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帝國主義的瓦解: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一戰後,帝國主義的瓦解: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于真
图书标签:
  • 一战后史
  • 帝国主义
  • 战争赔款
  • 军备竞赛
  • 国际关系
  • 革命
  • 二战背景
  • 凡尔赛体系
  • 民族自决
  • 欧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戰史╳戰場╳戰役╳戰將╳戰事
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
極具歷史性、資料性、權威性和真實性!

【結束了戰爭和動盪的舊時期,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是關係人類命運的大決戰
本書將帶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背景

  ▎帝國主義的新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同盟國徹底失敗,協約國付出極大代價而獲勝。這場戰爭意味著帝國主義的暫時衰落,國際關係將發生新的變化。

  ◎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
  以《凡爾賽條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基本構成戰後國際關係,主要是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系,通常稱為「凡爾賽體系」。帝國主義企圖透過國際聯盟製造和平幻覺,以鞏固巴黎和會所形成的「新秩序」。國際聯盟對日、德、義的侵略行動不但未加制止反而縱容包庇,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歐洲國家的革命浪潮

  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國家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以及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1918~1923年間,歐洲掀起了革命浪潮,震撼著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這一連串的群眾抗爭、武裝起義匯合成為衝擊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洪流、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全面危機。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人民的生活水準明顯下降,失業成了廣為流行的瘟疫。工人罷工此起彼伏、中小資產階級掀起陣陣抗議聲浪。

  ▎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朝鮮爆發反日示威遊行

  「三一運動」雖然屬於自發抗爭,缺乏統一領導加上力量對比懸殊,最終失敗,但仍打擊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迫使日本不得不撤換總督,將「武斷政治」改為「文化政治」,在經濟上做出某些讓步。

  ◎土耳其的全民抵抗運動
  在鄂圖曼帝國的廢墟上,土耳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並建立了新的民族國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贏得勝利的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印度的驅逐殖民者抗爭
  1919年3月18日,殖民當局頒布一項由英國法官羅拉特為首制定的鎮壓印度民族運動的法案。該法案授予總督特別全權,可對認為有嫌疑的人加以逮捕、搜查,不經審訊予以監禁,被捕者不得請律師辯護,從而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抗議,展開了大規模的反英抗爭。

  ◎阿根廷民眾的罷工抗爭
  1919年1月初,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人舉行罷工時遭英國華森公司冶金廠資方雇傭的暴徒槍殺。1月7日,又一家工廠舉行工人集會時,遭到警察開槍鎮壓。9日,爆發全市總罷工,20萬工人為死難戰友舉行葬禮時又遭軍警射擊。工人壓抑的怒火徹底爆發,他們與軍警展開激烈的巷戰並獲得了勝利,控制該市好幾天。後來,軍隊調來大砲轟炸工人們占領的地方、炸毀了街壘、拘捕了罷工工人,起義於1月15日被殘酷鎮壓,死難達數千人。這一慘案在阿根廷歷史上被稱為「流血週」。

  當我們回首歷史,不應忘記戰爭帶來的破壞和災難,
  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

本書特色

  本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演變為主軸,貫穿了主要歷史時期、戰場、戰役和重要軍政人物,多角度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歷史的幽谷與新秩序的萌芽:從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的嬗變 這部著作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從中世紀的蒙昧桎梏中掙脫,邁向現代世界的曙光。我們的敘事將聚焦於約公元 14 世紀至 18 世紀末這段波瀾壯闊的時期,這不僅是藝術、哲學和科學迎來復興的時代,更是社會結構、政治權力基礎以及人類自我認知發生根本性重塑的關鍵階段。本書旨在解析,在沒有 20 世紀那種全面戰爭陰影籠罩下,歐洲社會如何一步步積累起引爆後世劇變的能量。 第一部:思想的覺醒與人文的重塑 (約 14 世紀至 16 世紀) 本書的開篇將細緻描繪文藝復興的源流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差異性發展。我們將考察人文主義(Humanism)如何從義大利的城邦中興起,挑戰以神為中心的古典宇宙觀。重點將放在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先驅如何重新發掘並詮釋古希臘羅馬的文本,從而將人的潛能與理性置於核心地位。這場對古典智慧的「重新發現」,實質上是一場針對現存思想體系的溫和但堅定的質疑。 隨後,我們將分析地理大發現(Age of Exploration)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航行,不僅拓展了歐洲的版圖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地中海貿易的壟斷,催生了早期的重商主義思潮。這股商業浪潮如何推動了新的金融工具(如股份制公司雛形)的誕生,以及它對歐洲內部社會階層流動的微妙影響,將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我們不會著墨於殖民地間的後續衝突,而是著重於早期資本積累的機制。 此時期,宗教改革的勃發是另一條與世俗權力結構緊密交織的線索。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的神學論辯,雖然核心是信仰問題,但其深遠的政治後果卻是瓦解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普世權威,並間接強化了世俗君主的權力。我們將探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若無此書,則略去後續戰爭的連帶影響)之前,各邦國如何利用宗教分歧來鞏固自身主權的過程,建立起現代國家概念的雛形。 第二部:絕對王權的崛起與科學的革命 (約 17 世紀) 進入十七世紀,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呈現出絕對君主制(Absolutism)興起的趨勢。本書將深入剖析法國路易十四治下的凡爾賽宮廷如何成為國家權力集中的典範。這種高度集中的王權,其合法性基礎(君權神授)與其行政效率(建立常備軍、統一稅制)之間的內在張力,是理解當時政治動態的關鍵。我們將對比英格蘭在同一時期所經歷的革命性轉向——清教徒革命與光榮革命——這些事件如何催生了議會主權和早期憲政思想的萌芽,提供了與歐洲大陸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型。 與此同時,一場更為深遠的變革正在科學界醞釀。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核心在於確立了以觀察、實驗和數學為基礎的理性探究方法。伽利略對天體運動的顛覆性發現,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系統性闡述,不僅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確立了「規律性」和「可預測性」的宇宙觀。這種新世界觀,為隨後哲學領域的變革提供了強大的方法論基礎。我們著重探討這種科學理性如何開始滲透到對人類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思考之中。 第三部:啟蒙運動與社會契約的辯證 (約 18 世紀) 十八世紀是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的鼎盛時期,這是一場席捲知識分子階層的理性解放運動。本書將細緻梳理伏爾泰對宗教寬容與言論自由的呼籲,孟德斯鳩對三權分立的理論構建,以及盧梭關於「公意」(General Will)與社會契約的激進思想。 我們將探討這些啟蒙思想家如何運用牛頓式的物理學方法論來「解剖」政治與社會結構。他們試圖尋找支配人類行為與國家治理的「自然法」,挑戰建立在傳統和特權之上的舊制度(Ancien Régime)。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轉向啟蒙思想在歐洲各國的實際影響,特別是開明專制(Enlightened Absolutism)的實踐,例如腓特烈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改革嘗試。這些君主試圖在不觸動自身權力核心的前提下,吸納啟蒙思想以推動行政現代化。然而,改革的局限性與底層民眾日益增長的期望之間的鴻溝,將為本書劃下一個重要的歷史問號——一個關於舊秩序無法在理性浪潮面前永續的預示。這一切思想的積累,為隨後到來的、將徹底顛覆歐洲政治地理的巨大社會運動(如法國大革命)奠定了不可迴避的理論與社會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于真


  從小熱愛文學、世界史,對東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小時候的夢想是當旅行家環遊世界,如今為了照顧孩子,雖不能常常出國旅遊,但可以寫下自己認識的世界各國人物,希望能以此激勵孩子們和更多讀者勇敢追尋夢想。

胡元斌

  專職編者。

图书目录

前言

帝國主義的新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
協約國恃強凌弱
德國承擔戰爭賠款
美日英的軍備競賽
列強之間的利益紛爭

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蘇俄粉碎外國武裝干涉
歐洲國家的革命浪潮
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
共產國際的蓬勃興起

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朝鮮爆發反日示威遊行
中國愛國運動風起雲湧
印度進行驅逐殖民者抗爭
土耳其的全民抵抗運動
北非民族的解放抗爭
阿根廷民眾的罷工抗爭

德義日法西斯的產生

法西斯奪取義大利政權
納粹黨徒瘋狂控制德國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
日本法西斯的發展過程
世界法西斯運動的濁浪

世界各國的基本局勢

內憂外患的中國政局
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國家
英國經濟束縛軍備發展
美國的國內國際關係
法國的戰爭應急措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9836
  • 規格:平裝 / 238頁 / 14.8 x 21 x 1.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在盧溝橋悍然向中國守軍開炮射擊,炮轟宛平城,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這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也是關係人類命運的大決戰。這場由德、義、日法西斯國家的納粹分子發動的戰爭席捲全球,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80%的20億人口受到波及。這次世界大戰把全人類分成了兩方,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國與由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進行對壘決戰。全世界的人民被拖進了戰爭的深淵,迄今為止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浩劫和災難。

  在這場大戰中,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之多、戰場波及範圍之廣、作戰樣式之新、造成的損失之大、產生的影響之深遠都是前所未有的,創造了許多個歷史之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們辨證地看待這段人類慘痛歷史,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災難,使人類文明慘遭浩劫,但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帶給戰後世界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世界進入力量制衡的相對和平時期;促進了一些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促進了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促進了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軍事科技和理論的進步;促進了人類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促進了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深刻認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為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它結束了一個戰爭和動盪的舊時期,迎來了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回首歷史,不應忘記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破壞和災難,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我們應認真吸取這次大戰的歷史經驗教訓,為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發生,維護世界持久和平,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而英勇奮鬥。

  這就是我們編撰本書的初衷。該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為線索,貫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歷史時期、主要戰場戰役和主要軍政人物,全景式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該書主要包括戰史、戰場、戰役、戰將和戰事等內容,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具有較強的歷史性、資料性、權威性和真實性,非常有閱讀和收藏價值。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