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光.漆蘊.王清霜(附DVD)

蒔光.漆蘊.王清霜(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明親
圖書標籤:
  • 藝術設計
  • 繪畫
  • 漆畫
  • 王清霜
  • 藝術史
  • 中國美術
  • 傳統藝術
  • 技法
  • 教學
  • 藝術作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王清霜1922年齣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從小和機械接觸的經驗,萌生瞭對工藝喜愛的初心。1937年考上「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經山中公的介紹,進入河麵鼕山的「體漆工坊」,正式學習日本正統的漆工藝「蒔繪」。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迴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麵臨關廠的變局。到瞭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迴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睏境。
 
  除瞭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麵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齣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傢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齣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閤一〉廣受矚目。〈闢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傢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傢族。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係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傢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齣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閤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瑰麗的東方神韻:中國傳統漆藝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傳統漆藝的博大精深,聚焦於其曆史演變、工藝技法、美學思想以及在當代語境下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部分:漆藝溯源——穿越韆年的東方“金玉” 本書首先帶領讀者迴溯中國漆器的曆史長河,探尋“漆”這種源於天然樹脂的神秘材料,如何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史前萌芽與上古輝煌: 追溯新石器時代發現的早期漆器殘片,揭示瞭漆藝在中華文明初露鋒芒時期的實用價值與初步審美萌芽。重點分析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齣土的漆器,探討其紋飾的原始象徵意義。 二、周漢的禮器與權力象徵: 闡述春鞦戰國時期,漆器如何從實用器皿上升為貴族階層使用的重要禮器。詳細剖析漢代漆器在技術上的飛躍,尤其是在髹漆工藝的厚度和光澤度上達到的高峰。通過對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等重要考古發現的解讀,展現漢代漆器題材的宏大敘事和寫實手法。 三、魏晉隋唐的融閤與變革: 探討佛教藝術對漆器裝飾的影響,以及鬍漢文化交融背景下,漆器風格呈現齣的多元化趨勢。唐代作為盛世,漆藝吸收瞭金銀錯、螺鈿等鑲嵌工藝,形成瞭富麗堂皇、氣象萬韆的“大唐氣派”。書中將對比分析不同地域的唐代漆作風格,如揚州、成都的特色。 四、宋代的文人化與精緻內斂: 著重分析宋代士大夫階層對漆器的審美取嚮。宋代漆藝趨嚮於內斂、含蓄、注重“韻”的錶達。闡述戧螺鈿、光素漆器的興起,以及在工藝上追求細密、精巧的文人趣味,這與宋代瓷器、書畫的審美高度一緻。 五、元明清的集大成與技術巔峰: 元代漆藝承襲宋製並吸收瞭中亞的裝飾元素。明代是漆藝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金漆戧螺鈿”和“雕漆”工藝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將詳述清代宮廷漆器的特點,分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傳統工藝的繼承、創新與規範化管理,以及外銷漆器的異域風格。 第二部分:工藝之美——漆藝技法的深度解構 本部分是本書的技術核心,係統梳理瞭中國漆藝主要的裝飾門類,並詳細解析其製作流程與難點。 一、 雕漆的刀光劍影: 剔紅(硃漆): 詳述如何通過層層堆漆,再以精湛的雕刻技法展現花卉、山水、人物等復雜紋樣。分析“堆起”、“鏟地”等關鍵步驟對作品神韻的影響。 剔黃、剔綠、剔黑: 對比不同顔色的漆料在光影下的錶現差異,以及不同色彩組閤所營造的視覺效果。 戧雕與印紋: 探討與剔雕並行的戧雕技法,即在漆麵上刻齣綫條後填色,形成綫條的力度感。 二、 鑲嵌的繁復與光華: 螺鈿(蒔貝): 細緻講解貝殼的選擇、剝片、打磨、鑲嵌直至最後的髹漆磨光過程。重點展示如何利用貝殼的天然虹彩錶現水波、雲霧等微妙效果。 金銀平脫(錯): 探討古代貴金屬薄片與漆層結閤的復雜工藝,分析其技術難度和曆史地位,並與後來的描金技法進行比較。 嵌玉與嵌石: 分析在漆器上鑲嵌玉石、瑪瑙等材料,使漆器兼具“金玉”之美的特殊品類。 三、 描繪的韻律與意境: 描金與戧金: 闡述金粉或金箔在漆麵上描繪圖案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不同層次的金光來增強畫麵的立體感和華貴感。 漆畫與蒔繪: 介紹以漆液為“顔料”進行繪畫的技法,以及藉鑒日本蒔繪技法而形成的本土化錶現形式。 四、 髹飾的基底與光澤: 深入探討生漆的采集、過濾、淨化的基礎工作,以及“打坯”、“髹底”、“揩油”、“磨光”等決定漆器最終質感的工序,揭示傳統匠人對手工打磨的執著。 第三部分:美學思想與文化意蘊 漆器不僅僅是工藝品,更是承載瞭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情趣的載體。 一、 “和”與“韻”的哲學體現: 分析漆器追求的“天人閤一”思想,即通過自然材質(生漆)的運用,達到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學境界。探討“溫潤如玉”的視覺感受,如何對應中國文人追求的內斂氣質。 二、 紋飾的象徵體係: 係統梳理漆器上常見的吉祥紋飾,如龍鳳、蝙蝠、萬字紋、捲草紋等,解析這些符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代錶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寓意。 三、 漆器與生活: 探討漆器在古代宮廷、文人書房、民間嫁娶、宗教祭祀等不同生活場景中的具體應用,揭示其作為“國之重器”和“日用之美”的雙重身份。 第四部分:當代傳承與創新之路 麵對工業化時代的衝擊,中國傳統漆藝如何保持生命力? 一、 現代設計語境下的復興: 分析當代設計師如何從傳統漆藝中汲取靈感,將其與現代材料、幾何造型相結閤,創作齣既有民族記憶又不失當代感的漆器作品。 二、 技藝的保護與教育: 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緊迫性,以及現代院校和工作室在培養下一代漆藝人纔方麵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強調保持傳統工藝的“慢工細活”與現代生活節奏的調適問題。 三、 國際視野下的對話: 考察中國漆藝在國際藝術展覽和拍賣市場上的錶現,分析其與日本、韓國等亞洲漆藝體係的異同與交流,展望其在全球設計領域的未來走嚮。 本書通過豐富的圖版和嚴謹的學術分析,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立體的中國漆藝世界,體會這門古老手藝中蘊含的東方智慧與不朽光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明親
 
  荷蘭萊頓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博士
  英國諾丁罕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學士
 
  現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經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傳統產業創新中心特別共同研究員
  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代理館長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企劃組組長
  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審議委員及專傢委員
  各縣市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古物等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臺灣工藝學刊編輯委員、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輔導團主持人
 
  著作:
  散文:《最初的溫柔》、《美感經驗》、《打開記憶的盒子》等。
  專書:江明親,《無形文化資產框架下的傳統工藝》,臺北市:翰蘆,2019。
  外文專書:Min-Chin Chiang (2012). Memory Contested, Locality Transformed: Represent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Heritage' in Taiwan . Leiden and Amsterdam: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展覽專書:江明親、陳婉麗撰文,江明親主編,《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8。
  期刊論文:江明親,〈誰的「常民」:臺灣竹工藝文化資產的成形及其課題〉,《民俗麯藝》211 (2021年03月),頁117-165。

圖書目錄

1 初入漆境………9
神岡歲月,心之鄉土………10
初遇漆藝,專業紮根………13

2 赴日深研………21
大師啟濛.求藝若渴………22
蒔繪――眼界與美感的鍛鍊………26

3 藝之啟程……35
返校任教………36
工藝產業的初聲………38
為臺灣工藝教育奠基………41
未曾或忘美之創思………52

4 懸命青山………57
用之美.工藝設計的展現………58
新技術的研發………66

5 創作不歇………77
古為今用――從立體到平麵………80
芬芳賦形――寫實也寫意………88
自然靈動――在秩序中營造獨特………102
風土之思――記憶地景與臺灣之愛………114
以形寫神――由器物到文化的演繹………124

6 漆藝承傳………137
雄獅.嚮老師緻敬………138
人間國寶.薪火相傳………142
玉山.開創臺灣漆藝的高度………150
結語………155

附錄
王清霜生平年錶………156
參考資料………15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照耀歷史的美術傢風采
 
  「傢庭美術館――美術傢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齣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傢,涵蓋麵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纍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傢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瞭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傢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傢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傢的創作結晶,對國傢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傢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齣版「美術傢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率地說,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書,但它給予讀者的迴報是豐厚的。它不像流行讀物那樣追求即時的快感,而是提供瞭一種緩慢滋長的精神養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且富有韻味,用詞精準,很少有冗餘的錶達。閱讀它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個句子,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和力量。它成功地在宏大的曆史背景和微觀的個人命運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交匯點。書中對“堅持”與“革新”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本書不僅是關於一個領域或一個人的記錄,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所有在特定領域默默耕耘的人們所必須麵對的睏境與追求。它的分量感和思想深度,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和反復研讀。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好比在老舊的博物館裏進行一次夜間探訪。光綫昏暗,但每一件展品在聚光燈下都散發齣迷人的光澤。作者的敘事風格帶著一種獨特的“疏離的美感”,他似乎不是在“講述”,而是在“呈現”。每一個段落都像精心打磨過的寶石,棱角分明,反射齣不同的光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時間概念的處理,他沒有采用綫性的敘事方式,而是通過不同時間節點的跳躍和對比,構建齣一種復古而又充滿現代感的敘事張力。讀完後,我的腦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鮮活的畫麵,而不是一堆堆冰冷的事實。這種“畫麵感”的營造,是許多非虛構作品難以企及的高度。它要求讀者帶著敬畏之心去閱讀,去感受其中流淌的曆史河流。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藝術性”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敘事。作者似乎擁有魔力,能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專業領域,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閱讀的節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時而高昂激越,時而低迴婉轉,如同聽一麯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尤其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敘事中保持瞭一種剋製的平衡,既不過分渲染情感,也不至於顯得過於冷漠疏離,恰到好處地拿捏住瞭人與事之間的距離感。我感覺自己仿佛是一位受邀的貴賓,被引領著走入一個光影交錯的殿堂,見證著那些璀璨奪目的瞬間。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也顯得十分考究,這無疑為整體的閱讀體驗增添瞭儀式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

评分

這部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帶著濃厚曆史沉澱和人文關懷的厚重感。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某件事或某個人的生平,更像是一次對逝去時光的細緻梳理和深情迴望。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見一斑,筆觸細膩而富有質感,仿佛能透過字裏行間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尤其是對細節的捕捉,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場景、人物的細微神態,都展現齣一種近乎苛刻的考據精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陷入沉思,思考作者試圖通過這些文字傳遞給我們怎樣的信息,是關於傳承的艱辛,還是關於美的永恒價值。全書的結構安排也頗為巧妙,像是一幅緩緩展開的畫捲,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需要的不僅僅是快速翻閱,更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這種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它挑戰瞭我們對傳統傳記或曆史敘事的固有認知,提供瞭一種更為立體和多維度的審視角度。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高,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豁然開朗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開啓瞭通往一個特定文化領域深層結構的大門。作者在梳理復雜的脈絡時,展現瞭驚人的邏輯梳理能力和宏觀把握力。那些看似散亂的片段,在作者的筆下被巧妙地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每一個節點都緊密相連,邏輯嚴密到令人稱奇。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創作心路”的描寫,它們真實地反映瞭藝術傢的掙紮與堅持,沒有美化,隻有坦誠。這種直麵本質的勇氣,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文獻記錄,上升到瞭哲學思辨的高度。它迫使我反思自己對待“匠人精神”的理解是否過於片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