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二版)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天人关系
  • 古代思想
  • 思想史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学史
  • 天人合一
  • 早期中国思想
  • 论天人之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余英時先生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是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到,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先生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探寻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一项多维度的梳理与重估 本书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起源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考察与深入的论述。它并非仅仅满足于对既有经典文本的梳理,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探寻那些塑造了早期中华文明核心观念的深层驱动力与思想萌芽。 第一部分:超越文本的探寻——早期信仰与社会结构的交织 本书的开篇着眼于对先秦时期思想产生的社会与物质基础的考察。我们认为,要理解“天人”关系、“德”与“礼”的构建,必须首先回到早期社会共同体的运作逻辑中去。 一、史前文化遗存与原始信仰的底色: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仰韶、龙山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这些考古发现揭示了早期人群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祖先崇拜的雏形,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朴素认知。玉器的象征意义、墓葬的规制差异,都折射出社会分层与精神需求的初现。我们将探讨,这些非文字化的“信仰表达”,如何为后世哲学范畴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文化土壤。例如,早期对“生殖力”、“大地母亲”的崇拜,与后世儒家对“生生之谓天”的理解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隐性的文化连续性。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与“差序格局”的根基: 古代思想的结构性特征——强调层级、秩序与内在关联性——与周代宗法制度的成熟紧密相关。本书详细分析了西周初期的“礼乐文明”如何从政治实践层面渗透到社会伦理层面。我们探讨了“天命”观从早期的权力合法性工具,如何逐渐被赋予道德化的内涵(如“德不配位,灾异乃降”)。关键在于,宗法体系所构建的亲疏、尊卑的伦理网络,是早期知识分子构建其道德哲学(如孝、悌、忠)的最直接的蓝本。没有对这一社会结构的理解,对“君子人格”的探讨将是空中楼阁。 三、巫术与神话的“去魅”过程: 在哲学理性逐渐兴起之前,世界被神祇和超自然力量所主宰。本书专门辟章节讨论了商周之际,巫祝阶层在沟通天地人三界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分析,随着周代对神权(特别是天命)的“礼制化”和“政治化”改造,巫术的边缘化并非是简单的取代,而是一个复杂的“去魅”和“内化”过程。许多神话叙事(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如何从纯粹的创世故事,被后世思想家转化为关于“人力胜天”或“合乎天道”的道德寓言,体现了思想从“宗教性”向“伦理性”的艰难转型。 第二部分:范畴的形成——诸子百家对“天”与“人”的界定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剖析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剧变背景下,不同学派如何对“天人关系”这一核心议题做出各自的界定与回应,从而构筑起各自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从“敬天”到“内圣外王”的实践论 对于儒家而言,“天”并非一个遥远的、不可知的实体,而是构建人类道德秩序的终极依据。我们深入分析了孔子对“天命”的谨慎态度(“畏天命”),以及其后孟子如何将“天”与“性”(人性中的善端)进行内在的统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我们强调,儒家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宇宙论话题,转化为个体可以通过修身达成的“人道”实践,实现了人类主体性的初步确立。 二、道家:对“自然”与“无为”的终极回归 与儒家的入世关怀形成鲜明对比,道家代表了一种对既有社会规范和理性建构的疏离。本书细致辨析了老庄思想中“道”的内涵——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是超越一切人为知识和价值判断的“自然之性”。我们探讨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是如何根植于对人类过度干预自然(包括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道家思想的“人”是被置于“自然”洪流中的一粟,强调顺应而非抗争。 三、墨家与名家:工具理性与逻辑边界的试探 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墨家提出了“天志”观,将其与功利性的“兼爱”、“非攻”相结合,展现了早期中国思想中强烈的实践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与此同时,名家的逻辑思辨,如对“同”、“异”的辨析,虽然在当时未能形成主流,却代表了对概念化思维清晰界限的早期探索,是后世思辨哲学的先声。 第三部分:思想的整合与体系化——汉代“天人感应”的建构 本书的收尾部分关注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汉代。在秦朝短暂的“焚书坑儒”后,思想界需要一个能够整合前代学说、并与新生的中央集权国家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整合效应: 我们详细分析了阴阳五行理论如何成为连接宇宙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政治事件的“中介系统”。董仲舒及其学派成功地将这一朴素的自然哲学,升华为一套解释历史兴衰、君权合法性的宏大“天人感应”模型。这种模型将“天”的意志具象化为灾异、祥瑞,使得统治者必须时时检视自己的德行与自然界的反馈。 二、经学化:从“学”到“道统”的固化: 汉代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学(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官方化。本书考察了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的开放性如何逐渐让位于对权威文本的解释权垄断。早期先秦思想中那种充满活力和辩论的精神,被转化为一种稳定、具有继承性和层级性的“道统”叙事。这种固化为后世思想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但也限制了某些创新性思维的产生空间。 通过对上述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思想并非是单一谱系线性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结构变迁、信仰体系重塑、以及不同学派之间辩驳与吸收的复杂交织体。它是一部关于早期中华民族如何定义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历史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图书目录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代序:中國軸心突破及其歷史進程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
第三章    天人關係的新轉向
第四章    從巫傳統到氣化宇宙論
第五章    孔子與巫傳統
第六章    「天人合一」的歷史演變
第七章    結局:內向超越

跋一
跋二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190
  • 叢書系列:余英時文集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哲学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又能保持足够学术深度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做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它的行文风格不像某些纯粹的学院派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思辨的活力,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与我进行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深入对话。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观点时,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开放和审视的态度,这对于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查阅更多的原始资料来验证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学术世界的窗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虽然主题严肃,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精准。有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哲理的张力,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深奥理论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的节奏感所吸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学术写作,绝非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能够通过文字的力量,将抽象的思辨具象化。这种对文字美感的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沉浸其中,慢慢品味作者精心雕琢的每一个论断和每一个转折。

评分

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引入西方哲学概念来对照和分析中国古代思想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文化视野。这种操作是极具风险的,很容易陷入牵强附会的窠臼,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在进行这种比较时所持有的高度审慎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似乎很清楚中西方概念在历史语境和文化土壤上的巨大差异,因此,他提供的对照更多的是一种启发性的视角,而非直接的等同。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思考“天人关系”的维度,不再局限于传统诠释的框架内,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觉得以往自己对这些古老命题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表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内容的份量。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导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中国古代思想脉络时所下的苦功。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对接下来将要展开的论述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排版上的细节处理,使得复杂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不至于产生太多认知负担,这对于一本探讨宏大命题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经典文献的引用方式,既有足够的尊重,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批判性视角,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作者并非只是在做文献的搬运工,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思想的肌理之中去进行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部分都承接着前一个部分的论述,并为后来的展开奠定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各个章节之间设置的过渡和总结,它们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而是对前文思想脉络的提炼和对后续走向的预设,这种结构上的匠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对于那些试图系统性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源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导航图。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条被精心规划的思维路径,引导读者从零散的碎片中重构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图景,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是任何一本平庸的学术论著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