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法(精)(附贈藏書票)

中國歷史研究法(精)(附贈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錢穆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 研究方法
  • 史学
  • 学术著作
  • 精装本
  • 藏书票
  • 史料
  • 史学理论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做學問,看這本!中國史學方法經典之作
一窺國學大師錢穆的治史之道!
 
  ▍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變,治史所以明變
  歷史時代的劃分,便劃分於變。春秋到戰國是變,東漢到魏晉也是變。歷史的進程,便是一步步不斷的變化,而史家默默觀察著我們終究會變到何處。就連史學研究本身的價值,都會隨著時代而變化,現代所需要的歷史寫作,與過去未必相同。觀察變化不僅是探究過去的演變,更是尋索自身的定位。
 
  ▍研究歷史,即猶如研究社會
  任何一國與一民族之歷史,必然有其特殊性,而歷史的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歷史是既往的社會,社會是現前的歷史。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社會,是最為真實的現代史,是一部無字的歷史天書。研究歷史或研究社會,必須把握其傳統性,突顯其特殊性,並且看出人群之間的互動關係。
  
  ▍中國史權威的治史之道
  本書根據賓四先生於民國五十年在香港講演之內容,記載修整而成。錢穆從通史、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歷史人物、歷史地理、文化史八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研究之不同面向,闡揚己身之真知灼見,指引一條理解歷史的明路。賓四先生治史數十年的方法、見解之本源,皆在此闡明,對於歷史研究的入門者而言,是必讀之作。
 
  【全新設計藏書票】
  以精緻線條與圖騰拼貼的山河,呈現國學大家錢穆之文人氣質,而其思想之影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人之生命乃天地大生命中一小生命,如川流中一水滴,故其生命實在孤獨處。」──錢穆
 
本書特色
 
  1.史學名家的史學方法,邀請讀者認識大師如何做學問
  2.本書從多種面向探討治史之法,深入淺出
  3.從錢穆的史學方法中,可以看到錢穆的歷史哲學、以及如何面對世界的思想
《西域考古發掘報告:樓蘭古城與漢晉時期交通網絡研究》 作者: 王建國 著 出版社: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 裝幀: 精裝 頁數: 約 680 頁(含大量圖版與附錄) 出版年份: 2022 年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考古學家王建國教授及其團隊歷經十年時間,在新疆羅布泊地區進行系統性考古發掘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聚焦於樓蘭古城遺址的最新發掘成果,並將其置於漢晉時期絲綢之路中段的宏大歷史背景下進行深入剖析,旨在重建當時西域地區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宗教信仰及其與中原王朝的互動模式。 第一部分:樓蘭古城遺址的時空定位與地層學分析 本書的開篇,作者首先對樓蘭古城遺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變遷進行了詳盡的描述,這是理解該城興衰的關鍵。隨後,基於嚴謹的田野考古工作,本書詳細展示了樓蘭古城自其雛形出現至最終廢棄的完整地層序列。 核心章節: 1. 地層學劃分與年代測定: 通過對數百個採樣點的碳-14測定、樹輪定年以及陶器類型學的分析,確立了樓蘭城不同歷史階段的精確時間框架,涵蓋了從戰國晚期至魏晉的數百年歷史。 2. 聚落形態演變: 剖析了城牆、宮殿區、民居區、佛寺區等主要功能區域的空間佈局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和政治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和重構的。特別是對於漢代城牆結構與晉代加固的對比分析,揭示了防禦需求的變化。 第二部分:出土物質文化與社會經濟形態重構 本書的精華部分,在於對發掘出的豐富物質遺存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分析,從而還原樓蘭地區的日常生活圖景。 一、 建築與材料科學研究: 詳細記錄了樓蘭木結構建築的類型,特別關注了當地特有的“柳絮土坯磚”技術。通過對建築材料的微觀分析,探討了古代西域居民在極端乾燥環境下所採用的工程技術與資源利用策略。分析了胡楊、羅布麻等本土材料在不同建築部位的使用比例與功能差異。 二、 紡織品與服飾文化: 本書收錄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絲織品殘片,這些發現極具學術價值。 絲綢技術的傳播與創新: 不僅有典型的漢代錦紋樣式,還發現了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羊毛、麻混紡織品。通過對經緯密度、染色工藝的分析,探討了樓蘭在東西方絲綢貿易中的中轉與加工地位。 服飾的文化交融: 根據出土的服飾殘片,結合墓葬習俗,重構了樓蘭上層社會的著裝特徵,突顯了其深受中原漢文化影響的同時,又保留了與遊牧民族接軌的實用性特徵。 三、 農業、畜牧與貿易網絡: 基於對糧食遺存(穀物、豆類)和動物骨骼的分析,本書重建了樓蘭的生態農業模式。 灌溉系統的考古證據: 首次公開了部分早期地下暗渠(坎兒井系統雛形)的發掘細節,評估了其在維持綠洲生存中的關鍵作用。 錢幣與貿易證據: 對出土的各類貨幣(五銖錢、半兩錢、羅馬金幣碎片、波斯薩珊銀幣)進行了詳細的清點與分類,通過對比不同時期錢幣的流通比例,科學地勾勒出樓蘭在漢代對東方貿易的依賴性,以及在魏晉時期與西方經濟聯繫的強化趨勢。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與文字資料的解讀 樓蘭作為佛教東傳的重要中繼站,其宗教遺存一直是研究熱點。 一、 佛教遺蹟的再考察: 本書詳細記錄了佛寺遺址中壁畫、雕塑殘件的發現情況。重點呈現了在佛塔廢墟下發現的一批木簡與紙質文獻殘片。 文獻的初步整理與研究: 雖然多數文獻殘破不堪,但部分可辨識的殘片涉及犍陀羅語、梵文及古漢語的經文抄本。作者團隊對這些文獻的內容進行了初步的學術性解讀,涉及了部派佛教的早期傳播特點。 二、 漢晉官方文書與私人信札: 最為珍貴的發現來自於一處保存相對完好的晉代行政文書堆。 政治隸屬關係的實證: 對於文書中出現的朝廷詔令、地方官員的奏報、稅收記錄(特別是“絲鹽雜稅”)的解讀,為研究漢朝對西域三十六國的實際控制力度,以及魏晉時期地方政權的自治程度提供了第一手的、無可爭辯的史料依據。 行政與司法結構: 書中還包含了一批關於土地糾紛、人口遷徙、徭役分配的文書,從微觀層面展示了樓蘭地方政府的行政運作模式。 總結與展望 本書不僅是對單一遺址的報告,更是對漢晉時期中原王朝與西域邊疆互動模式的一次全面、立體的學術檢視。作者在報告中提出了關於樓蘭衰亡是氣候劇變、水資源枯竭與上層社會固化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綜合假說,並呼籲學術界應更加重視利用現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對樓蘭周邊的未被發掘區域進行補充勘察,以期獲得更為清晰的歷史圖像。 本書配有百餘幅考古現場照片、精細的測繪圖、文物拓片與彩色圖版,是中國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及西域研究領域的學者和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图书目录

第一講如何研究通史
第二講如何研究政治史
第三講如何研究社會史
第四講如何研究經濟史
第五講如何研究學術史
第六講如何研究歷史人物
第七講如何研究歷史地理
第八講如何研究文化史
附錄
略論治史方法(民國二十五、六年《中央日報》文史副刊)
歷史教育幾點流行的誤解(民國三十年十一月《教育雜誌》三十一卷十一期)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199
  • 規格:精裝 / 176頁 / 15 x 21 x 2.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 (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 (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 (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 (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 (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 (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 (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 (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 (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 (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 (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 (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 (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以全新設計,將先生作品以高品質裝幀,隆重推出珍藏精裝版,沉穩厚實的木質色調書封,搭配燙金書名,彰顯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並附贈精美藏書票,期能帶領讀者重回復古藏書年代,品味大師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東大圖書    謹識
 
 
  近人治學,都知注重材料與方法。但做學問,當知先應有一番意義。意義不同,則所採用之材料與其運用材料之方法,亦將隨而不同。即如歷史,材料無窮,若使治史者沒有先決定一番意義,專一注重在方法上,專用一套方法來駕馭此無窮之材料,將使歷史研究漫無止境,而亦更無意義可言。黃茅白葦,一望皆是,雖是材料不同,而實使人不免有陳陳相因之感。
 
  此書乃彙集八次講演而成。在民國五十年,香港某一學術機構,邀我去作講演。歷史研究法之大總題,乃由此一機構所決定。我則在此講題下,先決定一研究歷史之意義,然後再從此一意義來講研究方法。故我此書,實可另賦一名曰中國歷史文化大義。研究歷史,所最應注意者,乃為在此歷史背後所蘊藏而完成之文化。歷史乃其外表,文化則是其內容。
 
  本此主要意義而分本講演為八題。最先是講如何研究通史,最後是講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實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則最好應以文化為其主要之內容。其間更分政治、社會、經濟、學術、人物與地理之六分題,每一分題,各有其主要內容,而以文化為其共通對象與共通骨幹。
 
  每一分題,在其共通對象文化大體系之下,各自地位不同,分量不同,其所應著重之材料與其研究方法亦隨而不同。讀者勿忘我此八番講演之主要意義所在,自將可見我此所講,語語有本源來處,亦語語有歸宿去處。
 
  此一講演集,先由我一學生葉龍君記錄講辭,再由我整理潤飾。民國五十年底,曾在香港出版。惟初版後未再付印。此版乃是在臺之第一版,內容一如初版,只在不關緊要之文字上稍有些少之改動。因初版並未有序,此版特為增入,以稔讀者。
 
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四月錢穆自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
 
附識
 
  此書多年絕版,今整理重印,略有增潤。並附錄早年兩文 「略論治史方法」、「歷史教育幾點流行的誤解」於后。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雙十節錢穆自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非常清晰,作者显然对历史研究的整个流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系统性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或研究成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循循善诱,从最基础的研究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搜集与辨伪,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再到最终的论证和写作规范,几乎覆盖了历史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我个人比较欣赏它在“史料批判”那一块的深入探讨,那部分内容简直是干货满满,教会了我如何去审视那些看似铁板钉钉的史实背后的潜在偏见和局限性。很多看似常识性的历史观点,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开始学会用“手术刀”般的眼光去解剖,这种思维方式的提升,比单纯吸收知识本身更有价值。虽然某些章节的理论密度稍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一旦领悟,对未来独立开展研究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看就是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著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能感受到编辑和出版社在细节上下的功夫。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又不失庄重的气质,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成了一种装饰,彰显着主人对知识的敬畏。不过,从外观来看,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且专业的,对于初次接触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高冷”,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工具书或者深度参考资料。内页的排版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的留白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笔记的历史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而言之,从“硬件”上看,这是一部制作精良、令人满意的作品,光是捧着它阅读,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论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小课题上,效果立竿见影。以往我总是在“感觉”和“直觉”上做文章,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缺乏根基,经不起推敲。这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清晰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构建有效的“研究问题”,如何构建跨学科的视野来辅助解释历史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描述上。特别是作者对于不同史学流派(如年鉴学派、微观史学等)的介绍和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让我明白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何能将同一批史料解读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方法的传授,远比阅读一本厚厚的史论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历史阅读者,逐步转变为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思考者。对于想从爱好者升级到专业研究门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学基础,如果对某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或概念一无所知,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仿佛是直接跳到了一个高阶讨论的房间里,门槛设置得比较高。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有些需要我去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更多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时间投入。尽管如此,这种略带“门槛”的设计,反而筛选出了真正对历史研究有抱负的读者。它不是那种“零基础入门”的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送给“进阶者”的秘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学界内部正在进行的争论和前沿趋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明白了“好”的研究和“平庸”的研究之间的关键区别究竟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手册”的僵局。在讲解了严谨的实证方法之后,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伦理和历史学家自我反思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探讨了历史叙事中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性对历史理解的扭曲等哲学层面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客观的研究,也无法完全摆脱叙事者的立场和时代的烙印。这种对研究者自身角色的关照,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学术责任感。这种对“史学精神”的探讨,是许多方法论书籍所欠缺的,也是我将其视为珍藏而非普通工具书的重要原因——它塑造的不仅是研究的技术,更是研究者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