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進興
图书标签:
  • 後現代主義
  • 史學
  • 史學研究
  • 歷史理論
  • 文化研究
  • 認識論
  • 方法論
  • 學術著作
  • 台灣史學
  • 修訂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全新改版

在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下
西方傳統史學節節敗退、面貌全非
與之相應的是逐步興起的後現代史學新論
西方史家如何回應這場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詮釋「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史學研究集大成者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後現代史學研究精華
  ★一部梳理西方史家如何回應後現代主義浪潮的經典之作

  十九世紀是西方史家的黃金年代,史學網羅各個領域,是各個學科的重要泉源,而以科學史學著稱的蘭克史學,更是當時史學界的核心。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來襲時,史學界的形勢驟變,轉而成為眾學科的「附庸」;後現代學者宣稱的「歷史之死」宛如喪鐘般,迴盪於史學界中。

  「後現代主義」是何方神聖?歷史學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

  ◎傳統史學的蛻變──後現代主義下西方史家的回應
  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軔於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席捲史學界,本以為只是學術史上尋常的新舊交替,後現代主義卻是要全盤否定史學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後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講求史實的西方傳統史學將不復存在,甚至認為「歷史」不過是史家的語言遊戲。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西方史家如何應對?

  書中即以西方史家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為核心,闡述在「歷史之死」的後現代主義環境下,西方傳統史家如何抵禦後現代主義,並從中吸取理論、化為自用,為歷史學拓展出不一樣的道路。比如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發源的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又或是有著「後現代史學祭酒」之名的傅柯(Michel Foucauli)。

  在西方史家的奮鬥之下,熔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後現代史學」問世,它逐漸脫去蘭克史學以來的實證史學,接納虛構的歷史。看似為史學開拓了新領域,卻也令史學陷入真實與虛構的拉扯之中。

  因此,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中國近代史學──「新史學」的誕生與來自西方史學的危機
  除談論西方史家與後現代主義的關聯外,本書亦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背景,從中參以中國史學議題,並援引西方史家的理論概念,為讀者梳理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

  在清末變局之下,標榜著「經世致用」的中國傳統史學受到極大的打擊,正當眾學者手足無措時,梁啟超以「新史學」為名號開史學改革之先,引入十九世紀西方史學中的「實證主義」,以史料為史學、改革中國治史方式。本以為能繼續地順利承繼西方史學,然西方史學界在十九、二世紀時同樣陷入「歷史主義危機」中,再加上以史料為核心的治史改革,使中國傳統史學從正統學門,逐漸流於單一的「史料學」。在此種情景之下,中國史學該如何發展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以外的其他历史学、哲学或文化研究类书籍的详细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语言自然: --- 《超越界碑:20世纪史学范式的流变与重构》 导言:历史的断裂与传统的重塑 本书聚焦于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领域经历的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范式转变。它并非简单罗列流派更迭,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革的核心哲学思潮——尤其是结构主义的消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以及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对传统历史叙事模式所构成的根本性挑战。作者从欧洲大陆哲学,特别是福柯、德里达以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探讨历史学家如何处理“实在性”、“客观性”和“意义”这三个核心问题,并试图勾勒出一条从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走向微观、多元、情境化叙事的新路径。 本书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基础的重建、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新兴领域的探索。 ---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重建——从科学到阐释的转向 第一章:历史学的“实在论”危机 本章追溯了20世纪初实证主义史学(Positivist Historiography)的巅峰及其内在的矛盾。重点分析了兰克学派的“如其本相”(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的理念如何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而动摇。我们审视了现象学史学(Phenomenological Historiography)的尝试,即如何通过引入主体经验和“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来补偿客观性的失落,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在普世性解释上的局限。 第二章:结构主义的召唤与符号的迷宫 本章详细考察了年鉴学派第三代(尤其是布罗赫和勒华拉杜里)在引入社会科学结构分析(如气候史、地理决定论的修正)时所表现出的雄心。然而,本书更侧重于分析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如何悄然渗透到史学内部,使得历史文本越来越被视为一种语言结构,而非对过去事实的直接映射。这一转变,为后续的“语言学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认识论的革命:知识与权力的交织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理论基石之一。它集中讨论了福柯的谱系学(Genealogy)方法论。我们不仅阐述了“知识-权力”(Savoir-Pouvoir)的互动机制,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谱系学如何挑战了历史学家作为“中立阐释者”的传统角色。历史不再是发现真理,而是揭示特定知识域(Episteme)如何被建构和固化,以及这种建构如何服务于现当代的权力部署。 ---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的革新——文本的解构与主体性的回归 第四章:叙事学在史学中的应用:故事的机制 本书认为,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种文学或修辞行为。本章系统梳理了鲁什(Ricoeur)的叙事时间理论,探讨了“指涉”(Reference)与“虚构”(Fiction)在历史写作中的张力。历史学家如何选择开端、高潮和结局,如何运用隐喻和转喻,这些修辞策略如何共同塑造了历史的“可信度”,而非仅仅反映了“历史事实”。 第五章:微观史学的兴起与“卑微者”的证词 在对宏大叙事的反思中,微观史学(Microhistory)成为一种重要的反制力量。本章分析了吉兹伯格、戈洛宾等人的实践,探讨了“深描”(Thick Description)如何从人类学的工具转化为史学的核心方法。关键在于,这种方法如何处理缺乏书面档案的“无声者”(The Voiceless)的经验,以及档案本身的“缺席”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证据来源。 第六章:记忆、创伤与集体无意识 本章转向“文化转向”的第二个重要维度:集体记忆的研究。我们区分了“历史”(History,作为学术学科)与“记忆”(Memory,作为社会文化实践)。通过对诺拉(Nora)的“场所”(Lieux de Mémoire)概念的批判性吸收,本章探讨了创伤记忆(Trauma Memory)如何构造民族身份和历史创伤。这要求历史学家必须同时具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洞察力。 --- 第三部分:新兴领域的探索——边界的消融与跨学科的视野 第七章:物质文化史:触碰过去 本书将物质文化史视为对纯粹文本依赖的一种修正。本章探讨了从艺术史、考古学中借鉴而来的方法,关注日常物品、技术和空间是如何承载和再现历史意义的。例如,一个简单的工具或一座建筑的布局,如何揭示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分工和审美规范。 第八章:全球史与域外视角的引入 面对民族国家史观的局限,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兴起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本章重点讨论了“世界体系论”的遗产,并分析了如何通过“跨区域比较”(Transregional Comparison)和“连接”(Connections)的研究范式,来超越传统的区域中心主义,构建更具流动性和互涉性的历史图景。 第九章:数字人文与史学的新前沿 在本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审视了信息技术对历史研究的冲击。本章探讨了“大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潜能与陷阱。如何利用计算方法处理海量文本(如文本挖掘、网络分析),以发现传统阅读方法可能忽略的宏观模式,同时,如何警惕算法本身可能隐含的、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过度简化。 --- 结语:面向未来的史学实践 最终,本书呼吁一种审慎的、具有自我反思意识的史学实践。历史学家不再是唯一的“真相保管人”,而是复杂的意义建构者。未来的史学研究,需要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以更开放的心态吸收哲学思辨、符号分析和新技术的工具,以应对一个日益碎片化、多元化和不确定的世界对“过去”提出的新疑问。 本书旨在为致力于当代历史理论学习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史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理论地图。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從理學到倫理學》、《學人側影》等書,著作有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譯文。
 

图书目录

修訂二版序
前言:往事不可追憶
第一章緒論:後現代主義與「歷史之死」
第二章反人文主義的史學:傅柯史觀的省察
第三章「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與歷史語藝論
第四章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
第五章「文本」與「真實」的概念:試論德希達對傳統史學的衝擊
第六章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第七章後現代史學的報告(代結論)
附錄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1.Postmodernism and “the Death of History”
2.The Historiography of Anti-Humanism
3.“History as Literature” Reconsidered
4.Reading Theor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5.Text and Truth
6.The Rise of Narr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7.A Report o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lieu of conclusion)
Appendix: The Dual Cris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marks on the Birth of the “New History” and Its Predicament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5608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2 x 23.2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修訂二版序

  據出版社告知,拙作擬再版,故要求略加修訂。以下則就本書的際遇,略書數語。拙作繁體字版原刊行於臺北2006年;兩年後,北京三聯書店復發行簡體字版;不意竟獲彼岸前輩學者謬讚,謂拙作「對這些學者的理論及其影響的論述,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直透根底,國內學界總體上無出其右者。」蓋乃不虞之譽。

  或許緣此之故,對岸標竿學誌──《歷史研究》方邀請我撰述〈後現代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2013)一文。按西方學風瞬息萬變,常令局外人目眩神移。曾幾何時,後現在主義的思潮從風吹草偃之姿,逐漸平息,甚或部分已消融為主流意識,而視為當然爾。拙作的評價則不免毀譽參半。從甫刊行,即受到少數前輩學者的側目,認為後生小子逐風競異,殊不可取。另方面,我之前的導師陶晉生院士,則勉勵有加,鼓勵我寫成英文,因為我的表達方式,概念性太鮮明,並不太適合中文歷史學界閱讀。但是由於精力有限,我並沒有進行這項工作。

  取而代之,則是2015年應臺灣師範大學,及2016年北京大學之邀,發表了〈歷史的轉向: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上述兩篇論文最後均收入近作《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破與立》(香港中文大學,2021、臺北允晨公司,2022)之中。有興趣的讀者容可取閱,其中的變化則不再贅述。

  總之,鑑於數十年學風的變遷,個人有項心得與觀察,可與讀者分享。縱使探討固有的史學,取資異文化作為參照系,往往令人一新耳目,啟發良多。
 
  回溯我的史學涉獵始自《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1992),終迄《歷史的轉向》(2021),加上本書(2006),恰構成個人史學探討的三部曲,投入時間綿延逾四十年,經歷了不同史學浪潮的起伏。於今回顧,不失為極具樂趣的智識之旅,敝帚自珍,但願與本國史學工作者共勉之。又拙作再版訂正,承蒙林易澄博士協助以及陳盈靜女士的訂正,謹此一併致謝。

黃進興謹誌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2022年11月1日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