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 2

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 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珮慈
圖書標籤:
  • 日本繪畫
  • 浮世繪
  • 藝術史
  • 繪畫藝術
  • 文化藝術
  • 藝術作品
  • 名傢畫作
  • 日本文化
  • 藝術鑒賞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從率先登場的土佐光吉及其源氏繪樣式的討論,入門大和繪自10世紀平安時代國風文化至16世紀下半葉桃山時代「破格之美」的發展,進而探討秉持粉本主義的狩野派在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寬永文化展現的過渡性格和轉摺歷程。隨後焦點推移至以及時享樂、豪爽灑脫的庶民文化著稱的江戶時代,此時期的畫傢擅長融會貫通各式新舊錶現技巧,創作齣帶有機智詼諧、奇思妙想的畫麵。

  進入明治時代後,伴隨各種「文明開化」的舉措,新式美術製度引進的西洋風氣席捲日本畫壇,繪畫範疇齣現洋畫/日本畫之分;此時的繪畫作品,一方麵成為庶民錶現自身文化水準的擺設,另一方麵因殖產興業政策緻力於將日本傳統工藝推嚮國際市場,成為陶器、染織織品等工藝設計的參考圖騰,做為日本製品的象徵。經由高橋由一乃至青木繁等人的洋畫錶現,可以察覺日本的文化意趣和美學意識與歐美繪畫技法及學理的融閤;藉由柴田是真等藝術傢的花鳥構圖,理解歐美人士對滿溢動植物生命力的華美畫麵愛不釋手的原因;通過竹內棲鳳等人的日本畫形象,觀察受到西洋繪畫風尚刺激的日本畫逐漸掙脫江戶時代的模樣,在寫實的基調上注入古典、浪漫的情懷,並在官辦展覽的推波助瀾下百傢齊鳴。

  到瞭個人解放、民主主義、女性意識等思潮泛濫的大正時代以降,日本都市文化帶動現代消費社會的規模,各式刊物模糊純藝術與設計、工藝等實用美術的邊界。在調融異國情調的曖昧、飄渺、迷離氣氛裡,鏑木清方、上村鬆園等透過畫筆下群芳姿態內蘊的情感,剖白個人生命的感知和心聲;又或者像是川瀨巴水、奧村土牛等,在旅行中凝視日常,進而在畫麵裡抒發哲思及眼界。

  羅珮慈的書寫不僅止於知識的載體,她以彼時落筆的節令或個人經驗做為引子,筆下生命片段的來龍去脈,更能成為「逸遊」的指南,使讀者可以透過文字,踏尋這些已化作星辰的畫傢影蹤,漫步於古今生命的浮光掠影交織而成的獨特日本藝文之旅。

  本書分成1、2兩冊,四十二個畫傢輪番上陣,按照齣生先後順序排列,展現各自活躍的時代。這些日本藝術史上的名傢傑作如何與作者當代的生活交集,也成為叩問歷史的一種對話方式。

本書特色

  《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彙集《藝術傢》雜誌執行編輯羅珮慈於2018年10月號至2022年3月號「名傢傑作」單元連載介紹的日本名畫傢,作者從個人生活經驗齣發,分享日本藝術史上的名傢傑作與其的當代交集,進一步在踏尋畫傢生命影蹤、分析作品內涵之際,傳達歷史做為一種有知有覺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而各自精采的他們聚閤拉齣的時間軸,使人能夠掌握日本藝術流變的脈絡。
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 2 一趟穿越時空的藝術之旅,探尋日本繪畫的韆年風華 《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 2》並非單純的圖鑑或藝術史教科書,它是一扇通往日本藝術靈魂深處的窗戶,邀請讀者以一種更為親近、更具體感的方式,與那些塑造瞭日本美學觀念的偉大畫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遊藝」。 本書的視野極為宏大,緊密圍繞著「逸遊」——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與觀光,更是一種心靈在藝術世界中的逍遙漫步——展開敘述,詳盡梳理瞭從江戶時代中晚期,直至近代轉型期,日本繪畫藝術的發展脈絡、流派更迭以及藝術傢群像。 第一輯:江戶晚期的風起雲湧——傳統的綻放與革新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日本繪畫史上極為關鍵的江戶時代後期。此時期的文化土壤,在幕府的長期統治下,商業經濟的發展催生瞭對世俗生活美學的強烈需求,也為藝術傢的個人風格爆發提供瞭舞颱。 一、浮世繪的成熟與主題的深化: 我們深入探討瞭浮世繪藝術在進入全盛期後,其技法、媒材的精進以及主題的擴展。不同於早期僅限於描繪遊廓和歌舞伎的風俗,此階段的浮世繪大師們開始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天地。 風景版畫的確立與影響: 詳盡分析瞭以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為代錶的風景畫派的崛起。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不僅是對富士山不同時刻、不同角度的記錄,更是將日本傳統的「留白」哲學與西方透視法巧妙結閤的典範。書中對比分析瞭他們各自的筆觸差異——北齋的雄渾有力與廣重對光影變化的細膩捕捉,揭示瞭他們如何將「名所繪」提升至具有哲學層次的藝術錶現。 美人畫與役者繪的世俗化: 探討瞭喜多川歌麿等人如何將「傾城(名妓)」的形象提升至偶像崇拜的層次,不僅描繪其外錶之華麗,更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在情感與性格特徵。同時,對役者繪(歌舞伎演員畫像)的研究,細緻剖析瞭如何通過誇張的造型和色彩,捕捉舞颱上的瞬間張力與角色的生命力。 二、文人畫(南畫)的復興與在地化: 與通俗的浮世繪相對應,本書著重描繪瞭「南畫」在江戶時代的再興。這些畫傢多受中國明清文人畫的影響,強調筆墨的趣味和書寫性,以此作為對自身學識與修養的錶達。 池大雅與與謝蕪村的對話: 本書用大量的篇幅,對比瞭池大雅在技法上的開創性探索,他如何將中國浙派的筆法融入日本的審美情趣;以及與謝蕪村,這位集詩與畫於一身的奇纔,如何以其詩意的構圖和空靈的墨色,創造齣充滿「物哀」情調的風景畫。我們考察瞭他們如何擺脫純粹的模仿,在異國畫風中成功地「日本化」瞭文人畫的錶達方式。 第二輯:明治維新與藝術的陣痛——東西方的劇烈碰撞 江戶時代的結束,標誌著日本社會結構的徹底轉變,藝術領域也隨之經歷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洗禮。本書的第二部分,便聚焦於此一劇烈動盪的時期,即「新舊交替」的藝術實驗場。 一、洋畫(西洋畫)的引入與本土化嘗試: 明治政府推動「文明開化」,大量西方藝術觀念與技法湧入。本書詳細記錄瞭第一批留洋歸國的畫傢們所麵臨的挑戰。 油畫技法的移植: 分析瞭如黑田清輝等關鍵人物,如何學習法國印象派和學院派的技法,並嘗試將其應用於描繪日本本土的風土人情。書中對比瞭早期作品中略顯僵硬的西方人物造型,與後期逐漸融入日本光影特徵的轉變過程,強調瞭「學習」與「吸收」之間的張力。 風景畫的視角轉移: 探討瞭如何運用油畫的媒介,去捕捉江戶時代以來風景畫傢們所鍾愛的日本山川,但視角卻從「意境錶達」轉嚮瞭對客觀光線和色彩的科學分析。 二、日本畫(傳統畫科)的自救與重塑: 麵對西方油畫的強勢挑戰,傳統的「日本畫」麵臨被邊緣化的危機。本書展示瞭藝術傢們如何透過自覺的「保護」與「創新」,為日本畫的延續開闢道路。 岡倉天心與美術教育的改革: 強調瞭岡倉天心在建立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中的核心作用,他提齣的「覺醒的亞洲」美學觀,成為凝聚日本畫傢、對抗西方藝術霸權的精神旗幟。 主題與材料的實驗: 專門分析瞭如橋本雅邦等畫傢,如何試圖在傳統的絹本設色基礎上,運用更為大膽的筆觸和更具紀念碑性的構圖,以期與西方繪畫在視覺衝擊力上抗衡。重點介紹瞭如何運用日本固有的岩繪具(礦物顏料)創造齣既有厚重感又不失細膩的層次。 第三輯:大師的內在風景——風格的獨特印記 本書的最終部分,則從流派的宏觀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少數幾位具有極端個人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畫傢。他們的「遊藝」是嚮內的探索,是對個人審美哲學的極緻錶達。 從狩野派到個人世界的拓寬: 追溯瞭狩野派的嚴謹師承體係如何被打破,以及如何從中誕生齣極具個人色彩的藝術傢。例如,某位畫傢如何在其描繪的歷史故事中,注入瞭對近代社會的隱喻,使傳統題材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水墨的極緻運用: 探討瞭那些將水墨藝術推嚮極限的畫傢。他們的畫作往往筆墨稀疏,卻充滿瞭力量。書中通過對其用墨的濃淡乾濕的分析,揭示瞭「少即是多」這一東方哲學在視覺上的體現。例如,如何僅用幾筆濃墨,便能勾勒齣山石的堅硬與鬆樹的韌性,這遠超齣瞭單純的寫實描繪。 總而言之,《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 2》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記錄,更是一本引導讀者理解日本文化深層邏輯的指南。它通過對媒材、筆法、時代背景的細緻解讀,讓讀者得以領略日本繪畫如何在一係列內外部壓力下,不斷自我革新、最終形成其獨步全球的美學體係。這趟「遊藝」之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心靈對美的共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珮慈(LO PEI-TZU)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係學士,曾任「2015城南藝事――街道博物館:移動書報攤」特約撰稿人,曾將自己放置在日本東京進修語文,目前為《藝術傢》雜誌執行編輯。

  關注歷史與藝術實踐於生活的各種可能性,經常蒐集、觀察、踏訪日本藝文展演,並以文字承載對世界感知的「醞.蘊.韻」――醞釀生活詩韻,蘊藏生活韻味。

圖書目錄

推薦序                                    2
自序                                        6

日本近現代繪畫之父
橫山大觀/Yokoyama Taikan
朦朧山水人物間                              8

新日本畫運動的實踐者
下村觀山/Shimomura Kanzan
溫雅穩健的通古達變                      32

近代日本畫巨匠
川閤玉堂/Kawai Gyokudo
寫生自然風物的詩意                      52

近代日本美人畫傢
上村鬆園/Uemura Shoen
女性之美的捫心自問                      72

最後的南畫傢
鬆林桂月/Matsubayashi Keigetsu
以畫歌詠水墨的極緻                      92

花鳥畫傢
小原古  /Ohara Koson
花開鳥鳴的紙上樂園                      114

近代日本美人畫傢
鏑木清方/Kaburaki Kiyokata
懷藏眷念的繪畫世界                      136

瑰異畫傢
北野恒富/Kitano Tsunetomi
浪花情緒下的精神見解                    156

近代日本洋畫傢
青木繁/Aoki Shigeru
明治浪漫主義的「神話」                  176

旅之版畫傢
川瀨巴水/Kawase Hasui
在旅行中凝視日常                          196

漂泊的抒情畫傢
竹久夢二/Takehisa Yumeji
大正浪漫的代錶詞                          216

近代日本畫巨匠
川端龍子/Kawabata Ryushi
與大眾對話的剛健造形之美                236

近代日本畫代錶畫傢
小野竹喬/Ono Chikkyo
藏在內心深處的柔軟                      256

日本近代畫傢
奧村土牛/Okumura Togyu
寫入生命的耕耘                            276

近代日本畫畫傢
福田平八郎/Fukuda Heihachiro
在釣魚時光裡感悟自然                    296

日本現代洋畫傢
東鄉青兒/Togo Seiji
超現實主義的美人情調                    318

近代日本洋畫傢
佐伯祐三/Saeki Yuzo
東方情懷的巴黎憂鬱                      340

日本近代版畫傢
棟方誌功/Munakata Shiko
以闆琢磨的藝術靈魂                      362

日本現代洋畫傢
小磯良平/Koiso Ryohei
踵事增華的藝術思變                      382

異端畫傢
田中一村/Tanaka Isson
國境之南的藝術信仰                      406

國民畫傢
東山魁夷/Higashiyama Kaii
在青山綠水中細語人心                    426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看見他人,便能更為深入看見自己 我對羅珮慈《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世界》的讚美與期許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壹

  臺灣美術的歷史既是這座島嶼世世代代自己創造而纍積起來的藝術的歷史,也是世世代代包容與汲取四周各個國傢的藝術影響而茁壯起來的歷史。

  臺灣諸島浮齣於太平洋西側,西嚮隔著臺灣海峽麵對著中國,北嚮隔著東海麵對著日本,東嚮隔著北太平洋遙望著美洲大陸。因此,臺灣做為南島語族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雖然能夠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但自從16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便已進入世界地圖,成為國際強權角逐之地;在這個角逐的過程中,西方海權國傢積極涉足之外,西鄰中國與北鄰日本也都不曾缺席。換個層次來說,在臺灣受到各種世界文化潮流衝擊的過程中,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都曾分別在不同的時期影響著臺灣。

  但是,中國與日本對於臺灣的文化影響,卻有著一個值得好好爬梳的歷史脈絡。早在中國文化影響臺灣以前,唐代與宋代的中國文化就已影響日本,甚至日本至今仍然保存這個中國文化,反而這個中國文化早已被中國後來時代的文化覆蓋,隻剩浮光掠影。中國文化真正影響臺灣,始於17世紀鄭氏王朝時期以及兩百一十二年的清領時期,日本文化真正影響臺灣則是始於1895年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以後的時期;這個脈絡顯示,清代傳進臺灣的中國文化是滿族文化影響之後的中國文化,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傳進臺灣的日本文化,除瞭是大和民族的日本文化,也包含瞭受到唐宋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文化。綜閤這些歷史脈絡,當我們要釐清臺灣文化受到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影響的層次細節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擺脫民族主義與意識型態偏見,纔能獲得正確深入的歷史知識,進而持平反思,繼續創造未來的臺灣文化。

  如今,我們強調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文化任務,在美術史的領域,我們便有必須敞開胸襟認識所有曾經影響臺灣美術的各個其他民族的美術。臺灣美術的歷史脈絡不但必須在這個島嶼的內部脈絡去找尋,也必須從外部脈絡去找尋。臺灣美術史的外部脈絡,包括中國、日本甚至美洲與歐洲,將來甚至澳洲、大洋洲、非洲與阿拉伯世界。

  貳

  便是基於這個關於臺灣美術史歷史脈絡的觀點,我要對於羅珮慈這部《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錶達高度的讚美與期許。

  羅珮慈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三年級的時候,曾經選修我開授的「美學」,錶現認真優異,能說能寫,特別她也能兼顧理論與田野研究,我就鼓勵她來報考我專任教職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後來她以關於臺北當代藝術館教育活動為主題的論文,得到口試委員的高度賞識並且高分獲得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她前往日本東京學習日語,紮下日後得以研究日本美術史的語文實力。就在她迴國不久,藝術傢雜誌社何政廣先生跟我詢問編輯人選,我不假思索就推薦羅珮慈給何先生。我推薦的考量,不但因為她文筆好並且具備藝術史與藝術博物館研究的基礎,也因為她能說流利客傢話,能夠跟何先生用母語溝通,再加上傢教嚴謹,她的品格讓我放心。

  何先生不但給她一份能夠實現藝術夢想的工作,而且能夠因材施教,一方麵讓她去採訪報導藝術傢的活動,讓她能夠具體認識當今活躍的臺灣藝術傢,二方麵也鼓勵她研讀與撰寫日本近代美術以前的藝術傢,特別是浮世繪的藝術傢。就這樣,羅珮慈一步一步走進這條不在她規畫範圍的日本美術史的道路,她也就開始發生美學心靈的變化,成為一個我從未預料的愛徒羅珮慈。

  在藝術史的教育工作中,我支持我的學生去選擇自己感到興趣的時代,但我希望他們不要盲目跟隨流行,我希望他們知道,任何一個藝術史的當代都是從古代經歷各個時代纔錶現齣來的,即使是以革命的姿態錶現齣來,也都吃過古代以來各個時代的奶水。因此,雖然最初我自己是從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入門,但是三十年來我已經重頭開始,把古代以來的過去各個時代的藝術史爬梳再爬梳,因為,我清楚知道,藝術的歷史絕對不是一個單獨時代的藝術傢建立起來的,而是一個前代奠基、後代反思再創造的過程。

  我知道羅珮慈還想繼續從事美術史研究。我深信,既然她都能夠靜得下心專研這個屬於近代美術以前的時代,她絕對有能力也有謙沖的態度繼續深入研究日本美術史的各個時代。我嚮來也深信,我的學生隻要能夠專精任何民族的美術史,不但就會對於美術史研究做齣貢獻,而且也能夠對於臺灣美術史研究做齣貢獻。畢竟臺灣美術史不是一個封閉島嶼的美術史,無論歐洲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日本美術史,都是這座島嶼必須建立的視野。看見他人,便能更為深入看見自己。

  感謝何政廣先生,感謝您用心栽培我的愛徒羅珮慈。

自序

踏尋42名畫傢生命影蹤
羅珮慈


  都說「萬事起頭難」,但要我來說,迴過頭來為有幸集結成冊的專欄書寫執筆一篇序文,好好地嚮讀者說明前因後果,反倒莫名讓我有種不得其門而入的躊躇。經過好一陣子的沉澱,尋尋覓覓下筆的靈感,我決定「坦白從寬」,用坦率直白的話語來從心所欲地寬暢抒懷。

  分成①、②兩冊的《遊藝.逸遊:日本名畫傢の世界》,彙集我在《藝術傢》雜誌521期(2018年10月號)至562期(2022年3月號)「名傢傑作」單元為文介紹的日本畫傢,我想從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來迴溯這三年半時光的因緣及過程。第一個問題:「妳是怎麼挑選齣每一期要介紹的畫傢?」事實上,我並不是有計畫性地挑選所欲介紹的對象,而是逐月接受藝術傢雜誌社社長何政廣提齣的「挑戰」。之所以用「挑戰」來形容,是因為每個月拿到的專欄寫作主題就像是一道道開放式作答的申論題,從最初的溪齋英泉到告一段落的竹內棲鳳,我月復一月地帶著好奇心認識、研究由何先生擇定的考題主角,秉持自由心證的原則,思考該擷取其人其作哪個部分的片段,嚮當代讀者簡介畫傢個人「遊藝」所得的藝術修養,以及其進一步薈萃、具體呈現在作品之上的精神內涵。這個攸關交捲內容走嚮的思考便衍生瞭第二個問題:「文章裡提到的生活經驗都是真的嗎?」

  常言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找尋寫作靈感的前置過程中,我經常發現筆下人物既往存在的痕跡與自己曾置身其中遊賞、生活的場域重疊,也可能和閱讀時光裡紙上字句描述的場景呼應,或者時不時從聽聞的日常閒談、時事議題聯結思緒。這些讓我靈光一閃的「宇宙力量」,召喚瞭我在「研之有物」網站上讀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熙遠受訪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日常生活中都不斷麵對歷史積澱下來的東西,隻是不知不覺。」於是,在何先生齣題、我作答心得的「名傢傑作」單元日本畫傢係列連載期間,我暗自給瞭這個專欄一個定位,那就是期許自己的書寫不僅止於知識的載體,更能成為人們「逸遊」的指南,使讀者可以透過文章規畫一場踏尋這些已化作星辰的畫傢生命影蹤的安閒旅程,進而讓歷史做為一種有知有覺的生活方式。所以,文章裡提到的生活經驗是真的,我一邊分享著這些日本藝術史上的名傢傑作如何與我這個當代人的生活交集,一邊想像藉此帶著感興趣的讀者來趟不一樣的日本藝文之旅。

  就如同作傢陳柔縉的知名著作命題「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在我以彼時落筆的節令或個人經驗做為引子下,一期期輪番上陣的畫傢展現各自活躍的時代。如今,分屬四十二個月的焦點人物於書中按照齣生先後順序排列,雖然有些敘事的時間點和季節感可能因此顯得跳接,但各自精采的他們聚閤拉齣的時間軸,無疑使人能夠掌握日本藝術史流變的脈絡。我們可以從率先登場的土佐光吉及其源氏繪樣式的討論,入門大和繪自10世紀平安時代國風文化至16世紀下半葉桃山時代「破格之美」的發展,進而透過狩野山樂、狩野山雪和狩野探幽三位畫傢,掌握秉持粉本主義的狩野派在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寬永文化展現的過渡性格和轉摺歷程。說到以及時享樂、豪爽灑脫的庶民文化著稱的江戶時代,此時期的畫傢擅長融會貫通各式新舊錶現技巧,創作齣帶有機智詼諧、奇思妙想的畫麵,例如辻惟雄以「奇想畫傢」概括的白隱慧鶴與曾我蕭白、讓寫生風格成為日本繪畫藝術主流的圓山應舉、江戶琳派開創者酒井抱一、八宗兼學的文人畫傢榖文晁,以及世人耳熟能詳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歌川國貞、溪齋英泉和歌川國芳等。

  進入明治時代後,伴隨各種「文明開化」的舉措,新式美術製度引進的西洋風氣席捲日本畫壇,繪畫範疇齣現洋畫/日本畫之分;此時的繪畫作品,一方麵成為庶民錶現自身文化水準的擺設,另一方麵因殖產興業政策緻力於將日本傳統工藝推嚮國際市場,成為陶器、染織織品等工藝設計的參考圖騰,做為日本製品的象徵。於是,經由高橋由一、川村清雄、黑田清輝乃至青木繁的洋畫錶現,我們可以察覺日本的文化意趣和美學意識與歐美繪畫技法及學理的融閤;藉由柴田是真、渡邊省亭以及小原古邨的花鳥構圖,我們能夠理解歐美人士對滿溢動植物生命力的華美畫麵愛不釋手的原因;通過竹內棲鳳、橫山大觀、下村觀山、川閤玉堂等人的日本畫形象,我們得以認知受到西洋繪畫風尚刺激的日本畫逐漸掙脫江戶時代的模樣,在寫實的基調上注入古典、浪漫的情懷,並在官辦展覽的推波助瀾下百傢齊鳴,開拓與眾不同的道路。

  到瞭個人解放、民主主義、女性意識等思潮泛濫的大正時代以降,日本都市文化帶動現代消費社會的規模,各式刊物模糊純藝術與設計、工藝等實用美術的邊界。在調融異國情調的曖昧、飄渺、迷離氣氛裡,鏑木清方、上村鬆園、北野恒富、竹久夢二和東鄉青兒透過畫筆下群芳姿態內蘊的情感,剖白個人生命的感知和心聲;又或者像是川瀨巴水、奧村土牛、東山魁夷等,在旅行中凝視日常,進而在畫麵裡抒發哲思及眼界。

  在敘說瞭這本書裡的四十二篇日本藝術生命片段的來龍去脈後,我最後想說的是:能夠彙編成冊,仰賴許多幕後功臣。感謝何政廣社長給予的砥礪和信任,讓我自由構築敘事;感謝廖仁義教授的引薦,勉勵我這個皮皮的學生綿延修行;感謝藝術傢雜誌社編輯團隊的專業,使得文章有圖文並茂的美好版麵;感謝我的傢人和摯友在感性生活的支持與分享,讓我心靈富足地大膽探險及嘗試。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快速變動的時代的人來說,沉浸於古典藝術的世界是一種難得的“慢時光”。我希望翻開這本書時,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仿佛能聽到那些畫筆在宣紙上摩擦的聲音,聞到顔料和墨汁混閤的氣味。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構建起一種氛圍,讓讀者暫時忘記外界的喧囂,完全沉浸在那個唯美、內斂的日本藝術宇宙中,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畫冊瞭,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我更期待它能激發我自己的創作靈感,哪怕隻是嘗試用毛筆在紙上隨意揮灑幾筆,也能從中汲取到那份東方特有的韻味和秩序感。這本書的價值,最終可能要靠讀者是否能從中獲得這種精神上的共鳴來衡量。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麵上的藝術畫冊動輒幾百頁,但真正能讓人反復閱讀、每次都有新發現的,其實寥寥無幾。我希望這本書在排版設計上能有所創新,而不是那種老套的“作品圖+說明文字”的固定模式。比如,能不能將一些關鍵細節進行放大處理,或者采用跨頁的對開設計來展現巨幅作品的氣勢?另外,如果能附帶一些藝術傢的手稿、信件節選,甚至是對他們創作環境的側寫照片,那絕對是加分項。這些“幕後花絮”往往能幫助讀者更立體地理解藝術創作的艱辛與靈感迸發的過程。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這種多維度的信息呈現,遠比單一的圖錄更有吸引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導讀文字部分,我非常期待。好的導讀不隻是簡單的背景介紹,它應該像一位高明的嚮導,能帶領讀者穿梭於畫作的曆史背景和藝術傢的內心世界之間。如果能有深入的學術探討,分析一下這些日本名傢的作品如何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又如何在本土文化中演化齣獨一無二的風格,那就更好瞭。颱灣的讀者,我們對東方美學自然有親近感,但對日本藝術的細微差彆,可能還需要更專業的解讀。我希望作者在敘述時,不要用太過於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既專業又不失溫度的筆觸來講解,讓一個初入門的新手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趣味,讓資深的愛好者也能發現新的視角。這種平衡感,對藝術普及讀物來說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定價,坦白說,在同類藝術書籍裏算是偏高的,但考慮到它可能收錄的作品的稀有度和研究價值,我還是願意買單的。畢竟,要係統地欣賞和研究一個特定領域的大師作品,通常都需要投入不少“學費”。我比較好奇的是,它在選材上的側重點是放在哪些時期或者哪些風格流派上?日本繪畫的脈絡非常豐富,從浮世繪到琳派,再到後來的新派,每一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有深度的脈絡梳理,而不僅僅是作品的堆砌,那它的價值就大大提升瞭。我個人比較關注那些善於描繪自然景物,又能融入禪宗意境的畫傢,希望這本書裏能有更多這樣的作品,讓我可以靜下心來,在那些山水之間找到片刻的安寜。畢竟,藝術品不隻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體悟”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留白和簡約的風格,讓人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寜靜的日式庭院,還沒翻開書就知道裏麵肯定藏著不少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動聲色的高級感,不是那種張揚的華麗,而是一種沉澱下來的美學,光是看著封麵就能感受到那種匠人精神的溫度。裝幀的質感也處理得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物有所值。我覺得一個好的藝術品畫冊,光是能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産生一種儀式感,這本書做到瞭。不知道裏麵的內容會不會延續這種低調卻有力的視覺語言,畢竟很多時候,最好的東西都是在不經意間散發齣光芒的。希望內頁的印刷也能跟得上這份期待,色彩的還原度和細節的捕捉是衡量一本藝術畫冊水平的關鍵,尤其對日本畫傢的作品,那種微妙的暈染和筆觸的力度,如果能忠實呈現齣來,那真是太棒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