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讓本書開啟馬勒的時代
夜鶯基金會執行長 詹益昌
現在台灣的音樂廳裡,馬勒是最大的票房保證。在古典音樂領域裡,沒有其他作曲家能與之匹敵,包括貝多芬與柴科夫斯基──這在我開始走入音樂廳的1990年代,應該沒人能想像得到。當時馬勒交響曲的演出還十分罕見,我記得北市交在社教館(現在的城市舞台)演出馬一,法國號們一字排開奮力吹完終曲;結束後居然有人喊安可,法國號老師喘著氣趕快搖手、露出「拜託已經不行了啦」的表情。到了2022年,馬勒十部交響曲與其他重要作品都已在台灣演出過,許多時候演出水準不輸國外,甚至當年那個喘著氣的北市交也在殷巴爾手下演出馬勒全集(若非疫情攪局),國家交響樂團的開季音樂會也曾選擇《悲嘆之歌》。
演出水準與聽眾的成長,令人不禁要悲嘆一件事:上博客來網路書店搜尋即可發現,關於馬勒最重要的作品,那十部交響曲,從來沒有任何中文書籍適當地介紹,有的只是作曲家的傳記。今日跟三十年前一樣,有興趣的愛樂者們只能去看1970年代大陸書局從日文翻譯過來的《名曲解說全集》,那在當時是驚人壯舉,數十年來嘉惠無數樂友,包括我自己;但即使經過改版,許多翻譯的怪誕與明顯謬誤仍未修正,越發顯得不合時宜、讀不下去。
回想我自己進入馬勒的過程,受教最大的便是弗洛羅斯的《馬勒交響曲》專書(英譯本)。還記得每回開始研究一曲,得耐心把總譜一頁頁標上小節數(Dover版沒有標),然後一段段對照弗洛羅斯書中的章節來聽,由此方得窺堂奧。這是馬勒交響曲研究的寶書,論述舉證嚴謹,幫大家做足了功課。我讀過的所有討論馬勒的論文與書籍,幾乎都會引用弗洛羅斯的著作(不論是否同意其論述),可見其地位。(但讓我驚訝的是,在台灣高談闊論馬勒的文章或講者多得是,卻只有一兩位讓我覺得有讀過此書。)
有鑑於此,本基金會在三年前尋求原出版社授權,交與張皓閔老師進行浩繁無比的翻譯工作。原訂一年多的時程,最後耗時超過三年:因為嚴謹的皓閔老師對於弗洛羅斯沒有詳細說明之處自行深入擴大蒐證;或根據他對馬勒的研究與印證,寫了許多譯註加以補充;還找出了英譯本甚至弗洛羅斯本人的謬誤,並加以更正。這工作實在是超越翻譯,在此深深致上敬意與感謝。
本書的內容還不只如此:超過200個譜例和重要主題附帶有點讀筆音樂示範;一張由DG正式授權、原廠壓片的CD,精選十多個主要來自布列茲馬勒全集的樂段,可對照書中搭配的段落聆聽,掌握馬勒管弦樂法的精髓。馬八的章節更加上重要主題整理,並把歌詞與音樂主題的對應整合到樂章結構中──這可能是市面上唯一能夠幫助你了解這部《千人交響曲》的中文資料。以上都是原書所沒有的。
對於一般愛樂者而言,弗洛羅斯這本書會最有幫助的是關於每部交響曲標題性意涵有憑有據的闡述,不需要會讀譜,因為其根據往往來自馬勒本人的文字或娜塔莉、愛爾瑪的記錄,很難不令人信服,也對了解曲旨幫助甚大。然而此書也有許多音樂細節的討論屬於專業範疇,但版權合約又規定必須依照原書順序全部翻譯,因此無法刪節。為了盡量不影響一般愛樂者的閱讀順暢,我們與出版社嘗試過幾種不同方式,最後選擇將這些約占1/5篇幅的專業討論以小字呈現,請讀者留意並各取所需。
許多人常常引用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但我得說:本書翻譯出版之後,馬勒的時代在台灣才終於真正來臨──至少對那些認真對待音樂的人們而言。
推薦序
在文字與音樂交會之處,遇見馬勒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盧文雅
1960年代,古斯塔夫・馬勒音樂復興運動開啟,他的音樂自此風起雲湧地於各地開展到如今。從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維也納愛樂和紐約愛樂演出並錄製馬勒交響曲全集開始,指揮家和樂團無不前仆後繼地以演出馬勒交響曲為標的,極力探索與詮釋馬勒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同時激起並挑戰聆賞的愛樂者,在樂聲中努力品嘗與呼應馬勒藏於音樂中的呼喊。馬勒曾說:「交響曲對我來說正就是:用現有技術的一切手法建構一個世界。」他的交響曲有如「世界交響曲」(Weltensymphonie):這世界中,人的情愛、悲愁、離恨與孤寂;這世界中,大自然的無邪、天真、詼諧與粗野;世界的另一個對岸,一個復活的世界,沒有痛苦、只有天堂的歌唱……。這一切都化為馬勒的音樂語言,納入他的交響曲中。當馬勒交響曲的樂聲響起時,彷彿有無盡的訴說,聽眾就在這傾訴中,進入馬勒的世界,與之心領神會。
1970年代,音樂學界也開啟馬勒音樂學術研究熱潮,企圖在感性的聽覺中,透過深度的理性解析與客觀考證的質性建言,圓滿後
世對馬勒音樂的全面理解。此時有研究馬勒生平記事的學者,如法國學者拉・格朗日(Henry-Louis de La Grange)和英國學者米契爾(Donald Mitchell)。德語地區則有維也納的布勞科普夫(Kurt Blaukopf),他從音樂社會學角度研究馬勒的音樂藝術與社會關係,並探討社會接受面的相關問題。在德國,綜合歷史音樂學與系統音樂學方法論來研究馬勒的專家,則屬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弗洛羅斯最具影響力。
弗洛羅斯出生於希臘,他的音樂學相關訓練始於維也納大學,1955年起至德國漢堡大學繼續音樂學研究。其研究奠基於深厚的歷史觀,以及獨到的音樂語義學分析。他於1977年出版了兩本馬勒專著:《馬勒Ⅰ:馬勒精神世界的系統化闡述》和《馬勒Ⅱ:馬勒與十九世紀交響樂的新詮釋》;但最受歡迎並造成廣大影響的,是他數年後(1985年)出版的《馬勒Ⅲ:交響曲》。此書將馬勒的十部交響曲和《大地之歌》分成三大部分討論:「早期交響曲」第一至四號、「中期交響曲」第五至八號,以及「晚期交響曲」《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號。先介紹每一部交響曲的創作歷程、演出過程與聽眾接受程度,之後進入樂曲分析,解析每個樂章的結構、主題、取材等,另加上譜例詳細說明。珍貴的是,他在梳理每部交響曲的創作歷程時,搜集了馬勒自己與他妻子、好友對該部交響曲的回憶與記錄,也檢視各方學者的研究成果,藉此帶出創作歷程的思想面,並將此見解運用於各樂章的樂曲分析。其文字兼具客觀記載與主觀洞見,有系統、有條理地引導研究者與愛樂者閱讀,讓馬勒的樂思就這樣隨著文字流瀉而出,從第一號交響曲的〈今晨我走過田野〉,一直到最後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的「終樂章」。
夜鶯基金會獨具慧眼地邀請張皓閔先生翻譯出版中文版弗洛羅斯《馬勒交響曲》,這真是馬勒研究者與愛樂者的一大福音!此中文版不只翻譯得十分流暢、精準,也在原書的章節標題之外,另增加較小的段落標題,以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更為精緻的是,中文版使用兩種大小不同的字體,重要而容易理解的段落給予較大字體,較為學術、深入探索的段落則使用較小字體,藉此方式對書中「深入」與「淺出」之處做出不同的引導。最後,此書還搭配了音樂段落賞析的細膩指引,相信,當您閱讀這本中文版的弗洛羅斯《馬勒交響曲》時,在文字與音樂相互交會之處,您會遇見馬勒。
譯者序
在汗牛充棟的馬勒研究書籍中,弗洛羅斯教授的《馬勒交響曲》也許不是最詳細深入或最具創見的一本,但很有可能是流傳最廣且最實用的馬勒交響曲專書。德文原版於1985年問世,英譯本稍後於1993年出版,後者傳遍世界各地,令本書成為弗洛羅斯教授最受歡迎的著作。
除了梳理創作背景、分析結構與特點之外,弗洛羅斯教授特別著重於探討音樂背後的象徵意義。有些學者認為他對馬勒音樂的詮釋參雜太多主觀見解,但對包含我在內的許多愛樂聽眾來說,正是這些生動的詮釋與見解,幫助我們得以較輕鬆愉快地進入浩瀚的馬勒交響曲世界。然而,不論德文原版或英譯本,對國內大多數愛樂讀者來說都是難以親近的;也因此,當夜鶯基金會詹益昌執行長來電問我願不願意接下翻譯本書的工作時,我幾乎馬上就答應了。
翻譯工作比想像中困難。相較德語學界其他重要的馬勒研究書籍,本書不論用字遣詞、敘事論理或音樂分析,都相對簡單不複雜。因此,要把弗洛羅斯教授的文字翻成中文,並不特別困難。真正難的是:要把一本面向專業人士的學術專著,改造成在專業人士以外,也適合愛樂大眾閱讀。為達成這項艱難的任務,譯者在翻譯時做了許多努力,比如:
一、盡量使用淺白的文字,偶有必要時會在不誤解原文的前提下自由釋義、重新改寫。(必須說明的是:引用的文字,比如馬勒的書信,係以如實翻譯為原則。)
二、對內容進行分類:重要內容字型較大,次要資訊及較深入的音樂分析則以小字呈現,方便讀者先抓住重點,想知道更多再研讀細節。
三、增加大量譯註,為讀者補充相關資訊、解釋字詞、講解樂理、提示可交互參照的段落。
四、在樂章結構一覽表中增加「約略時長」欄位,方便讀者查找段落、看出段落大小比例。
五、完整列出馬勒每一部人聲交響曲的歌詞原文(原書僅列出部分),並提供中譯。
此外,原書當然包含若干不夠完善的部分,有些是因為粗心大意,有些是受限於資料不足,譯者也都盡力改善:
一、因粗心而造成的失誤,如寫錯日期、算錯小節數,基本上直接改正;該失誤若進一步造成錯誤推論,才另外加上說明,例如〈第六號交響曲〉註腳11。
二、受限於資料不足而沒能釐清的問題,利用譯註進行討論,例如〈第十號交響曲〉註腳46。
(不得不提的是:廣為流傳的英譯本非但對原書絕大多數失誤視而不見,還在翻譯之後「新增」更多因粗心造成的錯誤!)
此中譯本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詹益昌執行長的信任與幫助,不但予我充分的時間和合理的報酬,更不厭其煩再三審閱譯稿,提出中肯建議,助我改善缺失。也要感謝夜鶯基金會團隊,特別是子謙、宇光、虹萱和建軍,為我提供各項協助;還要謝謝城邦印書館專業的設計編排,讓翻譯的成果得以完美呈現。翻譯過程中得到許多幫助:文瑀幫我借閱參考資料、怡蒨和惟萱給予支持並提供意見、新惠予我出版方面的建議,在此一併致謝。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這段日子的包容與鼓勵,尤其要對老婆映辰說聲:謝謝,妳辛苦了!
最後的最後,謝謝打開這本書的您,願您在弗洛羅斯教授帶領下,聽見馬勒交響曲的力與美,就此進入這無盡的愛與生命的沉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