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她們是男人:唐代女皇難產與性別政治

假如她們是男人:唐代女皇難產與性別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盧建榮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女性史
  • 性彆研究
  • 性政治
  • 生育
  • 皇權
  • 曆史人類學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武則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武則天開創男尊女卑社會之唯一例外
女性不僅參政,且可任一國之尊,她還帶來一群不甘雌服的女性。

她把「牝雞司晨」轉喻成祥瑞政治學
但女性此後為何再也無法稱帝?
這是一門三代女性自強不息,可惜文化突圍失敗的故事

  武則天以女性崛起於男性專擅且壟斷的政治領域,要麵對傢戶長製和父權社會所施加的壓力,她先後歷經幾個階段,首先以皇後之位,在皇帝同意下坐朝並批公文;中經以皇太後之尊,在脅製皇帝之下臨朝聽政,大權一把抓;最後纔正式建國稱帝,以周為國號,攀上女性過往不曾達到的極盛巔峰。

  她的一生,開創瞭男尊女卑社會的唯一例外,不僅女性可以參政,抑且可身任一國之尊!但她的掌權和政權的閤法性,時時刻刻麵臨嚴酷的考驗和危機,她一生努力想改變男尊女卑的文化慣習,清除那些阻檔女性立誌投身政治的任何可能。她還帶來一群不甘雌服的女性,這之中,想學她一樣當上一國之尊的,大有人在,她們集中在武則天的傢屬,計有女兒(太平公主)、媳婦(韋後和上官昭容)、孫女(安樂公主、常寧公主、金仙公主,以及玉真公主)、孫媳(玄宗的王皇後)。她影響瞭其後兩個世代的歷史走嚮,讓她們懷抱著成為女皇的夢想,隻是她的女性後代沒能成功繼承其遺誌,女皇夢的路徑被封堵斷絕,最終皆以失敗收場。

  這一頁歷史,約莫從六五五年武則天成為皇後開始,直到七三七年她的孫媳王皇後想當武則天第二的圖謀被唐玄宗撲滅為止,共計八十二年。這是一門三代女性自強不息、文化突圍失敗的故事。
 
好的,請看這份圖書簡介: 《帝國迴響:宋代士人階層的生活、思想與變遷》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宋代(960年—1279年)士人階層的興衰、演變及其對當時社會、文化和政治産生的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宋代士人不僅是儒傢思想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更是技術革新、商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結構重塑的關鍵推動者。本書不聚焦於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科舉製度的激勵下,從地方走嚮權力中心,最終塑造瞭宋代“重文抑武”基調的知識精英群體。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宋代士人階層的崛起,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權力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移——從以世族大族和軍事貴族為主導,轉嚮以文官集團為核心。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它帶來瞭哪些社會效應?士人階層內部又存在哪些細微的階層劃分和思想衝突?本書試圖通過對大量史料,包括宋代筆記、地方誌、士人私集和官方文書的細緻梳理,來迴答這些問題。 第一部分:士的誕生與崛起——製度的重塑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宋代科舉製度的改革及其對社會流動性的巨大影響。與前代相比,宋代的科舉製度更加公平、公開,極大地拓寬瞭入仕的渠道,使得擁有文化資本的庶族子弟得以躋身權力核心。 “崇文抑武”的社會背景: 分析瞭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國傢對文官的空前依賴。這種政策導嚮如何催生瞭一個龐大的、以儒學教化為自我標識的士人階層? 教育與文化的普及: 探討瞭義學、書院的興盛,以及活字印刷術對知識傳播的革命性作用。知識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而是成為士人晉升的“硬通貨”。 “士”的身份認同: 區分瞭“士大夫”與“士人”的區彆。士人不僅是官員,更是一種文化實踐者,他們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倫理責任。 第二部分:士人的生活世界——物質與精神的交織 宋代士人並非完全脫離塵世的清高之士,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瞭世俗的煩惱與雅緻的追求。本部分側重於描繪這一群體在物質生活、精神寄托和社交網絡中的真實麵貌。 士人的消費文化: 考察瞭宋代士人對金石學、書畫、園林、茶道、香道的癡迷。這些“雅好”不僅是個人情趣的體現,更是區分身份、構建社交圈的重要標誌。例如,對古董的收藏和鑒賞,成為瞭士人證明其文化深度和經濟實力的有效方式。 傢庭與宗族關係: 深入研究瞭士人傢庭的結構及其對後代教育的投入。如何在保持個體獨立性與履行宗族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通過分析墓誌銘和傢訓,揭示瞭傢族榮譽感如何驅動士人的政治抱負。 地方社會的參與: 宋代士人往往身兼數職,他們不僅在朝堂任職,也積極參與地方水利工程、賑災和鄉約的建設。他們如何將儒傢理想付諸於地方治理的實踐? 第三部分:思想的張力——理學與現實的博弈 宋代是儒學復興的鼎盛時期,新儒學——理學(程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極大地塑造瞭士人的世界觀和道德規範。然而,理論的完美性與現實政治的復雜性之間存在著持續的張力。 理學的建構與影響: 探討瞭周敦頤、二程、硃熹等人如何構建“天理”與“人欲”的二元對立框架,以及這種框架如何規範瞭士人的行為準則,特彆是對“存天理,滅人欲”的詮釋。 黨爭與政治哲學: 以王安石變法及其引發的黨爭為例,分析瞭不同派係士人之間的思想衝突——例如,主張積極改革的“新進”與堅守舊製的“保守派”之間的論辯。這些爭論不僅僅是路綫之爭,更是對國傢治理哲學根本分歧的體現。 邊患與士人的軍事倫理睏境: 麵對遼、西夏、金的威脅,文官主導的朝廷在軍事決策上常顯被動。部分士人(如嶽飛、文天祥的追隨者)錶現齣強烈的尚武精神,這與主流的“重文”理念構成瞭深刻的悖論。本書探討瞭士人在國傢存亡關頭,如何調和其文官本性和實際的軍事需求。 第四部分:士人的終結與遺産——從宋到元 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士人群體在元朝建立後麵臨的巨大危機,以及他們如何應對身份的劇變。 “失節”與“堅守”: 描述瞭宋朝滅亡後,部分士人選擇隱居、著述或抗爭,而另一部分則選擇齣仕元朝,探討瞭不同選擇背後的道德考量與生存哲學。 文化的傳承: 即使政治舞颱易主,宋代士人所建立的文化標準和知識體係依然深刻地影響瞭後世。他們的著作成為瞭元明清士人共同的參照係。 結論: 《帝國迴響》旨在勾勒齣一個立體、復雜、充滿矛盾的宋代知識分子群像。他們是製度的受益者,也是製度的受害者;他們追求超越世俗的理想,卻深陷於俗世的權力鬥爭。宋代士人的經驗,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社會中知識分子與權力、文化與政治之間的復雜互動,提供瞭最鮮活也最深刻的樣本。本書試圖通過對這一群體的精細考察,摺射齣整個宋代社會的內在脈絡與曆史命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也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立颱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係兼任教授。

  作者是颱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傢,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齣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齣版於1980年;《入侵颱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颱灣後殖民國族認同》獲書評傢晏山農許為颱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麵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誌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2020)、《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2020)、《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2020)、《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齣現與文化政治》(2021)、《中國中古的社會與國傢》(2021)、《雙標餘英時:浮華教主與徒眾》(2021)、《餘英時與颱灣學術貴族製五十年》(2021)、《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2022)、《死亡文化史:唐宋性別與婦女死後解放》(2022)等書。
 

圖書目錄

自序
序麯

上篇 大狼圓夢
第一章 無一男兒可比我
一、下言噤令:不許孫子、孫女妄議我私生活
二、後冠之得始末:踏著女兒屍體唱戰歌
三、異樣母子情:比對兩《唐書》和《通鑑》載記中皇後與兩太子之爭

第二章 太後鬥皇帝:兒子成膿包與孫子青齣於藍
一、肅清潛在威脅:鎮壓唐宗室
二、特務政治:用司法解決政治問題
三、宗教、政治符號與政權閤法性危機的解決
四、《新唐書.則天帝本紀》釋放的珍貴訊息:牝雞司晨──從詆譭式轉喻到祥瑞政治學

第三章 繼承危機:一百年後誰傢祭祀我
一、齣於嗜權倡導男女平權之妻權和母權
二、武則天的政治遺產:玄宗開元之治的人事本錢
三、女皇不傳位女性:眼中隻有兒子、姪兒與情夫

中篇 小狼夢碎
第四章 先殺瞭她再予以平反:解碼張說〈上官文集.序〉
一、一生三次繫獄為囚
二、殺害祖、父的仇傢竟是提拔她的長官
三、交結武三思埋下未來殺身之禍
四、殺瞭人三年後又去平反
五、麵對三代冤情,大文豪口角春風

第五章 再造女性參政第二春
一、官書所載的上官婉兒
二、齣土墓誌所再現的上官婉兒
三、墓誌作者為死者、生者諱處抉隱
四、上官政治動嚮牽動初唐女性參政的前景
五、中宗心病關係到外戚與朝臣政爭成敗
六、外戚朝臣兩敗俱傷後政治新局
七、女性主導的多頭馬車製政治與社會動員
八、李隆基對上官婉兒的死後補償
九、初唐皇傢女性參政之本質與究竟

第六章 誰在製作上官婉兒
一、上官婉兒形象的打造
二、上官婉兒墓誌當時讀者隻限少數幾人,不具傳媒效能
三、主從關係和父子關係遭到不應有的漠視:當代學人考辨史載的盲點
四、傳播效應的檢討
五、性別戰場上僅剩太平公主孤軍奮戰
六、三項措施的性別政治意涵

下篇 狼族遺風
第七章 為母守孝三年的創新和鞏固
一、初唐對母守孝改製問題的疑竇
二、一般墓誌缺載守孝情節
三、武則天變製前社會早行男子為母守孝三年新俗例一
四、武則天變製前社會早行男子為母守孝三年新俗例二
五、武則天變製前社會早行男子為母守孝三年新俗例三
六、武則天變製前社會早行男子為母守孝三年新俗例四
七、武則天改製頒令後的男子為母守孝三年實施情形例解
八、以上五誌墓主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

附錄:唐宋史學大變革──從照抄史料到轉述史料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54925
  • 叢書係列:人文社科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紅粉乾戈映洛川


  武則天一生,創瞭中國史上男尊女卑社會的唯一例外,不僅女性可以參政,抑且可身任一國之尊!她帶來一群不甘雌服女性,所從來沒有過的參政機會。這之中,想學她一樣當上一國之尊的,大有人在,她們集中在武則天的傢屬,計有女兒、媳婦、孫女、孫媳,影響瞭她之後兩個世代的歷史走嚮。隻是她的女性後代沒能成功繼承其遺誌,而以失敗收場。這一頁歷史,約莫從六五五年武則天成為皇後開始,直到他孫媳──唐玄宗的王皇後──想當武則天第二的圖謀,被唐玄宗給撲滅為止,那是七三七年,共計八十二年。這是一門三代女性自強不息、文化突圍失敗的故事。

  二○一九年四月,我承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縉教授好意,邀我擔任駐校史傢一周(四月十九至二十四日),任務是做三場演講,並參加「終南史壇」年度學術研討會。期間,劉縉教授特別安排時間,引領我參觀一係列唐代史蹟,這之中包括乾陵、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乾陵是中國唯一未被探勘的帝陵,隻能在地錶遊賞。懿德、永泰兩墓,我都親下墓室坑道,觀賞墓壁畫和陶器。這樣的文化之旅,無疑對本書寫作產生無可言喻的驅動力。這次歷史現場參觀之旅之前,二○一三年上官婉兒墓被發現,二○一四年〈上官婉兒墓誌〉石被公布。這事關本書研究的核心所在,我直到二○一八年纔獲讀墓誌,發現其中重大訊息,足以推翻官方史載,受此震撼,我立即動筆寫瞭一文,攜以至天津南開大學舉辦的「第三屆性別與中國社會」會議,予以宣讀,並就教當場專傢學者。這背後,南開大學侯傑教授催促成行,功不可沒。

  事實上,早於此前的二○一二年,我為張說〈上官氏文集.序〉的文本進行解析,並發錶有一文,提齣對於造成上官婉兒的死亡與平反,全齣於唐玄宗一人所為這樣的發現,並指齣玄宗一人既可以是凶手,又是給予平反的幕後推手。這其實在法律上是一個極其糟糕的悖論。這背後當然有玄宗及其跟班張說圖謀在。沒想到有學者受上海復旦大學文獻整理專傢唐雯教授影響,提齣不同看法兩點:其一,張說此文受太平公主唆使而為之,其二,此文附麗於文集之製成與推齣,事發時間點應非《新唐書》所載的開元元年。這一看法被宣傳成發覆韆年的大發現,中央研究院為此還頒發學術大獎給作者。二○一九年,我實在看不過去,特別寫瞭一文指齣,這個「發現」有兩點說不通:其一,如何違反中國書籍史和齣版史的知識,其二,如何與史源《實錄》和史書其他相關記載有所扞格。此時恰值上海師範大學裔昭印教授主催「改革開放與婦女/性別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在招募與會者,我應邀參加,同時攜此文與會。時為二○一九年十二月八至十日。

  在古代傢戶之內,父地位是高於母的,體現在喪禮上,子女為父守孝三年,為母則減為一年。這個禮製被武則天改為,為母守孝與父等,同為三年。到瞭韋後當權,她擴大實施範圍,把齣母與再嫁母一起納入,許以子女可為已與父解除婚約的母親(按:即在別傢的母親)守孝三年。本書已指齣,有武後、韋後所訂為母守孝延及三年之新製,並未人亡政息。此後帝製中國一韆三百多年完全依武後、韋後所頒令奉行到底。但武韋當權時實施的為母守孝三年,在語境上,其意義到瞭唐玄宗後施行的為母守孝三年,已有所改易。武韋時重在男女平等,玄宗之後一韆三百年重在為母盡孝。這一文化钜變在唐宋官書語焉不詳。為此,我從五件齣土墓誌如何實踐新喪禮去找線索。我這纔發現守孝一年規定期間,早在武則天變製之前,社會上已有人違禮為母守孝三年,武則天推行一律為母守孝三年,其實是因勢利導,再加上文化政策上的強推,導緻變製的效益。武韋所行文化新政都因人亡政息,唯獨為母守孝三年一項,亦為爾後反對女權當政者所奉行。這一文化大事,總算被我釐清瞭。二○二○年,我完成一文並發錶。現今則收在本書中,充作第七章。

  環繞以上武則天、上官婉兒的地下考古文物,供我提齣新解和新論,佔瞭本書中篇和下篇的核心位置。與武則天相關載記文獻,為瞭全書完整度,我必須勇於麵對,並提齣一愚之見。這部分是本書的上篇。這方麵的材料,早就由前輩學者捷足先登,還容有我可發言的餘地嗎?有的!

  武則天研究是個龐大的學術遺產。英儒菲茨傑拉德的Empress Wu(《則天武後》)和林語堂《武則天正傳》,在上世紀七○年代,我分別從颱灣虹橋書局和德華書局購得,那是我大學時期讀物。之後入瞭史學這一行,我接觸到行內學者,諸如鬍戟、氣賀澤保規等人的武則天傳。其他人寫的二十多部我就不遍舉瞭。這一龐大學術遺產沒有阻止我從文獻摸索中,重新看待武則天及其一眾女性傢人共譜的歷史篇章。我憑藉的是新文化史的素養,用新的理念和裝備去解讀存在韆餘年、人所共見的官方文書記錄。這樣,纔能儘可能保證我不人雲亦雲、重複勞動。鬍戟和氣賀澤之書前後完成於一九八六年和一九九五年。他們在寫武則天時,麵對的是四百多篇論文。此後迄今,武則天研究有所岑寂,但還是有一些新齣論文。

  寫完此書,我有個小小願望,有待實現。與武則天有關的三件寶物,分藏三處。首先,陝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叫「闕樓儀杖圖」,原齣「懿德太子陵」墓室,我去過該館。其他兩件寶物如下:首先,西安法門寺地宮藏有武則天生前穿過的、且與高宗定情的金色石榴裙;其次,河南省立博物館藏有武則天於六九六年封禪嵩山呈獻給天、地、人「三官」的「除罪金簡」,此金簡是獻給天官的(按:可知另有「地」、「人」兩金簡),內有二十幾字,末有「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但願我在有生之年能見到。另外,乾陵是古代帝陵中唯一未被探掘的原始建物,據郭沫若研判,內中藏有一件稀世珍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我倒不敢奢望有打開乾陵的一天。乾陵位在梁山,入口處已被發現是在東麓。當年黃巢攻佔長安,派四十萬大軍試掘西麓,枉費工夫而一無所獲,否則必是一場中國文化大浩劫。之後一韆三百多年尚有數十次有人試行開挖,皆不成功。

  最後,我要感謝老友張友驊,二○一二年,我們對颱灣冤獄叢生,製作一期雜誌取名:「法曹濫權 司法已死」,是他建議我取讀張說〈上官氏文集.序〉一文,以明殺人者如何偽飾平反者這麼一件事。我讀畢張說文,看法與友驊同,便撰文刊齣。沒想到,這會是我探討中國文化容不下女性領袖這一議題的第一步。十年之後,我交齣成績單,便是本書之問世。如果不是友驊提點,我不會進入武則天及其即傢人的粉紅乾戈的世界。
是為序。

盧建榮序於景美颱北寓所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四日

用戶評價

评分

從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來看,齣版方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紙張的質感非常舒服,拿在手裏有一種溫潤的觸感,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紙麵,而是略帶紋理的啞光,非常適閤長時間閱讀。書脊的裝訂也十分牢固,即使多次翻閱,也完全不必擔心書頁鬆散。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穿插的一些插圖或手繪圖,雖然數量不多,但選取的角度和風格都恰到好處,它們並非簡單地描繪書中的場景,而更像是某種意象的提煉,為文字的意境做瞭有力的烘托。這些視覺元素的運用,恰到好處地緩解瞭純文本帶來的視覺疲勞,並以另一種無聲的方式強化瞭作品的主題氛圍。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瞭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尊重和追求,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閱讀的書,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細品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細細品味。

评分

我對於這類題材的作品一嚮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太多打著“曆史新解”旗號的書籍,往往隻是將現代思潮強行植入古代背景,顯得矯揉造作,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但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動聲色”。作者沒有刻意去批判或贊頌,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式的冷靜,去剖析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個體行為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生活細節,比如官員的衣著規範、宴會上的酒令、乃至日常的飲食起居,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這些細節不是堆砌,而是承載著時代精神的密碼。閱讀過程中,我仿佛成瞭一個隱形的觀察者,站在曆史的帷幕後,目睹著那些曾經的帝王將相如何被時代的洪流推搡,他們的每一個決策,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那個特定曆史坐標的烙印。這種深度的共情與理解,遠超齣瞭單純的史實羅列,它讓你開始思考,在那個權力結構固化的年代,個體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內尋找生存的縫隙和錶達的齣口。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我經常會停下來,默默迴味某些句子,那種結構上的精巧和詞匯選擇上的精準度,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臉孔,也不像通俗小說那樣輕浮,它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既有學術的嚴謹支撐,又有散文般的抒情張力。特彆是當作者描繪人物內心活動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心理分析,精準得令人咋舌。你甚至能感受到角色們在做齣重大抉擇前,內心那片刻的猶豫、掙紮與最終的釋然。這種對復雜人性的刻畫,使得書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擁有多重維度的生命體。我特彆喜歡那種長句的運用,它並非為瞭炫技,而是為瞭承載更豐富的意象和更綿延的情感流,如同曆史長河般一瀉韆裏,將讀者牢牢吸附。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抬起頭,深吸一口氣,纔能從那種強烈的沉浸感中抽離齣來,去整理思緒。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匠心,它並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重視角和時間綫的交織推進。有時候,作者會突然跳躍到某個不相乾的側麵人物的視角,去觀察同一事件的不同側麵,這種“留白”和“切換”的處理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故事的層次感。你以為你已經看清瞭事件的全貌,下一刻,作者又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瞭新的綫索或動機,讓整個敘事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張力。這種精妙的布局,避免瞭傳統史傳作品的單調沉悶,反而營造齣一種懸疑感,驅使著讀者不斷地去“拼圖”。它要求讀者主動參與到解讀的過程中來,去連接那些看似鬆散的片段,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敘事,最終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縝密的邏輯框架。對於習慣瞭直白敘事的讀者來說,這可能需要稍微調整一下閱讀習慣,但一旦適應,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快感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抓人眼球,那種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審美的撞色搭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承認,我最初是被這個標題中“唐代女皇”幾個字吸引的,畢竟那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而女性執掌最高權力,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戲劇張力。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聚焦於宮廷權謀和政治鬥爭的厚重曆史著作,那種需要反復查閱史料,對朝代更迭瞭如指掌纔能讀得下去的“硬核”讀物。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發現作者的筆觸異常細膩,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史實打造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文字的流動性極強,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感,更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塵封的秘辛。光是開篇對長安城日常市井生活的描摹,就足以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繁華與市井氣息。這讓我對後續的情節發展充滿瞭期待,它似乎預示著這不僅僅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曆史論述,更是一場深入人心的文化體驗。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閱讀體驗是享受而非負擔,讓人願意一氣嗬成地沉浸其中,去探索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而又微觀的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