行如下:第一章簡介孟德爾頌宗教音樂作品;第二到四章完整地對神劇《保羅》與《以利亞》及《基督》,從創作背景到樂曲結構與音樂特色等進行全面分析。為求神劇內容故事與原聖經人物明確地對照,本書中對原始人物於聖經中的呈現、以及人物特色等均加以討論。最後三章,是對三部神劇的綜合論述,分別針對孟德爾頌神劇音樂之歷史定位、與猶太人有關的「受洗為基督徒的猶太人」,以及影響孟德爾頌的神學家,也就是Schubring 的老師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Daniel Schleiermacher, 1768-1834)的「藝術宗教」(Kunstreligio)理念,這些議題也再與孟德爾頌三部神劇的關係進行討論。
 
  全書中的外文人名,如為音樂歷史上常見的人名,且已有通用的翻譯,則直接使用中文,另有許多不常見的人名,為了避免自行依照原文音譯而造成日後研究上的混淆,在本書中均以原文書寫。因孟德爾頌創作神劇《以利亞》時,是以德文為基礎來創作,所以文中歌詞引用均以德文為主。另外,全書中所有的樂譜幾乎重新再製,如為引用均詳列出處。 
 
  本著作《猶唱新歌》的寫作發想是2014 年我於萊比錫孟德爾頌博物館中得來的感動,又在柏林《猶太博物館》中彷彿聆聽到了歌唱動機一般,開始對此「歌」進行研究。至今(2021 年)六年來連續地探索,現在終能將孟德爾頌的歌完整地歌唱。期待這部書能給予喜愛孟德爾頌作品的閱聽者與研究者,從更多更廣的角度來聆聽孟德爾頌所寫的歌,在其中或發現新的聲音,或有新的想像,都願與大家共同分享。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孟德爾頌」這三個字,就已經代表了一種對平衡美感的極致追求,他不像有些浪漫主義作曲家那樣充滿了極端的激情與個人掙扎,他的音樂總帶著一種古典的節制與光明。這本專書若能成功捕捉到這種「猶唱新歌」背後,那種在嚴謹結構下迸發出的清新與虔誠,我會認為是非常成功的。我個人對神劇中「宣敘調」的處理特別感興趣,那是連接宣講與抒情的重要環節,常常決定了樂曲的敘事流暢度。我猜想,透過對孟德爾頌神劇的研究,我們或許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在嚴格的體裁限制下,依然能創作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作品,這對當代所有從事古典創作的音樂人,無論在台灣或世界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性與借鑑意義。這本書,看來不只是一本歷史回顧,更可能是一本關於創作哲學的探討。

评分

老實說,每次看到關於德奧浪漫樂派的研究,我的注意力總是會被那些宏大的敘事吸引住,但更讓我期待的,其實是那些「小地方」的發現。比如,書中會不會提到孟德爾頌在運用管弦樂團時,與前輩們有何不同?或者,在處理德語文本的音韻與重音時,他展現了哪些高超的技巧?我們在聽這些神劇時,常常會被壯闊的合唱淹沒,但真正的精華往往藏在細膩的獨唱詠歎調或是宣敘調中,那才是真正考驗作曲家說故事功力的時刻。如果這本研究能夠像一把解剖刀,將這些精緻的樂章層層剝開,讓我們看清楚「新歌」是如何被編織出來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歷史背景的介紹,而是真正進入到樂譜的「肌理」之中,那才是研究的本質。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感覺,是那種非常「學術」但又不失「詩意」的風格,這在台灣的音樂專著裡其實不算常見,多數研究要么過於艱澀,要么就是太過淺白。我好奇的是,作者對於孟德爾頌個人信仰與音樂創作之間的關係,探討得有多透徹?畢竟神劇是高度依賴創作者內心世界的音樂形式。孟德爾頌的猶太血統背景,以及他後來的皈依對其宗教音樂的影響,一直是個複雜且引人入勝的話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視角,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他的音樂能夠跨越宗教的藩籬,觸動如此廣泛的聽眾。我希望能看到對特定樂段的「微觀分析」,比如某一鉦器進場的時機,或是合唱織體如何烘托出文本的戲劇高潮,這些細節往往是決定一本書是否真正有深度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本「猶唱新歌:孟德爾頌神劇研究」,光是書名就帶給人一種莊嚴又充滿希望的氛圍。孟德爾頌這個名字,在古典音樂愛好者心中,絕對是個響亮又充滿情感的符號。我猜想這本書深入探討的,應該是這位偉大作曲家在神劇創作上的心路歷程,特別是那些觸動人心的旋律背後,所蘊含的宗教情懷與藝術追求。書中想必會細緻地剖析《以利亞》或《聖保羅》這些大型作品的結構、和聲語言,甚至會提及當時社會對這些作品的反應與評價。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雖然接觸西方古典樂理有段時間,但對神劇這類大型聲樂作品的深度研究相對較少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我很期待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關於樂譜細節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幫助我們在欣賞音樂會時,更能體會到指揮家和獨唱家在詮釋這些神聖樂章時的掙扎與昇華。總之,這本書光是想像其內容,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對音樂史的敬畏與熱忱,非常值得深入鑽研。

评分

坦白說,我對「神劇」這種體裁,一直有種難以言喻的隔閡感。在台灣,歌劇的演出機會相對多一些,但純粹以宗教文本為基礎的大型神劇,的確比較少見到專門的學術探討。不過,孟德爾頌的作品,總是有種令人難以抗拒的優雅和清晰。我猜想這本研究,或許會試圖打破這種隔閡,用一種更貼近現代人審美觀點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古典的宗教文本。或許書裡會將孟德爾頌的神劇置於他所處的十九世紀德意志的文化脈絡中去考察,探討他如何在繼承巴赫、韓德爾的傳統之餘,又注入自己浪漫主義的色彩。對於我這種比較關注音樂史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會是非常吸引人的部分。如果書中能佐證一些當時的書信或評論,那就更好了,那樣能讓我們更立體地感受到,當時的聽眾是如何接收這些「新歌」的洗禮的。畢竟,「猶唱新歌」這四個字,暗示著創新與延續的並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