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貝剋特和比昂相遇,使用精神分析象徵來做彼此的連結,本書為您導讀他們的作品與理念。
◎比昂的理論是以精神病患者和後設心理學作為分析基礎,但現有的術語無法說明他的經驗,因此後來引進中世紀的神祕宗教語彙,而這有些接近禪宗的論點。
◎貝剋特於1969年以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天纔地用語言的音樂性、光影的對比性、空間的侷促性,勾勒齣比昂的「beta元素」。
◎讓我們一起探求貝剋特和比昂對人類原始心智、潛意識溝通、存在意義和本質的看法,他們的作品在在解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建構,但卻化作浩瀚的大海,充滿謎和解答。
如果在齣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會是怎麼樣的故事?
而齣生後,更多的碎片像隕石般射進原始的心智中,
這一切,比昂稱之為「beta元素」。
beta元素紛之遝來,疊放在潛意識中,那是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史前時代,
也無法像原始人一樣在壁洞留下刻痕和「圖畫」,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演繹?
如同禪宗,要說明他們體會到的人性奧祕時,言語是窮睏不足的,
因此以「公案」的故事型式,做為「參公案」的方法學。
我們藉用比昂和貝剋特間的故事,
以及他們的理論或劇本的某些經驗做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參這個人性之謎,
在精神分析方麵甚至不必然隻是要談比昂的理論,
而是讓我們和朋友們一起聯想,
看我們能從這些故事和劇本,以及一些些理論裡,
可以有更多的相互激盪的想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