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向何方?

孤獨英國:從大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加入歐洲共同體到脫歐,英國將走向何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浦‧史蒂芬
图书标签:
  • 英國歷史
  • 大英帝國
  • 大英國協
  • 歐洲共同體
  • 脫歐
  • 英國政治
  • 國際關係
  • 歐洲政治
  • 英國未來
  • 歷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紀的日不落國,為何選擇走向孤立?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蘇格蘭等倡議脫英獨立,

2020年伊莉莎白女王逝世,大英國協內興起脫英風潮。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最終將走向何方?

 

◎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得主最新力作

 

「打贏了」二戰,卻失去了帝國

大英帝國曾統治全世界1/4土地,在打贏二戰後,因殖民地紛紛獨立而失去大片領土。且戰爭中投入過多人力物力,而造成戰後經濟困頓、英鎊貶值。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英國與法國、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舉動被譴責為殖民主義再現,且受到美國與大英國協成員國反對,最終還以撤兵收場。此事件讓英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等層面大受打擊,當時有人說英國從此成為二流國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讓予美國,全球秩序也從此走向美蘇對抗時代。

 

在美國和歐洲的夾縫之間

光是處於大英國協的中心不足以讓英國維持強國地位,必須與他國聯手。英國在美國和歐洲之間,先選擇了美國。英國將自身與美國的合作比擬為希臘與羅馬,英國負責提供頭腦,美國則揮舞著武器。當時英國國內仍對歐洲亟欲打造超國家組織抱持戒心,於是拒絕在一九五〇年代加入歐洲各類共同體的英國,也失去成為新歐洲領導者的機會。等到一九七三年英國終於加入時,她已成為歐洲共同體中最窮的成員國。

 

從世界帝國到歐洲強國

今日英國依舊是全球前10名的經濟體,也經常被要求干預國際事務。有人說他們正背負著不符合自身能力的責任。其實早於一九六〇年代,英國就無法負擔海外駐軍的費用,也經常必須向美國低頭,尋求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但因為英國曾經是世界領袖,是二戰劃分世界秩序的三巨頭之一,因而無法割捨其地位象徵。為此,數十年來,他們擁有自身經濟所無法負擔的核武、死命維持英鎊匯率、逼自己參加波灣戰爭、為了美國介入中東戰局。

 

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新的角色

本書作者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以數十年來對重要政治人物與外交官員的採訪紀錄,解碼蘇伊士運河至今英國的政治決策與重要轉折。同時也在描繪一個驕傲的國家如何承認自己不再強大。他認為,不論是過去或是未來,英國要往哪裡去都和他們如何定義自身有關。近年的脫歐,也可以看成英國試圖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黃金時代」,讓勇於冒險犯難的「全球性英國」在世界每個角落留下印記。問題是,現實中,繼2016年脫歐之後,蘇格蘭要獨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離世後,又面臨大英國協內的脫英風潮。是否,英國的努力終將讓自身成為孤島?
跨越世纪的变革:不列颠的身份、荣耀与未来 本书导读: 这是一部对现代不列颠历史进行深度剖析的力作,旨在探讨这个曾经的全球霸主,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中,在冷战的格局下,一步步重新定义自身的世界地位、政治结构乃至民族认同。本书不聚焦于单一事件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审视,力求揭示驱动英国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变迁的深层逻辑。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战后的“失落感”与“重建”的张力之中。二战的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全面复苏,反而加速了帝国体系的瓦解。殖民地的独立浪潮,如印度和非洲诸国的相继脱离,迫使英国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昔日的光辉帝国已成过往,新的世界秩序正在构建。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过程中的政治博弈、经济成本以及对本土精英阶层心态的冲击。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独立的时间表,而是深入分析了“白厅”决策层在“小布朗主义”与“新帝国主义残余”之间摇摆的心态,以及这种心态如何影响了英国在苏伊士危机中的屈辱退场。 紧接着,本书转向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角色定位这一核心议题。自冷战伊始,英国便游离于欧洲大陆整合的边缘。本书将系统梳理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初期阻力、戴高乐的否决,以及随后的多次尝试与妥协。这里的分析重点在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未是铁板一块,而是基于对自身经济结构、政治主权以及与美国特殊关系(“特殊关系”)的复杂权衡。我们考察了不同党派——从工党的国家化倾向到保守党的自由市场信条——如何将欧洲议题作为其内部斗争的工具。这不仅是关于贸易和关税的争论,更是关于国家未来战略方向的根本分歧。 在社会层面,本书探讨了“大英帝国”解体后留下的复杂遗产。种族与移民问题在战后成为社会融合与身份认同的焦点。从加勒比和南亚次大陆的移民涌入,到随之而来的社会福利压力与文化冲突,这些议题如何重塑了英国的社会景观?我们分析了自马格纳特改革到撒切尔时代的福利国家体系的演变,并指出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制造业向金融服务业的倾斜——如何加剧了地域不平等,为后来的政治极化埋下了伏笔。 撒切尔主义的登场,被本书视为英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断裂点。我们详细剖析了她对工会权力的削弱、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浪潮,以及她如何试图通过“小政府”理念来重塑“英国病”。然而,这种激进的经济转型也带来了高失业率和社会动荡。本书将评估撒切尔主义对英国全球角色的长期影响——它固然重振了英国的经济活力,但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契约的基础。 在外交政策的叙事中,本书着重分析了英国如何努力在“盎格鲁-美利坚轴心”与“欧洲大陆”之间找到平衡点。冷战的结束并未使英国的全球战略变得清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参与,如何被解读为对“特殊关系”的最后坚守,以及这种坚守对英国国际声誉和军事资源的消耗。我们考察了英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微妙性——这是帝国荣耀的残留,还是维护其全球影响力的必要条件? 最后,本书聚焦于当代政治的碎片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身份政治的双重压力下,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内部的结构性张力浮现。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复苏、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脆弱性,都表明“联合”本身正在经受考验。本书并未预测“未来会怎样”,而是通过梳理上述历史脉络,为理解英国当前所处的政治迷局提供一个坚实的、非预设性的历史框架。它旨在引导读者思考:一个不再是帝国、不再是欧洲核心、且内部结构面临重塑的国家,将如何定义其在21世纪的“大不列颠”身份。 本书的论述风格力求严谨且富有洞察力,避免了情绪化的标签和简化的因果关系。它是一份对历史复杂的致敬,旨在揭示英国在持续不断的身份重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矛盾与不确定性。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而多维的视角,用以审视这个曾经主宰世界的岛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浦‧史蒂芬Philip Stephens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曾獲英國新聞獎年度政治記者、大衛瓦特獎和政治研究協會年度政治記者獎。著有《政治與英鎊》、《托尼‧布萊爾:政治的代價》等書。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完成約近百本譯著,譯有《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老年之書》、《文化與抵抗》、《帕德嫩之謎》、《製造非洲白種人》、《再造失去的王國:俄羅斯的帝國雄心500年史》和《1917列寧在火車上》、《伊凡的戰爭》等書。

图书目录

序幕

第一章 破碎的夢

第二章 希臘人與羅馬人

第三章 一千年的歷史

第四章 一枚非常英國的炸彈

第五章 國力與英鎊

第六章 失去的機會

第七章 冷戰戰士

第八章 到布魯日之路

第九章 王八蛋們

第十章 回到沙漠

第十一章 霧鎖海峽

第十二章 孤伶伶

後記 恢復探尋

參考書目
注釋
圖片來源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927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468頁 / 21 x 14.8 x 2.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