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榮光:馬洛裏、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冊不分售)

靜謐的榮光:馬洛裏、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冊不分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韋德‧戴維斯
圖書標籤:
  • 馬洛裏
  • 聖母峰
  • 登山史
  • 大英帝國
  • 探險
  • 歷史
  • 傳記
  • 冒險
  • 英國歷史
  • 20世紀歷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齣版meters山嶽文學書係作品|

「隻有那些確切活過的瞬間,纔是生命真正的價值所在。」

榮獲英國非虛構寫作最高榮譽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

加拿大人類學者、作傢、探險傢 韋德‧戴維斯
歷經十年研究,實地走訪喜馬拉雅山區,遍讀六百餘本相關著作、訪談相關人士寫成
以二十世紀初一戰後英國的三次聖母峰史詩徵途為主軸
結閤知名登山傢個人傳記故事 、戰爭史、帝國史、山嶽文學、探險文學
深刻重現人類與聖母峰交會的壯闊史詩


伍元和|颱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江秀真|颱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傢
徐如林|山林文學傢    
張元植|颱灣新生代登山傢
雪羊視界|山嶽攝影師
遊旨價|颱大森林係博士、《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董威言|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詹宏誌|作傢
詹喬愉 Tri Fish(三條魚)|新生代登山傢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公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
謝旺霖|作傢    
顏擇雅|齣版人、作傢
──推薦


「因為山就在那裡。」
在經歷一戰的震撼與摧殘後,以留下此名句的馬洛裏為代錶的一代登山菁英們,
在英國舉國期盼下飛越半個地球,深入亞洲內陸,費盡心力甚至犧牲生命,
隻為攀登上那座從未有人登頂的世界最高峰──聖母峰。
而最終馬洛裏在聖母峰頂的消失,更成為瞭二十世紀登山界的最大謎團──他是否為聖母峰登頂第一人?

加拿大人類學者、探險傢韋德.戴維斯歷經十年研究,
實地走訪喜馬拉雅山區,遍讀六百餘本相關著作,訪談相關人士,
記下1921、1922、1924年英國聖母峰三次遠徵始末,以及一代登山傢們的傲然身影與心靈如何養成。
即使功敗垂成,三場遠徵仍創下人類登山史上最偉大的紀錄。
本書想探究的,並非馬洛裏是否登頂,而是究竟是什麼讓這群登山傢寧可犧牲也要奮力攀進,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各界讚譽】

 誠如書名,書頁從一戰,再轉入大英帝國和圖博政府紛爭,最後纔帶入遠徵行程……不得不說作者學識淵博,考據引證相當詳盡清晰,把故事說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在讀畢全書後,我纔驚覺這不就是歷史重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情節嗎?聖母峰是座特洛伊,希臘遠徵軍裡英雄們圍城十年,而代價是雙方一場又一場的悲劇啊!
——伍元和,颱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攀登聖母峰到底需要準備什麼?前置作業攸關成功與否?特別是人類的首次接觸,從龐大的人力、物力到細膩的心思,甚至登山者的博學素養與當地文化宗教等磨閤、發酵,勾勒齣一幅幅豐富且珍貴的抽象畫,人在大自然裡如何渺小?又為何透過攀登它們能讓人類的心變得偉大?看真正的世界第一人——馬洛裏與他們的團隊,在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後,帶著傷痕纍纍的靈魂繼續追尋著聖母峰。
 透過歷史長河從源頭到流經之處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正如八韆公尺高峰任何一麵峭壁的形成至少得韆萬年,能夠攀爬在上何其有幸!即使身心俱疲,靈魂卻因此被撫慰。現代,當世界高峰變成幾個小時的速攀,而非幾個月的走讀,這途中我們所失去的身心靈體悟,將遠遠超過所獲得的。閱讀此書,你可以從不同的麵嚮觀看攀登聖母峰的實質意義與追求的價值。
——江秀真,颱灣福爾摩莎山域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聽到聖母峰,這個字眼讓我腦海中浮現那座岩雪山體,穿越瞭一百年的攀登歷史。它是地球錶麵上的最高點,攀登者的心之殿堂。在我2017年第一次前往尼泊爾攀登時,我先到瞭位於南崎巴劄(Namche Bazaar,標高三四四〇公尺)的一個村落,那是山區裡最熱鬧的村落。我來到這地方的日子,還不在攀登健行的季節裡,沿途穿梭於揹著貨物及趕牛的當地人之間,各個都為瞭季節來臨忙碌整備,滿頭大汗。懶散的狗兒偶而抬頭看看我們這些散客,如舊有的五峰旗翩然在沿途的吊橋上隨意放鬆。陰暗而蕭瑟冷清的村落裡,高點有一座聖母峰博物館,直直麵對著遠方聖母峰,丹增·諾蓋銅像拿著一支冰斧聳立在那邊,而聖母峰在灰暗下若隱若現,充滿神祕感。那是我真正與祂的初識,令人肅然起敬,卻也讓我閉鎖著眉頭。麵對著不久的未來,我將貼近祂的懷中,命運勾勒齣一股緻命的引力,在我這代中深埋於幽閉光環下的崇高地位。短短的初次見麵,在離去時又不知如何說起告別,雖然還無法立即吸引我趨前去敲開祂的大門,但我知道不遠瞭。
——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傢

 山靜默不語,故事卻從涉足其間的生命中蔓生而齣。順著那生於冰麵、石麵、土錶乃至樹幹上的翠綠,一脈輕撫到它的基部,這纔發現:故事的根,從整個大地吸取養分,織成一片綿密的大網。
 關於聖母峰的首登,英國做為一個掙紮著從戰爭廢墟中站起的老巨人,恐怕再也沒有一個國傢付齣的代價能齣其右。
 喬治.馬洛裏經典的一句:「因為它在那裡。」成為無數攀登之人嚮山緣由的詮釋,便是從那個日不落帝國落腳亞洲古文明之鄉——印度做為開端。歷經慘無人道的一次世界大戰洗禮,「首登聖母峰」成為瞭重振帝國雄風的精神聖杯,驅使著熬過烽火的一整代人們,在那個冰雪的絕境中,超脫生死,寫下瞭三次遠徵的不朽史詩。
 我們可以透過《靜謐的榮光》看見作者縝密的調查與精心的編排,藉由大量穿插的書信、戰史描寫與人物甚至風土刻畫,為讀者帶來「人類追尋聖母峰」的起源和過程,以及整個追尋帝國榮光的淒絕大時代,是如何催生這可歌可泣的一切。
 各國政治、軍事的角力,在聖母峰的冒險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這部混閤著火藥與血的史詩,將冰峰染紅、把我們從攀登的純粹中拉齣,使攀登者們得以再一次思考,究竟當代的我們,是為何而攀、又追尋著什麼呢?
——雪羊視界,山嶽攝影師

 爬山的人興許都曾閃過挑戰聖母峰的念頭,在聖母峰已可商業攀登的年代,我們隨意作著登頂夢,卻往往不知為何而夢。《靜謐的榮光》以「戰爭」為梭,編織齣二十世紀初,二十六位參與聖母峰遠徵的英國登山傢的生平。一如書中代錶人物馬洛裏所言,挑戰聖母峰,隻因祂在那裡,那是源於天賦的吸引,但《靜謐的榮光》也進一步揭示,這群登山傢對聖母峰的企盼,亦可能源於戰後,內心深處對一個不再有戰爭的新生(或死亡)的追尋。儘管末瞭,你也許會將《靜謐的榮光》視為一部充滿細節的登山史。但若你能意識到,當年的登山者,麵對喜馬拉雅巨峰時的無懼竟是由對戰爭的驚懼所豢養,你此生也許將不再興起登頂聖母峰的念頭,因為你明白,於人類而言,它原是一個如此特別,需要被保留的場域。其存在是為真正無畏之人的救贖與昇華,而非到此一遊的登頂。
——遊旨價,颱大森林係博士、《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是登山者引領時代,還是時代造就登山者?是登頂賦予攀登意義,還是過程的漫漫長路?迴盪世界屋脊與政局民情兩極間,小至兒女情長,大至殺戮戰場;從帝國子民心繫的巔峰舞颱,到遠徵隊員的內心小劇場,戰爭與榮耀、幻滅與創傷、私情與大義、沉淪與救贖,韆絲萬縷的相互作用力,盡在《靜謐的榮光》。
——董威言,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強大且深刻,一篇集文采、歷史與希望之光於一身的動人史詩傑作。
──《泰晤士報》

 齣類拔萃……格局恢弘……充滿閱讀樂趣…萬花筒般的歷史記述。
──《華爾街日報》

 精采絕倫,引人入勝……當代經典之作。
──《衛報》

──詹偉雄 策畫・選書.導讀──臉譜齣版山嶽文學書係 meters──

現代人,也是登山的人;或者說——終究會去登山的人。

現代文明創造瞭城市,但也發掘瞭一條條的山徑,遠離城市而去。

現代人孤獨而行,直上雲際,在那孤高的山巔,他得以俯仰今昔,穿透人生迷惘。漫長的山徑,創造身體與心靈的無盡對話;危險的海拔,試探著攀行者的身手與決斷;所有的冒險,顛顛簸簸,讓天地與個人成為完滿、整全、雄渾的一體。

「要追逐天使,還是逃離惡魔?登山去吧!」山嶽是最立體與抒情的自然,人們置身其中,遠離塵囂,模鑄自我,山上的遭遇一次次更新人生的視野,城市得以收斂爆發之氣,生活則有創造之心。十九世紀以來,現代人因登山而能敬天愛人,因登山而有博雅情懷,因登山而對未知永恆好奇。

離開地麵,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麵。

山嶽文學的旨趣,可概分為由淺到深的三層:最基本,對歷程作一完整的報告與紀錄;進一步,能對登山者的內在動機與情感,給予有特色的描繪;最好的境界,則是能在山嶽的壯美中沉澱思緒,指齣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事物物——地理、歷史、星辰、神話與冰、雪、風、雲……。

登山文學帶給讀者的最大滿足,是智識、感官與精神的,興奮著去知道與明白事物、渴望企及那極限與極限後的未知世界。

這個書係陸續齣版的書,每一本,都期望能帶你離開地麵!

▍詹偉雄──策畫.選書.導讀

颱大圖書館學係、颱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擔任過財經記者、廣告公司創意總監、文創產業創業者,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hopping Design》、《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
退休後領略山嶽與荒野之美,生活重心投注於山林走踏與感官意識史研究。2019年協助青年登山傢張元植與呂忠翰攻頂世界第二高峰發起「K2 Project 8000 攀登計畫」,目前專職於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寫作。

靜謐的榮光:馬洛裏、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冊不分售) 一部關於探險、野心、帝國餘暉與人類極限的宏大敘事 這套上下兩冊的巨著,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初期,英國登山傢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及其同時代探險傢們,在挑戰世界之巔——聖母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非凡勇氣、複雜人性以及深植於時代背景的文化脈絡。本書不單單是一部登山史,它更是一麵映照著「日不落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如何將最後的榮光投射於地球最高點的歷史鏡像。 上冊:帝國的召喚與青年的夢想 上冊聚焦於馬洛裏個人的崛起、時代的氛圍,以及大英帝國對「徵服」精神的渴望。 第一部:劍橋的風與帝國的邊疆 故事始於愛德華時代的英國,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一方麵是維多利亞時代遺留下來的堅實道德與社會結構,另一方麵則是新世紀科技與現代主義思潮對舊秩序的衝擊。馬洛裏,這位齣身中產階級、畢業於劍橋大學的青年,他所接受的教育,早已將地理探險與國傢榮譽緊密聯繫在一起。本書細緻描繪瞭劍橋學術圈內如何孕育齣這樣一種「挑戰極限」的哲學——這不僅是為瞭科學發現,更是為瞭證明大英民族精神的優越性。 我們將深入探討英國登山運動的發源地——湖區與阿爾卑斯山。這些早期的攀登經驗,如何打磨瞭馬洛裏的技術與意誌,並為他日後麵對喜馬拉雅山的嚴酷挑戰,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西藏的召喚與初探喜馬拉雅 二十世紀初,隨著西方世界對東方秘境的迷戀加深,登山探險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成為一場政治與文化競賽。英國政府和皇傢地理學會的資助,使聖母峰的探索具備瞭國傢級的戰略意義。 本書詳盡記錄瞭馬洛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參與的幾次關鍵探險活動,特別是 1921 年的偵察任務。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技術路線的分析,更是對當時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的描繪。英國人如何與西藏地方政府周鏇、如何應對印度殖民當局的掣肘,以及如何招募和管理他們在尼泊爾和西藏的嚮導與挑夫隊伍。馬洛裏與他的早期同伴們(如霍華德-貝裏爵士)之間的關係、他們對東方文化的尊重與潛在的傲慢,都在這段歷史中被細膩地呈現齣來。 第三部:1922 年的犧牲與信念的堅守 1922 年的探險被視為登山史上的裏程碑,儘管他們未能登頂,但他們在極高海拔的生存能力與技術突破,震驚瞭世界。然而,這次探險也帶來瞭沉重的代價。本書不迴避 1922 年的災難性雪崩事件,對於犧牲的登山者,敘事基調嚴謹而充滿敬意。 馬洛裏在歷次探險中展現齣的堅韌與近乎宗教般的執著,使他成為媒體追捧的英雄。上冊結尾處,筆鋒轉嚮馬洛裏與他的傢庭生活,揭示瞭這位「徵服者」在麵對個人情感與國傢使命之間的掙紮。他對於「為什麼要去攀登?」這個永恆問題的迴答,被置於愛德華七世退位後,大英帝國逐漸失去世界主導權的時代背景下,使其答案更顯得沉重與複雜。 下冊:失落的極限與不朽的謎團 下冊聚焦於 1924 年的緻命探險,以及隨後幾十年間,圍繞著馬洛裏生死謎團所展開的文化與歷史追索。 第四部:1924:最後的衝刺 1924 年的第三次英國珠峰探險,無疑是人類探險史上的高潮與悲劇。下冊首先細緻還原瞭探險隊的組建,馬洛裏與年輕的喬治·歐文(Andrew Irvine)被選為最後的衝頂搭檔。本書深入分析瞭這對組閤的特質:馬洛裏的經驗與歐文的機械天纔(他攜帶瞭當時最先進的氧氣設備)。 登山過程的描寫達到瞭極緻的緊張感。從大本營的嚴寒,到冰川的穿越,再到「第二颱階」前的艱難抉擇。作者結閤瞭當年的日誌、信件和氣象報告,重建瞭他們在海拔八韆公尺以上最後的幾天。當馬洛裏和歐文在濃霧中消失時,他們所承載的已不僅是個人的願望,而是整個帝國對「永不言敗」的最後期許。 第五部:失蹤與文化的重塑 馬洛裏的失蹤,立刻將他從一位傑齣的登山傢,推升為一個不朽的傳說。本書探討瞭在隨後幾十年中,西方文化如何「使用」馬洛裏的形象。他成為瞭迷失的英雄、為探險精神獻身的殉道者,以及英國「硬漢」形象的最終體現。 從 1924 年到 1999 年發現其遺體之前的漫長歲月裡,關於「他們是否登頂?」的爭論,成為瞭登山界、歷史學界乃至哲學界反覆咀嚼的主題。本書清晰梳理瞭歷次搜救行動的細節,以及不同時代的探險傢們如何帶著各自的時代印記去「解讀」馬洛裏留下的線索。 第六部:遺體之謎與帝國的迴響 1999 年,馬洛裏遺體的發現,為這個懸案帶來瞭新的證據,但也同時揭示瞭新的睏惑。本書分析瞭發現遺體時的狀況,以及科學鑑定(如相機的膠捲、攜帶物品等)如何試圖迴答那個最核心的問題。然而,作者最終指齣,無論物理證據指嚮何方,馬洛裏的真正意義,早已超越瞭登頂的物理事實。 「靜謐的榮光」是關於一種精神的闡釋。它探討瞭在一個技術開始主宰的時代,人類精神如何固執地抓住那些純粹的、近乎原始的目標。大英帝國的勢力正在衰退,但馬洛裏選擇將生命定格於世界的頂峰,這無疑是其時代背景下,對逝去榮光最為壯烈的一次緻敬。 本書結尾,將視野拉迴到當代聖母峰的商業化現象,反思馬洛裏時代那種純粹的、為榮耀而探險的動機,在消費主義浪潮下的消逝。這是一部關於極限、堅持、以及歷史必然性的史詩級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
加拿大作傢、人類學傢、植物學傢,同時也是《國傢地理雜誌》的常駐探險傢。他擁有哈佛人類學與生物學學位及民族植物學博士學位,自1985年齣版第一本書以來,至今已齣版十八部作品,包括《生命的尋路人》(The Wayfinders,繁中版於2012年由大傢齣版),以及曾改編電影的《毒蛇與彩虹》(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等書。著作共曾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全球銷售近百萬本。

他也曾獲得許多獎項,包括探險者俱樂部最高獎「探險者獎章」、加拿大皇傢地理學會金獎、因植物學發現而獲得的大衛·費爾柴爾德獎等。2012年他再次因本書獲得英國非虛構寫作最高榮譽山謬.強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


相關著作:《靜謐的榮光(上):馬洛裏、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冊不分售)》《靜謐的榮光(下):馬洛裏、大英帝國與聖母峰之一頁史詩(上下冊不分售)》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的譯者。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圖書目錄

登山與現代──meters書係總序│詹偉雄
導讀|死亡之前,要過足人生/The Price of Life Is Death——馬洛裏漣漪與《靜謐的榮光》|詹偉雄

第一章    大山牆
第二章    想像中的聖母峰
第三章    攻擊計畫
第四章    辛斯頓的操盤
第五章    馬洛裏登場
第六章    入山的門徑
第七章    鳥兒的盲目
第八章    東邊的入山之路
第九章    北坳
第十章    眾人渴望的山巔
第十一章    芬奇的勝利
第十二章    生命之索
第十三章    生命的代價是死亡結語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51901
  • 叢書係列:Meters
  • 規格:平裝 / 1152頁 / 18.8 x 12.8 x 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圖書試讀

導讀

死亡之前,要過足人生/The Price of Life Is Death
——馬洛裏漣漪與《靜謐的榮光》

撰文=詹偉雄


到瞭一九一六年底,與我共舞過的每一個男孩都己經變成死人。
——黛安娜.古柏(Diana Cooper,二十世紀初倫敦貴族名媛)

一條卡其色的腿、一排三顆腦袋,每個人身體的其他部分都埋在地下,給人一種印象,彷彿他們用盡自己最後一分力,讓頭高過高漲的水位。在另一座迷你魚塘裡,唯一還能看到的是一隻還緊緊抓著步槍的手,它的隔壁池塘則被鋼盔和半顆腦袋占據,瞪大的雙眼冷冰冰看著漫得幾乎與他們同高的綠色泥漿。
——李昂.吳爾夫(Leon Wolff,美國歷史學傢),摘自《置身法蘭德斯田野:一九一七戰役》(In Flanders Fields : The 1917 Campaign)

(一座)你可以從九個方嚮看到的山、(一座)你沒辦法從近處看見的山、(一座)高到烏兒飛過會目盲的山。
——大衛.麥當諾(David MacDonald,英國貿易代錶[一九○五~一九二五])

這次的勝算是五十比一,我們是一,但我們還是會全力以赴,讓大傢以我們為榮。
——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聖母峰遠徵隊攀登隊長),〈緻妻子茹絲的信〉

八八四八公尺高的聖母峰與其登山者的故事,主要有兩個:

二十世紀的人,鍾情於紐西蘭養蜂人艾德濛.希拉瑞(Edmund Hillary)與雪巴夥伴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的版本,他們兩人在一九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那天,經由尼泊爾端的南坳路線成功登上瞭絕頂,而且平安下山。消息傳迴倫敦已是六月二日,當日適逢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因此英國媒體延後瞭二十四小時纔發布消息。

二十一世紀的人則偏愛失敗者的故事:一九二四年六月八日,英國當時最富盛名的登山傢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帶著他來自牛津大學的年輕同伴(二十一歲)、機械整治天纔(負責氧氣鋼瓶和麵罩校準)——安德魯.柯明.「山帝」.爾文(Andrew Comyn “Sandy” Irvine),聯袂走嚮連結圖博端北坳營地與東北脊的冰雪之中。在他們永久地消失前,隊友、地質學傢諾艾爾.歐德爾(Noel Odell)透過望遠鏡目睹瞭他們最後的身影:「小黑點在移動,另一個小黑點往上移動與第一個會閤於岩壁上,⋯⋯但這個迷人的景象很快就消失瞭,雲層再一次包圍瞭它。」這是馬洛裏參與的第三次聖母峰遠徵隊,他與爾文的殉山,使得英國皇傢地理學會與英國山嶽會聯手的、密集的「聖母峰行動」嘎然而止。

當然,這兩個組織的雄心並沒有終止,直到希拉瑞和諾蓋在二十九年後完成瞭它們發端於十九世紀末的願望。

二十一世紀的人更熱切地想記住馬洛裏的故事。我們難以究其全因,但可以確認的是,這與一九九九年,馬洛裏的遺體在聖母峰北壁八二三○公尺處的山麓被一支搜尋遠徵隊發現有關:馬洛裏與爾文是否已經成功地登頂,繼而在下山途中失足墜落?如果如此,那麼希拉瑞和諾蓋就不是前兩個登上世界絕頂的人,而是自始至終(從發現它、探勘它到徵服它)都永誌不渝的「純正英國人」──馬洛裏與爾文。馬洛裏揣在外套懷中的護目雪鏡被當作推論的證據之一,因為唯有登頂下山臨近入夜之時,登山者纔會摘下保護眼睛的重要裝備⋯⋯。有瞭這樣的推想,馬洛裏做為一個「失敗者英雄」的故事就更完備瞭,短短一年,英語世界就有八本關於他的新書齣版。

或者,也有其更深沉的原因,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韋德.戴維斯(Wade Davis)也有近似於這樣的念頭與想法,也就是說:在愈來愈世俗化、消費主義主導的新世紀,許多人的內心其實渴望著仍有一個神聖的所在,得以孺慕或追尋。在後記裡,戴維斯這麼說:「為什麼在命運的那一日,他(馬洛裏)理應明知自己走下去會送命,卻仍堅持著繼續前進。⋯⋯他們看多瞭,因此死亡再不能讓他們動彈不得。比起死,更重要的是人如何活過。」在這一層意義上,那樁將近一百年前的兩位青年的死亡,就連結上當下苦於生命意義的讀者瞭。事實上,如果你讀完《靜謐的榮光》,可感受到能與你共鳴的逝者,就不僅止於馬洛裏和爾文,還包含著三次遠徵的二十六名隊友、命喪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兩百五十萬名年輕士兵與軍官。

在此,容我來說說兩件最近所發現的兩幅畫麵,它們於我,是所謂的「馬洛裏漣漪」的一部分:

在我閱讀《靜謐的榮光》最後校稿、撰寫這篇導讀的時刻,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正舉行第十六輪的比賽,踢完這輪,二十支球隊將停賽六週,讓旗下球員迴到母國國傢隊去踢卡達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世界盃。這一輪的賽事,正逢英國的「追憶的星期日」(Remembrance Sunday),因此賽事開始前都有一個儀式:一名年邁的軍號手,手持沒有氣閥的銅質號角,伴隨著兩側退伍軍人護持,加上兩位(通常是)地區公職人員代錶捧上罌粟花編織的紅色花圈,一齊走上球場的正中央,將花圈放置於翠綠草地緻意。同時,這位老邁的號手會吹上一首名為〈最後的崗哨〉(Last Post)的樂麯,它的音高和響度全由老人的唇齒和腮幫子控製,因而不免有些力有未殆地吃緊,但這正是典禮希冀的效果:藉由樂音提引,全場要緬懷喪生於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百多萬名軍士官兵,以及昔日為國殉職的公務人員。對在場者而言,這些都是垂垂老矣的過往,滄桑不僅恰當而且閤宜。烽火四年的一次大戰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十一時宣布停火,英王喬治五世於隔年的白金漢宮首度舉行瞭紀念式,大英國協成員後續決定在每年十一月最接近十一日的星期日,於各個公眾場閤舉辦儀式,而罌粟花即是大戰中西線戰場上盛開的花種,大戰中的生命在它們之間倒下,也滋潤瞭後起綻放的花苞。

在英超的賽場上,號手左右的兩隊隊員與當年入伍生年歲相當,知道故事的人即便每年都看到畫麵,仍不免小小心驚而且悲涼:在一九一四年大戰方啟,那一年的英格蘭足球季中,就有五十萬人應召入伍,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迴來。在一九一六年七月開啟、號稱一戰最慘烈的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the Somme)中,一名帶隊上尉威爾菲德.內維爾(Wilfred B. Nevill)將他從倫敦帶來的四顆足球分給每一排一顆,號召士兵們誰能把球踢進對麵德軍的戰壕,就能獲得他的獎品。這個願望當然沒有實現,內維爾在衝鋒齣去的那一刻就死瞭,他的身體懸掛在德軍的鐵絲網上,右手似乎要掏齣一顆手榴彈拋擲,但掃射來的機槍子彈迅速瞭結瞭他。四顆足球中唯一存留的一顆,目前典藏於多佛城堡的皇傢軍團博物館。

這個故事和馬洛裏的關係是:馬洛裏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入伍成員,他也參與瞭英、法、德軍總共死亡超過一百四十萬人的索姆河戰役;事實上,聖母峰三次遠徵隊(一九二一、二二、二四)負責登山任務的二十六名隊員中,有二十名參與過大戰。根據《靜謐的榮光》作者戴維斯透過戰地通訊與傷兵醫院钜細靡遺紀錄(這是我視本書為非虛構類寫作「聖典」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所經所歷的慘絕人寰程度遠遠超過馬洛裏。即便是以豪奢生活和派頭聞名的第二梯次領隊查爾斯.格蘭維爾.布魯斯(Charles Granville Bruce)準將,雙腿也在戰役中被成排的機槍子彈掃斷過。

第二幅畫麵,來自英國山嶽會(Alpine Club)於去年六月二十一日舉辦的〈聖母峰:那些曾在那兒過的人〉(Everest: By Those Who Were There)的百年文物紀念展,當年的遠徵隊是由皇傢地理學會與山嶽會共同組成的「聖母峰委員會」推動,雙方約好一方要搞定政治與財務,另一邊則要選派齣最強的登山者。不巧一百年紀念日撞見Covid-19尾聲,山嶽會挑選瞭幾十件重要文物放上網路,因而我有幸地看見瞭第二、三次遠徵隊中僅次於馬洛裏的重要成員——霍華.森默維爾(Howard Somervell)的一幅水彩畫。在這幅題名「從隘口龐拉所繪的聖母峰,四十五英裏之外」(Everest from Pang La, 45 miles away)的水彩畫中,聖母峰交織著雪溝的黑褐山體,被一群白色的山峰和冰河簇擁著,頂上是透著水色的青空,淡淡顯著層次,近處是土黃色的圖博高原,蔓延往觀者這邊又是一片水色,也許是雲,也或許就是畫傢想讓主景浮凸齣來的烘托,也或許是劄卡麯的河麵⋯⋯。據說森默維爾都是用暗褐色的包裝紙來作畫,因為圖博一望無際的平坦地帶就是這個顏色。如果是這樣,那他僅是運用青色與白水彩,就顯影瞭世界第一高峰的北壁立麵。

這幅畫是我見識過上韆百個聖母峰影像以來,第一幅如此柔軟、飽滿詩意而又恬適愉悅的畫麵,但作畫的森默維爾(由遠徵隊的團體照可看齣)卻是一個外型非常粗獷、一戰中開過上韆颱戰地手術,兩次遠徵行程中都爬到比馬洛裏更高處的壯漢(他被選入遠徵隊的理由之一正是「壯得像牛一樣」)。為什麼這麼一位強悍的人卻有如此溫柔的錶達?是我們以貌取人的刻闆印象所導緻的偏見,還是圖博高原的連番遠徵行動,對他的靈魂進行瞭某種程度的揉捏與改造?

當我讀瞭《靜謐的榮光》後,算是真正補充瞭去年觀畫時的疑問。與馬洛裏同樣齣身劍橋大學,森默維爾是唯一在帳篷裡和馬洛裏讀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與《李爾王》)劇本的成員。一次大戰的血腥記憶與遠徵行程的失敗與傷亡,扭轉瞭他生命的軌道,一九二四年後,他留在印度創辦醫院,成為外科教授,一直到一九六一年(聖母峰被首登後八年)他纔返迴英國,除瞭短暫接任英國山嶽會會長(一九六二~六五)外,森默維爾選擇以非常安靜(除瞭看診,就是繪畫)的方式,過完他的餘生。一九七五年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大衛整理父親遺物,發現一具沉甸甸的盒子,打開一看,那是一麵由一九二四奧運委員會主席、有「奧運之父」之稱的法國男爵皮耶.德.古柏坦( Pierre de Coubertin)所頒贈給他的一麵鼕季奧運金牌,錶彰的是他在二二年那次登上二六八九五英尺高點的成就。「父親生前從來沒跟我說過這事,」大衛.森默維爾告訴英國《衛報》記者說。根據山嶽會紀錄,森默維爾可考的畫作有六百幅,其中一百二十六件與聖母峰遠徵有關,山嶽會本身收藏瞭三十幅。從他的畫作,讀者可以一窺聖母峰冷冽恐怖外的另一個視角,也可以想像,當年這群遠徵隊成員心靈圖譜的變化是何種模樣?相較於我們這一世代的世界登山者,是我們失落得多,還是他們失落得多?



要完整地理解「聖母峰與馬洛裏」(或人類高海拔探險史)這一棵巨型知識樹,前麵所列的兩樁生活小事,隻是嚮著光線抽長到枝枒最外麵的幾株葉叢,為關心者增添一些生活的興味而已,《靜謐的榮光》的企圖當然不僅於此。韋德.戴維斯在寫作此書之前,已經是非常有名望的植物民族誌學者與人類學傢,一九八六年的著作《毒蛇與彩虹》(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是一本學術意味飽滿,卻寫作生動而又有啟發性的暢銷書:

加勒比海上,與西非奴隸買賣市場有著好幾個世紀淵源的海地島,民間流行著巫毒教(Voodoo)的神祕信仰,相傳部落裡的祭司(bokor)有能力招喚齣「喪屍」(Zombis,一種於人死後從墳墓中復生的「新」賤民),為齣得起錢的雇主擔任苦力的工作。戴維斯和他哈佛大學的老師理查.伊文斯.舒爾茲(Richard Evans Schultes)對這個研究題材非常好奇,他們潛入海地,明查暗訪,甚至與兩位「喪屍」晤麵,結果卻發現瞭驚人的實情:當祭師相準瞭目標活人後,會在他傢的門檻上抹上帶有神經毒性、由河豚毒和蛤蟆毒提煉而成的粉末,經由皮膚滲入,讓此人昏迷且達到器官幾乎停止運作的類死亡狀態,接著舉辦葬禮,讓此人於眾目睽睽間下葬,然後再於夜深時分,掘開木棺,餵食這人以一種由曼陀羅植物葉萃取齣的膠狀物。這種富含癲茄鹼(atropine)的天然藥物能分解之前讓人瀕死的河豚毒素,慢慢讓其復生與甦醒,但同時裡頭另含的莨菪鹼(scopolamine)與莨菪素(hyoscyamine)卻又是威力強大的緻幻物質,讓服用者非常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受到脅迫,祭師在喚醒「喪屍」後對其進行高強度做法,讓「喪屍」真的相信自己來到新世界,獲得瞭新生,也變成瞭賤民。

但這些恐怖的情節,卻有著彩虹般高張力的解釋意涵:在海地的鄉村地帶,這曾是一種普及的訓育係統,那些被選中的人,多半是社群中製造麻煩、無法融入群體的個體,透過「喪屍化」(Zombification),社會反而獲緻平靜,而資本主義的工場(甘蔗製糖尤為大宗)於此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毒蛇與彩虹》是戴維斯發揮其為植物民族誌學者本職學能的奇纔之作,靠的是非常冒險的田野浸入和生存技巧,書評傢認為「他能活著迴來」就已經為著作創造瞭最高價值。在他另外一樁對安地斯山與亞馬遜河所作的探險旅程裡,戴維斯可以置身叢林和高地超過三年,浪跡八個國傢與十五個原住民族群部落,蒐集瞭六韆件植物標本,完成瞭《一條河:亞馬遜雨林中的探險與發現》( One River: Explora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mazon Rain Forest)這本書,《戶外》(Outside)雜誌對它的評語是:「科學與神話重疊、記憶和幻覺交織、時間變化莫測,以招牌的狂野說故事方式,將傳統的傳記寫作與拉丁美洲最強大遺產的魔幻寫實主義融為一體,最適於他選擇的弘大主題(larger than life subjects)。」此一獨特的評語,拿來判準讀者眼前的這本《靜謐的榮光》,不客氣地說——同樣精準受用。

一九二三年三月十八日週日版的《紐約時報》,刊齣瞭關於喬治.馬洛裏的四分之一版頭題報導,在這篇題名為〈攀登聖母峰是超人的工作〉(Climbing Mount Everest is Work for Supermen)的側寫裡,遠道渡海來北美演講的馬洛裏(演講酬勞是他三次遠徵期間失業時的主要收入)迴答記者「為什麼要爬聖母峰?」的問題時,隨口迴瞭一句:「因為它就在那兒(Because its there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裡,這句短語成瞭人人都明白,卻又難思其解的登山形而上學謎團。

然而,在一九九六年由四川成都齣發,橫渡過圖博高原,途經拉薩而抵達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六韆四百公裏行旅中,韋德.戴維斯卻並不買單這麼簡潔的答案。身為一位有著前述老道田野經驗的民族誌學者和人類學傢,他敏感到沿途走過的巨大自然地景、針鋒相對著西方價值觀的圖博文明,以及一戰後馬洛裏與遠徵隊員破碎的心靈狀態(置身於邱吉爾所說「沾染瞭血汙的新世紀」),還有日不落帝國寸瓦崩解下的集體挫敗國民意識,都流露瞭蛛絲馬跡,共同建構瞭「因為它就在那兒!」的形而下社會基礎。有瞭這樣的起心動念,戴維斯開展瞭他龐大的寫作計畫,包括兩次再度重迴圖博的田野,其中一次還復刻瞭遠徵隊由圖博高原進入東絨布冰河,抵達北坳下當年第三營的路線。在野宿於麵對聖母峰東麵康雄壁(Kangshung Face)的培當仁木(Pethang Ringmo)營地之時,他有無限感慨。除瞭腳下的高度已經高過整個北美洲,目睹整個山稜線的懾人心魄,促使他與當年「一身粗花呢獵裝」、「雪中讀著莎士比亞」的劍橋黃金世代間湧生齣一股同理之心,「能文能武的他們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群人?拉動著他們前進的又是什麼樣的一股精神?」順著這樣的追索,戴維斯去到瞭英國國傢檔案局、劍橋大學圖書館、帝國戰爭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以及皇傢地理學會和英國山嶽會捲帙浩繁的檔案庫,造訪大多數遠徵隊員的後代,並獲得好幾大捲日記手稿。為瞭理解當年絨布寺住持劄珠仁波切接待英國人時的看法,他還僱請資深翻譯將仁波切的迴憶錄《南塔》譯成英文,並親自走一趟絨布寺避難中國遷居尼泊爾的法林寺;他也讀遍瞭所有關於聖母峰和馬洛裏的經典書籍、傳記和八卦,蒐羅瞭劍橋菁英與布魯姆斯伯裏(Bloomsbury)學圈(如今看來)匪夷所思的同誌性愛情書與日記。

二○一二年付梓齣版的《靜謐的榮光》,是「聖母峰與馬洛裏」知識樹的孤峰之作,難以想像還會有另外一個作者,投注以如此龐大的知識熱忱與時間,嘗試為曾祖輩的青春歲月,尋找這樣絲絲縷縷、漂浮於喜馬拉雅天際線的幽微意義解釋。巨大的時代、巨大的地景、巨大的死亡,君臨在渺小一瞬的個人頭頂,除瞭昂首走去,誰還能做些什麼呢?

問題的骨幹是清楚的:為什麼在命運的那一日,馬洛裏明知自己走下去會送命,卻仍堅持著繼續前進。幾個關鍵的分支提供瞭個人抉擇的命運背景——如卡爾.馬剋思所言: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既定、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其一,是英帝國與俄羅斯在中亞的大博奕,徵服聖母峰意味著地理探勘的完成與掌控,延續瞭自庫剋船長以來聚焦於「冒險」和「發現」的國格定位;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九二○年代,英國有兩百萬民眾失業,外加五十萬退伍老兵漂流街頭,社會急須一個振奮人心的行動,再次凝聚帝國的嚮心力;其三,對於歷劫歸來的倖存者,他們在戰爭中徹底喪失瞭對人的信心,如何找齣活著的意義?蒼蒼雪峰與圖博高原、峽榖的「神聖地景」(sacred landscape)或可協助解惑(「他們都是行走在奧祕的空間中」);第四,所有工業化國傢都進入瞭媒體時代與商業社會,新社會迫切需要全新的故事與商品,聖母峰遠徵的獨傢報導「賣」給瞭《泰晤士報》,遠徵隊「代言」的商品都對應著贊助收入,第三次遠徵的主要經費甚至來自電影的「預付款」。

有瞭理路清楚的分析骨幹,讀起來便舒服、自然,但也許最吸引人的,是作者窮盡瞭洪荒之力(詳見精采萬分的「註釋書目」),重建瞭三次遠徵隊中二十六位成員的生命史,戴維斯並沒有一股腦地把資料塞在流水帳的章節中,而是順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場關鍵「戰役」與三次圖博「遠徵」(這些軍事術語,隱隱諷刺著現代性思維中的侵略本質),慢慢透過主人翁視角鋪張開來。於此,個人的命運裸露在政治權力話術、機槍連發子彈和凶猛冷酷的自然裡,織錦著行動者對意義感的追尋,直直催人落淚。它們為說理的知識骨骼添加瞭迎風搖曳的花葉,每一個人麵嚮圖博文化世界的不同反思,深邃地建構瞭這棵知識樹更豐富與沉潛的內裡。

在這些故事中,身為一九二一年探險隊隊長的查爾斯.肯尼斯.霍華-貝瑞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Charles Kenneth Howard-Bury)可能不為聖母峰史學傢所熟知,但書中他的故事每每讓我著迷:生為父母兩傢貴族的後裔,他有著「霍華-貝瑞」這個二閤一的獨特姓氏。照理講,他可以進入牛津與劍橋,但卻選擇瞭皇傢桑赫德斯特軍事學院。在一戰前,他數度化妝整容於中國邊境探險,並把一隻哈薩剋小熊(名喚「Agu」)帶迴傢,撫養牠一生。戰時入伍,霍華-貝瑞數次被俘,因貴族身分躲過一死,並於戰俘營開展齣經典般的逃亡,獲勳不少。他因可以說二十七種流利的歐、亞語言而被選入第一次聖母峰遠徵隊。過程中,他徹底被大自然與圖博性靈文化所摺服,後半生成為一名業餘但資深的植物學傢,書中一段由他的手記所寫的描繪是這麼寫道:

返程重新翻越瞭桑群拉,整個喀爾塔已來到他腳邊時,霍華—貝瑞休息瞭一下,這是他獨自行動時的習慣。這裡的空氣很清澈,也沒有跡象要下雨,或是下雪。他注意到一隻胸前是紅色的文鳥立在一株侏儒杜鵑上。另外從一欉柳樹上,傳來一隻噪鶥的呼聲,外加烏鶇的刺耳叫聲。整片山榖上,有渡鴉與黑耳鳶飛在非凡的高度上,而在天空的頂點,他看見瞭一隻鬍兀鷲的黑色剪影,朝著東方愈飛愈高。從山口望去,喀爾塔麯就像一條銀線,兩側夾著在廣袤地景上有如玩具的田野與村落。

《靜謐的榮光》同時也是一本信實的著作,甚而可說:信實到近乎髮指的地步,例如對於軍備品的統計:「除瞭一億零八百萬組繃帶與野戰敷料,皇傢陸軍醫療隊還——截至戰爭結束——用掉瞭兩萬兩韆三百八十六隻義眼」、對遺骸的大體解剖學素描:「更讓人不忍卒睹的是臉部的創傷:少年的嘴巴沒瞭雙唇,該是鼻孔的地方變成瞭鮮血淋灕的孔洞,一簇金髮連在被砲彈削掉頭皮的腦殼上」、對布魯斯準將豪奢作風的窮追不捨:「在這些補給品中有六十罐鵝肝鵪鶉罐頭,外加四十八瓶香檳,而且還是將軍最鍾愛的牌子與年分:一九一五年的濛特貝羅 (Montebello)」、對馬洛裏遺物的掌握:「兩條手帕,其中一條是酒紅、綠、藍色,另一條則是紅、藍、黃色,兩條都繡上瞭他的姓名縮寫 GLM」。在註釋書目中戴維斯說,他與團隊的研究工夫可以準確到「幾乎完整地確認齣瞭每一個人在一戰中的每一天,分別被派駐在哪個地點」,身為讀者,我們隻能鼓掌、自勉,好好暗地說聲:Bravo!

為什麼在二○二二的颱灣,我們值得花上一大把勁,來讀上一本英語世界十年前齣版、講述一樁一百年前遺事的遙遠之書?除瞭高超的寫作技藝、研究與見識,還有呢?

「融入這世界上曾有過的最高貴的幾個心靈」,是我的由衷建議。正如同作者戴維斯在書的扉頁上所提:「這本書獻給我的祖父(丹尼爾 • 魏德 • 戴維斯上尉)」,所有歷史寫作的初衷,都是試圖理解我們的前代人們,在與我們近似年紀的時候,懷抱著什麼樣的世界觀和意義感。作者和讀者都試著挪用自己的生命體驗,接近或揣想他們的感受,從而達成一種貫穿時空的聯繫,以解消現代人無邊際、沒來由的孤寂意識。這本書猶有更勝之處,是它還涵蓋瞭聖母峰與圖博高原這兩個最孤高、最荒遠的神聖地界,它們沒有隨人類主角的亡故而消失,反而在我們嚮之訪問之際,不斷揭露逝者體察聖境後的各種生命智慧,不論是馬洛裏的,還是劄珠仁波切的。探險隊的二十六個主角之一約翰 • 諾艾爾(John Baptist Lucius Noel)說:聖母峰是天空中的崗哨,一個有希望與救贖在等待人前往探尋的目的地;一個在這瘋狂的世界裡,讓人感覺到有些什麼仍一如往昔的象徵。

颱灣當下獨特的生命處境是:我們離一切都太近瞭,也高度地功利導嚮,所有一切都錙銖必較,卻少瞭慷慨付齣生命的意義感;《靜謐的榮光》對應著當年英國和現今英語世界的心靈睏境,說齣:「The price of life is death(死亡之前,要過足人生)!」,對颱灣仍深有啟發。

一九二四年第三次遠徵隊隊長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在鎩羽歸來之際,曾悠悠地自語:「在這樂音悠揚的承平時代,還有什麼比像極地與聖母峰這樣的壯舉,更能為大英帝國得以繼續其命脈,為如今已有如風中殘燭的冒險與創業精神,留下一絲火種?」雖然帝國國族的意義在這本書裡不斷地展示其虛妄的麵貌,但意義的追索,仍然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力量——讀一本有重量的書,其實也就是說:我們的探索,永遠在路上。
 

用戶評價

评分

這部上下冊的結構安排實在高明,它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先後,更是主題上的遞進與迴響。如果說上冊著重於“徵服的欲望”和“帝國的擴張邏輯”,那麼下冊則轉嚮瞭“後果的反思”與“精神的耗竭”。尤其是在論述聖母峰的攀登曆史時,作者的筆調變得更為凝重和內省。他沒有將那些攀登者簡單地塑造成無畏的英雄,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在麵對自然絕對力量時的敬畏、恐懼,以及那種近乎宗教式的獻祭情懷。這種處理方式避免瞭將曆史浪漫化的俗套,反而揭示齣一種更深層次的哲學命題:人類文明在追求自身極限的徵途上,究竟是為瞭獲取領土的標誌,還是為瞭完成對自我精神邊界的超越?這種對“徒勞”與“偉大”的並置探討,讓這部作品的立意瞬間拔高,不再局限於單純的政治史或探險史範疇。

评分

總而言之,這套書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多維度的曆史觀看角度。它將宏大的地緣政治脈絡——大英帝國的衰榮——與極端個體的精神追求——登頂世界之巔的執念——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錯綜復雜的曆史掛毯。每次閱讀,我都會發現一些新的、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細微關聯,比如某個殖民地官員的一句話,如何微妙地影響瞭後來的登山路綫決策。它不僅僅是填補瞭我在特定曆史時期認知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挑戰瞭我對“成功”、“榮耀”和“探索”這些概念的固有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慢下來,去感受曆史的重量和時間的廣度,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常讀常新的史學力作,其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遠超一般傳記或通史讀物。

评分

我必須得提一下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它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古典美感和現代史學的嚴謹性的完美結閤。作者的用詞極其考究,大量使用瞭具有時代印記的詞匯,但又恰到好處地避免瞭晦澀難懂,讀起來有一種仿佛在閱讀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名著的沉浸感。更令人稱道的是,在處理不同文化間的衝突與交流時,作者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他沒有采用單一的、帶著西方中心主義的有色眼鏡去審視那些被殖民的土地和人民,而是力求還原當時復雜的社會圖景。每一次對“原住民”觀點的引用,都顯得審慎而尊重,這對於一部探討帝國史的著作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品質,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同理心,也讓整個敘事更具思辨的深度。

评分

讀完第一捲,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它沒有使用那種宏大敘事中常見的、程式化的英雄贊歌,反而更關注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的命運。比如,對於探險傢們在偏遠殖民地生活條件的描寫,那種物質上的匱乏和精神上的孤寂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讀來不寒而栗。更絕妙的是,作者巧妙地將遙遠的異域風情與倫敦的沙龍政治交織在一起,那種跨越洲際的信息傳遞與決策延遲,如何影響到前綫人員的生死存亡,被梳理得清晰而富有張力。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遠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探險隊,收到著來自倫敦的信件時,信箋上墨水還未完全乾透的場景。這種微觀視角的切換,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枯燥年錶,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抉擇,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更具穿透力,讓人難以釋捲。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深邃的墨藍與古老的金色紋飾交織在一起,仿佛能透過紙張的紋理,觸摸到那個遙遠而宏大的時代氣息。光是捧著這兩冊書,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曆史重量,翻開扉頁,那精心排版的文字和穿插其中的老照片、手繪地圖,無不透露齣作者在資料搜集上的窮盡心力。我特彆欣賞它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初讀之下,我幾乎是沉浸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霧氣中,感受著維多利亞時代那種矛盾的繁榮——光鮮的背後是無盡的開拓欲望和隨之而來的道德睏境。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描摹曆史事件的錶象,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一切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思潮,那種對“榮耀”的偏執追求,在字裏行間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我們今天所推崇的“偉大”與彼時的“榮耀”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分野與傳承。這本書不像是單純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詩,引領我穿越時空,去親身體驗那段波瀾壯闊卻又暗流湧動的歲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