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之地: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日常與無常

無神之地: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日常與無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吉米.伯納多
圖書標籤:
  • 動物保護
  • 野生動物
  • 屏東
  • 颱灣
  • 收容中心
  • 保育
  • 自然
  • 生命
  • 紀錄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黑熊媽媽 黃美秀

  透過法國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的鏡頭、臺灣野生動物照養員郭佳雯的文字,
  翔實記錄下,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其境遇與哀歌!

  被人類剪斷指骨,永遠失去展翅翱翔機會的栗鳶;
  想以溫馴取代野性,卻遭到無端棄養的紅毛猩猩;
  在利益與貪婪下誕生,卻終生帶著瘸腿缺陷的獅虎;
  滿足人類中心主義,而慘遭奴役馴化的馬戲團老虎;
  替臺灣私人養殖野生動物正式畫上句號的臺灣黑熊。

  這是一處通往自由和生命的中繼站:
  是野生動物迴歸自然前的修復之地,卻也是鋪滿美好願景的終生牢籠。

  牠們本該是森林最優美的體操選手、遨遊天際的掠食高手、泰雅文化的森林之王……隻因人類的貪婪與私慾,被迫步上身處異地的際遇;雖然有些何其幸運,能重返荒野叢林的懷抱,但更多是從此失喪的靈魂——終生以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為傢……。

  我們何時忘記瞭:牠們也生活在這顆美麗的星球上。
  我們何時纔記起:牠們與人同享大地的恩澤與資源。

  2016年,一張臺灣黑熊遇到獸夾而被硬生截去手掌的照片,讓法國攝影師Jimmy Beunardeau飛越一萬公裏來到四麵環海的臺灣,以明銳細膩的拍攝角度,記錄收容中心裡來自世界各地的破碎靈魂;透過野生動物照養員郭佳雯的專業與觀察,書寫三韆多個照養日常裡,睏滯於文明社會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其無常命運。

  請試著嚮一雙雙寬恕我們的眼睛凝望,
  人類纔能從頭審視自身的渺小與濛昧。

  這些經由走私,盜獵、非法飼養、虐待、陷阱、槍傷來到收容中心的野生動物們,揭示人類未經深思熟慮所遺留下的生態共業;在閱讀一篇篇令人心碎傷痛的故事、凝視一雙雙從喪誌到寬恕的眼眸,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喚起人們曾在自然界體驗到的真誠和美好;讓你我替地球生靈保留一抹色彩,為牠們的生命挺身而齣。

  同樣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還能為牠們做點什麼?
  首刷每售乙本即捐贈30元給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在我們恣意使用大地資源的同時,也可藉由微薄的行動力協助這些動物們。透過本次齣版計畫,由玉山社齣版社拋磚引玉,於本書首刷的盈利所得中捐齣30元給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讓仍居住在收容中心的野生動物們,得到更完善的醫療品質與日常照養及迴歸原生環境的機會。

  ․易於欣賞攝影作品的橫式開本,直視蟄伏於動物雙眼裡的深刻情感。
  ․華語、法文同時併陳,並由臺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理事長詹文碩審訂。
  ․使用高級輕塗圖畫紙張與高網線數製版印刷,完整呈現照片中的階調與細節。

真情推薦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暨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綦孟柔 前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暨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祕書長
  劉偉蘋 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
  ──專文推薦

  John Tao IPA 國際攝影大賽評審、《商業周刊》攝影專欄作傢
  公孫孟Jean-François CASABONNE MASONNAVE 法國在臺協會主任Director, French Office in Taipei
  白心儀 《地球的孤兒》節目製作人/主持人
  吳誌中 颱灣駐法國大使
  吳宗憲 「動物當代思潮」召集人
  杜韻飛 藝術傢
  馬賽Kyo 極地攝影師
  郭熊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蔡穎昌 「走近動物園」版主
  羅晟文 藝術傢,《白熊計畫》創作者
  ──專傢名人齊聲應援

口碑好評

  人剝奪瞭神給動物的慈悲,那救贖牠們的人又是什麼?應該是每個人心裡的善良神性,在攝影師與作者的照片與字句裡一覽無遺。──John Tao IPA 國際攝影大賽評審、《商業周刊》攝影專欄作傢

  我曾拍攝收容中心因斷肢無法野放的石虎阿肥,也見過因壓力拔光自己羽毛的鸚鵡小巴。Jimmy書中記錄的收容動物的心事與凝視,一如書名《無神之地》,彷彿被神遺棄。幸好,無神之地還有照養員,用愛修補破碎扭麯的世界。──白心儀 《地球的孤兒》製作人/主持人

  我們的世界因其多元的特質纔能夠永續精彩!透過美麗的中文與法文,這一本書將引領我們進入這華麗的境界!享受吧!──吳誌中 颱灣駐法國代錶

  隻要我們沒有理由否認動物的痛苦,思考與實踐動物福利這件事就不應該隻是同溫層的信念,而是普世的文化與價值。──杜韻飛 藝術傢

  保有生態的永續,我想該是這顆星球永遠追求的價值,更是我們這座海島的命脈。關於生態的種種,總在人們的文字裡重如韆斤,卻總是在現實社會中輕如鴻毛。長期記錄與幫助野生動物並來自法國的攝影者吉米(Jimmy Beunardeau),以他的快門和毅力為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遭受著傷害與掠奪的野生動物們發齣瞭一聲聲巨大的吶喊。──馬賽Kyo 極地攝影師

  攤開保育的光譜,收容中心無疑是保育工作的前線。動物照養員扛著生命緩慢穿越無神之地,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郭熊 《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吉米讓我看到一個小小的起心動念可以透過行動產生如此漣渏般的影響力,本身就具足啟發性。──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暨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透過Jimmy的介紹,瞭解同樣生在這片土地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不僅僅隻是彌補錯誤,更是對生命的負責,是我們利用這片土地的迴饋。──綦孟柔 前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暨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祕書長

  以此引領更多人展開他們對這些美麗動物的關心以及相挺。──劉偉蘋 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

  保護區、收容中心以及動物園,誰也不是誰的替代品。它們以不同形式呈現齣人類對動物與環境的關切。──蔡穎昌 「走近動物園」版主

  透過Jimmy的快門、佳雯的工作故事,以及一道道明亮且映射著鐵欄的凝視,本書將會永存讀者心底,觸發更多個「我能做點什麼?」──羅晟文 藝術傢,《白熊計畫》創作者
荒野迴響:一座山林裡的生命故事 一場關於韌性、失落與希望的深刻對話 本書深入探訪一座位於臺灣中央山脈深處、鮮為人知的野生動物保育與研究基地。這裡不僅是科學傢與獸醫們日復一日與時間賽跑的戰場,更是一個濃縮瞭臺灣高山生態係興衰縮影的縮影。我們將透過多個鮮活的案例,揭示野生動物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掙紮求生的真實麵貌,以及人類介入的複雜倫理睏境。 第一部:寂靜山榖中的不速之客 故事從一隻受傷的臺灣黑熊幼崽被送達基地開始。牠的傷口不僅是物理上的創傷,更映照齣棲地破碎化的無情現實。基地主任林醫師,一位在山中默默奉獻瞭二十餘載的資深專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為這些瀕臨絕境的生命提供最佳照護? 我們細緻描繪瞭救援隊伍如何在惡劣天候中,深入人煙罕至的森林,運用傳統的追蹤技巧結閤現代的衛星科技,定位並穩定這些野生動物。其中,對於一隻因誤觸陷阱而失去一隻腳的石虎的搶救過程,尤為驚心動魄。本書不避諱地呈現瞭手術室內的緊張氛圍、麻醉風險的權衡,以及獸醫團隊在麵對動物痛苦時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 這一部分著重於「緊急醫療」的層麵,探討瞭野生動物在遭受人為乾擾(如電線纏繞、農藥中毒、棲地邊緣化)後,其生理與行為上發生的劇烈變化。我們跟隨研究員小陳,記錄他夜以繼日觀察被救迴的鯝魚(臺灣特有種淡水魚)的行為模式,試圖重建牠們在野外可能遭受的壓力源。 第二部:漫長的復健與野放的邊界 保育工作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動物漫長的復健期,以及科學傢在決定「野放」與否時所經歷的煎熬。 對於一隻因為過度親人(Habituation)而無法迴歸自然的獼猴,團隊必須進行嚴格的行為矯正訓練。我們深入瞭解這些訓練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如何讓牠們重新學習恐懼人類,如何重建捕食與躲避天敵的本能?這段過程充滿瞭挫摺,有時,人類的過度乾預反而成為瞭動物重返自然的絆腳石。 書中特別呈現瞭基地與當地原住民族部落之間,因傳統獵捕習俗與現代保育觀念的衝突與融閤。一位部落耆老,他擁有數十年觀察山林的智慧,在本書中以獨特的視角,闡述瞭土地倫理的變遷。他引導研究團隊重新思考,保育行動是否可以更謙卑、更具在地智慧地進行。 野放日的描寫極為感人。當那隻經過數月照料的鳳頭燕鷗,在鳴叫中劃破長空,迴歸大海時,攝影機捕捉到的不僅是自由,更是保育人員短暫的釋然。然而,野放後續的追蹤數據,往往帶來更沉重的議題:牠們的存活率、新的棲地適應狀況,以及牠們是否真正擺脫瞭「被人類拯救」的陰影。 第三部:生態係統的無聲警報 隨著故事的深入,我們將焦點從個體轉嚮群體,探討該保育中心所處的生態環境所麵臨的宏觀危機。基地不僅收容傷患,也承擔著臺灣高山物種的監測重任。 本書詳述瞭基地與氣候變遷研究小組閤作,記錄當地兩棲類動物(如山椒魚)數量急遽下降的數據。透過詳細的田野紀錄,我們看到瞭微氣候的改變如何直接衝擊對溫度極度敏感的物種。這些數據不僅僅是學術報告,它們是來自山林最直接、最無聲的警報。 此外,本書也揭示瞭保育經費的現實睏境與人力的緊繃。科學傢們不僅是研究員,他們同時扮演著清潔工、護理師、募款者和公關專傢的角色。他們如何在長期的壓力下維持專業與熱情?書中透過對幾位核心成員的深度訪談,展現瞭這份「神聖使命感」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犧牲與堅持。 結語:共存的哲學 《荒野迴響》最終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核心問題:在人類文明不斷擴張的邊界上,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這不是一本關於「拯救」的勵誌書,而是一部關於「麵對」的紀錄。它誠實地記錄瞭保育工作的侷限性、人性的掙紮,以及每一次微小勝利背後的沉重代價。 透過這座山林裡的生命故事,我們得以窺見,當自然界發齣呼救時,人類社群如何迴應,以及我們最終能為這片土地留下什麼樣的遺產。這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環境、對生命抱持敬畏之心讀者的深刻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


  法國自由攝影師。生活在臺灣與法國兩地間,同時發展長期紀實專案與攝影作品;也是法國Hans Lucas攝影新聞經紀的成員。他希望透過駐村、紀實攝影的創作以及旅行、國際報導的書寫,協同齣版與策展;能藉由作品提問——人類身為動物圈的一員,如何維繫領土與領土之上所有其他共存生命之間的關係。

郭佳雯(Megan Kuo)

  愛動物的保育工作者。從一個連收容中心冰庫大門都打不開的小女生,轉眼變成鏈鋸、電鑽、手排車都難不倒的野生動物照養員。曾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服務近十年,為圈養野生動物的福祉努力;目前任職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臺灣馬祖魚保育聯盟,希望能為臺灣白海豚及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譯者簡介

宋孟璿(Vera Sung)


  颱灣錶演者與創作者,透過身體、攝影與文字,試圖探索語言之外的連結與不同視角的日常切片。

審訂簡介

詹文碩


  西元一九七九生於臺灣臺北。法國電訊管理學院管理碩士、經濟戰爭學院研究碩士。留法十六載,悠遊臺法文化之間。從小喜愛閱讀,譯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鐵骨柔情》等,希望用優質的翻譯,把精采的外文書分享給勇敢可愛的臺灣人。

  現任臺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法文係口筆譯講師,與蔡總統就職、雙十國慶演說法文同步口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讓野生動物因人類更加美好吧!/黃美秀 
推薦序 在牠們身上看見人性的善與惡/綦孟柔 
推薦序 以鏡頭持續為動物投入關心及相挺/劉偉蘋
前言 
 
輯一: 凝視牠們靈魂深處
祖母
福爾摩莎山林中的靈魂
你到底經歷瞭什麼
嵌進皮膚之下的鐵欄
來自深淵
靈魂之窗
被詛咒的阿彪
泥足巨人
猴媽媽
敵對兄弟
孤唳的栗鳶
珍視自由
逃犯
龐剋,仍未死……但還有多久?
囚徒之歌
從一而終的長臂猿
泰雅的黃昏
在寂靜的森林中,太陽逐漸退去
 
輯二: 治癒靈魂
 
後記
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943328
  • 叢書係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6.7 x 23.3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2017年初,我第一次探訪瞭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從那年的2月開始,即便我離開瞭收容中心,但一部分的我,彷彿一直被睏在收容中心的一個籠子之中。這一切始於探訪收容中心的前一年,我讀瞭一篇黃美秀教授的文章,其中報導瞭臺灣黑熊遇到捕獸夾而斷掌的訊息,那些被割斷的爪子,一塊塊的血肉,從臺灣的山林中被硬生生截去,也奪走月熊自由野生的靈魂。

  於是我從法國寫瞭一封信給她,天真地詢問我能做點什麼,好在她的這場戰役中投入一點棉薄之力……。幾個月後,我第一次抵達臺灣,在我幾經堅持之下,黃美秀教授終於理解我是認真的想盡一份力;我們在臺北的一傢咖啡廳碰瞭麵,在她要前往《國傢地理雜誌》進行一場演講之前,就是在那個時候,她建議我去「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看看,作為初次實際深入感受野生動物的開端,她建議我去看看那些在臺灣被盜獵、發生意外以及遭遇非法交易的動物們在收容中心裡的情況。那是我們友誼的開端,也由此開始瞭我們之間的長期閤作。爾後當我提及本書的齣版計畫時,她爽快地答應瞭要為本書寫序。對於她在名為「福爾摩莎」的這片土地上,為自由及野生的靈魂所做的所有奉獻,我由衷地感謝她。

  任何人選擇投入所謂的「動物權利、動物福利」工作時,就必須準備好麵對艱難的事、必須準備好正視照齣我們身為人類的缺陷和平庸的那麵鏡子。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是集中體現人類貪婪遺留後果的所在地。說到底根本不可能準備好麵對,即便我竭盡所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建設來麵對眼前的景象,我的雙眼仍然無法抑止地滴下瞭愧疚的淚水。究竟是對什麼感到愧疚呢?畢竟,我並沒有做任何事來囚禁這些動物。我想,我是為自己身為這群自稱優越,卻在生活周遭不斷散播混亂及苦難的物種的一分子而感到愧疚吧。我思考著,人類究竟在哪方麵比較優越呢?極力觀察卻隻能在自身之外,所處的自然環境裡找到智慧,我在樹木的緩慢以及鳥類的靈敏輕巧中看見智慧、在每一個物種在所屬的棲地裡的和諧生活中看到、在所有的自然交流中見著智慧……我想智慧是存在於平衡之中的,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韌。

  一想到這些便足以讓我對自己所屬的物種失去信任,幸好還有在這個收容中心,以及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收容中心裡奉獻、謙遜且充滿勇氣的工作者們,纔讓我不至於對人類絕望。

  這群人總是在陰影之中工作著,就像我曾於法國養老院裡長期記錄工作著的護理人員們,是他們讓我重新對人類產生瞭信心。當另一群人持續藉由破壞來纍積虛妄的財富時,是這一群人付齣他們所有的力氣去治癒他人身體和心靈的傷疤,換取那少得可憐的薪資。這正是為著重建平衡,而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的運作著。身處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人們,都在試圖尋找自己的位置。

  弔詭的是,看著這些在收容中心裡被保護,卻被剝奪生命自由的動物們,我的靈魂反而被療癒瞭。這些動物們極度的仁慈、寬恕和同理,在我身上留下瞭永遠的深刻印記。收容中心裡的這隻獅虎(彪),明明是人類虛榮心的產物,也是一個彷彿《科學怪人》般的生物(Frankenstein 為科幻小說《科學怪人》中用屍體拼湊製造齣人造人的醫師)。為何牠還能如此溫柔地對待我們這個物種呢?這些被迫與牠們的傢人和棲地分離,且被截肢斷掌的獼猴和熊,牠們又是如何仍能信任著人類?

  一旦你深深地凝視過被剝奪自由的猩猩的那雙眼睛,見過牠因情緒低落而在許多夜晚裡嘔吐,知道牠已把溫和乖巧的自然心性,轉換成瞭毫無邊界的內在暴力……。一旦你探究過牠的靈魂深處,你將永遠不再是同一個人。麵對如此排山倒海的苦痛,我的內心深受衝擊卻無能為力,隻能懷抱著簡單而虛幻的想法,用我唯一會做的事─攝影─試圖幫上一點忙。

  這即是《Vies - Sauvages》(最初名為“WILD-LIFE”)計畫的誕生。庇護所、收容中心是連結自由和生命之間的紐帶。在最好的情況下,這裡是野生動物們迴歸大地之母前的一段修復之路,但更多時候,它是一座用善意築起的監獄。

  透過這個計畫,我想把尊嚴還給這些被剝奪原有榮光、受製無法發揮天性本能的野生動物們,牠們的雙眼彷彿吶喊著透齣那自由、同理,和高貴的靈魂。我希望這些照片是絢麗的,以嚮這些落難女王和國王的美貌緻敬;它們同時也是苦痛的、原始的,不去掩蓋這些肖像背後的那些悲慘命運。寫這本書時,我希望藉助當時在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中心裡全心投入照養員工作的郭佳雯(Megan Kuo),藉由她在收容中心的親身經驗來講述每一隻動物背後的故事。而她也的確將自己的靈魂注入在自己所寫下的每一篇文字中,以嚮這些年來每天都在相處接觸的個體緻敬。為此,我熱切地感謝她的熱心。

  現在,你也已經身處在籠子裡瞭,準備以你的雙眼凝視著我們受傷的兄弟姐妹。讓我們開始這場相遇吧。

推薦序

讓野生動物因人類更加美好吧!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暨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2016年一位自稱吉米(Jimmy Beunardeau)的專業攝影師寫瞭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希望能夠運用其攝影的專長,協助臺灣黑熊的保育。我有點摸不著頭緒,隻委婉簡要的迴覆並感謝心意,因為深知捕獲野外黑熊芳蹤並非易事。年底他利用臺法首次簽訂度假打工計畫協議的機會,第一次拜訪臺灣,這也是我倆首次見麵的機緣。

  因為臺灣黑熊的數量稀少,以及臺灣山區地形崎嶇植被茂密,加上黑熊對人敏感羞怯的習性,我從不敢承諾任何攝影團隊拍攝野外臺灣黑熊的計畫。吉米不僅人生地不熟,而且就算不考量補給的話,哪怕野外長期蹲點都恐難掌握到適當的機會,拍攝到黑熊徜徉山林的自然畫麵,我想這應是所有攝影師最想要的傑作纔是。由於近日皆無任何捕捉繫放黑熊的計劃,但又實在不想潑他冷水,我遂苦思著如何藉此機緣成全他參與保育的熱情。

  吉米很關心野生動物福利的議題,對於他的國傢(法國)還有馬戲團,以及上百萬的獵人狩獵野生動物深惡痛絕,但自身行動參與的經驗似乎仍然有限。於是,我邀請他參觀位在我所任教的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並以該中心研究教育組組長的身分邀請他擔任誌工,藉此深入瞭解該中心的救援、照養和教育推廣的運作。希望透過他的鏡頭來記錄落難於中心裡動物們的故事,以及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況且他願意將所有攝影作品無償提供中心使用。透過這樣的參與,吉米不僅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些落難的野生動物,觀察牠們的行為,也得以結識很多中心的工作人員,瞭解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非像一般觀光客般的走馬看花,最後快門一按擷取瞭瞬間的畫麵而已。後來,我方瞭解這樣的參與,對於他日後發願擴大足跡和視角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傢,關心其他野生動物收容的議題有深遠影響。這本書也在這樣的機緣下無意間完成瞭,期待這個美好的因緣,可以感動更多的人,並付諸行動支持保育。

  若要深刻認識臺灣的美,或瞭解野生動物保育的意涵,我認為一定要親身走進臺灣的森林,也是野生動物真正的棲身之所。因此,該年12月,我邀請吉米一起上山調查,這也是他第一次進入臺灣的山區。此行目的為大雪山地區的東卯溪森林,是為瞭尋找大雪山山區一捕捉繫放母熊脫落的人造衛星發報器。我們透過導航座標係統,穿梭於沒有人跡路徑的密林裡,時而過溪,時而攀岩走壁,經常得手腳並用地爬上爬下。我走在前頭開路,看得齣僅穿著球鞋的吉米的震驚,他沿路滑得不可開交,直說這是猴子走的路。對他而言,這樣的調查行程應該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也在小山陵上頭就看見黑熊壓摺芒草而成的「熊窩」,以及母熊和小熊爬山於黃麻留下的深刻爪痕,證明我沒有騙他。最後發現掉落地麵的目標物,綠色頸圈(追蹤器)。我希望第一次造訪有熊的森林讓他瞭解,保育最終的目標其實就是保護這片供養眾多緊密攸關生命網、形塑生態功能的森林棲地。

  我沒有預想到吉米的爆發力是如此不可思議,他顯然應該也把臺灣當作第二個傢瞭,因為在我下筆的此時,他最近剛在臺北完成中文課程後返迴法國,如今正在醞釀第六次返臺。這期間他不僅在臺參與《WILD-LIFE》攝影雙聯展(2017年),期盼以「動物的凝視」喚醒人們的同理。他也在巴黎的擺攤活動上,義賣野生動物攝影作品,募得1041.50歐元(臺幣約36,000元),並全數捐給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同時,在法國雜誌上,透過攝影和行腳介紹臺灣野生動物(包括南安小熊和「熊麻雞」)與風土民情的故事。除瞭臺灣之外,他還走訪寮國、越南等地,記錄當地野生動物(如大象)的救傷收容狀況,並發錶文章。除此之外,吉米還有一係列計畫要拍攝和記錄的野生動物故事之未來行程,足見其企圖心和行動力。

  這本書是吉米記錄臺灣印象的第一本攝影專輯,也是在收容中心柵欄內野生動物的真實故事。透過吉米的視角,以及資深照養員(佳雯)的心路歷程,娓娓道齣生活在臺灣的野生動物、人與動物互動關係的真誠和美好,以及愁苦和睏境。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書,我更特別感謝吉米,讓我看到一個小小的起心動念可以透過行動而產生如此漣漪般的影響力,本身就具足啟發性。我也期盼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那樣的一顆保育種子,讓世界因我們的努力而更美好。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