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酸葡萄心理」到底好不好?
「酸葡萄」這個詞,來自大家都很熟悉的《伊索寓言》,講述一隻狐狸試圖想吃藤架上鮮嫩的葡萄,但因為葡萄長太高而徒勞無功。結果,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反過來說葡萄又酸又澀,不吃也罷。這則簡短的寓言,帶出不同的觀點。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嫉妒心理。當我們得不到一直想要的事物,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其次是與他人合作,在故事裡,狐狸想靠一己之力來摘葡萄,從沒想過找人幫忙,暗示狐狸想獨佔的心態。假如他願意尋求幫忙,或許就能吃到美味的果實,但因為他不想分享,落得狼狽收場。最後,我們或許可以說狐狸不知足,假如他仔細觀察身旁其他事物,而不是專注於高高在上的葡萄,他就能收穫其他美好事物,而不是兩手空空,灰溜溜走掉。
可是,這些負面的事,像是以自己為主、忽略周遭人事物,全都是不好的嗎?不全然。這些事點醒我們,會互相比較、關注自己、因小失大,可能會導致錯誤。但我們是群體動物,也會透過錯誤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負面教材讓我們知道,與人和諧相處、關注周遭事物、懷抱感恩會帶來助益。透過學習,我們理解團體大於一個人,跟別人交換想法可以刺激思考,珍惜身邊事物會讓生活富足。這些都是我們學習來的。
當我們感到嫉妒或憤怒,可能會脫口說出「憑什麼」、「怎麼可以」等句子,陷入負面思考中,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捫心自問,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從哪來?認同並觀察自己的情緒,思考這個情緒帶來的好處和壞處,跟身旁的親朋好友談談,從別人的經驗去學習,轉移焦點,坦然面對情緒,關心身邊其他人事物,與他人建立更良好的關係,自己學習脫離負向情緒,建立良善的正向循環。
編輯的話
甜葡萄變酸葡萄
《紐約時報》暢銷繪本作、繪者喬里約翰和皮特奧瓦德,這次創造了全新角色——酸葡萄。化用大家都很熟悉的比喻,帶出重要的道理,告訴孩子善待別人、知足常樂的重要。故事一開頭,葡萄就對生活大小事不滿,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他。而且,他說話總是酸不溜丟,眼裡看到的都是壞事,世界只有自己,口頭禪是火大,沒有人敢接近他。
其實,他原本是顆甜美的葡萄,和家人朋友關係良好,每天笑口常開,知足常樂,分享和包容是他最棒的特點,而且他不會吝嗇給別人協助或讚美。這一切卻因為一件事改變,一件令他丟臉無比、難以忘記的事情——他的生日派對。為了這一天,他期待很久,寄邀請卡給所有朋友,還一早就在門口帶著笑臉迎接。結果,沒有人來,一個人都沒有!他失望透頂,無比憤怒。更糟糕的是,他生活中的小小憤怒,變得越來越大,所有事情都不順眼,甜葡萄徹頭徹尾的變成酸葡萄。
知足常樂的秘訣
然而,發生一連串意外改變他的想法。有一天,他要和朋友藍尼一起抱怨生活,結果不但出門撞到腳,腳踏車壞掉,還遇到公車誤點,害他大遲到,藍尼整個氣炸,一邊抱怨、一邊踱步。葡萄只好讓他冷靜一下,藍尼卻罵他不尊重人,做事不經大腦。這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一直用這種態度對待別人。回家後,他看到一個遺忘很久的箱子,裡頭裝滿他以前的回憶,還有他那次生日的邀請卡。他意外發現原來不是大家討厭他,而是他的失誤導致誤會。於是葡萄決定要修補和朋友的關係,擺脫酸葡萄的稱號。
他開始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多給別人讚美,用善意和包容和朋友交流,找回過往情誼。漸漸的,他的酸味不見了。他還學會自我覺察,當他不開心的時候,他會冷靜跟對方溝通,而不是一味用憤怒和臭臉去面對。當然,生活中免不了令人煩躁的意外,但是他學會轉換情緒,接受意外總會發生。就這樣,葡萄不再又酸又澀,他成為體貼、包容、知足的甜葡萄,找回生活中的歡笑。這發自內心的喜悅,是因為他學到知足常樂的真諦。現在的葡萄不只甜蜜,更多了成熟的豐盛。