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光.漆蘊.王清霜(附DVD)

蒔光.漆蘊.王清霜(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明親
图书标签:
  • 艺术设计
  • 绘画
  • 漆画
  • 王清霜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传统艺术
  • 技法
  • 教学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清霜1922年出生於臺中州豐原郡。從小和機械接觸的經驗,萌生了對工藝喜愛的初心。1937年考上「私立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進修,經山中公的介紹,進入河面冬山的「體漆工坊」,正式學習日本正統的漆工藝「蒔繪」。
 
  1944年因戰事緊迫,王清霜被迫中斷學業,回到臺灣母校執教,又因戰局的影響,還未及教授專業,就要協助收拾關校。後來轉職到新竹漆器工廠,同樣面臨關廠的變局。到了1949年王清霜成立「美研漆器工藝社」,並獲得顏水龍的邀請,共同策辦「南投縣特產手工藝指導員講習會」,於是毅然決定加入。
 
  1956年王清霜前往日本,以竹籐製品的設計為題進行考察。歷經八個月之後,帶回尿素胎的開創性技術,得以解決當時臺灣木胎漆器生產的困境。
 
  除了工藝產業的貢獻,繪畫方面王清霜也堅持創作不歇,他運用留日期間習得的膠彩和雕塑為媒材,創作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情感的作品。因受到畫家李澤藩的鼓勵,多次參加省展並獲得獎項。1991年受邀參加「從傳統到創新――臺灣工藝展」,展出作品〈雄獅〉獲得很高評價,自此決定全心投入漆藝創作。
 
  七十歲以後,漆藝創作成為王清霜的重心,作品〈登高遠眺〉、〈天人合一〉廣受矚目。〈辟邪〉更獲得明治神宮「漆之美展」特別獎。這樣的成就,必須歸功於最忙的時候,也從未停止過繪畫與漆作,始終維持以寫生與攝影,紀錄周邊環境的習慣。從綿密觀察的曇花之蘊、悠然的田園風光,到壯闊的玉山峰巒,傳達的正是臺灣風土中領受的獨特生命震動。
 
  如今,百歲高齡的王清霜,家族漆藝的傳承已經第三代,可謂是臺灣不可多得的工藝家族。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瑰丽的东方神韵:中国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漆艺的博大精深,聚焦于其历史演变、工艺技法、美学思想以及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部分:漆艺溯源——穿越千年的东方“金玉” 本书首先带领读者回溯中国漆器的历史长河,探寻“漆”这种源于天然树脂的神秘材料,如何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史前萌芽与上古辉煌: 追溯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早期漆器残片,揭示了漆艺在中华文明初露锋芒时期的实用价值与初步审美萌芽。重点分析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出土的漆器,探讨其纹饰的原始象征意义。 二、周汉的礼器与权力象征: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如何从实用器皿上升为贵族阶层使用的重要礼器。详细剖析汉代漆器在技术上的飞跃,尤其是在髹漆工艺的厚度和光泽度上达到的高峰。通过对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等重要考古发现的解读,展现汉代漆器题材的宏大叙事和写实手法。 三、魏晋隋唐的融合与变革: 探讨佛教艺术对漆器装饰的影响,以及胡汉文化交融背景下,漆器风格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唐代作为盛世,漆艺吸收了金银错、螺钿等镶嵌工艺,形成了富丽堂皇、气象万千的“大唐气派”。书中将对比分析不同地域的唐代漆作风格,如扬州、成都的特色。 四、宋代的文人化与精致内敛: 着重分析宋代士大夫阶层对漆器的审美取向。宋代漆艺趋向于内敛、含蓄、注重“韵”的表达。阐述戗螺钿、光素漆器的兴起,以及在工艺上追求细密、精巧的文人趣味,这与宋代瓷器、书画的审美高度一致。 五、元明清的集大成与技术巅峰: 元代漆艺承袭宋制并吸收了中亚的装饰元素。明代是漆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金漆戗螺钿”和“雕漆”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将详述清代宫廷漆器的特点,分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创新与规范化管理,以及外销漆器的异域风格。 第二部分:工艺之美——漆艺技法的深度解构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系统梳理了中国漆艺主要的装饰门类,并详细解析其制作流程与难点。 一、 雕漆的刀光剑影: 剔红(朱漆): 详述如何通过层层堆漆,再以精湛的雕刻技法展现花卉、山水、人物等复杂纹样。分析“堆起”、“铲地”等关键步骤对作品神韵的影响。 剔黄、剔绿、剔黑: 对比不同颜色的漆料在光影下的表现差异,以及不同色彩组合所营造的视觉效果。 戗雕与印纹: 探讨与剔雕并行的戗雕技法,即在漆面上刻出线条后填色,形成线条的力度感。 二、 镶嵌的繁复与光华: 螺钿(莳贝): 细致讲解贝壳的选择、剥片、打磨、镶嵌直至最后的髹漆磨光过程。重点展示如何利用贝壳的天然虹彩表现水波、云雾等微妙效果。 金银平脱(错): 探讨古代贵金属薄片与漆层结合的复杂工艺,分析其技术难度和历史地位,并与后来的描金技法进行比较。 嵌玉与嵌石: 分析在漆器上镶嵌玉石、玛瑙等材料,使漆器兼具“金玉”之美的特殊品类。 三、 描绘的韵律与意境: 描金与戗金: 阐述金粉或金箔在漆面上描绘图案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金光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华贵感。 漆画与莳绘: 介绍以漆液为“颜料”进行绘画的技法,以及借鉴日本莳绘技法而形成的本土化表现形式。 四、 髹饰的基底与光泽: 深入探讨生漆的采集、过滤、净化的基础工作,以及“打坯”、“髹底”、“揩油”、“磨光”等决定漆器最终质感的工序,揭示传统匠人对手工打磨的执着。 第三部分:美学思想与文化意蕴 漆器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审美情趣的载体。 一、 “和”与“韵”的哲学体现: 分析漆器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即通过自然材质(生漆)的运用,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探讨“温润如玉”的视觉感受,如何对应中国文人追求的内敛气质。 二、 纹饰的象征体系: 系统梳理漆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如龙凤、蝙蝠、万字纹、卷草纹等,解析这些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寓意。 三、 漆器与生活: 探讨漆器在古代宫廷、文人书房、民间嫁娶、宗教祭祀等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揭示其作为“国之重器”和“日用之美”的双重身份。 第四部分:当代传承与创新之路 面对工业化时代的冲击,中国传统漆艺如何保持生命力? 一、 现代设计语境下的复兴: 分析当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漆艺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材料、几何造型相结合,创作出既有民族记忆又不失当代感的漆器作品。 二、 技艺的保护与教育: 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现代院校和工作室在培养下一代漆艺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保持传统工艺的“慢工细活”与现代生活节奏的调适问题。 三、 国际视野下的对话: 考察中国漆艺在国际艺术展览和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分析其与日本、韩国等亚洲漆艺体系的异同与交流,展望其在全球设计领域的未来走向。 本书通过丰富的图版和严谨的学术分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漆艺世界,体会这门古老手艺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不朽光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明親
 
  荷蘭萊頓大學考古學院(文化遺產研究)博士
  英國諾丁罕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現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
 
  經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傳統產業創新中心特別共同研究員
  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代理館長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長、企劃組組長
  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審議委員及專家委員
  各縣市政府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古物等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臺灣工藝學刊編輯委員、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傳習計畫輔導團主持人
 
  著作:
  散文:《最初的溫柔》、《美感經驗》、《打開記憶的盒子》等。
  專書:江明親,《無形文化資產框架下的傳統工藝》,臺北市:翰蘆,2019。
  外文專書:Min-Chin Chiang (2012). Memory Contested, Locality Transformed: Represent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Heritage' in Taiwan . Leiden and Amsterdam: Leiden University Press &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展覽專書:江明親、陳婉麗撰文,江明親主編,《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8。
  期刊論文:江明親,〈誰的「常民」:臺灣竹工藝文化資產的成形及其課題〉,《民俗曲藝》211 (2021年03月),頁117-165。

图书目录

1 初入漆境………9
神岡歲月,心之鄉土………10
初遇漆藝,專業扎根………13

2 赴日深研………21
大師啟蒙.求藝若渴………22
蒔繪――眼界與美感的鍛鍊………26

3 藝之啟程……35
返校任教………36
工藝產業的初聲………38
為臺灣工藝教育奠基………41
未曾或忘美之創思………52

4 懸命青山………57
用之美.工藝設計的展現………58
新技術的研發………66

5 創作不歇………77
古為今用――從立體到平面………80
芬芳賦形――寫實也寫意………88
自然靈動――在秩序中營造獨特………102
風土之思――記憶地景與臺灣之愛………114
以形寫神――由器物到文化的演繹………124

6 漆藝承傳………137
雄獅.向老師致敬………138
人間國寶.薪火相傳………142
玉山.開創臺灣漆藝的高度………150
結語………155

附錄
王清霜生平年表………156
參考資料………15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好比在老旧的博物馆里进行一次夜间探访。光线昏暗,但每一件展品在聚光灯下都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作者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疏离的美感”,他似乎不是在“讲述”,而是在“呈现”。每一个段落都像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棱角分明,反射出不同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概念的处理,他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的跳跃和对比,构建出一种复古而又充满现代感的叙事张力。读完后,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而不是一堆堆冰冷的事实。这种“画面感”的营造,是许多非虚构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之心去阅读,去感受其中流淌的历史河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开启了通往一个特定文化领域深层结构的大门。作者在梳理复杂的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逻辑梳理能力和宏观把握力。那些看似散乱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每一个节点都紧密相连,逻辑严密到令人称奇。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创作心路”的描写,它们真实地反映了艺术家的挣扎与坚持,没有美化,只有坦诚。这种直面本质的勇气,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献记录,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迫使我反思自己对待“匠人精神”的理解是否过于片面。

评分

坦率地说,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但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丰厚的。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追求即时的快感,而是提供了一种缓慢滋长的精神养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且富有韵味,用词精准,很少有冗余的表达。阅读它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力量。它成功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人命运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交汇点。书中对“坚持”与“革新”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个领域或一个人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在特定领域默默耕耘的人们所必须面对的困境与追求。它的分量感和思想深度,绝对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带着浓厚历史沉淀和人文关怀的厚重感。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细致梳理和深情回望。作者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笔触细腻而富有质感,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尤其是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场景、人物的细微神态,都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怎样的信息,是关于传承的艰辛,还是关于美的永恒价值。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巧妙,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速翻阅,更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传记或历史叙事的固有认知,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审视角度。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性”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叙事。作者似乎拥有魔力,能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领域,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回婉转,如同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保持了一种克制的平衡,既不过分渲染情感,也不至于显得过于冷漠疏离,恰到好处地拿捏住了人与事之间的距离感。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位受邀的贵宾,被引领着走入一个光影交错的殿堂,见证着那些璀璨夺目的瞬间。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也显得十分考究,这无疑为整体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